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优秀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优秀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造性的人才。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胜利军,培养新一代知识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未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儿童根据自己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数学“再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加强“双基”和思维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我的做法是: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实施主体性教育,主动性是创新精神的本质反映。而浓厚的兴趣是发展创进思维的促进剂,学生学会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并发出创新性思维的火花,有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例如:学生学完数的整除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游戏: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任意三位数,请第二名学生在这个三位数后面重写一遍,使之成为六位数。这时,让全体学生先用7去除这个六位数,在用11去除,在用13去除。“能整除吗?”学生们都在心里打上问号。然而,最后的结果却使他们大为诧异,这个数不但能使这些数整除,最后的商竟是开始的那个三位数。这时偶然吗?是什么原因呢?强烈的求知欲激励着他们。终于有举手了,三位数后面重复一遍得到的六位数正好是原来三位数的1001倍。1001分解质因数为7x11x13。所以那六位数肯定能被7、11.和13整除,而且最终商一定是原来那个三位数。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这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是科学发现的前凑。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课堂中教师善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例如在讲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体,体积是30立方厘米,若把横截成五段,表面增加48平方厘米。长方体的高是多少?”让学生自己讨论、想象,得出:把长方体横截成五段,共截了四刀,每截一刀就增加两个面,四切共增加八个面,由此得到底面积是48÷8=6 (平方厘米),所以长方体的高应是30÷6=5(厘米)。我们应多创设这样的问题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智力。

三、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无“可用的、有效的、灵活的”丰富知识。一个人获得知识越多,越可能具有对新问题的敏感性和创造力。只有加强“双基”教学,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发展智力,才有可能进行想象和创新。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小圆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小圆和大圆半径的比是(2:3);小圆和大圆的周长的比是(2:3);小圆和大圆面积的比是(4:9)”。按常规学生应该先求出小圆与大圆的周长和面积,再分别组成比,这样比较麻烦。有的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很快能得到出正确的结果。这里,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直接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出大圆和小圆周长、面积的比,思维简单敏捷,解题速度比较快,从而培养了新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多做开拓、变通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教师就应在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诱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当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交流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有疑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通过谈话、质问、提问、实验等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思维火花。每上一节新课时,教师都要巧妙地、精心地设计好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一些有趣的、值得探讨、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提炼问题,为悟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情景。

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在原来准备题的基础上又设计两道求和的应用题。

⑴同学们浇树,一组有3人,另一组有4人,一共有几人?

⑵同学们浇树,一人浇4棵,另一人浇3棵,一共浇多少棵树?

这两道题是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两道运用题的解题方式,这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定向思维,很快就能根据“一共”的特点确定用加法计算。这样体现了学生的求同思维。接着出示例题:

例:同学们浇树,一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

因为低年级孩子只学过两种类型的应用题,一种是“求剩余”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另一种是求和的应用题,因此,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已成

了一种定势,看见“一共”学生就毫不思索地把4和3加起来。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读题,分析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发散学生的思维。那么,例题能否用加法来计算?不能用加法计算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同样是求“一共”却不能用加法计算?通过这一系列的质疑,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问题的欲望。接着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内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其探索、学习知识激发了强烈的兴趣,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从而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些做法,并能在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