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心理学 第七章 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上)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20
司法心理学简介及案例分析我对司法心理学的认识(后附案例分析)——读罗大华《司法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目的主要是从心理角度认识司法过程,更全面的掌握执法、司法人员和犯罪分子、受害人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各种犯罪现象进行研究,对预防犯罪和执法司法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司法心理学概念司法心理学是研究与司法活动有关的人员在司法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司法活动效能的一门学科。
二、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司法心理学结合法律科学和心理科学,研究在司法活动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司法活动的效能,从而促进广大司法人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遵守国家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从而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具体来说,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司法活动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现象和与司法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三、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提高学科水平;用司法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武装司法工作人员的头脑;为犯罪预测、犯罪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研究司法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提高司法实践效能;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司法心理学服务四、司法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1)良好的认知品质①注意、感知、观察品质②记忆、想象、思维品质(2)高尚的情操①神圣的职业使命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受憎分明的正义感②情感的稳定性、广阔性与深刻性(3)坚强的意志品质①抗干扰、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②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坚韧性③拒腐蚀、抗诱惑,保持清正廉洁的自制性④在紧急情况下应付突发事件的果断性(4)成熟、健全的人格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导向②适合司法工作职业需要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③成熟的自我意识④丰富的社会经验(5)合理的知识结构①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②一般的专业知识③特殊的专业知识(6)综合的职业能力①执法能力②社会交往能力③写作、语言表达能力④应变能力⑤特殊技能(7)强健的体魄五、影响司法人员(以法官为代表)办案的心理素质法院的等级;法院是否有最初审判权或上诉审判权;法官的记录员或书记官;政治压力;担任法官时间的长短;人种的、国籍的、宗教的或宗族的因素;法官的婚姻状况;法官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担任法官以前所从事的法律业务;法官本人的情绪;法官的人格可能影响他的判决六、导致司法人员枉法办案的因素(1)对司法人员枉法办案有影响的主体外因素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领导的行政干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混乱;监督机制不健全,机关内部的不正之风,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对某一案件的态度;亲友和同事的说情;工作任务过重,时间过紧;当事人及其亲友的威胁、恐吓(2)影响司法人员枉法办案的主体因素收受贿赂;缺乏责任心,不认真取证,敷衍了事;视权力为个人“权威”,为所欲为;委曲求全,怕得罪领导;对当事人公报私仇;讨好领导,谋求重用、升职;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互相对抗、互相拆台;虚荣心强、知错不改;由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司法人员心理失衡;受公众舆论影响、不敢坚持原则、碍于亲友、同事情面,屈服与当事人或其亲友的威吓和压力七、影响司法人员过失办错案的因素(枉法办案与过失办错案性质截然不同,主要存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不同)(1)影响司法人员过失办错案的主体外因素虚假的证据;法律法规界限不明、可操作性差;领导或共同办案人的意见;公诉人的错误诉讼;机关内部不良的工作作风;本机关以前对类似案件的处理经验;社会舆论对案件的态度;律师的辩护质量;被害人受害后的情况,当事人的言谈举止、对司法人员的态度以及是否配合办案,司法人员及其亲友是否有类似的被害经历;过重的任务,亲友、同事对案件的意见(2)影响司法人员过失办错案的主体因素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认真履行法定程序;业务素质差,缺乏办理此类案件的经验;性情急躁、急于求成,采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办案或粗枝大叶、办事马虎;文化水平低;办案人员的经验主义;过于相信自己的办案能力;武断或优柔寡断和办事依赖性强,易受他人暗示;办案人员自觉不自觉的偏向熟人;身体状态不佳;因过去的经历而对某一类案件产生了好恶感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悔恨心理(有积极消极之分)、恐惧心理、侥幸心理、对抗心理、戒备心理、忧郁心理、绝望心理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形式诉讼不同阶段的心理(1)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①犯罪嫌疑人的反侦察心理精心设计作案时间;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改变个体形象特征;处理赃证;伪装积极;串供和谎供②被跟踪、守候的犯罪嫌疑人心理多疑和加强戒备的心理;急于摆脱跟踪、守候的心理;侥幸心理;逃脱拒捕心理③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有强烈孤独感;紧张;压抑;很强的抵触情绪;悔恨④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畏罪心理;戒备心理;侥幸心理;恐慌心理;悲观心理;抵触心理⑤犯罪嫌疑人在询问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供述罪行(2)被告人在被起诉中的心理侥幸心理犹存;期望从轻处罚;观望案情进展,设立新的防线;企盼法律援助,希望律师早日介入;希望诉讼早日终结;自知罪责难逃,如实交代犯罪(3)被告人在审判中的心理①影响被告人心理活动的因素被告人自身的主观恶性程度;被告人的犯罪经历;诉讼参与人的影响②被告人在审判不同阶段的心理㈠被告人在开庭时的心理:羞耻;紧张;忏悔;矛盾;共犯的心理效应㈡被告人在法庭调查与辩论过程中的心理:法庭反应;侥幸心理;抗拒;狡辩;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对律师辩护的心理反应;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㈢被告人在法庭判决后的心理:情绪稳定型;抵触型;悔恨型案例分析——山东省临沂市女教师撞人后裸体阻救援事件梗概:2012年6月17日上午11时许,山东省临沂市某小区王女士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外出买菜回家的路途中王女士及其女儿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飞,一段时间后120赶来准备进行救援时汽车主人(张女士)竟脱光衣服阻止救援人员,最终王女士女儿去世、自己也在医院十多天不醒。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笔记导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
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及心理状态等。
2,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有关人员,监管矫治犯罪人员。
3,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体系: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性与生物性相统一原则,内因与外因相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方法的一般论:整体观点观察犯罪心理,联系观点分析犯罪心理,相关分析与整合研究相结合,动态观点观察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形成是自组织系统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归因法,案例分心法,经验总结法,数量统计分析法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心理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致性及从属关系,可从两方面分析: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多种畸变心理因素的总和。
犯罪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成分和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因素。
个性倾向性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及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构成犯罪心理得调节结构。
从个体社会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
犯罪心理只是其个性的一部分,主要反映出其个性的社会心理缺陷。
4,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集中体现了个性的社会性层):反社会意识,强烈的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兴趣调节结构而定组成要素(个性的调节结构就是以自我为而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控制、调节系统,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特定的气质,消极的性格特征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消极不良的心境,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犯罪人的某些需要,兴趣,不能清楚意识到得本能,欲望和经验),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个人的某些气质和某些能力,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5,犯罪心理结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着其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其调控和制动作用;变异,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与犯罪心理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6,犯罪心理结构课分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两种。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心理特征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心理特征及其行为动机的学科。
在刑事案件中,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破案、定罪和预防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学,包括犯罪心理特征的分析和识别,以及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它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犯罪心理特征的分析和识别了解犯罪心理特征对于破案和定罪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犯罪者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识别犯罪者。
首先,犯罪者往往具备一定的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
他们可能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等,这些心理异常往往与其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犯罪者的心理动机是他们犯罪的重要驱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包括追求权力、财富、报复等各种心理需求。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更好地推断犯罪发生的原因和目的。
此外,冲动性和狡猾性也是犯罪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冲动型犯罪者往往欠缺自我控制能力,很难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而狡猾型犯罪者则善于欺骗他人,具备较高的心理智慧,对侦查人员的推理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刑侦部门可以进行准确的定性推断和定量分析,提高破案的准确性和效率。
首先,犯罪心理学为侦查人员提供了一些破案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侦查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行为动机,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侦查方案。
例如,对于报复心理较强的犯罪者,可以采取秘密调查、身份假扮等手段,提高破案的成功率。
其次,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和审讯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理解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感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
掌握:物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具体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了解:各类动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难点:性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具体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不同动机的犯罪,其犯罪心理结构特征和犯罪行为特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书第五章论述了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本章将从犯罪类型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不同犯罪动机的犯罪心理结构特征和犯罪行为特征,着重分析物欲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信仰型动机犯罪和集合型动机犯罪的不同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行为特征。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又称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型动机犯罪,是犯罪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物欲型动机犯罪是传统的犯罪类型,无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刑事案件中主要犯罪类型之一。
我国历年的刑事案件的统计中,物欲型动机犯罪也是处在第一位。
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和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犯罪的起因、手段、侵害的对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例如,当前为了满足温饱而进行盗窃、抢劫的比例较以前减少,以获取钱财、追求享乐为目的进行抢劫、盗窃、诈骗、赌博、走私、行贿、受贿、贪污等犯罪行为较为普遍。
在司法实践中,物欲型动机犯罪主要指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走私罪、敲诈勒索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等。
以及贪污贿赂罪中的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等。
其中,尤以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毒品犯罪、贪污罪和受贿罪等犯罪类型的犯罪心理结构特征较为典型,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篇: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第一讲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1、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二)————————犯罪行为;(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及原因;(四)—————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五)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3、什么是心理分析法?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心理分析就是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1)确定犯罪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4)了解案犯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的特征、背景。
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嫌疑人提供依据。
第二讲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1、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机能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犯罪心理起着不同的作用。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因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是个体对客观现实中的一些不良刺激的积极吸纳、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
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系统,由于构成要素及其构成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个体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或发生不同的犯罪行为,并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概念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采用“犯罪心理结构”一词的原因1、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犯罪心理是多种消极因素的组合(错误的认识、负性的情感、偏执的意志、不良的行为习惯、畸形的需要)2、它与心理科学的用词惯例相吻合(普遍用心理现象结构、个性结构)3、它符合系统论的观点(结构是系统固有的属性,结构把部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4、它能较好地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耗散结构论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结构:平衡结构—封闭性结构、耗散结构—开放性结构)耗散结构论:强调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为稳定有序状态。
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一致性、从属性)1、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1)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多种畸变因素的总和。
犯罪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成分和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因素。
(2)个性倾向性是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构成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
2、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
四种气质气质类: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强度:1、强2、强3、强4、弱平衡性:1、不平衡2、平衡3、平衡4、无灵活性:1、无2、灵活3、不灵活4、无动类型:1、兴奋型(冲动)2、活泼型3、安静型4、抑制型行为特征:1、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高。
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2、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
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3、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