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配图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0
儿童必背古诗《绝句》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词释义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
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
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
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
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杜甫的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品赏析1、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a.意象: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
黄鹂,又称黄莺,以其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著称。
翠柳则代表着初春的嫩绿与生机。
b.情感: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通过黄鹂的成双成对和欢快的鸣叫,传达出一种喜庆和愉悦的氛围,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2、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a.意象: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白鹭的洁白与青天的蔚蓝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b.情感:此句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广阔与自由。
白鹜的飞翔姿态优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同时,“青天”也暗含了诗人对清明政治和理想社会的期待,3、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a.意象:诗人从窗户望去,可以看到远处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里的“窗含”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描绘了窗户像画框一样将雪山美景包含其中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美景的珍视与喜爱。
b.情感:此句通过“千秋雪”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深远与自然的恒久。
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全诗及赏析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绝句·迟日江山丽》是唐代诗人杜甫诗集《杜工部集》[1] 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
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赏析二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带明丽绚烂的春景。
“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三、四两句转向具体的初春景物描绘,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色彩鲜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
杜甫《绝句》的意思及赏析杜甫《绝句》的意思及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①,门泊东吴万里船②。
①窗含:从室内远眺,仿佛窗外的景物都包含在窗中。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岷山山顶终年积雪。
②门泊:门外岸边停泊着一江一船。
东吴:指一江一苏、浙一江一一带。
两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清朗的天空中一行白鹭飞过。
从窗口望去,是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边,停泊着从东吴不远万里而来的船只。
【借景之美】大自然有创造美景的鬼斧神工:两只黄鹂、一行白鹭,这既有万里一江一山的壮美,又有自然景色的秀丽;杜甫也是一个善于借景抒情的高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他以窗户和门框为画框,将自然中的美景收纳成一幅画像,岷山的积雪晶莹洁白,而近在眼前的船只则是风尘仆仆,一副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的美景就这样的诞生了。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每一句都用了一个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这实在数量上的逐渐上升,也是在情感上的次第增加。
确切的数据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而像杜甫这种明显是概括、想象的数据,则可以延伸读者的发挥空间。
我们也可以在文章中采用一些虚数,“万紫千红”、“千里冰封”等,来增加气势。
【启示】杜甫平生有着经世济国的志向,但他的仕途总是一路坎坷,远离长安宫廷。
乾元三年,杜甫到成都后建成草堂,刚刚安定下来。
谁知杜甫的朋友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这首诗就创作于此时。
远道而来的船只,带来的就是他被提用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接到消息时的杜甫,内心是欢一愉的,任何时候出仕对他来说,都不会太晚,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啊!。
杜甫《绝句》的赏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绝句》,一起欣赏这首诗。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
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写自己的住处——成都草堂周围景色的一组小诗中的一首。
草堂筑在成都郊外,堂边翠柳成行,堂外锦江东流。
初春季节,柳树抽条发芽,一片新绿,成对的黄鹂在枝头歌唱。
江水初生,江边的白鹭排着整齐的行列飞向云霄。
在碧青的天空映衬下,它们雪白的身影显得格外矫健轻捷。
这绚丽多彩的图景,这悦耳动听的鸣声,把诗人引向窗前。
推窗远望,一幅西岭积雪图嵌入窗中,那千年不化的积雪在晴空丽日下闪着耀眼的白光。
再看门外,江岸边,万里桥下,停泊着远来的船队。
这些来自万里路外的东吴的船只,正在上帆整索,不久又将扬帆起航了。
(注)东吴:指长江中下游,今苏州一带。
绝句四首[唐] 杜甫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作品赏析【注释】:“两个黄鹂”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中写景佳作。
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结尾一句,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意欲乘舟东下的打算。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
关于绝句的古诗配画
燕舞越洛城,水清日月明。
秋风翻江浪,云影锁河岭。
流光曲渚美,江花落西庭。
容止山外声,垂杨斜阳荣。
古禹一揽此,天下震泠泠。
图画上,画面是四个字:情景如画。
在四周分布着秋风拂过的水岸,以及秋意清新的山川。
江水清澈,碧绿一片,远处山峦翩然,湖面璀璨夺目。
沿着江流,渔船穿梭其间,白帆将绝美的山水相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另一方面,日月升起,群山隐约有紫色茫茫,清风穿过江流,吹出一阵甜蜜的清香。
燕子正在此间飞舞,令人倾倒,绝句隐约不绝,萦绕耳际:“燕舞越洛城,水清日月明。
”
此时此刻,江一旁的青杨绿柳依然吐翠,沙洲传来渔歌,人们正在庆贺秋收,古老却又充满韵味的诗句“流光曲渚美,江花落西庭”飘散出去,弦外之音勾起欢乐的气息。
江面上,渔船徐徐推进,流光溢彩,美景尽收眼底。
此时此刻,秋色深处,古老的绝句依然在耳边回响:“容止山外声,垂杨斜阳荣”,像是悬挂在江花之上的一首静谧诗篇,叹心怀,表达对美丽江南的爱恋之情。
唐代诗⼈杜甫所作千古绝句:《绝句》原⽂及赏析 西岭雪⼭因唐代⼤诗⼈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得名。
下⾯历史头条⼩编就为⼤家带来详细的介绍,⼀起来看看吧!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诗⽂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鹭在青天上⾃由飞翔。
凭窗望去,西⼭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幅画,门外停泊着来⾃东吴,畅⾏万⾥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鸳飞上了⾼⾼的蓝天。
窗⼝正对着岷⼭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江苏的万⾥航船。
赏析 公元七六⼆年,成都尹严武⼊朝,蜀中发⽣动乱,杜甫⼀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情特别好,⾯对这⽣⽓勃勃的景象,情不⾃禁,写下了这⼀组即景⼩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派愉悦景象,有声有⾊,构成了新鲜⽽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成双成对,呈现⼀⽚⽣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鹭在⾃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然成⾏。
晴空万⾥,⼀碧如洗,⽩鹭在“青天”映衬下,⾊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连⽤了“黄”、“翠”、“⽩”、“青”四种鲜明的颜⾊,织成⼀幅绚丽的图景;⾸句还有声⾳的描写,传达出⽆⽐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雪⼭在天⽓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清澄的晴⽇,它才清晰可见。
⽤⼀“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幅图画,近在⽬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情的舒畅不⾔⽽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绝句》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绝句杜甫〔唐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河山川是如此秀丽,春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
泥土已经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文二: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可人,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芬芳。
燕子衔着湿润的泥土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泥融飞燕子”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沙暖睡鸳鸯”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唐代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杜甫《绝句》。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原文: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赏析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赏析绝句作者: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绝句迟日江山丽》赏析: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
《绝句江碧鸟逾白》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绝句·江碧鸟逾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作品原文: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字词注释:花欲燃:花红似火。
白话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作品鉴赏: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
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
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
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
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
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
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
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
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
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
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
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
“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
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
首先看对仗。
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
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
“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
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
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
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
《绝句》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
曾作为唐诗名篇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作品原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词句注释:1、黄鹂:黄莺。
2、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3、窗含。
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4、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这是想象之词。
5、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白话译文: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作品鉴赏: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
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古诗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
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白话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杜甫《绝句》唐诗译文及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