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中心法则: 1.物种的遗传信息及表型由DNA决定;、

2.以DNA序列为模板,复制多套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

3.以mRNA序列为装配蓝图,合成特定蛋白质,表达各种生命

转录:在RNA多聚酶作用下,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核苷酸链旋绕松开,核苷酸链的碱基显露出来,DNA多聚酶在引物的存在下,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亲代的两条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

质粒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质粒是一种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生理性矿化: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中,无机离子在生物调控下在机体的特定部位与有机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矿物组织

病理性矿化:机体的对生物矿化调控作用失衡,无机离子在不该矿化的部位形成异常矿化或异常矿化组织,或造成矿化组织矿化过度或不足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态

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制因素

核酸疫苗:将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外源性基因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诱导宿主对自身的基因不所表达的蛋白质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链菌群产生的胞外酶及其作用。

葡糖基转移酶GTF:对细菌的黏附和支持细菌的营养起重要作用

果糖基转移酶FTF:综合高分子量水溶性和不溶水果聚糖,有些能综合葡聚糖

蔗糖酶:催化蔗糖的葡糖苷键的水解酶,蔗糖被水解成等分子比的葡萄糖和果糖

葡聚糖酶:水解水溶性葡聚糖,释放异麦芽糖和葡萄糖

牙菌斑的成分:牙菌斑由细胞核非细胞成分组成,其中80%为水分,20%为固体,细胞成分主要为细菌和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糖、脂肪和无机物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牙面上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附着、菌斑成熟

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

胶原: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

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

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的显著特征是高度磷酸化,酸性最强,有强阴离子特性,等电点为1.1,对钙离子有高度的亲和性。

牙釉质生物矿化的过程

1.在成釉细胞顶端分泌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

2.HA晶体开始形成,晶体被紧包在非釉原蛋白中,其外是连续性的釉原蛋白

3.上述过程在釉牙本质界处发生,而晶体长轴与釉牙本质界呈垂直延伸

4.成釉细胞后退,留出空隙,这些细长的空隙与基质接触

5.釉柱在空隙中形成,长轴与空隙方向平行,组装有序化

6.釉原蛋白减少,晶体长大成熟,最后基本只留下非釉原蛋白作为基质

牙本质生物矿化的过程

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的顶端分泌胶原蛋白,成为牙本质的前身,为矿化做准备

2.合成磷蛋白并把它直接分泌在矿化前沿的胶原蛋白层上

3.部分磷蛋白与胶原蛋白结合,部分降解

4.磷酸钙的微晶或钙离子与磷蛋白结合

5.在结合的钙离子或晶体上形成HA晶体,而且按胶原纤维排成有序结构

氟对生物矿化的作用

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

改善牙的形态发育

增强釉质晶体的防御能力

促进釉质的再矿化

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矿化

影响釉基质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什么是质粒?特点是?

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质粒是一种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在细胞分裂时可伴随染色体分配至子细胞中去。一个细胞内质粒的数量少则1-2个,多则400个。质粒碱

基对2000至数万。

构成:1.ori区;2.par区;3.多克隆区;4.选择因子

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宿主因素有哪些?

宿主的全身状况和口腔各部位的解剖形态以及组织结构均对口腔生态系有一定影响,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许多成分均能影响寄居的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或阻止细菌在口腔内生存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功能?

又称为表面蛋白P1、AgⅠ/Ⅱ、PAg、SpaA、SA等,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十分相似的蛋白质家族,是致龋变链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为什么变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之一

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面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

简述SIgA功能。

粘膜免疫

抗原调节和免疫排斥

口腔耐受

IgA介导的抗原分泌

力在骨改建中的作用?

1.机械力影响牙周组织及细胞生物学行为

2.机械力引起细胞骨架的改变

3.机械力引起骨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改变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骨组织是有高度特异性的结缔组织,70%为矿化物质,有机基质由钙和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

骨的形态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全身骨骼中变化最活跃的部分,受压力侧牙槽骨骨质吸收,牵张侧牙槽骨骨质增生

成熟牙菌斑在光镜下的组织结构

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可看到谷穗样结构,数量或组成比例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

1.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由获得性膜组成

2.细菌层位于中间,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压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堆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

3.表层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

口腔细菌粘附的机制的学说有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及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绪论 1.非细胞型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点是( C ) A.必须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C.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够增殖 D.结构中缺少RNA或者 DNA 2.以下哪种病原体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 )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螺旋体 3.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中不包括(A) A.线粒体 B.DNA C.核糖体 D.RNA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有( AC) A.细胞核内有核仁 B.细胞器中缺少线粒体 C.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 D.紫外线照射不能破坏其DNA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较不同处在于( AB)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以肽聚糖为主 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糖体结构与真核微生物不同 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有生命的细胞体内增殖 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会被毒性噬菌体感染而裂解 6.非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以下哪些疾病( AD) A.乙型脑炎 B.风湿性心脏病 C.沙眼 D.流行性感冒 7.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8.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9.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见而必须应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类微小生物。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是其优点是( D ) A.可将细菌放大900 至 1000 倍 B.可在镜下观察到细菌的包涵体 C.油液可以固定细菌的游走范围 D.油镜下视野亮度比普通镜头高 2.青霉素可用来杀灭病原菌,但对动物细胞无毒性( 除可能引起过敏外 ) 的原因是 ( D ) A.青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培训讲学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 食物摩擦+ -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 血清Ig 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主要的致病产物是有机酸。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 11.致牙周病菌斑: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12.牙菌斑的基本结构:①基底层: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②中间层: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第一次证明了没有细菌就不会发生龋坏。为龋病细菌学的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8、潜伏感染:病毒不增值,与宿主细胞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抑制,直到受刺激因素病毒被激活后才转为显性感染。 9、Stephen Curve:stephen曲线, 10、Succession:演替,在宿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因口腔生态环境改变引起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称为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二、填空题 1、(考研)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2、(考研)细菌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3、(考研)疱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表现为3种类型感染,分别是增殖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整合性感染。 4、(考研)口腔中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菌都具有产酸和耐酸、合成细胞内外多糖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5、(考研)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测定其抗病毒抗体,另一类是测定病毒核酸或抗原。 6、(考研)变形链球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轻唾琼脂平板(MS);口腔乳杆菌常用的

口腔微生物

中心法则: 1.物种的遗传信息及表型由DNA决定;、 2.以DNA序列为模板,复制多套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 3.以mRNA序列为装配蓝图,合成特定蛋白质,表达各种生命 转录:在RNA多聚酶作用下,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核苷酸链旋绕松开,核苷酸链的碱基显露出来,DNA多聚酶在引物的存在下,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亲代的两条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 质粒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质粒是一种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生理性矿化: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中,无机离子在生物调控下在机体的特定部位与有机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矿物组织 病理性矿化:机体的对生物矿化调控作用失衡,无机离子在不该矿化的部位形成异常矿化或异常矿化组织,或造成矿化组织矿化过度或不足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态 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制因素 核酸疫苗:将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外源性基因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诱导宿主对自身的基因不所表达的蛋白质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链菌群产生的胞外酶及其作用。 葡糖基转移酶GTF:对细菌的黏附和支持细菌的营养起重要作用 果糖基转移酶FTF:综合高分子量水溶性和不溶水果聚糖,有些能综合葡聚糖

蔗糖酶:催化蔗糖的葡糖苷键的水解酶,蔗糖被水解成等分子比的葡萄糖和果糖 葡聚糖酶:水解水溶性葡聚糖,释放异麦芽糖和葡萄糖 牙菌斑的成分:牙菌斑由细胞核非细胞成分组成,其中80%为水分,20%为固体,细胞成分主要为细菌和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糖、脂肪和无机物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牙面上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附着、菌斑成熟 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 胶原: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 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 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的显著特征是高度磷酸化,酸性最强,有强阴离子特性,等电点为1.1,对钙离子有高度的亲和性。 牙釉质生物矿化的过程 1.在成釉细胞顶端分泌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 2.HA晶体开始形成,晶体被紧包在非釉原蛋白中,其外是连续性的釉原蛋白 3.上述过程在釉牙本质界处发生,而晶体长轴与釉牙本质界呈垂直延伸 4.成釉细胞后退,留出空隙,这些细长的空隙与基质接触 5.釉柱在空隙中形成,长轴与空隙方向平行,组装有序化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2005年) 前言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课是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掌握和熟悉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兴趣,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口腔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存在多种微生物群。从口腔中可分离培养到各种需氧、微需氧或厌氧、兼性厌氧的细菌。口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是确定各种细菌最常用的方法。(一)口腔标本取材与运送原则 口腔微生物培养检查的临床标本主要有唾液、龈沟液、龈上菌斑、龈下菌斑,感染根管组织,牙槽脓肿的脓液,颌面间隙感染的脓液或分泌物等。 以上标本的采集应根据其培养目的来确定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需氧菌采用棉拭子法,厌氧菌采用厌氧采集技术,尽量减少标本与空气的接触及培养物的放置时间,以提高厌氧菌的检出率。在采取标本中必须无菌操作。 口腔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大多数与厌氧菌有关,在标本采集后,要求立即用厌氧方式运送到培养箱中孵育。脓液或唾液标本可直接用注射器针筒运送,大多数标本均应加入具厌氧条件的还原转送液运送到实验室。减少氧敏感细菌在运送过程中死亡,保证厌氧菌的检出。 (二)几种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唾液: 最佳采集时间为晨间起床后,刷牙洗漱前或两餐之间。(10:00 am或4:00pm)。在采集标本前令受检者用温开水清漱口中的食物残渣,然后自然排出唾液于无菌容器中,至少采集0.5—1ml。然后塞好管口,立即送检。 2.牙菌斑: 按菌斑的位置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两大类。龈上菌斑指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的牙菌斑,龈下菌斑指牙龈缘内侧被牙龈所覆盖牙面上的菌斑。 (1)龈上菌斑的采集: 适用于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细菌分离。受检者用温开水漱口后,用菌斑指示剂显示出龈上菌斑,然后在无菌纱球局部隔湿的情况下,用无菌匙形器采集,转至有还原转移液的无菌试管中送检。 (2)龈下菌斑的采集: ①取菌器采集:有带充气导管的采集器(见图1)及Moore 00取菌器。受检者经温开水漱 口后,用取菌器采集,放入有还原转送液的无菌试管中送检。 ②灭菌纸尖采集法:温开水漱口,刮除龈上菌斑,采集部位用纱球隔湿,用无菌镊子将灭 菌滤纸尖直接插入龈沟或牙周袋内(见图2),放置数秒后取出放入还原转送液,加盖后尽快送检。该法较简便,但易被唾液污染。 ③匙形洁牙器采集:温开水漱口后,用菌斑指示剂显示菌斑,并除去龈上菌斑。在隔湿条 件下,将无菌匙形洁牙器伸入龈沟或牙周袋内,刮取龈下菌斑,然后将菌斑置入盛有小玻璃珠和还原转送液的无菌管中,加盖液体石蜡后立即送检。该方法简捷方便,但不易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 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6.简述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 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 说明芽孢的抗逆性。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 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 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 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 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 6.试比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 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 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 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 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4. 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牙菌斑的形成和根除方法

牙菌斑的形成和根除方法 摘要: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是引起牙周疾病的重要因子,控制菌斑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最主要方法。菌斑控制的方法很多,其中机械性控制和化学控制是临床上常用的控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牙菌斑控制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及声动力疗法在口腔抗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牙菌斑的去除方法做一个简单综述。 关键词:牙菌斑;去除;方法 牙菌斑是口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牙周炎的始动因子,也是慢性牙龈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果没有牙菌斑的这个微生态环境,龋病就不会发生。因此,菌斑控制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必要措施,是牙周病基础治疗的重点,牙菌斑控制已经成为龋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本文参考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实际牙菌斑的控制现状给出几种常见的牙菌斑的去除方法。 1.牙菌斑的形成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洗掉。牙菌斑的早期菌群主要是口腔链球菌,Staat等人认为口腔链球菌是通过一个两步的吸附过程结合到牙釉质上的。Gobbons描述了来自于唾液的富含脯氨酸的酸性蛋白质可以刺激一些重要的口腔菌,吸附于牙釉面羟基磷灰石上,疏水性是细菌吸附于组织表面的一种重要的力,细菌凭借生物膜这种独特的结构,紧密黏附在一起生长,牙菌斑很难清除,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必需因素。李若珍在《菌斑控制方法研究进展》中,对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给予了解释,他指出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首先是获得性薄膜的形成,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形成一层无结构、无细胞的薄膜。 由于膳食、年龄、唾液流动、口腔卫生等因素的影响,牙周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其细菌组成也存在了很大差异。一般将牙菌斑根据龈上、龈下两部分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其中龈下菌斑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关系比较密切,可分为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两部分。张颖在《菌斑控制》中指出,当牙龈缘从健康状态发展成龈炎时,菌斑细菌就开始成比例的迁移,开始时无活动能力的革兰阳性需氧球菌、杆菌,到兼性厌氧菌,再到厌氧菌、有活动能力革兰

口腔牙周病学知识点总结一

口腔牙周病学知识点总结 1?龈谷(gingival col):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的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2?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 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冠端构成 龈沟底。 3?沟内上皮(sulcular epithelium) 又称龈沟上皮:为牙龈沟的衬里上皮,由结合上皮的冠方延伸至游离龈的顶部,为薄的非角化复鳞上皮,有上皮钉突但无里层和角化层。 4?生物学宽度:通常指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 2.04mm它包括结合上皮0.97mm 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 1.07mm。 5?龈牙结合部:是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的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结合上 皮对牙的附着因牙龈纤维而得到进一步加强。牙龈纤维使游离龈更紧密的贴附于牙面。 6?上皮再附着:若将牙龈连同结合上皮一同切除,则口腔表面上皮可向牙面爬行生长,重新分化出结合上皮,并分泌基底膜物质,重新形成上皮附着,其结构与原始结构一样,即上皮再附着,可出现于牙釉质、牙骨质或牙本质表面。 7 ?生理性近中移动:当牙主动萌出完成,处于功能性咬合位置时,牙的邻面接触区可因长期的磨耗而变扁平,牙的前后径变窄,牙在咬合力作用下趋向于近中移动。 8?骨开窗:牙的位置特别偏向颊侧或者舌侧,该侧牙槽骨很薄甚至缺如,致使牙根面的一部分直接与骨膜或者牙龈组织相连;如果呈V 型缺损,称为骨开裂。 9?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牙周生态系。 10?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额细菌性群体。 11? 牙菌斑:牙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A.青霉素只能切断细菌的DNA链 B.青霉素只能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 C.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的吸附细胞 D.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肽聚糖合成 3.细菌核糖体大亚基可与以下哪种抗生素结合而终止蛋白质合成( B ) A.利福平 B.红霉素 C.链霉素 D.多粘菌素 4.能够使细菌在宿主体内运动的结构是( B ) A.荚膜 B.鞭毛 C.普通菌毛 D.性菌毛 5.卢戈氏碘液在革兰染色过程中的作用是( C ) A.杀灭标本中存在的活菌 B.析出菌体内多余的染液 C.使菌体与染液结合牢固 D.主要担当脱色剂的作用 6.某些细菌可形成L型变异,变异后的细菌丢失了哪种结构( A ) A.细胞壁 B.荚膜 C.鞭毛 D.菌毛 7. 控制细菌能否形成性菌毛的质粒是( D ) A.R质粒 B.col质粒 C.Vi质粒 D.F质粒 8.与细菌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 C ) A.青霉素 B.溶菌酶 C.红霉素 D.链霉素 9.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是(B) A. 菌蛋白质合成场所 B. 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C. 耐药性的相互传递 D. 抵抗吞噬细胞吞噬 10. 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所具有的结构成分是(A) A. 磷壁酸 B. 脂多糖 C. 几丁质 D. 胆固醇 11. 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C) A. 青霉素

B. 溶菌酶 C. 红霉素 D. 利福平 12. 细菌普通菌毛的功能是(A) A. 粘附作用 B. 抗吞噬 C. 运动 D. 抵抗外界不良环境 13. 决定细菌能否运动的结构是(B) A. 荚膜 B. 鞭毛 C. 普通菌毛 D. 性菌毛 14. L-型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是(C) A. 缺少脂多糖 B. 缺少核糖体 C. 缺少细胞壁 D. 缺少磷壁酸 15.磷壁酸是以下哪种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B ) 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伤寒杆菌 D.霍乱弧菌 16.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BD ) A.添加结晶紫时一定要加热 B.乙醇脱色时间不能过长 C.媒染的时间应大于五分钟 D.复染时要用稀释复红染液 17.细菌大小的衡量单位是微米,病毒大小的衡量单位是纳米。 18.L-型细菌是一种细胞壁丢失的细菌,这类细菌只能在高渗环境中生存。 19.革兰染色法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 95%乙醇和复染稀释复红或沙黄。20.细胞壁主要的化学组成成分是肽聚糖。 21.细胞壁功能是维持细菌外形,保护细菌不受外界低渗环境的破坏。 22.细菌质粒的基本定义是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由DNA组成,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非细菌存活所必须。 23.革兰染色法步骤中初染使用的试剂是结晶紫染液;媒染使用的试剂是碘液;脱色使用的试剂是乙醇以及复染使用的试剂是稀释复红。 24.细菌的三种形态是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25. 细菌荚膜的功能是抗吞噬,鞭毛的功能是运动,普通菌毛的功能是助黏附,性菌毛的功能是传递遗传物质。 26.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机制杀灭细菌的。 27.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抗生素杀菌机制 青霉素争夺转肽酶,作用于细胞壁的肽聚糖,抑制细胞壁合成

微生物学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期末复习题集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2.O/F试验 3.七叶苷水解试验 4.甲基红试验 5.VP 试验 6.吲哚试验 7.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8.硫化氢试验 9.尿素酶试验 10.氧化酶试验 11.触酶试验 12.凝固酶试验 13.克氏双糖铁(KIA)试验 14.MIU 15.胆汁溶菌试验 16.奥普托欣敏感试验 17.协同凝集试验

二、问答题 1.简述临床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和标本的处理。 2.哪些细菌可用不染色标本动力检查而作出判断?主要依据是什么? 3.用于观察细菌动力及运动情况可用哪些方法? 4.常用染料有哪些?其中哪些常用于细菌的染色。 5.简述常用的染色方法,其中有哪些是鉴别染色法? 6.何为培养基,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7.细菌常用的分离培养基有哪些? 8.细菌接种方法有哪些?有何用途? 9.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有哪些? 10.如何检测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 11.简述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常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碳源和 氮源利用试验及酶类试验有哪些? 第4章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一、名词解释 1. E试验 二、问答题 1.常见的药物敏感试验有哪些方法?简述其原理、方法及结果解释。 2.试述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所用培养基和细菌接种方法? 3.厌氧菌体外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常用培养基是什么?孵育条件是什么?

第5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Classification and Gram Naming 1.细菌学名是如何命名的? 2.细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那两类?其主要依据主要是什么? 第6章革兰阳性球菌 Gram Positive Coccus 一、名词解释 1.SPA 2.血浆凝固酶 3.血浆凝固酶试验 4.玻片法凝固酶试验 5.试管法凝固酶试验 6.胆汁溶菌试验 7.optochin试验 8.M蛋白 9.链道酶 10.链激酶 二、问答题 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2.简述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如何鉴别?

微生物学检测对象的特点12

微生物学检验一、微生物污染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三、方法验证: 在化学测试中,药品含量测定方法需要验证,与此相应,微生物检测方法也需要验证,尽管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在各国药典中均有规定。但是,不同的检品、不同的仪器或材料及实验环境条件均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当检测药品具有抑菌性时,它们会掩盖无菌药品已受污染的事实或造成低于实际污染水平的菌检结果;选用不适当的培养基,其促菌生长能力不符合要求,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另外,为了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些药品加了一定的防腐剂,当对防腐剂的防腐性能进行验证试验时,微生物的种类、生长的状态、介质的pH等因素又对验证的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微生物学检测除具有一般的理化检查的特点与要求外,还有自身特点与要求,为了使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结果准确可靠,需要对每个品种的具体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的内容包括: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设施与设备验证,菌种的使用保存与管理验证,消毒剂的使用及效力验证,培

养基、缓冲液和试剂验证及有效期的确认与验证,灭菌方法的验证,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学验证,同化学检验方法验证的原理相似,将药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具体应用于某一品种时,需进行方法验证,摸清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适用的条件,即通过试验,寻找并确定合适的稀释材料、条件和方法。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验证试验,最终确认检验方法,批准成为正式检验方法。 4.2.4. 菌液组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采用平皿法,取试验用的1ml菌液(约50~100cfu)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 5.试验组4.2.5.1.平皿法: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1ml供试液和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5.2.培养基稀释法(平皿法):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1ml供试液分别注入N个平皿中,每个平皿再注入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5.3薄膜过滤法: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试验菌,过滤,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落数。至少要一张膜。4.2.5.4.离心沉淀集菌法: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如供试液含许多药渣,先以500转/分钟离心3~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再以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下面1ml液体,并用稀释剂洗涤管底,将洗涤液与1ml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获得性薄膜的形成。彻底清洁牙面后,很快唾液中的一些成分 ------糖蛋白即吸附于牙面上,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这层膜即获得性膜。获得性膜主要来源于唾液,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蛋白、溶菌酶、唾液淀粉酶、富脯蛋白、免疫球蛋白、粘液素等。获得性膜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上,与牙面粘附紧密,正常的刷牙措施不能将其除去。(2)细菌的粘附与聚集。获得性膜形成后,一些先锋菌如口腔链球菌、轻链球菌、血链球菌、戈登式链球菌等即借其表面的分子(粘结素)与获得性膜中的分子(受体)相互作用,粘附于牙面上。首先是G+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定植,2小时内,除上述链球菌外,放射菌属和奈瑟菌也发生定植。粘附后,先锋菌开始增殖,形成的微菌落先是在牙面上平铺生长,后由于位置受限而向外生长,与牙面垂直排列逐渐形成栅栏样结构。先锋菌作为进一步定植的底物,其他不同种属的细菌与其发生共聚集,参与共聚集的既有植物凝集素样结构,也有疏水及静电作用。继发定植菌包括G-具核梭杆菌、中间普式菌以及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1~3天)。已经定植的细菌继续生长,致使菌斑内氧化还原电势降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Pg、弯曲菌属、啮蚀艾肯菌、Aa以及密螺旋体等定植并生长,形成稳定的极期菌落,即成熟的牙菌斑。(3)菌斑的成熟。此时的牙菌斑成分复杂,既有球菌,又有杆菌、纺锤菌、微丝及螺旋体,而且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结构,即玉米穗样或试管刷样结构。在极期菌落中,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如弯曲菌属产生的琥珀酸可供Pg利用,链球菌属和放线菌属产生的甲酸盐又可供弯曲菌属利用。梭杆菌属产生的硫胺可被螺旋体利用。此外,细菌还可共同作用降解寡糖,以完全利用碳水化合物。 2.细菌粘附的机理包括:(1)钙桥学说:以电荷间的静电引力为依据解释细菌和上皮表面 或牙表面之间的粘附现象。(2)脂磷壁酸---葡聚糖---GTF复合体学说: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这些受体将三者结合成复合体,在细菌粘附中起作用。 (3)识别系统学说:细菌的粘附具有高度特异性。比如变链菌与牙硬组织表面的亲和力最强,而唾液链球菌则多粘附于舌背部和粘膜上皮上。因此认为,在粘附中有复杂的识别系统存在。口腔细菌表面参与粘附的物质被称作粘结素,是一些蛋白样结构。这些物质与宿主组织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的受体结合。 3.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牢固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不能被水 冲去或漱掉。是导致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因素。 4.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口腔生态系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此外,细菌呈特征性分布,不同生态系中细菌成分不同。这些细菌往往伴随终生,而且口腔中大多数细菌是口腔正常菌丛成员。口腔生态系受许多因素诸如年龄、饮食卫生习惯等的影响。此外,口腔生态环境还受脱离力、保护区等因素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理化因素:温度、PH、氧张力、营养因素、氧化还原电位。宿主因素:抗体、蛋白质(唾液和龈沟液)、机体状况、口腔卫生、营养源。细菌因素:细菌的粘附、细菌的相互作用。 5.口腔正常菌丛的类型:(1)固有菌丛:以高数量(>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主要为 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如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等(2)增补菌丛:属常居菌、以低数量(1%)存在,环境改变时数量增加,成为固有菌,多为能起致病作用的常居菌,如乳酸杆菌、螺旋体、牙龈卟啉菌等(3)暂时菌丛:口腔过路菌,不具备与口腔环境抗争的机制,在牙菌斑中不表现出致病性。 6.主要的致龋微生物及其致龋机理: 致龋微生物:变链、乳杆菌、粘性放线菌 致龋机理:(1)黏附、聚集: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I/II)、脂磷壁酸、葡聚糖结合蛋白、GTF合成葡聚糖和变聚糖、FTF合成果聚糖,促进共聚集。内氏放线菌Ⅰ型菌毛

环境微生物学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微生物学试题(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 病毒的繁殖过程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释放。 2. 细胞质膜的生化特征具有半渗透膜性质。 3. 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在于真核微生物能进行有丝分裂而原核微生物进行无丝分裂。 4. 古菌的组分大多数蛋白质,并且是酸性的。 5. 放线菌的菌体有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为单细胞。 6. 酵母菌的细胞机构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 二、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 A.蛋白质、 2. B.阴性菌含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3. C.静止期、 4. C.净化作用、 5. D.硝化作用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 1. 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其中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通过各种物理、生化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土壤自净。 2. 细菌的等电点: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带负电荷,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带正电荷,在某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时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3. 好氧生物膜: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粘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4.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 病毒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具有以下特点: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寄生,无独立代谢功能,只能在特定宿主细胞内繁殖。 无细胞结构,大多病毒只是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地大分子。 繁殖方式,依靠宿主代谢体系进行复制。 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 只在宿主体内才表现出生命特征,在体外具有生物大分子特征。 2. 简述无机氮和有机氮的循环过程 答:氮素循环过程中,大气中分子态氮被微生物固定成氨,氨被植物吸收利用,合成有机氮进入食物链(固氮);有机氮被氨化细菌分解释放出氨(氨化作用);氨被硝化细菌氧化为硝酸盐(硝化作用),又可被同化为有机氮;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氧化物,或进一步还原为分子态氮返回大气(反硝化作用) 。 3. 为什么利用微生物可以进行污染物的净化处理? 答:首先,微生物具有在环境中分布广、数量多的特点,能与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充分接触;其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代谢类型多种多样,能利用多种污染物作为自己的物质或能量来源,使之转化为对环境无害或性质较为稳定的物质类型,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4. 固定化微生物有什么特点? 答:固定化微生物比未固定化的微生物性能好、稳定、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强、耐毒、抗杂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研究最新进展

12月19日宣布启动一项新的基因工程——人体微生物组项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2]。作为NIH生物医学研究路标计划的一部分,NIH将在未来5年内在HMP上投资1.5亿美元。其主要目标之一是阐明微生物组及影响构成微生物分布和进化的因素,以更好地理解人类遗传及生理多样性,其结果可能为当代人类进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即: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物圈发生的变革,是否影响着“微观进化”,从而影响人类对健康和各种疾病的易感性。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和传统基因组DNA测序方法的协调应用,HMP将为进一步研究人体相关微生物群落奠定坚实的基础。HMP的研究目标是确定个体之间是否有共同的核心人体微生物组的存在,加深对人体微生物组的变化是否与人体健康状况相关的理解,开发实现上述目标所需要的新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处理伴随HMP项目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HMP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500种新的参考细菌的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序,通过合并其他国际资助项目获得的微生物基因组信息,从而形成涵盖大约1 000种微生物基因组的数据库;然后研究人员将对取自于健康志愿者身体5个部位(消化道、口腔、皮肤、鼻腔和女性泌尿生殖道)组织样本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最后将从患有特定疾病的志愿者体内获得样本,从而可以将微生物组在人体特定区域的存在及变化情况与特定的疾病建立联系。目前人体微生物组仍是一个未知的领域,HMP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研究获得的数据、工具和资源更充分地了解其变化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它的实施将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产生重大的影响[3-4]。 2 人体口腔微生物组 健康人的口腔包含有超过600种不同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物种,大部分可以相互关联并形成生物膜,抵抗机械清除力或抗生素治疗,但在环境变化或其他口腔情况(如个人口腔卫生质量)变化触发时它们也可成为致病微生物。大量的临床研究[5]显示,口腔微生物群与龋病和牙周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人体微生物组项目的开展,对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的研究也日渐增多,NIH牙颅颌面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NIDCR)于2008年启动了第一个口腔微生物组综合数据库——人体口腔微生物组数据库(human oral microbiome database,HOMD)。HOMD于2008年3月2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是由美国波士顿福赛斯研究所和伦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联手建立的,对口腔细菌的类型、新陈代谢、致病能力等进行了详细记录,提供了它们的数千种基因。该数据库的网站地址为https://www.doczj.com/doc/044575049.html,。数据库的详细资料将口腔细菌的DNA、蛋白质信息和相关论文关联在一起[6],方便使用者查询。HOMD的目标是提供大约600种人体口腔原核生物物种群落的全面信息。这些微生物物种的44%可培养并已命名;11%可培养但尚未命名;还有45%无法培养,但可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通过它们的16S rRNA序列来辨认其DNA 指纹。16S rRNA序列是科学家们在过去20年中用来识别微生物遗传信息的独特指纹。这一序列信息可以使微生物通过一个家族树来显示它们的相互关系。对于那些DNA已被测序的微生物,HOMD提供在线工具来查看和分析它们的基因和蛋白质。每个数据库中的信息类别都是相互关联的,易于检索、注释,并经常更新。HOMD提出了一个对目前未命名物种的命名方案,使菌株、克隆以及从任何实验室探测得到的数据可以直接链接到一个稳定的有名参考微生物实体。HOMD将序列信息与表型、系统发育、临床和书目信息数据等相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