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10
复习思考题
1.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临床流行病学是在病人及其群体中应用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地观察和解释临床事件,宏观研究临床问题的方法学。
研究内容: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是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和评价。
学科性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是临床医学,是在临床医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方法学,构成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临床流行病学具有以下4个特点。1.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临床为基础,与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及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互相渗透;2.以个体病例为基础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3.由医院的个体病人诊治扩展到社区人群疾病的防治;4.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大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测量应注意什么?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测量应注意:(1)试验的措施要有反应性和可度量性;试验的措施要有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能客观地反应出来并被临床及实验室等检查方法及指标度量。(2)测量的方法要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的敏感性才能发现措施的效应,而良好的特异性才能确认这种效应。(3)测量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要明确。不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都必须具备临床意义,有公认的判断标准。
3.临床流行病学评价内容有哪些?
临床流行病学评价内容:1)研究设计方案:选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观察指标的测量、质量控制、结论及其外推的客观性等。2)临床意义的评价:3)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和评价: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显著性检验)。4)研究结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评价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5)临床适用性
4.何为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因、危险因素?
横断面调查:横断面调查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地区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从
时间上说,调查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完成的,反映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群的某些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好似时间上的一个横断面,故称横断面调查。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调查他们既往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比例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分析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其联系程度。
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生率的差异,研究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病因:在引起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事件、条件、特征,或者这些因素的综合即是病因。
危险因素:导致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增加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
5.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抽样方法有哪些?抽样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抽样方法:目前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抽样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抽样调查的原则):1.保证每一个个体具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2.必须随机抽样;3.足够的样本含量;4.抽取的调查对象分布均匀。
6.何为科赫法则?
科赫法则:即①该传染因子在每个病例均存在;②此微生物必须能分离到并纯培养;③将此微生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应当引起特异疾病;④从被接种的动物能够分离出该微生物并加以鉴定。7.简述病因的探索的程序与方法?
病因的探索的程序与方法:
(一)收集基础资料:通过病例报告、病例系列研究、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以及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可以为形成病因假设提供基础资料。
1.病例报告:病例报告是就一例或少数病例所观察到的新问题进行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到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转归、病理或病因线索等某方面的珍稀所见,其意义在于提供病因线索,
对病因研究可能很有启发。
2.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是对一些同样病例进行分析,往往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对于病因研究可能大有裨益。
3.生态学研究:是以人群(可国家、省、县、单位等为观察单位)为单位收集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资料,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4.横断面调查:通过横断面调查,以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通过对分布的分析比较,提出疾病的可能的病因假设。
5.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是探讨诸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找出其中与该病存在关联的病因线索。
(二)形成病因假设
1.求同法:果多种不同情况与某种疾病的存在有联系,而在这多种情况中均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则这个因素很可能为该病的病因。
2.求异法:如果两组人群发病率有明显差异,而两组人群在某种因素上也有区别,则该因素很可能是病因。
3.共变法:当某个因素出现的频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该病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也变化,则该因素很可能是该病的病因。
4.类推法:当一种疾病的分布与另外一种病因已清楚的疾病的分布相似时,则这两种可能有共同的病因。
5.剩余法: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在几个可疑因素中,排除不可能的因素,再进行逻辑推论,有助于形成病因假设。
(三)检验病因假设: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获得疾病的分布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但它是否确切,尚需专门设计的分析性与实验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这个病因假设。
最常用的是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反复多次进行检验,然后再用队列研究来验证因果联系。必要时可进一步应用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来验证其因果联系。由于实验性研究是在便于控制的条件
下进行的,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者均衡性好,可比强,从而可获得更可靠、更科学的资料来验证因果联系。
8.简述病因推导的步骤与方法?
(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病因必须与疾病有联系或称相关,二者存在密切的数量关系。联系有四种可能,即:偏倚或虚假联系、混杂或间接联系、随机误差、因果联系,在判断是否因果联系前必须排除虚假的联系及间接的联系的可能,然后进行病因推导。
(二)应用病因推断标准进行因果联系判定:1.关联强度;2.时间顺序;3.可重复性;4.合理性;
5.生物学效应梯度关系;
6.一致性;
7.特异性;
8.实验证据;
9.相似性。
9.简述病因推断标准?
病因推断标准:
1.关联强度:关联强度以RR 值或OR 值来测量。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若RR ≥3或RR ≤0.3时,则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就不大可能完全由偏倚所致;若RR ≥10或RR ≤0.1,则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就由偏倚所致的可能极小。
2.时间顺序:关联的时间性有因才有果,“因”一定先于“果”,因必先于果,致病可疑因素应出现在前,发病、死亡在后,这是因果关系推断成立的惟一必要条件。
3.可重复性;关联的可重复性某因素与某病的关联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重复研究,或应用不同的设计方案均得到一致结果,这在确定因果关系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