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三章 公共政策议程
- 格式:ppt
- 大小:747.50 KB
- 文档页数:43
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价值诉求和因素分析摘要:公共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连接问题建构和政策决策的关键环节,就像是一面“筛网”,种类繁多的政策问题只有通过它的“过滤”才能在问题竞争中顺利得到当局的重视,从而进入政策制定过程。
政策研究者必须遵循公共性、民主性和合法性的价值导向,在宏观的理论指导上把握正确的方向。
并且对社会问题得以进入政策决策运行轨道的常态化的、对应性的“催化质”即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进行充分重视,从而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从而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公共利益;价值诉求;因素分析一、公共政策议程建构概述公共政策在政治和社会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格雷戈里·曼昆(N.Gregory Mankiw)所指出的,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社会的兴衰荣辱取决于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连接问题建构和政策决策的关键环节,就像是一面“筛网”,种类繁多的政策问题只有通过它的“过滤”才能在问题竞争中顺利得到当局的重视,从而进入政策制定过程。
“一些进入决策者视野,并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对公共政策议程进行宏观把握可以解构为以下六个问题:第一,公众所关注的特定的社会问题在怎样的情景下才能产生被排进政策日程。
第二,多元社会主体中,哪些有能力促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日程。
第三,这些多元社会主体在问题的观察和认定中的影响力的博弈。
第四,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是否真实,是否反映和体现了公共利益。
第五,若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进入议事日程,需要通过哪些具体程序。
第六,已经被排进议事日程的社会问题如何从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公共政策的议程建构是通过怎样的理论和现实机制来排除某些公共性问题转入到公共政策决策进程中来?对激发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因素进行分析,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价值诉求正如邓恩(Dunn)的论述:“正确构建政策问题有助于发现隐含的假设、判断成因、勾画可能的目标综合冲突的观点以及设计新的政策选择方案。
浅谈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作者:陈文芳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建立公共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公共政策议程决定着社会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并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质量。
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影响决策过程是权力的一面,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公众议程;模式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4-一、公共政策议程内涵所谓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某一公共问题引起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力主体的深切关注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一个问题能否提到政府机构的议程之上是该问题得以解决的较为关键的一步。
它决定着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会成为议案进入决策领域,也决定着政府是否会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什么行动。
“公共政策的议程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
”传媒议程是指大众传媒频频报道和讨论的问题;公众议程是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政策议程是指决策者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三种议程的设置是互相关联的。
二、中国公共政策议程模式罗杰·W ·科布在《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制定》一文中, 根据政策问题的提出者在议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扩散其影响力的范围、方向和程序, 把政策议程的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 内在创始型、政治动员型、外在创始型。
“而我们依据中国政策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也提出了四种议程设置的模式。
”1.动员模式。
动员模式里的议程是由决策者提出的,在这种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
首先,广大民众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其次,所涉及的议程执行起来需要得到民众普遍、自觉的合作。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作者:王绍光来源:发布时间:05-11-29 浏览:12765 次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政治变迁参与选举决策者固然重要,但这种参与几年才有一次机会。
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大多数民众对政治的参与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
每过几年,他们在选举热潮的裹挟下过一把“当家作主”的瘾,此前此后,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当顺民,对政治不闻不问,要问也不知从何入手。
然而,决策者上任以后的所作所为对民众的生计、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
因此,决策决不应该是决策者们的禁脔,哪怕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
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全过程的机会。
谈到政策制定,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换句话说,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Peter Bachrach)和巴热兹(Morton Baratz)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权力的两方面”。
[1]这篇短短六页的论文之所以很快变成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的简单事实: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在任何政治系统中都存有若干政策议程,其中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和政府议程(也称制度性议程)是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够在公众议程上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它就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在这一问题扩展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领袖和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题扩展的活力,取决于问题自身的特性。
科布和艾尔德指出:一个问题的定义越模糊,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特殊性的程度); 一个问题被认为社会意义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重要性程度);一个问题被认为长期的关联性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关联期的常短);一个问题被认为越不具有技术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问题复杂程度);一个问题被认为越缺少明确的先例,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先例的明确程度)下面再来看看政府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政府议程的项目具有新旧之分,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
一般而言,政府官员对这些问题都较为熟悉,而且,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