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八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八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八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下列所述情况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②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③海上油轮石油泄漏④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液、废渣和废气

A.①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2.能用铝为原料来冶炼难熔的金属主要是因为()

A.铝的密度小,熔点较低

B.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较前面

D.铝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 D

3.下列过程不能

..综合利用煤的是()

A.将煤干馏B.将煤气化

C.将煤液化D.燃烧藕煤

【答案】 D

4.用赤铁矿石为原料冶炼铁,应采用的冶炼方法是()

A.电解法B.热氧化法

C.热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C

5.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下图是海水淡化原理的一种示意图,符合此原理的方法称为()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太阳能蒸发法

【答案】 A

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要求的是()

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D.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

【答案】 A

7.石油裂解的目的是()

A.获得乙烯、丙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

B.避免石油碳化结焦

C.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D.除去石油中的杂质

【答案】 A

8.下列不.是海水淡化方法的是()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萃取法

【答案】 D

9.下列关于金属冶炼的说法,其中不正确

...的是() A.热分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B.热还原法的常用还原剂为C、H2、CO、Al等C.熔融电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D.水溶液中置换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答案】 C

10.下列环保措施主要目的是保护臭氧层的是() A.使用无铅汽油B.使用可降解塑料

C.使用无氟冰箱D.使用无磷洗衣粉

【答案】 C

11.工业上冶炼铝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电解法B.铝热反应法

C.氢气或CO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A

12.下列做法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B.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代替化石能源C.鼓励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D.限制使用电动车

【答案】 B

13.在下列过程中,没有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裂解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

B.煤干馏生成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氨水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

D.天然气与水蒸气在高温下作用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答案】 C

14.下列能被工业上采用的冶炼金属的方法是() A.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制铝(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 B.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镁

C.电解氯化钠水溶液制钠

D.高温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镁制镁

【答案】 B

15.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煤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B.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石油的裂化和裂解过程都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A

16.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不需要

...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A.氯、溴、碘B.钠、镁、铝

C.烧碱、氢气D.食盐、淡水

【答案】 D

17.在冶金工业上,均不能

..用常见化学还原剂制得的金属组是() A.Na、Gu B.K、Zn

C.Fe、Cu D.K、Ca

【答案】D

18.从海水中可获得的在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是()

A.Mg B.K

C.Br2D.I2

【答案】 C

19.从海水中可以提取溴,但得到的液溴中常溶有少量氯气,除去氯气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加适量的KI溶液

B.通入溴蒸气

C.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D.加入适量的NaBr溶液

【答案】 D

20.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一般采用__________冶炼;人类使用量最大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可以采用__________冶炼;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方法冶炼。

【答案】铝电解法铁热还原法银热分解

21.含有C===C的化合物与CH2===CH2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①广泛用作农用薄膜的聚氯乙烯塑料,是由聚合成的,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器包装中大量使用的泡沫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聚合而成。

【答案】①②

22.绿色化学对于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变成所需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

利用铜屑制硝酸铜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铜与浓硝酸反应;

②铜与稀硝酸反应;

③铜与氧气反应后,再与硝酸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方法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工厂利用铜屑制硝酸铜,上述方法中哪种最好?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②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③2Cu +O 2=====△2CuO ,CuO +2HNO 3===Cu(NO 3)2+H 2O

(2)方法③ 制备相同量的Cu(NO 3)2,方法③消耗HNO 3最少,且无污染

1.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以碘离子形式存在的碘元素。在实验室中,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和实验装置如下:

(1)指出上述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实验操作的名称:

步骤③____________,步骤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④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A .酒精

B .醋酸

C .四氯化碳

D .苯

(4)为了使海藻灰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即完成步骤③至⑤,实验室里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和物品,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含碘的有机溶剂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需要经过蒸馏。指出下图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滤 萃取

(2)Cl 2+2I -===I 2+2Cl -

(3)CD

(4)分液漏斗,普通漏斗

(5)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不对

2.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1)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

①溶解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蒸发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g(OH)2沉淀中混有的Ca(OH)2应怎样除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电解熔融MgCl 2制Mg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搅拌以加速固体溶解 ②引流 ③搅拌以防液体飞溅

(2)加入MgCl 2溶液,充分搅拌,过滤并洗涤沉淀

(3)MgCl 2(熔融)=====电解Mg +Cl 2↑

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就西华县而言浅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西华是女娲的故都,2005年感动中国10大新闻人物洪战辉的故乡。它属于黄河冲积平原,位于东经114°5′—114°43′,北纬 33°36′—33°39′,东西长57公里,南北平均宽2l公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在47.8—55.8米之间。境内有沙河、颍河、贾鲁河、鸡爪沟、双狼沟、清流河等14条骨干河道,俗称“七沟八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质经市、县水利局、环保部门联合检验合格,无污染现象,水量充足,能够满足大型工业生产项目及生活用水需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水量750mm,平均日照时数1971小时,无霜期224天,最大风速10.6米/秒。 西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棉花、大豆、花生、大枣、苹果、桃子、芦笋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原绿色先进县,森林覆盖率19%,活立木蓄积量达130万立方米;现有果蔬冷库440座,年贮存量1.8亿公斤。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农田灌溉率的上升,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地表水的污染,西华县水资源可承载最大工业产值是越来越少。按现有用水状况,在保障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几十年以后,工业就有可能出现无水可供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提高农业节水灌溉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业,提高各行业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中水及雨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尽量减少住房占用耕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从而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近年来,在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林粮矛盾的问题上,我县采取了一些措施:村旁植树,形成环状林业;路、沟、河旁植树。形成带状林业;实施农果间作,形成块状林业;利用低洼地、废坑塘造林,形成点状林业。既发展了林业生产,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实现了农民的增收。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运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制定系统的政策。要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过程中,必须考虑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实施城镇化战略、重点工程建设、城乡规划时,必须进行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把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使项目投入使用后对气候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既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发展特色旅游,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丰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又要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形住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绿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作者:————————————————————————————————日期: 2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 近期一些媒体在谈及水电开发时往往引用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警戒线,也许是非专业的原因,产生引用错误。把水电开发的程度等同于水资源利用,由此,一些人士在议论水电建设时往往以为我国水电开发已经过度,实际上是混淆了两个不同概念。作者较长时间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分析计算工作,对此,将从此观点的来源出处和权威性解释,比如从中国人大网对于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解释,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以及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供用耗水的利用程度、特别是水资源利用中的耗水程度,而不是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我国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5%,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流域或国家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界线是40%,从全国而言,不完全一样,南方特别是西南,水资源丰富而利用量少,利用程度低,而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利用程度高,其中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利用程度有些年份高达80%,甚至更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概念 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通常从水资源规划利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供水能力(或保证率)为75%时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比值,是表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又可分为河川径流(简称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一般以河流为单元只统计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为单元时综合统计,或分别统计,但不特别指出时(如综合利用率),也仅只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比如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就是指该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关于“水资源综合规划名词解释”中与此相近的有:地表水资源开发率是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利用消耗率是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 从水资源利用统计分析计算的角度,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更多是采用实际耗水量与总的水资源量之比,体现的是水资源量被耗用即消耗利用的程度,与上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差异在于一个是水量被利用程度、一个是水量被消耗程度,这样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那么我们如何来节能利用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呢? 由于河流来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又有丰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之分,所以在计算当年实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时,随着水量的变化又有所不同。如黄河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利津入海径流量只有18.6亿m3,当年地表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当然这里指的是消耗程度,也就是说80%的水被耗用掉,那么当年的利用程度可能就要高一些,因为利用量中有一部分并没有被消耗。 2.水法释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国际上公认的40% 2002年10月1日修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新《水法》),从法律上确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规定水利部是全国水资源的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下列所述情况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②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③海上油轮石油泄漏④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液、废渣和废气 A.①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2.能用铝为原料来冶炼难熔的金属主要是因为() A.铝的密度小,熔点较低 B.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较前面 D.铝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 D 3.下列过程不能 ..综合利用煤的是() A.将煤干馏B.将煤气化 C.将煤液化D.燃烧藕煤 【答案】 D 4.用赤铁矿石为原料冶炼铁,应采用的冶炼方法是() A.电解法B.热氧化法 C.热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C 5.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下图是海水淡化原理的一种示意图,符合此原理的方法称为()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太阳能蒸发法 【答案】 A 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要求的是() 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D.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 【答案】 A 7.石油裂解的目的是() A.获得乙烯、丙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 B.避免石油碳化结焦 C.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D.除去石油中的杂质 【答案】 A 8.下列不.是海水淡化方法的是()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萃取法 【答案】 D 9.下列关于金属冶炼的说法,其中不正确 ...的是() A.热分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B.热还原法的常用还原剂为C、H2、CO、Al等C.熔融电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D.水溶液中置换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答案】 C 10.下列环保措施主要目的是保护臭氧层的是() A.使用无铅汽油B.使用可降解塑料 C.使用无氟冰箱D.使用无磷洗衣粉 【答案】 C 11.工业上冶炼铝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电解法B.铝热反应法 C.氢气或CO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A 12.下列做法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B.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代替化石能源C.鼓励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D.限制使用电动车 【答案】 B 13.在下列过程中,没有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裂解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 B.煤干馏生成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氨水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 D.天然气与水蒸气在高温下作用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答案】 C 14.下列能被工业上采用的冶炼金属的方法是() A.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制铝(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 B.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镁 C.电解氯化钠水溶液制钠 D.高温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镁制镁 【答案】 B 15.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煤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B.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石油的裂化和裂解过程都属于化学变化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2课时训练:第二单元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过关检测 (2)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商品“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等作为日常饮用水,因缺少某些成分而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育。你认为制备上述商品饮用水时还需要添加的化学物质是() A.钙、镁的碳酸氢盐 B.含碘酸钾的食盐 C.漂白粉、消毒剂 D.小苏打 解析:人体必需的元素钙的来源之一就是饮用水,长期饮用“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等会缺少某些无机盐,对身体无益。 答案:A 2.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X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H)n Cl m·y H2O],式中m等于() A.3-n B.6-n C.6+n D.3+n 解析: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6=m+n。 答案:B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将水加热至105 ℃蒸发汽化,然后将蒸气冷凝而得到蒸馏水的方法 B.天然水里一般溶有Ca2+、Mg2+等金属阳离子,我们把溶有较多量Ca2+、Mg2+的水称为硬水 C.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H+可与水中的金属阳离子M n+交换 D.阴离子交换树脂中既含有阳离子,又含有阴离子,因此既能与水中的阳离子交换,又能与水中的阴离子交换 解析:在进行水处理时,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H+只能和水中的金属阳离子M n+交换,阴离子交换树脂中的OH-只能和水中的阴离子Y m-交换。 答案:D 4.下列与处理方法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Na2S去除废水中的Hg2+:Hg2++S2-HgS↓ B.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CO+NO C+NO2 C.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 Al(OH)3(胶体)+3H+ D.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C x H y):C x H y+(x+)O2x CO2+H2O 解析:B中生成的NO2仍为大气污染物,反应产物应为N2和CO2,故B错。 答案:B 5.自来水加工处理流程如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编者按: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印花税上调、厦门暂停PX项目)再次引起公众对政府发布信息的关注。无论这两件事情关注的是信息的公开、传播和相关制度,还是关注信息的管理、服务对象等,其性质都可以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这个范畴。总体来说,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信息的形成、消费和各种机制等结构化的框架。该从哪一个角度看待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框架?这些 框架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将对日常工作有何指导作用?本报邀请专家,从机制、经济、工程、工作框架四个角度梳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信息资源目录与定位体系的建设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应该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目录建设,努力在信息搜索定位技术及相关服务上有较大突破。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 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这是因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公益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主体。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但是,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驱动思路不能完全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梳

理,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化思路框架。 机制框架:重要推动力 合理的机制是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理顺机制对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顶层政策的设计来说,理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机制关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机制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或这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即指事物之间推动或制约的作用原理或机理。 从方法论的角度讲,理清机制需要从研究有关行为主体以及相关的行为过程入手。从全社会看,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有三类:政务部门、公益性信息机构和信息企业。相应的信息资源开发主要过程包括:政务部门从事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公益性信息机构从事的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和服务,信息企业从事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和服务。 政务部门开发信息资源主要依靠行政机制。公益性信息机构从事信息服务主要依靠公益机制。信息企业从事信息开发活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这三种机制构成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框架(见图1)。 图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框架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困扰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问题。资源保护主义者认为,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风景资源必须加以保护,禁止或尽量减少人与该资源的交往;片面建设沦者夸大了美学中的人工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景观必须有‘丰富的人工点缀”。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应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实施“综合保护,有限开发”的原则,亦即遵循生念平衡的原则。保护不是封闭,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开发不是破坏,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合理利用,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一、保护培育规划的内容 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三方向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查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其中,各类景源是首要对象,其他一些重要而又需要保育的资源也可被列入,还有若干相关的环境因素、旅游开发、建设条件也有可能成为被保护因素。 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育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例如,生物的再生性就需要保护其对象本体及其生存条件,水体的流动性和循环性就需要保护其汇水区和流域因素,溶洞的水溶性特征就需要保护其水湿演替条件和规律。进而要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定保育体系。保育措施的制定要因时因地因境制宜,要行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形成保护培育体系。 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二、保护培育规划的原则 1、整体保护的原则将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整体加以保护。 2、多样性保护的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不同种类和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强调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 3、展示性保护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呼唤全社会对区域内资源保护的关注。 三、分类保护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分类保护是常见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它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 这里规定的六种保护区及保护原则、措施,可以覆盖风景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并同海外的“国家公园”或国内外相关的保护区划分方法易于互接,因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 分类保护中的风景修复区,是很有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规划分区,它具有较多的修复、培育功能与特点,体现了资源的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的双重特点,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方法。 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生态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有科学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 (2)在生态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游人进人,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人。 2、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

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节水评价篇章编制指南 (试行) 一、总则 (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指导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开展节水评价工作,明确节水评价篇章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本指南。 (二)本指南适用于具有水资源开发利用任务的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节水评价篇章的编制。 (三)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要求;坚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统筹协调好节流与开源、不同用水对象的用水需求,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严守红线、控制总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划中的节水指标要求。 (四)节水评价范围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供水区域。必要时应结合工程的规划范围适当扩大节水评价范围。 (五)本指南引用的主要标准和文件包括: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 《水资源规划规范》(GB/T51051)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35580)

《城市节水评价标准》(GB/T5108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 《调水工程设计导则》(SL430) (六)节水评价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开展供水区现状供用水节水水平(用水效率)、现状节水潜力等分析评价。 2.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目标和指标。 3.从需水预测合理性、可供水量预测合理性、缺水状况分析、水资源配置方案合理性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立项阶段提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节水符合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节水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4.从水源方案、输水环节、工程总体布局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工程节水的符合性,并从节水角度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工程规模的合理性。 5.从建设项目节水措施三同时要求、监控计量设施方案设计、水价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设项目的节水保障措施。 6.进行节水效果评价,提出主要评价结论与建议。

4.3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3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设计理念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 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 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 学知识。 二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持续培育和 利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 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地以掠夺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现在 某些自然资源受到严重在破坏,甚至有些非可再生资源出现了 耗竭的现象。因此安排了本节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应 该在地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利用资源,避免自然资源的 耗竭,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本节着重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 源是如何分类的?二、从生产、生活出发,探究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三世界重要的资源的分布;四、从而倡导学生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自 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纵观教材,优点明显:一是数据可信说服力强;二是活动类 型多样,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活动的问题设置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学情分析: 对于资源与人类的紧密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教学 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中预学生对资源的认识还缺 乏系统性、条理性,有些认识不够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课标要求分解成若干分要求,然 后设置问题情境,依托学生现有感性认识,通过分层递进的问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约、 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 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

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堪忧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堪忧 作者:崔昊 如何良好地开发信息、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当我们在谈论这个数据爆炸年代如何去存储信息的时候,往往我们忽略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毕竟在这些正处在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中,蕴含着人类赖以持续发展的智慧,同时,在这些数据中,也并不都是精华,也有糟粕。于是,这就对我们如何良好地开发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近日,作为国内较早关心信息化建设,关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大型综合性媒体集团,《光明日报》举办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研讨会”,组织了业内许多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参加,包括中国社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社科院信息办主任解延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等知名人士,同时,作为国际上的权威调查机构,IDC中国公司副总裁万宁先生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另外,在信息数据存储领域有着领先地位的EMC,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厂商代表,EMC公司客户解决方案总监马隽也发表了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看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作为国际上权威的调查机构,IDC一直非常关心数据存储产业的发展,在研讨会上,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引述IDC最新研究报告《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数据指出,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中国数字信息量为127.1亿GB ,占全球信息量的7.9%;受“富媒体”、用户创建内容和16亿网民三大因素推动,到2010年,全球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880亿GB,而中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00.5亿多GB,占全球信息量的9.1%。由此看出,中国的信息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球,2006-2010,全球信息量增幅为6倍,而中国则高达7倍。相比之下,印度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72亿GB,韩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57亿GB,日本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520亿GB。 这就说明,我国信息资源不仅整体规模十分庞大,而且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如此众多的信息的存储、利用是全社会,尤其是以国家主体的政府政务系统和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商务系统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 对于电子政务与政府机构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解延德主任表示,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他表示,10年来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是急速发展,但真正的信息共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我们还没有做到,特别是在信息开发和信息应用过程中,我们确实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在网络是基础、信息是关键、应用是问题、管理是保障,必须要融合到一起才能健康地发展,最难的是数字化办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我们还处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办公流程简单结合的层面上。 他认为,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分析和利用对于提高执政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当前只有以应用为目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实质的进展。 而对于目前我国存储设备的购买、管理和利用,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还非常的不健全,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我国水资源危机成因分析及其 全面解决方案 王占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入手,指出造成现有水资源危机的自然、人为原因,水资源数量有限和分布极不均衡是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自然原因 ,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并最终提出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之道在于水体保护和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水资源危机;原因;解决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 1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面危机 1.1中国水资源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加之人类活动造成水污染,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中国年均降水总量为61889 亿m3,平均降水深度648 mm ,年均地表水资源为27115 亿m3 ,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 亿m3,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用世界上7 %的水养活了世界上22 %的人口。按1999 年人口统计,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232 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8840 m3的1/4 ,排在世界121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受缺水困扰,水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缺水遍及各个流域 , 成为全国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 , 我国的水资源矛盾进一步加剧 ,城市中的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需求加大 ,虽然节水和重复利用水源使需水定额增长趋势变缓 , 但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 将导致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2000 年工业用水达655 亿m3,2010 年达929 亿m3,2030 年将达1899 亿m3,2050 年将为3436 亿m3,生活用水将由2000 年的189 亿m3增加到2050 年的730 亿m3。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大的突破,水资源将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水资源危机将成为21 世纪最为棘手的难题,甚至将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1.2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工农业需求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电子商务论文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文/黄炜 摘要:现今社会中,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财富,在推动科技不断进步,促进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当中更有着无法代替的决定性作用。信息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以及外扩性较强等特点,决定了市场在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的工作中必定会有局限性。所以,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相关产品的供应、社会作用的体现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下文矿主要对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过程当中的相关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相应职能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政府职能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够体现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对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力度,已经与物质及能量等核心资源处于相同的地位,而且大有赶超两者的趋势,政府的信息资源更是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保密资源。在调查与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体现了一个强国的基本素质,也是许多国家的发展目标。比如日本,虽然它国土面积狭小且资源严重稀缺,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于信息资源的巧妙利用和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得日本从战败以后迅速成长为一个经济强大、信息资源丰富的世界强国。所以,每个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作为自身战略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也是信息互联时代中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1、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 概述

信息产品,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特性的无形产品,信息产品都没有排斥性与竞争性。因为在对某产品的消费边际成本几乎为0时,就证明了它是不具备任何竞争性的。信息资源也同样如此,即便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其产生的边际成本也依然是基本趋于零的,也就是说,即使用户再增加,也不会使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有所升高或降低,特别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更是有着这样的特征。在带宽未受限制的范围之内,即使浏览的人数再增加,也不会产生消费上的变动或对替他人获取信息的影响。为了避免市场失灵以及市场配置率下降,信息资源产品需要通过公共部门来提供,在社会中绝大部分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及信息服务机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模式,靠政府进行投资支持。但是信息资源的提供可能来自政府也可能来自市场,这就是由于信息资源没有竞争性和排斥性而造成的,即信息资源来自于哪里完全看市场和政府对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提供方向。所以对于社会上所有公共机构来说,如何分清这些资源信息来自哪里尤其重要。 1.2 信息资源的外部性 对于银行、海关、税务这种高保密部门来说,他们通过自身能力会创造开发一些专业性强且价值高的信息资源产品,这些产品的用户群体、用户规模都因由市场来决定和提供。我们常见的信息资源产品包括ERP系统、办公软件、海关巡检系统、银行的各种客户服务端等等。相对的,一些低价值、用户群体规模大的、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信息资源产品,则由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提供,例如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交通信息中心等等公共场所,所以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的外部性非常明显。外部性就是一方的生产消费变成另一方的生产效用函数的一个变量。也就是说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成为大众的消费产品这样一种转化过程,就叫做外部性。

第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所谓"对人类有用",是指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 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 2、自然资源的自然性 3、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短缺。我国土地面积接近150亿亩,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1亩,是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5亩的1/3。从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来看,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12亿国民人均耕地只有1.4亩,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人均草场面积占有为世界人均占有的1/2。我国水资源相当短缺。全国年平均降雨总量为6.03万亿立方米,河川平均径流量约为2.5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只相当于世界人口占有量的1/4。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铁、石油、铜、锡、锑、钨、锰、铅、锌、汞、钼、稀土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有些储量占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矿藏量则很少。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为有利于对自然资源依法调整,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等类型。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和要求,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矿藏资源,例如,铁、铝、煤、石油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恒定性资源,主要是自然界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能、空气、海潮、风力等。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复习总结

1.可持续发展: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 2.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指表示水资源对于发展的支持程度,是水资源对于发展用水量的满足程度,可供给的水资源总量与发展用水总量的比值。 3.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指数:是表示区域发展持续可能性的大小,是水资源利用的产出与用水量的比值,即表明发展的程度,又表明水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 4.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以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5. 水平年:指在规划设计水资源过程时,以未来某一年的需水量作为规划设计需水量,未来的那一年就是我们的设计水平年。设计水平年是相对于现状年而言,现状年也叫基准年。 6. 设计代表年:常常从长系列的水文资料中选择一些代表年或代表期的径流资料调节计算,供规划方案比较。 7. 最大供水能力:是指区域供水系统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最大供水量的大小。 8.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溉面积上田间所需净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9. 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或需要人工补充的水量。 10.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水量。 11.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指保护、修复或建设给定区域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补充的水量。 12.供水预测:是以现状情况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基础,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为控制条件,通过经济技术综合比较,制定出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从而进行可供水量预测,为水资源的供需分析与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13. 可供水量:指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考虑可利用水资源量,河道外需水量及工程供水能力三者组合条件下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 14. 库容系数:库容系数β =V/W 水库兴利库容除以本级水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15. 灌溉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为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在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插秧前)和整个生育期内对农田进行适时适量灌水的一种制度。 16. 工业需水弹性系数:指工业需水量增长率与工业年产值增长率的比值。 17. 生态基流:指维持河床基本形态,防止河道断流、保持能力和避免河流水体生物群落遭到无法恢复的破坏二保留到河道中的最小水面。 18. 河道输沙需水量:是指保持河道水流泥沙冲淤平衡所需水量。 19. 系统网络图:需水工程、分水点、计算分区 20. 水资源一、二、三次供需平衡分析 答:一次供需分析: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需水预测的基本方案;按供水预测的“零方案”,即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发挥供水工程潜力的情况下,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若有缺口,则二次供需分析:考虑强化节水、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等合理抑制需求措施, 以及污水处理再利用、挖潜配套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增加供水措施,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若仍有较大缺口,则三次供需分析:进一步加大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及节水力度,具有跨流域调水可能的,应考虑实施跨流域调水。 2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指一定区域内水资源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状况,一般用被开发量与水资源量的比值表示。 22.投入产出分析:是同时将“投入”与“产出”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指社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使用;“产出”指的是社会生产的成果被分配使用的去向, 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等。 23.投入产出表:用棋盘式表格反映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联系。

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发表时间:2010-05-14T14:47:17.420Z 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孙熙国,杨玲陇 [导读] 信息时代怎样有效利用信息,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孙熙国,杨玲陇 (工作单位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哈尔滨 150000) 摘要:信息时代怎样有效利用信息,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主要从目前信息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00-01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un Xiguo,Yang Linglong (Harbin Pharmaceutical Group Pharmaceutical Factory Ha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In information age,how to effectively use information, is the most concerned problems.This article,from the cu Keywords:Information;Resources;Use 一、信息利用现状 (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低廉的信息获取成本使得用户更倾向于数字文献信息。 (二)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 二、信息利用存在的问题 然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由于各种原因,使信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从而影响了信息的利用率,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文化生 活。 (一)技术力量薄弱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仍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设备的采购、系统的维 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图书馆技术人员素质不够理想,正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的很少。此外,人才流失严重,经过 专业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外单位,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捉襟见肘。 (二)用户的信息素质存在差异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信息能力水平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 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的信息能力应当成为当今一项非常重 要的战略任务,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三)信息资源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网络资源 网上资源每日都在更新,面对海量般信息,许多图书馆网站建设信息量小,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一些数据库的质量不高,客观上大 大增加了读者有效查询、利用文献信息的难度,当打开一个网页,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有些用户检索到中途就离开从而影响到读 者对信息的利用率。 三、如何提高信息利用率 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因特网的发展是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信息用户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信息服务内容,即得到 关于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事实说明,要提高资源利 用率,仅靠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增加信息资源的数量和品种是不够的,提高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获取能力,是当今信息用户必须具备的 信息能力。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 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 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在这 样的社会中,信息素质将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素质。作为图书馆的信息工作人员来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是很有必要 的。通过制订信息制度,可以约束他们的信息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养成 良好的信息道德。 (二)加强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用户信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具备信息能力的人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对全球经济一体 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师生进行外语水平的教育,而且更要加强师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信 息意识、信息道德,从而使他们能通过图书馆主动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改变那种遇到问题就向老师或父母请教的学习方式,使他 们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还要加强他们的文献检索教育,这项工作,应该从小学开始,因为文献检索教育有不同的层 次,它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三)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信息设施、信息用户的需求一起构成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 资源的建立、维护、发展与开发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读者检索信息的质量,从而 影响读者有效利用信息的程度。现代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载体越来越多样化,除传统的纸质文献,还有大量的电子文献、机读文献和各种数 据库,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图书馆应冲破传统的藏书体系,针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精心筛选各文种、各类型、各专业、各种 载体的文献信息,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满足读者对各类知识的需求。 总之,要想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就必须兼顾人力、物力、财力,掌握信息技术,培养读者的信息素质,加强馆藏建设的力度,真正 实现为读者服务,为有效利用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小溪.科研人员信息素质调查报告[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3 [2]蔡曙光.论信息能力与信息资源利用率[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 [3]何斌,张立厚.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