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肺炎(HAP)预防与控制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医院内肺炎(HAP)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内肺炎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具体防控措施如下:
一、加强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
理,每6h-8h一次。
二、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45°。
三、对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四、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五、积极控制血糖在4.4-6.1mmol/L水平
六、加强病房管理,每日至少2次定时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洁净;定时清洁消毒空调过滤网;病室卫生宜采用湿式打扫。
七、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一人一用一消毒。
八、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避免滥用,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九、对患者及陪护等进行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礼仪的健康教育。
在流感流行时应限制探视。
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HAP重要的类型。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二)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防止交又感染。
(三)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四)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集水器应处于管路最低处,木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
(五)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用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用75%酒精擦拭。
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六)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七)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八)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定期进行分析与反馈。
第二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其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及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
(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插管部位应遵守最大限度无菌屏障的要求。
(三)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四)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五)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一次性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六)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宜选择股静脉。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七)宜采用≥2g/L氯己定一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2一3遍,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八)患有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感染或携带有多重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由
(一)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二)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每2天一次,专用贴膜可每周1-2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三)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
(四)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迹应立即更换。
(五)输注的液体应保证无菌,配制的液体应现配现用,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置管后应用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血栓形成。
(六)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七)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选择另一穿刺点更换导管重新置管。
(八)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置管及日常护理,随时观察导管局部及导管走行处有无压痛、局部红肿等现象。
(九)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換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十)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十一)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定期进行分析与反馈。
第三节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尿路感染是常见医院感染类型,其危险因素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
一、置管前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三)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四)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一)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二)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三)置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四)导尿管插入深度应适宜,插入后,向水囊内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三、置管后的预防措施
(一)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二)保持尿液引流系统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选;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三)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四)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五)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六)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
按说明书更换,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七)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八)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若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九)维护导尿管时,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十)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定期进行分析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