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及成效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49 KB
- 文档页数:6
新加坡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及成效分析
摘要: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金融业收入占全国GDP的12%。
在本轮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新加坡金融市场总体遭受的冲击较小,经济恢复较快,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适时调整的金融管理政策。
本文在简要介绍新加坡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的基础上,总结新加坡金融监管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加坡,国际金融,金融监管体系
一、背景
2008年以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受到一定冲击,经济增速放缓,2008 年新加坡经济增速仅为1.5%。
2009 年,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针对这一严峻局面,新加坡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积极应对危机.较快摆脱了危机影响,在短暂调整后.新加坡经济恢复迅速,2010年即实现14. 5%的高速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
面对危机,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坚守了三个原则:一是对变化中的形势保持警惕:二是深思熟虑、立场坚定地做出决定: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并随机应变。
二、新加坡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采取措施,保持新币币值稳定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浮动汇率制所导致的汇率动荡,是全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保持汇率稳定是维护经济及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在金融危机中能一直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得益于新加坡对新元的严格监管。
新加坡金管局对金融体系内的新业务和交易设置了严格的监管指标,保证了新元市场的相对稳定和独立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金管局迅速做出政策调整,力挺汇率稳定,自2008年以来两次放宽货币政策,将新元汇率政策区间中心调整新新元名义有效汇率主要水平,同时升值速度维持在零水平。
此外.新加坡还宣布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达成300亿美元的换汇协议,以舒缓外汇流动性不足,稳定外汇市场。
上述措施减缓了新元升值给出口贸易带来的压力。
(二)通过信用担保和声明,稳定金融市场信心
新加坡金管局以信用担保和发布声明等形式,对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信用增级. 及时稳定市场信心。
如在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务危机时,新加坡金管局迅速发表声明,认为新加坡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资产充足。
在金管局的强力支持下,广大新加坡保户的情绪得以安抚没有发生更严重的信誉危机。
同时,在亚洲其他金融体系如香港宣布对银行存款提供全面担保时,新加坡金管局也果断采取了同样措施。
新加坡的存款担保措施并不是在香港宣布供存款担保后才仓促被迫做出的决定,而是已有事先的慎重考量和准备应对,这一预防措施可以避免银行流失存款,也显示政府和金管局对新加坡银行体系的实力的信心。
金管局的种种举措,提振了市场信心.稳定了人心。
此外.在股市动荡时.新加坡交易所宣布禁止“裸卖空”,也维持了市场威信。
(三) 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和扶持,改善企业经营
鉴于金融危机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新加坡通过扶持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保持经济环境的总体稳定。
一方面,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通过动用政府储备资金建立特别风险分担计划”为所有本地公司及落户新加坡的海外中小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贷款额顶限从原本的50万新元提高到500万新元,政府所承担的贷款违约风险也从50%增加到80%。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还为帮助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政府又推出了26亿新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给予企业相应的补贴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从2010年起削减企业所得税从18%到17%.给予部分企业税收回扣等。
通过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经营环境提升了其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启稳。
(四) 开辟和依托新兴市场,尽力减少危机影响
新加坡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仅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更化危机为契机全力以赴进行经济转型,加大经济重组和升级,以期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当地金融市场努力扩大对非本土经济的业务拓展,星展、大华、华侨等当地本土银行逐步扩大在东南亚区域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业务,地区业务的持续增长对银行净利润的贡献度逐年提高。
另-方面,帮助企业降低对三大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和欧盟的需求倚赖.积极开拓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市场。
同时。
对出口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由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代工出口转向开发出口国的内需市场。
上述措施,在有效应对危机影响的同时,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型,更为经济复苏后的长期发展确立了优势。
(五)促进就业市场稳定,打造全球化人才高地稳定就业市场也是应对危机的重要环节。
就业情况的恶化将引发-系列连锁反映,从而加剧危机的蔓延。
在稳定就业方面,新加坡劳、资、政三方积极应对。
一方面,提出发展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性劳动力的任务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提升劳动力素质建立良好雇佣关系行为规范、实行全面弹性工作安排及弹性薪酬体系等措施,以获取经济的持续稳定长。
另一方面为将危机后的失业影响降到最低新加坡劳资政三方合作推出职业再造计划,锁定在月薪2500新元左右的工作通过提升职业形象、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等措施来增加职业的吸引力,并发掘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增加就业。
在国际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新加坡秉承-贯的开放和高端定位战略,抓住经济危机为新加坡从全世界吸引最优秀人才及提升国家劳动力队伍知识与技能的机遇,及时推出打招留学生计划和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继续打造全球化人才高地.为未来发展储备资源。
三、新加坡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高效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保障了金融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
新加坡金融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应对中,能够及时出台权威、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主要得益于其高效、统一、有执行力的监管体系。
具体体现在:
1、是合业监管的模式。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新加坡实行的是多元化的分业监管模式,金融监管的职能分散在当时的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货币局等部门,监管的职责存在一定交叉,监管行动力不够统一。
改革后,建立了统一的金融管理局,加强了金融管理局的权力.建立了统-的金融管理体制。
合业监管的模式,加强了对金融领域不同层面监管措施的整合考虑,保持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统一指挥。
2、是有力的技术顾问和专家团队保障。
MAS金融监管部门中设置有专业的政策、法律及信息技术人员,在实施日常监管时能给予业务监管人员必要的支持:还专门设置由精通资本市场业务人员组成的资本市场部,以便在需要时与内部有关部门合作,以有效监管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业务。
专家团队的有力支持,提升了监管措施在实际监管实施中的有效性。
3、是强有力的董事会支持。
由于董事会成员大多为政治.经济界要员,重要监管政策出台或调整会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发展的各个方面,监管工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同时,新加坡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也保证了其监管过程中的独立性。
(二)完善金融危机预警与借鉴,提升危机处理的有效性
新加坡金管局同时承担了金融监管与宏观分析与调控职能,使其有能力、有资源进行宏观金融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加强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在应对本轮金融危机中,新加坡金管局一方面加强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并未等到危机在本地蔓延开来或危害情况发生后才采取措施,而是重点分析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弱化这一影响,才使得新加坡在危机影响下迅速得以恢复,国民经济未受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新加坡金管局在应对危机中,加强与其他央行、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风险预警更能够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效措施福在本国危机处用。
理中加以运用。
(三)着眼长远制定政策措施,保证了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优势
新加坡在应对本轮危机中,看准了危机发生的根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所采取的调控和应对措施,如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着眼新兴市场的开
拓、加强全球化战略人才布局等,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某个单一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而是更着眼于长远发展,出台的政策能在未来经济复苏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能让新加坡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继续确立优势,从而既有效应对了危机的挑战,也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切不能只顾短期效应,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看准问题的本质和趋势,对症下药,否则只能是旧疾未除,又添新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