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双基限时练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12
双基限时练(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选择题
1.内环境稳态是指()
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D.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还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答案 D
2.以下关于人体体温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B.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
C.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
D.人体体温会随周围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
解析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温度,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年龄小的人体温稍高于年龄大的人,女性的体温稍高于男性;同一个人的体温凌晨最低,以后逐渐升高,到17—19时达最高值,继而下降但一般变化不超过1 ℃;人属于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体温不会随周围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
答案 D
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
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
解析人体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但外界剧烈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人体的稳态。
答案 C
4.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与细胞的物质交换。
图中①、②、③过程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代谢废物,⑥可以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C
5.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解析本题考查稳态的意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定的环境,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发生,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如遗传病、传染病等。
答案 D
6.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机体稳态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导,由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维持的
答案 D
7.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A,这时参与体内pH调节的缓冲对主要是()
A.H2CO3/NaHCO3B.NaH2PO4/Na2HPO4
C.NaHCO3/NaH2PO4D.NaHCO3/Na2HPO4
解析剧烈运动后,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呈酸性,所以参与体内pH调节的缓冲对主要是H2CO3/NaHCO3。
答案 A
8.人体内环境稳态所包含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pH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C.淋巴液中Na+、K+含量相对稳定
D.组织液温度相对稳定
解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A是细胞内液。
答案 A
9.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H2O和CO2
解析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一些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pH 降低,由于血浆中含有一些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CO3与乳酸反应产生乳酸钠、H2O和CO2。
答案 D
10.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HCO-3、HPO2-4对血液中酸碱度起调节作用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的结果。
答案 D
11.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机理是()
A.胃不能及时排空B.摄入的食物未被消化
C.消化酶活性受影响D.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解析人体发烧时超过正常体温,影响了酶的活性,影响食物的消化,造成食欲较差。
答案 C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酶、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
C.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D.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解析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B、C项正确;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它能发现并消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D项正确。
答案 A
13.人汗腺的功能是()
A.散热为主,兼行排泄
B.排泄为主,兼行散热
C.排泄为主,兼行气味散发
D.化学通讯为主,兼行散热
解析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体温调节。
当人处在炎热环境中时,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主要是为了散热,而不是排泄。
散热和排泄都是汗腺的功能,但应以散热为主,因为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答案 A
14.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和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分析图可知,通过a过程给组织细胞提供O2、养料,通过b过程带走细胞产生的CO2和废物,a过程和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可调节pH,通过b过程进入血浆随血液运输,可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过程b或c受阻会使组织液过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 D
15.如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甲是恒温动物②乙是恒温动物③甲是变温动物
④乙是变温动物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恒温动物体温不受外界温度影响,而外界温度低时,散热快,此时产热=散热,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需增加耗氧量,而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降低体温下降,酶活性降低,耗氧量减少。
答案 C
16.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A.排出人体过多的代谢废物
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排出人体过多的无机盐
D.带走人体的热量
解析大量饮水,体内渗透压降低,通过排尿排出水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7.完成概念图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最基本内容,包括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指标,即温度、pH、渗透压进行考查;内环境的调节方式,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温度pH
1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
(2)正常人血浆pH为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一个人长时间发高烧,会引起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图中列出了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项重要指标,健康人渗透压、温度两项指标具体正常值如何?
解析细胞只有通过④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
细胞外液渗透压770 kPa(37 ℃)相当于0.9%的NaCl溶液,温度为37 ℃左右,pH为7.35~7.45,血浆pH 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即HCO-3、HPO2-4等离子。
一个人发高烧,体温升高,会使酶活性下降,不能对物质充分分解。
答案(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7.35~7.45HCO-3、HPO-4
(3)体温过高,使体内酶活性下降
(4)渗透压770 kPa(37 ℃),温度为37 ℃左右。
19.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虚线框内总称为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的名称:D________、E________。
解析识图本身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识图做题有助于学生识图能力的
有效提高。
(1)由图可知,虚框是内环境;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小分子物质可以相互渗透,而能与组织液相互渗透的是血浆,那么C当然就是淋巴。
(2)左半部分是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由图不难看出,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答案(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
(2)消化泌尿
20.提出问题: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吗?
探究过程:
(1)实验假设: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2)材料用具:新鲜猪(或鸡)血、抗凝剂、缓冲溶液、蒸馏水、5%的盐酸或1%的NaOH溶液、pH试纸、试管等。
(3)方法步骤:
①取加入抗凝剂的新鲜血液稀释备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与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讨论:
在实验中所加盐酸或NaOH能不能无限制加入,如过多加入会有什么现象,请用下列材料用具探究。
实验材料和用具:
①材料:蒸馏水、稀释鸡蛋清、pH=7的缓冲液、0.1 mol/L HCl、0.1 mol/L NaOH。
②用具:烧杯、量筒、pH试纸、胶头滴管。
③步骤:(略)
④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问题:由以上曲线推出结论:
①由A与C相比较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由B与C相比较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解析本题为由实验来验证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主要考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结论。
本实验步骤一般是取器材编号、加实验材料、加试剂,在实验材料和试剂添加过程中注意量要相等,放置环境、处理方法相同,即单一变量;实验结果即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全面准确,每个实验组要分别描述;实验结论要以实验现象为依据与实验假设一致(或相反)。
针对(5)的问题,要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重点放在曲线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答案(3)②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
③分别加入等量的稀释血液、缓冲溶液、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定并记录3种溶液的pH
④分别向3支试管加入等量且适量的盐酸或NaOH溶液,振荡,并分
别测定3支试管中溶液的pH,比较彼此的pH变化
(4)1、2试管中溶液的pH变化不大,3号试管中溶液的pH变化大。
证明血液是一种缓冲系统。
(要确定血液是否为一个缓冲系统,则要将血液与缓冲液和蒸馏水作对照。
首先要测量出血液、缓冲溶液、蒸馏水的起始pH,再测出加入等量的酸或碱后的三者pH,通过对各自pH变化的比较,来分析得出结论。
)
(5)①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pH维持稳定
②不同实验材料对酸或碱的缓冲效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