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审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较好地利用教材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当代中学生已不再是“三味书屋”里的呆板学子,他们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快、求乐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尽可能地讲出“味”来。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也就是强调要“乐中求知”。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和语文训练中要注重情感熏陶、寓教于乐。
二、感受自然美,陶冶心灵
热爱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重要阶段的初中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作家以多情的笔触对绚烂的自然风光进行了描绘,让一幅幅壮丽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春风图”的描写,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
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仿佛感觉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中传送的和悦的声音,仿佛看到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天活力的画面。
《石缝间的生命》充满着作者对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的感慨,对壮丽人生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是困厄中的人生的象征,它那顽强、坚韧的生存意识和敢于战胜困境的作为,使我们永久地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至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则是一幅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文的景物美的熏陶来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兴趣,尽情地享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的美好心境,从而激起学生对美的渴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把握美、描绘美、创造美。
三、注重以情感人,由情入理,努力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性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范读、设计问题、图画及简笔画、模拟朗读、有趣的游戏、巧妙的板书等唤起学生的想像,进而感染学生。
如听教师诵读《沁园春·雪》,学生头脑中会出现北方的壮丽雪景,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油然而生热爱之情。
四、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
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其内容如何,更要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和程度,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有别于传统的课文讲授。
五、丰富活动,美在实践
审美活动首先是通过人的感官来进行的,但仅有天生的生理机能上的感官,并不能感受到美。
要感知美还必须有人化的感官,也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感官。
人的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
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
实验得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在教学有关大自然写景的课文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
美感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种事物,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完全相同的。
因此,要丰富学生的美感,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而加强课外阅读是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孝成.也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文汇,2009.
[2]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