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
- 格式:docx
- 大小:24.35 KB
- 文档页数:10
企业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
企业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
企业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1】
摘 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企业销售大幅回落,出口企业效益明显下降,尤以低端制造业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有的企业甚至面临生存的压力。
在人民币升值加剧、欧美市场需求锐减、退税率不断调整、贸易经营方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生产型出口企业要想在利润挤压的隙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更应该积极进行出口退税方法的税收筹划,把出口成本降到最低。
关键词 出口退税 税收筹划
经测算,出口退税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将增加一个甚至多个百分点,很多微利企业面临着亏损的危险。因此,在当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更应该运用税收筹划的手段,对出口退税进行有效的筹划,通过提高退税收益,缩短资金占用,加速资金流转以降低出口成本,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根据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外贸企业自营出口货物,出口货物在报关出口后,免征出口销售环节的销项税金,依据出口企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货金额,按照退税率办理退税。
生产型出口企业则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免税”是指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作销售后,免征出口销售环节的销项税金;“抵税”是指出口货物耗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动力等所含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退税”是指当期内销销项税额不足抵减时,对不足抵减部分办理退税。
依据财税[2005]25号的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通过上述两类企业出口退税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虽然两种办法都是免征出口销售环节的销项税金,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对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免税是按征税率免税,而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税是按退税率免税。
也就是说,对外贸企业来说,出口货物的增值部分全部免税;而对生产企业来讲,出口货物的增值部分,只能按退税率免税,增值部分的征税率和退税率之差,生产企业还要依法缴纳,在财务上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为更明确地说明因出口退税方式不同为出口退税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现举例进行说明:
假定东方集团为位于甲市市区,下设有生产型企业A公司和外贸型企业B公司,当月出口销售额为5000万元,内销销售额2000万元,产品成本为5600万元(即毛利率为80%),当期进项税额为5000×17%=850万元,适用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5%。东方集团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的出口退税办法:
方式一:通过A公司自营出口,退税采用“免、抵、退”税办法。则当月出口退税计算为:
当期销项税额=2000×17%=340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340-[850-5000×(17%-15%)]
=-410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410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5000×15%-410=340万元
当期应纳附加税=340×10%=34万元
东方集团公司税收净流入=410-34=376万元
方式二:通过A公司按销售价格卖给B公司,由B公司报关出口并申请退税,同时,A公司向B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则:
A公司应纳增值税=(5000+2000)×17%-850=340万元
A公司应纳附加税=340×10%=34万元
B公司当期出口退税=5000×15%=750万元
东方集团公司税收净流入=750-340-34=376万元
方式三:通过A公司按成本价格卖给B公司,由B公司报关出口并申请退税,同时,A公司向B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则:
A公司应纳增值税=[5600 /(5000+2000)×5000+2000]×17%-850=170万元,
A公司应纳附加税=170×10%=17万元
B公司当期出口退税=4000×15%=600万元
东方集团公司税收净流入=600-170-17=413万元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比较,前两种方式中东方集团公司税收净流入都是376万元,而第三种方式比前两种方式得到更多的税收净流入,多流入部分为413-376=37万元,该金额正好是由两部分构成:
(1)出口销售中增值部分与征退税额之差二者的积,即(5000-4000)×(17%-15%)=20万元。
(2)出口销售中增值部分应纳的附加税(或免抵税附加),即(5000-4000)×17%×10%=17万元。
假设其他数据不变,将上例中的出口收入改为6000万元,内销收入改为1000万元,依据上述方法,仍可求出按第三种方式将比前两种方式增加税收净流入(6000-6000×80%)×(2%+17%×10%)=44.40万元。
按第三种方式增加的税收净流入,可总结为通用的.结论性公式为:
增加的税收净流入=(外销金额-生产企业向外贸企业的开票金额)×(征退税额之差+1.7%)
比较上述三种方式,方式一和方式二得到的税收净流入是一致的,但方式一的优势在于,不用缴纳增值税,不占用企业的资金;方式三虽占用的资金较方式一多,但能得到更大的税收净流入。
由此可见,不管出口型集团公司选择哪一种退税办法,都各有利弊,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税办法。若企业资金紧张,可选用方式一的做法;若企业资金充足,可选用方式三的做法以得到更多的退税,而方式二是最不可取的,既占用企业的资金,又不能取得更多的税收净流入。
而且,企业在筹划出口退税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所得税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方案,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大的收益和更好的发展。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及税收筹划【2】
摘要: 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低下,两高两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的制造模式,随着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价值链、生态链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越来越少,合理筹划税款对企业的现金流可以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营改增的逐步推进,增加了退税款。
关键词:出口退税;税收筹划;生产企业;增值税;营改增
1出口退税政策
1.1出口退税概论
出口退税政策在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实行实施,经过多次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
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退还或免征报关出口的货物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已经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即对出口货物的增值税实行零税率,对应征收消费税的出口货物免征消费税。我国出口退税的基本原则:“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
1.2以缴纳增值税的生产企业为例,具体出口退税政策
1.2.1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政策
(1)出口免税并退税――“免抵退税”和“免退税”;
(2)出口免税不退税――免税政策;
(3)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征税政策。
1.2.2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方式
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免退税、免抵退税、免税,出口货物也有按照规定征税不退税的情形。退税方式及适用情况有:
(1)免抵退税――生产企业;
(2)免退税――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外贸企业或其他企业; (3)免税――规定免税货物的出口;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自产货物;来料加工复出口;非出口企业委托出口货物;旅游购物贸易;
(4)征税――取消出口退税的货物、劳务;特殊销售对象;违规企业;无实质性出口。
1.2.3增值税退(免)税办法――享受退税的两大类及适用情况
(1)免抵退税。
适用于生产企业,基本政策规定是免征增值税,相应的进项税额抵减应纳增值税额(不包括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政策的应纳增值税额),未抵减完的部分予以退还。
具体情况:①出口自产货物和视同自产货物及对外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②列名生产企业出口非自产货物。
(2)免退税。
适用于外贸企业或其他单位,基本政策规定免征增值税,相应的进项税额予以退还;
具体情况: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出口企业(以下称外贸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货物劳务。
1.2.4增值税出口退税率
增值税出口货物退税在具体计算时分别不同情况采用规定的退税率、适用税率、征收率等三类情况。出口退税率一般有以下三种:
(1)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决定而明确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以下称退税率)外,出口货物的退税率为其适用税率。
(2)“营改增”应税服务的退税率采用适用的增值税税率。
(3)委托加工的修理修配货物,其加工费用的退税率,为出口货物的退税率。
1.2.5出口退税额的计算
出口退税额的计算,对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而言,一般是扣减所含保税和免税金额之后的离岸价。
(1)免抵退税的计算,考虑到退税率基本低于征税率,存在不予免抵退税的金额,需要先从进项税额中剔除出去,计入销售成本中,因此,免抵退税计算实际上涉及免、剔、抵、退四个步骤: 免――出口货物免征销项税;
剔――就是进项税额转出的过程,把退税率低于征税率的增值税部分,需要剔除转入外销成本;
抵――用出口应退税额抵减内销应纳税额,让企业用内销少缴税的方式得到出口退税的实惠。
“抵”之后企业应纳税额可能出现的结局――结果为正数或结果为负数。
退――当企业计算出的应纳税额<0时,即为增值税留抵税额,才会出现出口退税。在这个时候,内销的应纳税已经全部被出口应退税额冲抵掉了,而出口应退税还存在没有被抵完的金额。
(2)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
第一组公式:
①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关于“剔”的计算:
②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③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②和③简化计算公式:
剔出金额=(外销额FOB-免税购进的原材料价格)×(征税率-退税率)。
公式中“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的范围:包括国内购买的免税原材料的价格和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价格,其中当期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进料加工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
④进料加工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进料加工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额÷计划出口总额×100%
第二组公式:计算外销收入的免抵退税总额(最高限),计算限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