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从椭圆的概念教学想到的学习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椭圆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椭圆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椭圆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和区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教材、纸张、铅笔、尺子、量角器等。
2. 教学素材:有关椭圆形的图片和实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椭圆形的概念:请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他们描述其形状和特点,然后告诉他们这些形状都被称为椭圆形。
2. 引导学生思考:椭圆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二)椭圆形的定义和性质1. 椭圆形的定义:椭圆形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的轨迹。
2. 引导学生观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椭圆形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椭圆形的特点,如两个焦点、两个半长轴、两个半短轴、离心率等。
3. 讲解椭圆形的性质:包括对称性、离心率和焦点的关系、半轴的长度和参数方程等。
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椭圆形的性质。
(三)椭圆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和区别1. 引导学生观察:在黑板上绘制几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如:圆形、椭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形状、性质和参数等多个角度比较椭圆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四)练习和拓展1. 练习:在教材上,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椭圆形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椭圆形的理解和掌握。
2.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椭圆形的应用领域,如天体轨道、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
(五)总结和评价1.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椭圆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评价: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椭圆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利用铅笔和尺子在纸上画出一个椭圆形,并测量它的半长轴和半短轴的长度。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问题。
数学椭圆入门知识点总结椭圆,是解析几何学中一种重要的平面曲线。
它在物理学、工程学和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它的性质也十分有趣。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椭圆的入门知识点,包括椭圆的定义、性质、方程、参数方程、焦点、离心率等内容,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1. 椭圆的定义在几何学中,椭圆是一个平面上的点,满足到两个固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之和恒定的性质。
这个性质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述为: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和F2,到这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固定的常数2a,即|PF1|+|PF2|=2a。
其中P为椭圆上的任意点,a为椭圆的长半轴。
2. 椭圆的性质(1)椭圆是一个凸曲线,即曲线上的任意两点之间的线段都完全在曲线的内部。
(2)椭圆的形状受到长半轴a和短半轴b(a>b)的控制。
其中长半轴a是椭圆的焦点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短半轴b是椭圆在焦点所在直线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3)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a,这个常数称为椭圆的半通径。
当椭圆的长短半轴分别为a和b时,其半通径为a。
3. 椭圆的方程椭圆的方程表示为:x^2/a^2 + y^2/b^2 = 1其中a和b分别表示椭圆的长短半轴。
方程中的参数a和b可以决定椭圆的大小和形状,例如,a>b时,椭圆更加狭长,而a=b时,椭圆变成一个圆。
4. 椭圆的参数方程椭圆的参数方程可以表示为:x = a*cos(t)y = b*sin(t)其中t为参数,a和b分别表示椭圆的长短半轴。
通过参数方程,我们可以轻松地画出椭圆的形状,而且还可以方便地对椭圆进行各种运算。
5. 椭圆的焦点椭圆有两个焦点F1和F2,它们分别位于椭圆的长轴两端。
椭圆的焦点满足以下性质:(1)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a,即|PF1|+|PF2|=2a。
(2)焦点到长轴的中点的距离为c,满足c^2 = a^2 - b^2。
6. 椭圆的离心率离心率e是衡量椭圆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长半轴的比值。
椭圆定义教学实践与思考椭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概念,它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往往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和性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P 的轨迹。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常数2a称为椭圆的长轴长度。
这个定义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可以让学生画出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然后再让他们观察这些轨迹的形状和特点,从而引出椭圆的定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应用来介绍椭圆的定义。
比如,在天文学中,行星的轨道就是椭圆形的;在地理学中,地球的形状也可以近似看作一个椭圆体。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椭圆的性质除了理解椭圆的定义,学生还需要掌握椭圆的一些基本性质。
比如,椭圆的中心、焦点、长轴和短轴的位置关系;椭圆的离心率;椭圆的对称性等等。
对于这些性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
比如,可以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椭圆,然后让他们找出椭圆的中心、焦点、长轴和短轴,并计算出椭圆的离心率。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椭圆的性质和特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游戏,让玩家在椭圆上跑步,从而感受椭圆的形状和特点。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椭圆的应用椭圆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电子学中,椭圆偏振滤波器可以用来过滤信号;在工程学中,椭圆的形状可以用来设计汽车的轮廓线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介绍一些实际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椭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比如,可以让学生搜索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并分析椭圆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和优势。
从椭圆的概念教学想到的今天的博文,借助“椭圆”的概念教学,对“感知——体验——经验”的学习历程做一个诠释。
这是不久前听的一节数学课,我对数学教学时外行,但比较赞同对任课教师在椭圆这一概念上所做的努力,这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经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概要教师在教学之初,向学生们展示了神州七号“嫦娥奔月”的相关图片,引出椭圆这一概念,并让学生们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椭圆。
学生想到了很多,比如地球、地球的轨道、鸡蛋、橄榄球、油罐车……等等。
对于具体的物体,老师特别强调了“截面”,将椭圆的研究限定在一个平面内。
教师:椭圆的形状很美,它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生活、建筑、天文学等多方面的体现和应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椭圆进行研究。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呢?教师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教材上对椭圆的定义。
教师:知晓了椭圆的定义,我们能否以此来判断某一动点的轨迹是否是椭圆呢?请确定下述问题的答案:已知两定点F1、F2且|F1F2|=4,则到F1、F2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M的轨迹是:A.椭圆B.线段C.圆D.无轨迹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看来认识不一,有选椭圆的,有选线段的,还有选无轨迹的。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对照椭圆的定义进行分析,明确了该问题情境有两个定点,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似乎完全符合椭圆的定义。
教师让学生再进一步研究概念,学生又发现椭圆的定义中还有“常数>|F1F2|”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学生做了一个工作,给出图钉和定长的细线,要求学生按照问题的要求,在纸板上确定两个定点的位置,然后选择符合要求的一段细线,实际动手操作一下,看得到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操作和讨论之后,老师和学生总结出了如下结论:对于两个定点F1、F2,如果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会有如下三种结果:当常数>|F1F2|时,轨迹为椭圆;当常数=|F1F2|时,轨迹为线段F1F2;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
高二椭圆知识点总结椭圆是一个经典的几何图形,它在高二数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高二椭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椭圆的定义、性质、方程、焦点与直径、切线与法线以及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等内容。
1. 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恒定的点的集合。
这两个固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记作F1、F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a。
椭圆上的任意一点P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即PF1 + PF2 = 2a。
2. 椭圆的性质(1) 椭圆的离心率e小于1,且越接近于1,椭圆越扁平。
(2) 椭圆的长轴是通过两个焦点的直线段,记为2a;短轴是通过椭圆中心且垂直于长轴的直线段,记为2b。
(3) 椭圆的离心率e与长轴a、短轴b的关系为e = √(1 - b²/a²)。
(4) 椭圆的面积为πab。
3. 椭圆的方程(1) 标准方程:设椭圆的焦点在坐标原点上,长轴与x轴重合。
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²/a² + y²/b² = 1。
(2) 一般方程:设椭圆的焦点在任意位置,且长轴与x轴的夹角为α。
则椭圆的一般方程为(x - h)²/a² + (y - k)²/b² = 1,其中(h, k)为椭圆的中心坐标。
4. 椭圆的焦点与直径(1) 椭圆的焦点是确定椭圆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元素,它们与椭圆的离心率相关。
(2) 椭圆的直径是通过椭圆中心且与椭圆两点重合的直线段,它的长度等于长轴的长度2a。
5. 椭圆的切线与法线(1) 椭圆上任意一点P处的切线是与椭圆相切且经过点P的直线,切线的斜率为y' = -b²x/a²y。
(2) 椭圆上任意一点P处的法线是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它的斜率为y' = a²x/b²y。
6. 椭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1) 椭圆与直线的关系:当直线与椭圆相交时,交点个数有四种情况:无交点、一个交点、两个交点、两个交点且直线与椭圆相切。
高中椭圆知识点总结椭圆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几何图形中有重要应用,还在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椭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椭圆的定义、椭圆的基本性质、椭圆的方程和参数化表示、椭圆的焦点和准线、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离心率等内容。
一、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这两个固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椭圆的长轴是连接两个焦点的直线段,长度为2a;椭圆的短轴是与长轴垂直并通过椭圆中心的直线段,长度为2b。
椭圆的离心率e定义为焦距与长轴之比,即e=c/a。
二、椭圆的基本性质1. 椭圆的对称性:椭圆关于它的长轴和短轴具有对称性,即椭圆上任意一点关于长轴或短轴对称的点仍在椭圆上。
2. 椭圆的内部线段:椭圆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与长轴和短轴的交点分别为两个焦点,这条连线的中点在椭圆的中垂线上。
3. 椭圆的切线:椭圆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与椭圆的法线垂直,并且通过这个点的法线与该点的切线的交点在椭圆的辅助圆上。
4. 椭圆的束焦性质:从椭圆外一点引两条切线,这两条切线的交点与这个点的连线垂直于椭圆主轴。
三、椭圆的方程和参数化表示椭圆的方程有两种形式:标准方程和参数化方程。
标准方程是以椭圆的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长轴与x轴重合,短轴与y轴重合的方程,一般形式为x^2/a^2 + y^2/b^2 = 1(a>b)或y^2/a^2 + x^2/b^2 = 1(a>b)。
参数化表示是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长轴与x轴重合,用参数t表示椭圆上的各个点的坐标,一般形式为x = a*cos(t),y =b*sin(t)。
四、椭圆的焦点和准线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可以通过椭圆的方程求得,设焦点为F1(c,0)和F2(-c,0),其中c = sqrt(a^2 - b^2)。
椭圆的两条准线是通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两条直线,其方程分别为x = a/e和x = -a/e。
(完整)优秀教案《椭圆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椭圆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并能通过给定的方程判断椭圆的形状和位置;3. 能够画出给定椭圆的图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绘制;2. 教学难点:通过方程判断椭圆的形状和位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行星运动轨道,椭圆的形状和运动规律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2.1 椭圆的定义及性质- 给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为椭圆。
- 分析椭圆的几何性质:焦点、直径、长半轴、短半轴等。
2.2 椭圆的标准方程- 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frac{{x^2}}{{a^2}} +\frac{{y^2}}{{b^2}} = 1$。
- 解释方程中各项的含义,其中$a$为椭圆的长半轴,$b$为椭圆的短半轴。
3.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分析的方式,通过给定的方程判断椭圆的形状和位置:- 示例1:$\frac{{x^2}}{{9}} + \frac{{y^2}}{{4}} = 1$;- 示例2:$\frac{{x^2}}{{16}} + \frac{{y^2}}{{25}} = 1$。
4. 图形绘制- 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比例绘制椭圆的图形;- 引导学生使用尺子、圆规等工具,绘制精确的椭圆。
四、教学手段1. 幻灯片展示:用来呈现椭圆的定义、性质、标准方程和实例;2. 板书:详细展示椭圆的定义及相关公式;3. 实物模型:利用模型演示椭圆的构造和绘制。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通过布置相关练题,检验学生对椭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椭圆的性质和特点。
六、教学延伸1. 椭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行星轨道、椭圆形建筑物等;2. 椭圆和其他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的关联,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高三椭圆的知识点总结椭圆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涉及到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
在高三阶段,椭圆是数学课程的一部分,学习椭圆的知识点对于提高数学水平和应试能力非常关键。
本文将总结高三椭圆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椭圆的性质和运用。
一、椭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椭圆可以通过焦点和直线段的定义得到。
定义中涉及到两个焦点F1和F2,以及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大于任意一条直线段的等于2a的点P。
根据定义可知,椭圆是对称图形,两个焦点在椭圆的长轴上,而长轴的一半称为半长轴。
椭圆的离心率是一个重要的性质,定义为e=√(1-(b^2/a^2)),其中a为半长轴,b为半短轴。
离心率描述了椭圆形状的圆整程度,当离心率为0时,椭圆就是一个圆;当离心率在0到1之间时,椭圆是一个拉长的圆形;离心率为1时,椭圆是一个抛物线。
二、椭圆的方程和相关公式椭圆的方程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一般的标准方程为x^2/a^2 + y^2/b^2 = 1。
在此基础上,依据椭圆的方程,我们可以推导出许多椭圆的相关公式。
1. 椭圆的中心坐标为(0,0),长轴与x轴的交点为(-a,0)和(a,0),短轴与y轴的交点为(0,-b)和(0,b)。
2. 椭圆的焦距为c=√(a^2-b^2)。
3. 椭圆的周长为C=π(a+b)。
4. 椭圆的面积为S=πab。
三、椭圆的性质及应用椭圆具有多种性质和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1. 椭圆的对称性:椭圆具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x轴和y轴。
对称轴与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相交于两个焦点,具有对称性质。
2. 椭圆的准线和焦点性质:椭圆的准线是通过圆心的xy轴,焦点处的入射光线会反射到另一个焦点。
这个性质被应用于卫星通信和摄影定位等领域。
3. 椭圆的应用于天文学: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的重要规律之一。
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4. 椭圆的绘图应用:椭圆可以用来绘制椭圆形的图案,如艺术设计中的花纹和装饰。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椭圆的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掌握椭圆的绘制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或实物模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3. 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1. 学生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观察、描述椭圆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总结椭圆的定义,即所有到两个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2. 椭圆的基本性质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椭圆的长轴、短轴、焦距等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总结椭圆的性质,如:长轴、短轴、焦距的关系,椭圆的离心率等。
3. 椭圆的绘制方法1. 学生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应用。
2. 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或手工绘制,掌握椭圆的绘制方法。
4. 椭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椭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卫星轨道等。
2. 学生学会运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椭圆的特征。
2. 提问:什么是椭圆?椭圆有哪些基本性质?2. 知识讲解1. 讲解椭圆的定义,解释椭圆的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椭圆的绘制方法。
3. 课堂练1. 学生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4. 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椭圆的知识点。
2. 教师强调椭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5. 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巩固椭圆的知识。
2. 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椭圆知识进行解决。
椭圆知识点详细总结椭圆是平面上的一个特殊几何图形,其形状和性质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学习椭圆的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定义、性质、方程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椭圆的定义和性质:1.定义:在平面上给定一对焦点F1和F2以及一个距离2a(长轴),该点到两个焦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是常数2a(2a>0)。
以两个焦点F1、F2和连接它们的直线段为轴的点的轨迹,构成了一个椭圆。
2.性质:a)长轴和短轴:椭圆的长轴是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2a,短轴是通过中点M的两条焦半径之间的距离2b。
b)焦点关系: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
c)中点关系: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差等于长轴的长度。
d)准线:椭圆上的点到两条焦半径的距离之和等于准线的长度。
e) 离心率:椭圆的离心率ε的定义为eccentricity=e=c/a,其中c是焦点到中心的距离。
f)焦半径和法线: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该点到准线的距离,即焦半径等于法线。
二、椭圆的方程和参数方程:1.方程:a)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a^2+y^2/b^2=1,其中a是长轴的长度,b是短轴的长度。
b) 参数方程:椭圆的参数方程为x = a*cosθ, y = b*sinθ,其中θ为参数。
2.其他形式的方程:椭圆还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和缩放等变换得到其他形式的方程。
比如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方程为x^2/a^2+y^2/b^2=1三、椭圆的性质:1.对称性:椭圆具有相对于两个轴的对称性,即关于x轴和y轴对称。
2.离心角和弧长:任意两个焦点之间的线段所对应的圆心角等于椭圆上的弧的长度。
3.焦点面积和弧长:椭圆上两个焦点和一点的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以该点为焦点的椭圆弧长的一半。
4.弦:椭圆上的弦的长度是准线的长度小于2a。
5.游程:椭圆上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椭圆上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6.光学性质:椭圆是一个反射光线的特殊曲面,具有反射原则和等角反射原理。
椭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椭圆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几何学、天文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椭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包括定义、方程、焦点、短轴、长轴等内容,以便读者对椭圆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定义椭圆可以定义为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集合。
这两个固定点称为焦点,常数称为椭圆的离心率。
2. 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a)² + (y/b)² = 1,其中a和b分别表示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度。
当a=b时,椭圆退化为一个圆。
3. 焦点与离心率椭圆的焦点是椭圆上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长度。
椭圆的离心率是焦点与椭圆的长轴之比,通常用e表示。
当e=0时,椭圆退化为一个圆;当0<e<1时,椭圆的形状是扁平的;当e=1时,椭圆的形状是长条状。
4. 短轴与长轴椭圆的长轴是通过椭圆中心且垂直于短轴的直线段,长度为2a;短轴是通过椭圆中心且垂直于长轴的直线段,长度为2b。
长轴和短轴的长度决定了椭圆的形状。
5. 面积与周长椭圆的面积可以用公式πab来计算,其中π是圆周率。
椭圆的周长没有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但可以用近似公式2π√((a²+b²)/2)来估算。
6. 焦点与直线关系对于一条过椭圆的焦点的直线,该直线与椭圆的两个交点到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长度。
这个性质在椭圆的构造和证明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7. 椭圆的投影当一个椭圆被一个平面所截,就会产生一个椭圆的投影。
椭圆的投影可以是一个椭圆、一个圆、一个椭圆的一部分或一个直线段,具体取决于投影平面与椭圆的相对位置。
8. 椭圆与锥面椭圆是一个椭圆锥的截面。
椭圆锥可以由一个两个焦点之间距离不变的点沿着一条直线轨迹旋转而生成,椭圆就是锥面与一个平面的交线。
总结:椭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了解椭圆的定义、方程、焦点、离心率,以及与直线、投影、锥面的关系,我们对椭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与椭圆有关知识点总结一、椭圆的定义椭圆是一个平面上所有点到两个给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集合。
这两个给定点称为“焦点”,常数之和称为“椭圆的半长轴长度2a”。
在椭圆上的一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分别与两个焦点相连,且到这条几何线段的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半长轴长度,这条线段称为“椭圆的主轴”。
椭圆的中心是位于两个焦点的连线的中点。
椭圆上的点到中心的距离的最大值称为椭圆的半长轴长度,对应的方向是椭圆的主轴,椭圆上的点到中心的距离的最小值等于椭圆的半短轴长度,对应的方向是椭圆的短轴。
二、椭圆的性质1.对称性:椭圆具有两个对称轴,分别是主轴和短轴。
椭圆相对于这两个对称轴是对称的。
2.焦点:椭圆上的每一个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
3.离心率:椭圆的形状由椭圆的离心率来决定。
离心率的定义是e=c/a,其中c是焦距,a是椭圆半长轴的一半长度。
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0<e<1,当e=0时,椭圆退化为圆;当e=1时,椭圆退化为一条直线。
4.焦半径: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平方和等于主轴的平方和。
5.参数方程:椭圆的参数方程通常是x=a*cos(t),y=b*sin(t)。
6.切线和法线:椭圆上的切线和法线都经过焦点。
三、椭圆的方程1.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h)²/a²+(y-k)²/b²=1,其中(a>b>0),(h,k)是椭圆的中心。
2.离心率方程:椭圆的离心率方程为e=√(1-b²/a²)。
3.参数方程:椭圆的参数方程为x=a*cos(t),y=b*sin(t),其中0≤t≤2π。
四、椭圆的应用椭圆作为一种重要的几何图形,在物理、工程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太阳系椭圆轨道: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就是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
2.摄影:在摄影学中,摄影镜头和摄影胶片的焦距、对焦误差等问题都可以用椭圆的性质来进行分析和计算。
椭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引言椭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椭圆的认识是一个关键的内容。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椭圆的概念。
教学目标1. 了解椭圆的定义,并理解其和其他几何图形的异同之处;2. 掌握椭圆的性质,如离心率、焦点、主轴等;3. 能够应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1. 椭圆的定义和性质介绍- 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椭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椭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椭圆的特点,如运动中的行星轨道等。
2. 椭圆的几何特征- 利用教学演示工具,给学生展示椭圆的几何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椭圆的离心率、焦点和主轴等概念;- 鼓励学生自行实验、观察和发现椭圆的性质。
3. 实际问题的解决-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椭圆的性质解决;- 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的概念和性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椭圆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教学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椭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平时课堂表现观察:包括学生听课态度、课堂互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作业和练:设计一些椭圆相关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 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椭圆的应用场景,并展示他们的思考和成果。
教学资源教学过程需要使用以下资源:- 多媒体展示设备:用来展示椭圆的定义和特性;- 教学演示工具:用以演示椭圆的几何特征;- 实例和案例: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椭圆的应用场景。
教学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对椭圆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将提高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椭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注:本文档总字数800字以上)。
《椭圆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椭圆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椭圆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椭圆的知识。
教学目标- 理解椭圆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掌握椭圆的性质和相关定理-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椭圆的知识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和性质介绍- 通过画图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概念和特点。
- 解释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2. 椭圆的基本性质- 椭圆的离心率- 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 椭圆的几何证明3. 椭圆相关定理的引入和应用- 椭圆的焦点性质:角度和距离的关系- 椭圆的重点性质:短半轴长度和离心率的关系- 椭圆的切线性质:法线和斜率的关系4. 椭圆的实际应用- 运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椭圆轨迹的运动问题、椭圆的工程应用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椭圆的兴趣,提出一个与椭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2. 概念讲解:介绍椭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图形和实例进行讲解。
3. 练:让学生通过练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4. 定律引入:引入椭圆相关的定理,通过实例演示和推理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5. 练与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加复杂的练题目和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际应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椭圆的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结束:复椭圆的基本概念和定理,总结课堂所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练和实际应用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对椭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椭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课件:包括椭圆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定理的示意图和例题。
- 练题集:提供给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练题。
- 实际问题案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解决。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2.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3.学科渗透点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重难点重点:椭圆的定义,焦点,焦距,标准方程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定义的应用三、教学类型:新知课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让学生回答: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问题2: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实例演示: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在演示中我将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标准方程的推导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1)建系设点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2)点的集合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P={M||MF1|+|MF2|=2a}.(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F1(-c,0)、F2(c,0),这里c2=a2-b2;F1(-c,0)、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三)例题与练习例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2)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2)、(0,2),并且椭圆经过点例2 已知B 、C 是两个定点,|BC|=6,且△ABC 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分析:在解析几何里,求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要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为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常常需要画出草图.注 求出曲线的方程后,要注意检查一下方程的曲线上的点是否都符合题意,如果有不符合题意的点,应在所得方程后注明限制条件.练习1、椭圆191622=+y x 的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 焦点坐标是 。
椭圆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简介本节公开课的主题是椭圆。
通过本课,学生将研究椭圆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我们将使用图像、实例和问题解决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椭圆的理解。
目标- 理解椭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掌握椭圆的标准形式方程- 学会应用椭圆的概念解决问题教学安排第一部分:椭圆的定义及性质(10分钟)- 引入椭圆的概念和定义- 解释椭圆与圆的关系和区别- 讲解椭圆的离心率和焦点第二部分:椭圆的标准形式方程(15分钟)- 导出椭圆的标准形式方程- 演示如何将一个椭圆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 给出例子,让学生尝试将给定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第三部分:椭圆的性质及应用(20分钟)- 介绍椭圆的一些重要性质,如长轴、短轴、焦点等- 示范如何使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练题,让学生巩固椭圆的性质和应用第四部分:小组讨论与呈现(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椭圆相关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结果- 教师评价和点评各组答案,提供指导和反馈第五部分:扩展活动(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椭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进一步研究-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深入研究椭圆总结通过本节公开课,学生将对椭圆有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将掌握椭圆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将通过图像、实例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帮助他们建立对椭圆的直观理解和数学抽象能力。
同时,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应用,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发展。
以上是本节公开课的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椭圆基础知识点椭圆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物理、工程、几何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椭圆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定义、性质、参数方程、焦点与准线等内容。
一、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一条封闭曲线,其上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恒定。
这两个定点称为焦点,连接两焦点的线段称为主轴,主轴的中点为椭圆的中心,主轴长度的一半称为半长轴,垂直于主轴的线段称为次轴,次轴长度的一半称为半短轴。
二、椭圆的性质1. 弦长定理:椭圆上任意两点连线的长度之和等于两焦点之间的距离。
2. 焦点定理: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
3. 反射定理:从椭圆上一点出发的光线经过反射后,会经过另一个焦点。
4. 离心率:椭圆的离心率e是一个0到1之间的实数,定义为焦距与半长轴之间的比值。
三、椭圆的参数方程椭圆的参数方程可以用参数θ表示,如下所示:x = a * cosθy = b * sinθ其中,a和b分别是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
四、椭圆的焦点与准线1. 焦点:椭圆上的焦点是满足椭圆定义的两个定点,记为F1和F2。
焦点与椭圆的离心率e有关,可以通过公式e = c / a计算,其中c为焦距,a为半长轴。
2. 准线:椭圆上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和等于椭圆长轴长度的两条直线称为准线,记为L1和L2。
五、应用领域1. 天体运动:行星、卫星等天体围绕太阳、行星等轨道呈椭圆形。
2. 光学:椭圆抛物面反射镜和透镜用于天文望远镜、摄影镜头等光学仪器中。
3. 电子学:椭圆偏振器在液晶显示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4. 地理测量:在地球上,纬线和经线的组合形成椭圆,用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六、总结椭圆作为一种几何形状,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椭圆的定义、性质、参数方程以及焦点与准线等内容。
椭圆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椭圆有更深入的了解。
椭圆知识点总结_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椭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几何学、代数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中,学生学习了椭圆的基本知识,包括椭圆的定义、性质、方程、参数方程、焦点、直径等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中关于椭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椭圆的相关知识。
一、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动点P的轨迹。
定点F1和F2称为椭圆的焦点,2a称为椭圆的长轴长度。
二、椭圆的性质1. 对称性:椭圆具有关于长轴和短轴的两个对称轴,分别称为长轴和短轴。
椭圆关于长轴和短轴对称。
2. 焦点性质: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
3. 直径性质:椭圆的直径是椭圆内任意两点连线中最长的。
椭圆上通过焦点的直径垂直于椭圆的长轴。
4. 离心率:椭圆的离心率0<e<1,其中e=c/a,c是焦点到圆心的距离,a是椭圆长轴的一半。
5. 参数方程:椭圆可以有参数方程表示为x=a*cos(t),y=b*sin(t),其中t∈[0,2π]。
三、椭圆的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a^2+(y^2)/b^2=1。
a、b分别为椭圆长轴和短轴的长度。
椭圆的一般方程为Ax^2+By^2+2Dx+2Ey+F=0。
通过对一般方程进行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可以将椭圆的一般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五、椭圆的焦点和直径椭圆有两个焦点F1和F2,它们与椭圆的长轴之间的距离等于椭圆长轴长度的一半。
椭圆的两个焦点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六、椭圆的常见问题解答1. 求椭圆的焦点坐标: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求得焦点的坐标。
2. 求椭圆的离心率:通过椭圆的焦距和长轴长度可以求得椭圆的离心率。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椭圆的认识》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解的教材内容是《椭圆的认识》。
在数学下册中,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研究椭圆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椭圆的性质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性质和图形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用椭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椭圆问题的推导和证明。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性质,椭圆的图形特点。
2. 教学难点:椭圆的相关问题的推导和证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椭圆的定义和形状,激发学生对椭圆的兴趣。
2. 讲解椭圆的定义和性质:详细介绍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包括椭圆的焦点和准线等概念。
3. 展示椭圆的图形特点:通过展示椭圆的图形,帮助学生了解椭圆的形状和特点,以及与其他几何图形的比较。
4.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验和掌握椭圆的应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练演练:设计一些与椭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练和巩固。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椭圆的重要性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椭圆相关的练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课堂互动1. 提问互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研究的积极性。
2. 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椭圆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教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来展示椭圆的图形和实例。
2. 黑板和粉笔:用来做一些必要的笔记和解题步骤的展示。
3. 教材《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和相关练题。
七、教学评价1. 能够准确地解释椭圆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椭圆相关的问题。
3. 能够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
*以上是本节课《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椭圆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从椭圆的概念教学想到的
今天的博文,借助“椭圆”的概念教学,对“感知——体验——经验”的学习历程做一个诠释。
这是不久前听的一节数学课,我对数学教学时外行,但比较赞同对任课教师在椭圆这一概念上所做的努力,这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经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概要
教师在教学之初,向学生们展示了神州七号“嫦娥奔月”的相关图片,引出椭圆这一概念,并让学生们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椭圆。
学生想到了很多,比如地球、地球的轨道、鸡蛋、橄榄球、油罐车……等等。
对于具体的物体,老师特别强调了“截面”,将椭圆的研究限定在一个平面内。
教师:椭圆的形状很美,它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生活、建筑、天文学等多方面的体现和应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椭圆进行研究。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呢?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教材上对椭圆的定义。
教师:知晓了椭圆的定义,我们能否以此来判断某一动点的轨迹是否是椭圆呢?请确定下述问题的答案:
已知两定点F1、F2且|F1F2|=4,则到F1、F2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线段C.圆D.无轨迹
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看来认识不一,有选椭圆的,有选线段的,还有选无轨迹的。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对照椭圆的定义进行分析,明确了该问题情境有两个定点,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似乎完全符合椭圆的定义。
教师让学生再进一步研究概念,学生又发现椭圆的定义中还有“常数>|F1F2|”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学生做了一个工作,给出图钉和定长的细线,要求学生按照问题的要求,在纸板上确定两个定点的位置,然后选择符合要求的一段细线,实际动手操作一下,看得到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操作和讨论之后,老师和学生总结出了如下结论:对于两个定点F1、F2,如果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会有如下三种结果:
当常数>|F1F2|时,轨迹为椭圆;
当常数=|F1F2|时,轨迹为线段F1F2;
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
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椭圆的定义,但老师还不放心,要求一个学生上台板书椭圆的几何方程。
学生:|MF1|+|MF2|=2a
学生写出这个方程就回到座位上了,另一个同学发现了问题,指出还要加一个限制条件:2a>|F1F2|,否则就有讨论上述的三种可能了。
这个学生的指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老师:好,根据椭圆的几何方程,|MF1|+|MF2|=2a(2a>
|F1F2|),我们再来看上面的例题,要使答案B成立,对上述方程及其限制条件要做怎样的调整?
学生:2a<|F1F2|。
哦,不,应该是2a=|F1F2|。
教师:要使答案C成立呢?
学生:|F1F2|=0
教师:要是答案D成立呢?
学生:2a<|F1F2|。
二、几点想法
1.重视概念教学
最近和一些数学方面的专家交流时,大家普遍感到教师在课堂上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够重视。
很多教师在讲解“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时,用在对椭圆概念理解上的时间是不多的。
教师们可能有一种判断,认为椭圆的定义教材中写的非常清楚,白字黑字,只要看看书就能明了,没有什么多讲的必要。
因此简单地引出椭圆定义之后,马上就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椭圆标准方程的研究上去了。
其实,写在书本上的文字,学生否是能够真的读懂,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上述的案例告诉我们,学生读了椭圆的定义,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概念,否则就不会在处理老
师所给的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
教师花费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才能学生理解了椭圆概念的三个要素——在同一个平面内;两个定点F1、F2;2a>|F1F2|。
每一个概念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很多难题、没有见过的新型问题,只要从学科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通常都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学生在理科学习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的。
重视每一个新学习的概念,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是理科教师要特别关注的。
2.教与学的轨迹
如果认真研究这段教学,“感知——体验——经验”的学习历程是非常清晰的。
感知阶段:从生活中的椭圆到椭圆的定义;
体验阶段:对教师给出的选择题的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动手操作。
昨天的博文对体验进行了说明,即通过大脑的思维运动和动手做,对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本案例中,学生的体验是非常充分的。
经验形成:有了体验是否就一定有经验?教师要求学生写出椭圆的几何方程,学生考虑不周全的问题立刻就显现了出
来。
然后大家一起谈论,得到了一个抽象的几何方程,从体验到经验,学生的认识有了一次升华。
教师为了使学生好不容易获得的经验更加牢固,又引导学生对给出的例题进行逆向分析,从满足答案的角度来改造几何方程。
只有正确理解相关概念,这样的分析才能顺利完成。
从教学现场看,教师得到了预期的目的。
当然,这样的教学,尚不能够让椭圆的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并内化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后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适当的回忆。
但有了这样的学习历程,学生能够很好地建立起椭圆的概念,明白线段、椭圆、圆等不同的曲线的方程的差异和联系,理解这些差异和联系对学生的内化是非常关键的。
3.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很显然,教师展示的选择题是预设的,这一预设本身,体现了教师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重视椭圆概念的理解。
学生出现的不同选择以及在解释这些选择时的各种有缺陷的表述,是生成的结果。
我在研究教师设计的教案和学案的时候,没有看到其对从体验到经验这一阶段的预设。
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这些学习信息被教师牢牢地把握住了,而且加以充分的运用,才有了“感知——体验——经验”这样一个学习的经历。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第一,最大的教育资源在学生身上,只要给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学生就会创造出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第二,课堂是非常复杂的,无论思考怎样周全,都不可能预料到课堂中的大部分现象。
但课前预设的质量高,能够在课堂上激发更多的生成性教育资源。
第三,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pplong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