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306.35 KB
- 文档页数:5
【导语】进⼊⾼中后,很多新⽣有这样的⼼理落差,⽐⾃⼰成绩优秀的⼤有⼈在,很少有⼈注意到⾃⼰的存在,⼼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理,但是应尽快进⼊学习状态。
⽆忧考⾼⼀频道为正在努⼒学习的你整理了《⼈教版⾼⼀历史必修⼀检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缘关系对族⼈进⾏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解析:B宗法制是⼀种按照⾎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盾
D.强化君主个⼈*
解析:A从“君⾂集议……亦⾮⼀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意见,故A 项正确。
3.⽐较下列甲、⼄两图,由甲图到⼄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官吏⽇益增多
B.以分权实现集权
C.尚书省权⼒
D.太尉权⼒分到兵部
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很⼤,威胁皇权;⽽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分为三,从⽽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范进,得知中举后,竟⾼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才和压抑⼈性
B.选拔⼈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的⼼理发⽣扭曲,⼈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员,与中国⼤⾂,⽆论京内京外者,⽂书来往,⽤‘照会’字样。
两属员往来,必当平⾏照会。
”这说明()
A.英国开始⼲涉中国的内政
B.中国的⾏政主权遭到破坏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主权
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解析:D材料规定突出的是中英来往时⼈员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正确。
6.“贼做官,官做贼,清廷⼀⽚⿊漆漆。
⾻包⽪,⽪包⾻,⾦⽥快有新君出。
”这⼀⾸歌谣描绘了()
A.三元⾥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亥⾰命爆发
解析:B根据题⽬中的关键词“⾦⽥”得知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甲午中⽇战争后有⼀份《中外⽇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战争()
A.宣告了⾃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关⼼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C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战争增强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8.1899年,慈禧册⽴载漪之⼦溥儁为⼤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废⽴计划。
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义和团排外。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流放新疆。
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步⾛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B列强开始⼲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次鸦⽚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废⽴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依附于列强进⼀步⾛向沉沦,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9.有学者评价⾟亥⾰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举推倒了,为此后的⾰命打开了通道。
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亥⾰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命的⼀⾯
解析:D⾟亥⾰命*了统治中国⼏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民主⾰命的⼀⾯,故D项正确。
10.“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这⼀事件()
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C.*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
黜”彰显了中国⼈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C两项是⾟亥⾰命的历史意义,D项是国民⾰命的意义。
11.右图是冯⽟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画。
画上的⽩话“打油”诗是:“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少齐报国仇多产粮⽶把倭打⾛”。
该漫画的主旨是()
A.嘲讽⽇寇对华侵略
B.⿎励发展农村经济
C.号召百姓积极抗⽇
D.赞扬国共合作抗⽇
解析:C该漫画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讽⽇本的侵略,⽽在于号召百姓积极抗⽇,故A项错误,C项正确;⿎励发展农村经济的⽬的是抗⽇,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12.如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命时期年代尺。
适合填⼊图中空⽩处的是()
A.开天辟地
B.握⼿⾔和
C.分道扬镳
D.⾛向成熟
解析:D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次独⽴⾃主地运⽤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的路线、⽅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向成熟的标志,故D项正确。
13.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电悉。
应极⼒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主⼒,勿使南窜。
华东、华北、中原三⽅⾯应⽤全⼒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21—23时)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参战军队为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指挥者为粟裕、陈毅、邓⼩平等,材料⼜涉及徐州,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14.下⾯两张历史照⽚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
A.中美、中⽇正式建⽴外交关系
B.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成果
C.世界政治格局发⽣根本性变化
D.西⽅对中国的外交孤⽴政策破产
解析:D中美建交于1979年,A项错误;美国⾮中国邻国,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未发⽣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图⽚信息共同说明西⽅对中国的外交孤⽴政策破产,故D项正确。
15.《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参加选举和表决。
”这说明了()
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雅典民主⽐西⽅代议制优越
D.西⽅代议制是直接民主
解析:B材料“亲⾃参加选举和表决”反映了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16.《查⼠丁尼法典》序⾔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且须⽤法律来巩固。
这样,⽆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依据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制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段之⼀
解析:D材料强调了法律的重要作⽤:治理国家、巩固统治,D项正确。
A项不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社会⽭盾,⽽不是消除;B项错在“”;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关。
17.《欧洲⽂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
⽽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
”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
D.1871年德国宪法
解析:D该题实际考查到19世纪下半叶有民主的形式,⽽⽆民主的内容的国家。
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虽然有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很⼩,D项正确。
18.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案纷纷提出。
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C.⼯业⾰命加剧了社会分化
D.资本主义⾛向衰落
解析:C19世纪以来,随着⼯业⾰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19.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堂。
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就在⾷堂⾃⼰掏钱买定价份饭吃。
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
就是这样⼀个公共⾷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平均主义原则
解析: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公共⾷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
料“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说明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故C项正确;⾷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掏钱,未体现平均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地法令》中的规定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存在的分歧在于当时是否需要进⾏社会主义⾰命。
列宁在“四⽉提纲”中提出将俄国⾰命从资产阶级民主⾰命转变为社会主义⾰命的任务,A项正确。
21.下表是某国际组织资料,该国际组织是()
成⽴时间1949年
组织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共同努⼒,通过政治和军事⼿段,促进欧洲——⼤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由与安全
总部驻地布鲁塞尔
A.北约
B.华约
C.欧共体
D.不结盟运动
解析:A根据题⽬该组织成员国是为了促进欧洲——⼤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员国为西欧国家和美国,并且其总部在⽐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的时间是1949年,可以判断该组织是北约,故A项正确。
22.第⼆次世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到了80年代之后⼜谋求合作。
促成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盾
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也罢,都是出于⾃⾝利益⽽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23.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到:“经过两次世界⼤战的厮杀后,昔⽇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等国家、三等国家。
在东⽅,来⾃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益严重;在西⽅,来⾃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基于此,西欧国家()
A.积极推⾏民主改⾰
B.与苏联展开激烈竞争
C.⾛上联合⾃强之路
D.努⼒抢占新的殖民地
解析:C从材料可知,西欧各国⾯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
联系所学知识,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苏的压⼒。
24.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持各国⼈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
这⼀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内⽡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
D.朝核六⽅会谈
解析:C1961年第⼀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脑会议召开,会上确⽴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独⽴⾃主和⾮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持各国⼈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项符合题意。
25.当今世界,有⼈认为存在“新冷战”。
那么,新旧“冷战”的基本共同特征是()
A.美国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双⽅既对抗⼜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D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A项错误;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是旧“冷战”的基本特征,B项错误;1991年华约已经解体,C项错误;“冷战”是指采⽤除武⼒之外的⼀切⼿段来遏制其他国家,双⽅既对抗⼜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项正确。
⼆、⾮选择题(本⼤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26.⽆论中外,“分权”思想⾃古就有,虽然它们的⽬的和影响各不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
……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和⼈员三⽅⾯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的⽅式相似。
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进⾏有效制约为⽬的⽽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的最终来源是⼈民,⽽我国古代⽆论决策执⾏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材料⼆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朱雄在《论三权分⽴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并对其进⾏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