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谷振诣

【专题名称】逻辑

【专题号】B3

【复印期号】2001年02期

【原文出处】《《求是学刊》》(哈尔滨)2000年06期第34~39页

【英文标题】Dialectic and the Tradition of Greek Logic Gu Zhen-y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China Youth Political

Institute,Beijing 100089,China)

【作者简介】谷振诣(1962- ),男,内蒙古赤峰人,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从事逻辑学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北京100089

【内容提要】传统逻辑不仅面临来自现代逻辑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来自其自身的挑战。传统逻辑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严重忽视甚至抛弃了它的应用研究传统。本

文试图通过对在逻辑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逻辑传统的反思,能够为发展

今天的传统逻辑提供更多有益的东西。

Traditional logic is facing challenges of both modern logic and

itself.The main reason why traditional logic falls intotrouble is

that it neglects,or even gives up its applied studies.The paper

aims to shed some beneficial light to today'traditional logic

study by reflection of logical trad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关键词】“论辩术”/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传统逻辑/逻辑的传统dialectic/Aristotelian dialectic/traditional logic/logical tradition

中图分类号:B8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0)06-0034-06

现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和讲授的逻辑学,无论叫“普通逻辑”,还是叫“形式逻辑”,其实都是传统逻辑的内容。如何把逻辑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的口号落实到逻辑学的教学实际中?传统逻辑在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使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问题:传统逻辑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需要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能够找到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答案。

一、什么是“论辩术”

现在称为逻辑的这个研究领域是由《工具论》的内容决定了的。用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之为逻辑学科的第一个专门术语是“论辩术”(dialectic)这个词,它一般是指在论辩中使用的能够战胜论敌的方法或技术的总称。有学者把“论辩术”译成“辩证法”,其实这个词在希腊逻辑中并没有今天“辩证法”一词所具有的那种含义。“论辩术”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指用于哲学论证中的归于不可能的(reductioadimpossibile)论证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利亚学派的芝诺是这一方法的发明者,而芝诺本人提出这种方法可能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使用这种方法证明正方形对角线和边不可公约的启发。在芝诺之后,出现了一批以传授“论辩术”和“修辞术”(rhetoric)为职业的阶层,他们被称为智

者派。智者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怎样博得信服,怎样使论断有力,如何证明,如何反驳,如何诡辩和玩弄歧义,如何识别和揭露诡辩,如何规定概念的含义,如何下定义,如何归纳等等。这些显然都跟逻辑有关,属于逻辑方面的课

题。”[1]从流传下来的普罗泰哥拉和欧提勒士的诉讼故事表明[2],智者“论

辩术”的确切含义指的是论辩中所使用的“二难”(dilemma)辩驳方法。正如智者派的另一位著名人物高尔吉亚所认为的那样,这是一种使学生能就任何题目

进行正反两方面辩论的技艺[3]。以下亚里士多德所做出的这个二难推理可以用来作为智者所使用的“二难”辩驳方法的一个注解。

或者我们应当哲学地思考,或者我们不应当哲学地思考。如果我们应当哲

学地思考,我们就应当哲学地思考。如果我们不应当哲学地思考,我们也应当

哲学地思考(即为了辩护这种观点)。因此,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当哲学地思

考[4]。

智者的“论辩术”明显具有芝诺“归于不可能的论证方法”的特征,即从

推论中导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不同的是,相互矛盾的结论不是由同一个人从同

一个前提假设推出,而是由正、反双方根据不同的假设推出的,这就染上了诡

辩论的色彩。

智者的“论辩术”与他们的“修辞术”不可分割。从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可以了解到:“修辞术”指的是“说服的技巧”,它与作为辩驳手段的

“论辩术”是相辅相成的,其功用是在法庭或公众集会中说服听众。由于“修

辞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艺,它离不开对语言的装饰、情感的利用、利害的引

诱等说服手段的充分运用,再加上它只讲输赢而不论是非、追求实用而不辨真

伪的论辩目的,这使得智者的“修辞术”几乎就成了“诡辩术”(sophisma)的

代名词。

智者派在普及“论辩术”的同时,也大开了诡辩的风气。然而,智者派在

逻辑史上的作用不能完全用逻辑的反面教材——诡辩论来评价,他们那些来源

于政治上或法庭上的论证方法和技巧以及对日常实际论证的评论方式,有助于

形成不同于逻辑的科学研究传统的另一种逻辑的应用研究传统。苏格拉底的

“问答式”智力训练法、柏拉图用对话体来阐述他的学说的独特形式、亚里土

多德对“论辩术”和“修辞术”的系统研究都直接受益于智者派。苏格拉底扩

展了芝诺的“论辩术”,在苏格拉底使用的对话技巧中,从假设推出的结论不

必是自相矛盾的,可以单纯是假的,即把归于不可能的方法扩展为归谬法(reductioadabsurdum)。另外,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不必是数学的或哲学的,可

以是实际的,即用于普通人的思维训练中,形成一种富有批判性的智力训练方法。

柏拉图的传世著作都是用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写成的对话,他对逻辑

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用论战的技巧来教育别人而强化了苏格拉底的逻辑训练传统。柏拉图似乎不喜欢逻辑研究只执行它自身的目的而没有确立道德的或哲学

的真理的进一步目的。“在逍遥学派的传统里(这个学派的整个历史带有起源

于柏拉图的痕迹),逻辑从未成为哲学的一部分,从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是被当成可以获得的一种能力,或者可以学到的一种技巧。”[4]

二、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

我们把从芝诺到柏拉图等人的“论辩术”称为狭义的论辩术,亚里士多德

也在这种狭义的意义上使用过这个名称,但他对“论辩术”有广义的理解,不

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论辩方法,而是进行了多方面的逻辑研究。

1.证明的论证与论辩的论证。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证明的论证和论辩的

论证,他的“论辩术”指的就是论辩的论证。他说:“我们必须区分论辩的论

证有多少种类,它们有归纳和推理两类。推理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归纳则是

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论辩篇》)(注:以下亚氏《工具论》的原文引

自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参照李匡武译《工具论》,对照

W.D.Ross的英译本第一卷,个别地方与苗编全集不尽相同。)他这里说的“前

面已经说过的推理”指的是什么呢?“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此产生。当推理由以出发的前提是真实的和原初的,或者当我们对于它们的知识是来自于原初的和真实的前提时,这种推理就是证

明的。从普遍接受的意见出发进行的推理就是论辩的推理。”(《论辩篇》)

有学者把上文中“必然地由此产生”译为“由此必然地得出”[5],两者差别很大。前者强调结论必然得依赖于前提而做出,因而依赖于什么样的前提就显得

很重要,至于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则未必是必然的;后者明显强调的是必

然的推出过程。后者只适合于用来翻译亚里士多德对“完善的三段论”的说明

和描述(《前分析篇》),而不适合于在这里用来区分证明的推理和论辩的推理。他在《前分析篇》中对证明的推理和论辩的推理所作的区分同样说明:区

分的标准在于推理依赖什么样的前提,而不在于什么样的推出过程(参见《前

分析篇》)。论辩的论证与证明的论证的主要区别是推理所依赖的前提不同。

证明的推理以原始的和真实的命题为前提;论辩的推理以普遍接受的意见为前提。“所谓普遍接受的意见,是指那些被一切人或多数人或贤哲们,即被全体

或多数或其中最负盛名的贤哲们所接受的意见。”(《论辩篇》)根据推理的

前提来区分推理的类型是非常新鲜和有趣的,这恐怕是亚氏非常重视其定义理

论的一个主要根源。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广义的论辩术指的是论辩的论证技术。狭义的论辩术

指的是起源于芝诺的归谬式反驳。在辩论中,甲方向乙方提出问题,要乙方回答。甲方便以乙方的回答(乙方的论点)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矛盾的或荒谬

的结论,于是反驳了乙方的观点。他把这种推理叫做“从假设开始的推理”(《论辩篇》),它只是论辩的论证中的一种。然而,即使在狭义论辩术的意

义上,亚里士多德也并不像从芝诺到柏拉图那样只善于应用这一方法,而是对

这一方法作了多方面的逻辑研究,其中包括了对其最成熟的逻辑理论即直言三

段论的研究。以下我们在广义上使用“论辩术”这个词。

2.“论辩术”的原理。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可以看作是“论辩术”的原理。“论辩术”与定义理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论辩首先要分析所提出的论辩

的问题或论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分析的论题主要是具有“X是Y”和“X

不是Y”这种主谓形式的命题。对于主谓式命题来说,重要的是看谓词对主词

述说了些什么,谓词对主词是什么关系,谓词是什么类型的,是否表述本质等等。谓词涉及到对论辩主题的理解,“我们必须依据一个定义来进行论

辩。”“不确定一个含义等于没有什么含义,若字无含义,人们也就无法互相

理解。”(《形而上学》)如果辩论双方对论辩的主题理解不清楚,显然是无

法进行辩论的,即使进行辩论也是没有结果的,因为论辩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确

定在哪一点上论辩者驳倒了他的论敌。谓词也涉及到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对所提

出的每一个命题的理解,如果对论辩过程中所提出的命题缺乏理解,就不知道

对方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在此基础上,就不可能对对方的推论作出有效的反驳。因此,我们可以把他的定义理论看作是“论辩术”的原理。

把定义理论看作是“论辩术”的原理的另一个理由是:定义理论是直言三

段论的基础和核心。由于定义理论主要是研究谓词的,又称谓词理论。所谓基

础是说:主谓式命题是构成三段论的材料;若研究主张相反论题的论辩者的对

话形式中的主谓式命题,就会对“什么样的陈述句是已给出的陈述句的矛盾句?”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两个相反的叙述显然不能同时都真,另一方面,也不能都是假的”(《形而上学》)。这有助于解决论辩的根本问题。对这个

问题的研究导致了对当关系学说;在定义理论的讨论中还预见了三段论的公理;预见了间接还原法学说;预见了全称肯定命题的换质位学说[4]。

3.“论辩术”的原则。从原则上说,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

律是“论辩术”的基本原则。从芝诺的“归于不可能”的论证方法中就可以看出,这种论证方法必须以承认矛盾律为基本的前提。论辩的其它原则诸如:正

确地提出和明确地表述论辩的问题或论辩的命题的原则;论辩的问题或论辩的

命题的“可争议性”原则。这条原则是说,论辩中甲方提出的问题(“论辩的

问题”)必须是可争议性的,相应地,乙方在回答中所断定的命题(“论辩的

命题”)必须是有人主张的。“没有一个清醒的人会断定一个无人主张的命题,也没有人会提出一个一切人或多数人都十分明白的问题。因为后者不容置疑,

而前者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论辩篇》)再如:论辩问题或论题的“可选

择性”原则,如“凡是耐久的东西总是比不耐久的东西更可取”,“为自身而

选择的东西比为别的某物而选择的东西更可取”等(《论辩篇》)。还有论证

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等等。

4.“论辩术”的方法和策略。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论辩方法包括定义和分

类方法、演绎论证方法、归纳和非三段论形式的推论方法以及驳斥谬误和诡辩

的种种方法。《论辩篇》是一本公认的指导人们从事公开论辩的指南。他开宗

明义地说:“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寻找一种探索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就所遇到的

每一个问题,对被普遍接受的种种意见进行推论,而且当我们要对付某一论证时,避免说出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话。”他还说,“掌握论辩的推理方法”,

“这就是我们这篇论文要达到的目的”(《论辩篇》)。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他在《论辩篇》的附录《辨谬篇》中对谬误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对谬误的研

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他研究谬误的观点却与众不同。《辨谬篇》的直译名

称是《论诡辩式的反驳》,他认为,“反驳”是论辩中的一种重要的论证方式,他说:“不预先讨论推理就讨论反驳,那是荒谬的,因为反驳也是推理的一种。”(《辨谬篇》)他把谬误看作是“反驳”的错误应用,是错误的“反驳”,似是而非的“反驳”,称之为诡辩式反驳。他把对谬误的研究看作是对

推理研究的继续,他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反驳的各方面研究而找出消

除诡辩式反驳的方法。在他看来,若要破除诡辩式反驳,首先要了解论辩中的

反驳者可能选择和采取的策略。他列出了五种这样的策略:1)堂堂正正地反驳;

2)证明对方说谎;3)诱导对方陷入自相矛盾;4)诱使对方产生语法错误;5)使

对方陷入唠唠叨叨(参见《辨谬篇》)。其次,要掌握不同策略中的“反驳”

方法和技巧。指明了反驳的途径:检察推理是否正确(反驳论证方式);推翻

其前提之一(反驳论据);指明结论是假的(反驳论题)(参见《辨谬篇》)。在亚氏列出的不同策略中,所使用的多数方法和技巧都是诡辩术。他认真地研

究诡辩术,似乎隐含着这样的看法:运用诡辩的手法来破除诡辩是行之有效的

方法。在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论辩方法中,还提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有助于在论

辩中不正当取胜的论辩方法。比如,如何隐藏论证的方向(参见《辨谬篇》、

《论辩篇》)等。

5.“论辩术”的对应物——“修辞术”。《修辞学》的第一句话是:“修

辞术是论辩术的对应物”。讨论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不能不提到他的“修

辞术”(rhetoric)。他认为“修辞术”和“论辩术”都不属于任何一种科学,

而是所有试图批评或坚持某一论证,为自己辩护或控告他人的人,自觉或不自

觉地所使用的一种技术或技艺。他为“修辞术”下的定义是:“一种能在任何

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技能。”(《修辞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中,作为“说服”手段的论证,是以推理论证

为躯干的说服论证。“在种种说服论证中,有的不属于技术范围,有的则属于

技术范围。我所说的不属于技术范围的,指的是不由我们提供的预先就存在的

说服论证,例如见证、拷问、契约等一类的事物;所谓属于技术范围的,指的

是凭借修辞方法和我们的努力才可以达成的说服论证。前者是说服者可以拿来

现成利用的,后者则有待于我们去发现。”(《修辞学》)在有待于我们去发

现的说服论证中有以下三种形式:信誉(ethos,原意为性格、气质)证明;情感(pathos)证明和逻辑(logos)证明[3]。逻辑(logos)证明指的是说服论证本身,即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从实质上或形式上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和可接受性。在这

方面,“修辞术是论辩术的一部分或者是同类的技术。”(《修辞学》)从总

体上说,用于说服中的推理与用于论辩中的推理的区别是:前者采用叙述的方

式而不是问答式,没有问答双方反复的辩难和答辩过程;前者所陈述的前提为

数不多,熟知的前提不用摆出来,比后者更为简约;前者的应用场合比后者更

加日常化,涉及更多行为和价值方面的论题。具体有两种形式:演说式三段论;例证式归纳法。[3]

亚里士多德认为,说服者必须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搜集大量的论证材料,

然后按着不同的论证格式将它们归类,以备讲演时参考。这样区分出的类别称

为“部目”(topic或lineof argument),他把部目分为“通用部目”和“特别部目”,部目分的越细,可供选用的论证材料就越多,列举的事例就越接近

论题,演说就越显得自然而有说服力。亚里士多德列举了4个通用部目,28个

特别部目,内容十分丰富。

三、传统逻辑与逻辑的传统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全面地继承和发扬历史留下来的好传统。就逻辑学的

研究而言,把逻辑作为科学证明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传统,以及把逻辑作为日

常思维训练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传统,都是在传统逻辑研究中不能忽视更不能

抛弃的传统。这并不是说,传统逻辑中的知识内容不需要更新和发展,恰恰相反,没有对传统知识内容的更新和发展,就没有逻辑学的历史,逻辑学的历史

就是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知识内容的历史。为了能在今天继承和发扬逻辑的应

用研究传统,使现代的传统逻辑走出困境,有必要从研究的对象、探讨的问题、分析的方法、研究的目的这几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加以

总结。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论证,论证被区分为证明的论证和论辩的论

证两种类型,这种区分与思维实际的论证类型是相对应的。“我们可以区分三

种能找出证明和要求证明的论说类型。在纯数学里,我们寻求证明先天抽象的

真理;在形而上学里,我们寻求证明关于世界结构的最一般的命题;在日常生

活论证中,尤其是在政治的或法庭上的论证中,我们寻找偶然性命题的证

明。”[4]在这三种类型中,只有数学证明符合亚里士多德关于证明的论证的描

述,其它两种类型的论证则符合他关于论辩的论证的描述。

证明的论证的逻辑特征是:前提是原始的、必然真的、无可争议的;结论

是从前提中必然地得出的;由这两个特征所决定了的第三个特征是:如此得出

的结论是不可能假的;由这三个特征所决定的证明的论证目标是:追求论证的

可靠性和有效性。

论辩的论证的逻辑特征是:对立论者(回答者)来说,从前提(回答者作

出回答的根据)推出结论的过程可以是必然的(因为论辩者也用三段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是或然的(如使用归纳法的论证),然而,无论其推理过程是必

然的,还是或然的,都不能保证结论(回答者主张的论题)是必然真的。因为

推理所给出的前提是普遍接受的意见,前提可能假,则结论不可能必然真;对

反驳者(提问者)来说,前提(提问者推理的前提、回答者主张的论题)既不

是必然真的(必然真的命题是无可争议和没必要反驳的),也不是必然假的

(必然假的命题是没人主张的),从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可以是必然的(如用

归谬法使回答者陷入自相矛盾),也可以是或然的(如用归纳法证明回答者说

了虚假的话,即证明回答者的观点只在特定范围内或特定条件下适用,而不是

普遍地必然地适用)。由这两方面复杂的特征所决定了的第三方面的特征:论

辩的问题或论题必然具有争议性,谬论和诡辩不可避免。由这三方面的特征所

决定的论辩的论证目标是:追求论证的可接受性和论证性。

亚里士多德所探讨的问题是论证中的逻辑问题,它包括证明的论证中的问

题和论辩的论证中的问题两类。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亚里士多德研究证明

的论证的逻辑成就(直言三段论)相关的逻辑问题,如谓词问题、对当关系问题、换质位问题、三段论的公理与三段式的化归问题等,都与对论辩的论证的

研究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逻辑问题只与研究论辩的论证相关,如论

题的可争议性问题、论辩术与修辞术的关系问题、谬论与诡辩问题以及如何追

求论证的可接受性和论证性的方法和策略问题等等。

在对上述这些问题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方面,密切结合思维实际、结合实际

论辩、结合日常语言和思维内容,除《分析篇》外(亚氏在《前分析篇》的第

二章开始首次不加解释地使用词项变元),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纯形式分析的

方法。以现代形式逻辑的标准看,这确是一种缺陷。但是,这一评价只适合于

他对证明的论证的研究,不适合于他对论辩的论证的研究。很显然,即使在今天,对论辩的论证中的逻辑问题也是无法用纯形式分析的方法来处理和解决的,除非我们不承认这些问题是逻辑问题。

从研究目的看,亚氏研究证明的论证目的在于科学证明和科学发现。他说:“我所谓的证明是指能产生科学知识的三段论。”(《后分析篇》)而他研究

论辩的论证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以下他在谈研究“论辩术”的目的时说的这

段话值得引述:

“它的目的有三个:用于智力训练;用于交际会谈;用于增加哲学素养。

它对于智力训练的作用是明显的,因为有了方法,就能够更容易地论证所提出

的有关问题。它对于交际会谈也是有用的,因为一旦涉及多数人的意见时,我

们不是以其他人的而是以自己的看法为依据来作出适当的反应,同时也能据之

改变别人的说法中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正确的某些东西。它对于增加哲学的素

养同样是有用的,因为假如有了从两方面探讨问题的能力,我们就易于在每个

方面洞察出真理与谬误。”(《论辨篇》)

从亚里士多德逻辑研究的对象、问题、方法和目的来看,注重对日常思维

中的逻辑问题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所总结出来的逻辑知识与日常思维训练和普通思维素质的提高真正地结合起来,这是希腊逻辑研究的一个传统。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和发扬这一传统,因为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对于政法类文科高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逻辑的头脑显然比具备逻辑的知识更重要。我们似乎是在过分地强调这一研究传统,这是因为人们似乎过分地忽视了这一传统的存在;我们没有强调亚氏逻辑研究的科学传统,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重视和保持着这个传统。

收稿日期:2000-04-01

【参考文献】

[1] 宋文坚.西方形式逻辑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1.14.

[2] 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98.

[3] 龚文庠.说服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

[4] 威廉·涅尔著.逻辑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5.

[5] 王路.论逻辑和哲学的融合与分离[J].哲学研究,

1995,(10):51.^

辩论中的一些诡辩现象

诡辩: 兵者,诡道也。辩论就是唇枪舌剑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战争,因此在我们已经知己知彼,收集好海量的论据,已经想好怎样破题立论,确立了毫无漏洞的逻辑框架……后,必然要想到的,就是“诡计”。辩论中的“诡计”,就是诡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辩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是“讲道理逻辑”的,是为了“探求真理”的,混淆视听的“诡辩”应该拒之门外,避之千里。当然,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这篇文章可以不看下去。但是如果你想赢,那么我建议你最好还是看一看。其实,无论是正规的辩论赛,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诡辩”无处不在,有些我们甚至习以为常而不知道那是诡辩。下面你会知道,其实正规的辩论赛少不了诡辩,诡辩是辩论里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诡辩也许和你常识中的那种“诡辩”相差甚远,不过那些的的确确就是诡辩,并不因为形式和使用者的不同就改变了本质。如果规定把这些“诡辩”完全剔除,有可能你都不知道怎样去辩论了。退一万步说,即使你不想用诡辩,也得知道如何破解别人的诡辩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去了解辩论中的诡辩,这样才能利用诡辩或防范诡辩。 废话少说,下面开始正文。 什么是诡辩呢?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言论就是诡辩。其实不然。我举个例子: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这就是诡辩史上著名的“赎尸诡论”。从逻辑上说,邓析对双方说的话都没有错,后世也一直找不出他错在哪里,只能归结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不能穷尽选择支”或者“立场转换”。所以说,诡辩不一定是“颠倒黑白”的,也有可能符合逻辑。 因此,我斗胆在这里下个不甚严密的定义:所谓诡辩,就是企图让听者的思路按照某种期望运行的一类言论。 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简单地说就是“糊弄”。 为什么要定义“诡辩”,是为了下面论述的问题打下基础。下面说到的一些技巧有些人会觉得不算是诡辩,但这里按照我的定义我把它们也归类进“诡辩”里,因为这些技巧实际上对证明己方的逻辑毫无帮助,但却能达到让人哑口无言的效果。 一、名人名言。 借用名人名言是所有的辩论中都会用到的诡辩伎俩。之所以说那是“诡辩”,是因为名人说的话并不等于是真理,引用了名言对“证明”己方的逻辑其实毫无帮助。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的辩论赛里正反双方都能找出证明己方观点的名言,这已经证明了名人们的思想是多么的混乱。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在辩论场上时,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让你觉得很突然的数据(比如X州麻风病人最多)时,不要本能地逃避或者害怕,而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对方的数据是否能推出相应的论据。 三、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它有以下几种情况: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比如“情在理先/理在情先”,这个题目本来讨论的就是人际关系中人情和道理的比较,可许多反方会把“理”定义成“宇宙万物的生存规律”等奇怪的定义,就属于偷换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比如02全辩“网聊有聊”,“有聊”在语境中是“有意义”的意思,可是正方电子科大偷换成了“存在有聊天这一活动”,就是典型的偷换。 3,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4,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这里说个题外话,由于语境的区别,出现定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定义分歧一般都要先交锋定义。一般原则是第一常识定义不需要过多演绎,但是反常识定义必须开展论证演绎。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二及解析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二及解析 一、填空题 1、“没有哪一个大国的衰落是由一种原因造成的”,该语句表达性质命题中的( 全称否定 )命题;从逻辑结构方面看,其逻辑常项是( 所有……不是…… );从词项周延情况看,其主项和谓项是( 都周延的 )。 2、“甲班至少一半的同学是共青团员”,这个命题的主项是( 同学 ),量项是( 有的 ),它属于性质命题中的( 特称肯定 )命题。 3、x 与y 有M 关系,若y 与x 一定没有M 关系,则M 是( 反对称 )关系。 4、根据对当关系,若命题“所有否定命题的谓项是不周延的”为真,则与之具有相同逻辑变项的命题( 有的否定命题的谓项不是不周延的 )必假。 5、“这块金属是能导电的”与“这块金属是不能导电的”之间具有( 矛盾 )关系。 “李某是小学生”与“李某是中学生”之间具有( 反对 )关系。 6、若“任何一项监管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为真,则“监管制度”与“完美的”之间具有( 全异 )关系。 7、“有的杀人犯不是成年人”换质后可推出其隐含的命题为( 有的杀人犯是未成年人 )。 8、“所有犯罪都是非法行为”换位后可推出的命题为( 有些非法行为是犯罪 )。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性质命题中,逻辑形式相同是指( ④ )相同。 ①主项和谓项 ②主项和量项 ③谓项和联项 ④量项和联项 2、性质命题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情况,取决于它的( ① )。 ①逻辑常项 ②逻辑变项 ③语言形式 ④客观实际 3、若“所有P 是S ”和“有的S 不是P ”均真,则S 与P 之间具有( ③ )关系。 ①全同 ②交叉 ③S 真包含P ④S 真包含于P 4、若“这本书是小说书”假,则( ③ )。 ①“这本书是日文词典”真 ②“这本书是英文词典”真 ③“这本书不是小说书”真 ④“这本书是地理书”假 5、当SEP 假而SOP 真时,则S 与P 之间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③ )。 ①全同关系或交叉关系 ②真包含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 ③真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 ④真包含于关系或交叉关系 6、根据性质命题的相关知识,从S _AP 出发能推出( ④ )。 ①SAP ②SEP ③SIP ④SOP 7、下列命题中,主项和谓项不都周延的有( ① )。 ①占空气五分之一的氧气不是不必要的 ②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③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解决得天衣无缝的 ④微生物并不都微小 8、几位教官谈论甲班的军训射击成绩。 张教官:“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谁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我看班长就能打出优秀成绩。” 若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则可推出( ① )。 ①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辩论赛经典辩驳

经典辩驳 牢记这种思辨方式,举一反三,否则千篇一律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一、烤鸭理论 “A包含了B就代表A是B吗好比,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 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 “烤鸭理论”适用的地方在于对方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包含了本方观点,妄图通过整体大于局部的方式来使本方的辩驳为对方服务。这时如果用理论来强辩首先难以辩清楚,其次容易弄巧成拙。这时候如果采用烤鸭理论类似的类比即可巧妙地推翻对方的理论。 关于这点,在辩论中应该牢记,双方的观点不论是对立还是并行,一般不会出现包含现象,如果可以用己方观点包含对方观点一般都会死的很惨。 典例:在2010校辩赛第一轮上,信工(正方)对人文(反方)辩题为:《大学生择业应以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为主》。期间反方抛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属于个人需求。正方三辩当即指出:“社会包含了人就代表社会需求是个人需求吗好比, 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可谓是四两拨千斤,赢得了场上阵阵的掌声。 二、并行/包含理论 1.“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2.“对方同学,如果您方观点已经包含了我方观点,那么我们今天的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方观点是您方观点的一部分,那就请您在论证您方观点的时候也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并行/包含理论”其实与“烤鸭理论”是异曲同工,但适用性更广一些,在花辩里,借用一种巧妙的辩驳,将对方抛给自己的难题抛回给对方叫借力打力。但凡在辩论中,某一方强辩,将对方某些观点或者整个辩题拉回己方者,都可以采用这些类似的理论将难题抛回去。典例: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香港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辩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不可以并行》,正方对并行的概念有意模糊,认为凡是同时进行的都可以叫并行,反方先是以“有人保护环境,有人破坏环境”这样同时进行的矛盾进行反驳,正方仍然强辩,反方四辩当机立断,指出:“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巧妙借力打力,赢得掌声。 三、炒饭理论 “难道多了就更重要吗做炒饭的时候要放入很多的饭,只放一点点的盐,难道你能说饭就比盐更重要吗” “炒饭理论”适用于“在××比××更重要”等等的比较性辩题当中,某一方一味强调多等同于重要,遇到此情况,可以使用类似的例子做类比,言简意赅,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摘要:从地理,文化,内容,实质,特点以及发生过程和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对两种科学技术进行比较。 一、地理方面。 以古中国为代表的河流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不仅了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河流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故农业往往很发达。河流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也派生出了河流文明下的民族心理:即和平自守,重于防卫,稳定持重。这些心理特点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使处于封建社会中的中国科学技术有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并且维系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但它的缺点却又是不容置疑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河流文明注定了它的人民稳定但不思变革,防卫却不愿出击,和平却不具冒险精神。这也导致了中国在固步自封、科学技术没落的近代遭受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海洋文明中的海主要是指地中海,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和农作物的生长。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确

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处于地中海的古希腊便自然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便利的海洋运输又推进了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于是开拓海外市场、向外扩张便成为了海洋文明下的希腊人注定要做的事情。海洋文明中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它活力强劲,具有发展和变化的前沿性和跳跃性,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生长壮大起来。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近代的战略文化,它以“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作为生存的基本法则,这也使他的人民形成了侵略性强、用于作战的性格,对他们来说,世界属于强者。河流文明和海洋文明培养出的民族性格,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模式。 二、文化方面。 说到古代文化,神话故事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大神们都是崇高和圣洁的,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具有崇高的道德,他们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在个人的私生活方面非常检点。这恰恰与古希腊的大神们相反。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阿喀琉斯只是因为一个女人,导致了希腊人在特洛伊的惨败,这种结果是中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的,也是中国神话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许的。可见,中国的文化是有着道德的强力限制,而希腊的文化更加的自由。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对科学技术自由发展的影响,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于希腊更加狭窄。换言之,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种文明科学技术发展道路的宽和窄。 三、古中国和古希腊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最发达的。大部分时间的封建大一统局面,从客观上保证了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 健康保险种类多、保障全,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牙齿保险、产科保险、眼科保险、收入补偿保险这几大类,在美国买一般的医疗保险月均保费大概几百美元,而且很多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健康保险的福利,以公司团体投保,个人只需负担很小的费用,甚至不必出一分钱。 一、强加因果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 天后被杀害的... 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 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

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 5 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人真正看过一朵花。花那么小,我们又没有时间,要看可要花时间的,就像交朋友也要花时间。-- Georgia O 'keeffe 乔治亚·奥基夫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2020年法律逻辑学练习题参照模板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 1.在“并非他或者是法官或者是律师”这一命题中,逻辑常项是() A. 或者 B. 法官 C. 律师 D. 并非 E. 他 2.“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是1999年以后制造的,那么它就带有调制解调器。” 上述断定是从下面哪个命题中推论出来的() A. 只有1999年以后制造的笔记本电脑才带有调制解调器。 B. 所有1999年以后制造的笔记本电脑都带有调制解调器。 C. 有些1999年以前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带有调制解调器。 D. 所有1999年以前制造的笔记本电脑都不带有调制解调器。 E. 笔记本电脑的调制解调器技术是在1999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3.下列表达不相容析取命题的是() A. 甲、乙二人至少有一人是罪犯。 B. 甲或者乙是罪犯。 C. 甲、乙二人至少有 一人是罪犯,但至多也有一人是罪犯。 D.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E.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4.某产品售出后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用户提出“要么换货,要么退款”,卖方回应“我们不同意这样处理。” 如果卖方仍坚持自己的回答,那么下面哪项是他们在逻辑上必须同意的() A. 用户到消费委员会投诉; B. 为用户换货而不是退款; C. 为用户退款而不是 换货; D. 如果对用户既不换货又不退款不能实现话,那么,就要对用户既换货又退款。 E. 用户必须能证明产品出现问题不是用户操作不当所致。 5.老师:“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出去做游戏” 学生:“我完成作业了,我可以到外边做游戏了” 老师:“不对,我只是说,你们如果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出去做游戏”。 除了以下哪项,其余各项都能从上面的对话中推出() A. 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就一定准许他们出去做游戏。 B. 老师的意思是没有完成作业的肯定不能出去做游戏。 C. 学生的意思是只要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出去做游戏。 D. 老师的意思是只有完成了作业才可能出去做游戏。 E. 老师的意思是即使完成 了作业,也不一定准许出去做游戏。

辩论中的一些反诡辩术

一些反诡辩术: 如果可以打个比喻,即把语言交锋比作战争,那么雄辩就是明枪,而诡辩则是暗剑。既要防遭人暗算,还要在适当时机能操戈向敌,反败为胜。 一、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 (一)注解法 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手段。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 例如,库诺夫在美化帝国主义时,曾推论说:“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就用明确概念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所玩弄的偷换概念的伎俩,库诺夫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概念偷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内涵并不一样。通过得以这两个概念的澄清,库诺夫为帝国主义辩护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注解法可用来反驳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 (二)列举反例法 在论辩中,当论敌以偏概全、轻率概括,推出了某种虚假的全称命题时,只要列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即可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堂上查对。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写了“微须”。考官巡堂时看到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怒道: “你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 考生十分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一道呢?” 考生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里微服就是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相反的具体例子,就可以驳倒它。因为同素材的B判断同A判断是不能同真的。用一个反例,就等于B真。B真那么A(即以偏概全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考官仅仅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一处现象就轻率地得出所有的“微”都是“没有”的结论,被考生列举反例驳得哑口无言。 要用好列举反例法,就必须善于从千姿百态的事物中找出这么一个和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反例,只此一点对方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三)兑现斥谬法 从前,有一个骗子自称占星家,说他能根据天上的星辰推算人的命运。 一次,国王召见占星家,问他自己能活多久。 占星家想了想说:“您还能活一年。” 国王一听瘫倒在地,卧床不起。聪明的宰相决心戳穿占星家的骗人把戏,于是问他:“你还能活多久?” 占星家假装推算了一阵说:“20年。” 宰相下令:“马上砍掉占星家的脑袋。” 占星家一死,国王的病马上好了。 占星家的“国王还能活一年”的结论显然是用了虚假论据,但由于一时无从考证,容易迷惑人。当占星家推出另一个论点“自己能活20年”时,宰相却使他一年也活不能,骗人伎俩不攻自破。抓住诡辩者与事实相悖的破绽,拿出事实,迫使其在事实面前兑现其观点,就能使其观点的荒谬性暴露无遗。这种方法叫兑现斥谬法,它以客观事实为武器,所以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辩论逻辑错误大全

逻辑错误一览,全了!无论你是打辩论赛,还是想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甚至是更想有水平地骂人~~~ 这个必看啊~~~ *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ad hominem) o 拉丁语「向着人」的意思。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 o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祂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 o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不良後果论据(argument from adverse consequences) * (例如:我们应判被告有罪,否则其他人会仿效而犯上类似的罪行。)只因为讨厌的罪行或行为出现,并不足以代表被告犯了该罪,或代表我们应判他有罪。(又例如:灾难的出现是因为神惩罚不信者,所以我们都应该信神。)只因灾害或惨剧发生,与神是否存在、或我们该信甚麽并无关系。 恐吓论据(argumentum ad baculum) * 论据根基於恐惧或威胁。(例如:如果你不信神,你将会下地狱被火烧。)

浅谈古希腊科学精神及启示

浅谈古希腊科学精神及启示 古希腊时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黎明时期,古希腊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留给了世界难以计量的精神财富,直到今日仍有许多人对古希腊文明进行研究探索。她是整个西方文明的鼻祖,留给欧洲乃至全人类以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人类历史和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里出现了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是以后许多学科的鼻祖。如自然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芝诺,人文哲学家苏格拉底,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天文学家默冬、欧多克斯、托勒密,数学家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奥斯、丢番图,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盖伦等等。古希腊哲学家冷静地看待客观世界,世界是什么?世界上的物体怎样运动?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是水的变形,但又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收养分.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由火产生的.火浓缩而变为气,气浓缩而变为水,水浓缩而变为土,土融解产生水,水蒸发产生气,气又返回到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具有各种形状的、大小不等的“原子”构成万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即水火土气,冷热干湿。 而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主要分为下面三点:探索的精神,理性的精神,继承并创新的精神。

探索的精神主要就是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产生与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派的兴起和民族城邦的建立相伴而起,政治上的开明使人们的思想、学术范围更为自由,求知作为人的天性也在这里得以充分的显露出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爱思考的古希腊人,他们时刻都在不断探索着自然界的真相和奥秘: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的天文学,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理性的精神。古希腊人的理性精神是他们较为显著的特征,他们注重开发科学的源泉,在逻辑——理论上能够做到十分完善,从而,更多的时候,使他们的理性精神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升华。他们的理性与东方的哲学完全不同。比如在白马非马与两小儿辩日等问题的解释上就没有一个理性而清晰的回答。东方人不会像古希腊人那样知道一个真理比皇冠更重要,而且更多的时候东方人只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判断,显然他们在思想上的成就比在科技上的成就要高很多。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实践状况下,使得他们能够在自然科学方面超越同时代其他地区的水平,远远地自然科学领域的最前列。 继承并创新的精神。古希腊人在继承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进取,取得自己在这个领域上新的突破。这点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个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苏格拉底在哲学上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成就,柏拉图则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来表达

雍琦版《法律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从申西方逻辑发展史来看,逻拝研究的兴起榔是同论辩的???密联系的,都是为了如何正确有St地服务于论辩这个目的的。质言之,逻辑的出现就是为说理奠定基础的口从某种意爻上说,没有论辩的发展,就不可有逻辑科学的产生,也不可能有逻辑科学的发展。 2. M世纪后,逻辑料学是怎祥期看曲个根卒不冋旳方冋发展的? [解析]18世纪以后,为了克服宜时传统逻辑的某些不足以及丰雷帝发展传统逻辑的内容和方法,逻辑学朝着形式化和非形式化两个■宅全不同的方向前行。 一个亦向就是形式化的方向’这条道路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所开辟的,中经乔治?布尔、德?摩根、弗雷格等一丸挾数学家的不疇努力,直到20世纪初,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间世,终于建丘起一个严密、完蔓的逻辑体系,即数理逻辑(亦称符号逻轉、现代逻辑)。数理逐辑以数学的方法研究逆辑问題,幷借助于数学中的形式化语言方法来进行研究。现代逻辑拉近了逻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自然语言分道扬??,远离日常思维,它的直接研究对象变成了人工语言,它关心的是如何建梅形式系统,如何按照特定的规则来进行幷号操作“即仅仅着重于研究演绎推理,研究其中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彩式关系。数理逻辑的基础是逻辑演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而眉,逐渐发展成公理集合论、证明论、递归函数论和模型论等主要寿分。 另一个方向,即非形式化的发履方向。18世纪末J9世纪初,康德和黑格尔等人对传统逻辑的不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为克服传统逻辑只研究思维的形式,把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割裂的不足,他们提出了研究辩证思维的问题,从而开辟了辩证逻辑的研究道路。 20世纪70年代■鉴于现代運辑的纯形式化特征使得它越来越难以满足日常思维的实际需求,为了论证实践的需要,在北美兴起了一场迅速蔓延至全球并一直延续至今的“非形式這辑”运动,以解决实际论证的评估问题(J 非形式逻样以论证为研究中心,它分析论证的目的是为了龍止一个完整、清楚的论证结构。论证的识别、分析及重建是一个逐步抽学的it程,也是运用ti形式” 来清楚地展示论证的过程。菲形式逻辑所要阐明的是:数理逻辑并非逻辄的全部,形式化也不是思维科学的唯一发展方向。人们既需料学研究的工具;也需要能提供人们进行实际论证所用的工具。 “菲形式逻辑"主要涉及以下一些论題占I〕 (1)逻辑批评理论:逻辑批评的目标是什么?有关逻辑批评的韭体性理论是 否可能?逻辑枇评的标准是什么?J (2)链证理论:论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推理的关系如何?有无必娶建立论证的类型学?论证竝满足什么标准?什么样的原则起决定性作用? (3)谬谋理论:谬谋的本屈是什么?谬误应如何分类?单金谬谖的形成条件如何得以境亚?是否应抛弃?'谬课”这一概念? (4)谬误论与批利性恩维的关系:二者各有张些悅处A?A?是否应嫁或可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1.划分战场 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可以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己控制提问的时机。 2. 两次发言 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己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3. 相互保护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情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应该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间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非常不

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马上实现……这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来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④对于明显的口误,可以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 连续进攻 场上要保持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己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应该避免。 5. 破除双难境地 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择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 6. 破类比 类比手法是辩论中经常运用的,但类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类比物与被类比物总是会有一些区别,这就为反驳提供了突破口。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后,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不准确的类比。

尔雅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后习题汇总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16世纪末17世纪初B、17世纪初18世纪末C、18世纪末19世纪初D、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亚伯拉罕·派斯B、安德斯·哈尔德C、奥托·纽格伯尔D、乔治·萨顿答案:D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答案:√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答案:×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答案:√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福斯特B、埃弗里特C、科南特D、萨默斯答案:C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着作是()。 A、Dynamis B、Isis C、Centaurus D、Lychnos答案:B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1300年B、1400年C、1500年D、1600年答案: B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答案:× 萨顿最重要的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答案:√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A、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什么B、历史材料的基础背景 C、一般的普及性教育 D、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答案:D ISIS创刊于()。 A、1909年B、1910年C、1911年D、1912年答案:D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我认识一只凤凰》B、《我所知道的萨顿》C、《我的父亲》D、《我所知道的科学史》答案:A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答案:√ 目前科学史界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答案:√ 被中华文明忽视而被西方文明所重视的()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A、陶器B、黄金加工C、玻璃D、建筑学答案:C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上看,文明要比文化短得多。答案:√ 人类文字的发展最早不超过一万年前,而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答案:√ 符合严格定义上的科学起源于()。 A、古希腊B、古中国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答案:C “文化是一个总的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成就”是阿诺得·汤因比的观点。答案:× 古埃及第()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出土了金面罩和金棺。 A 十四 B 十七 C 十八 D 二十一答案:C 楔形文字的产生距今有()年。 A 7000-5000 B 6000-4000 C 5000-3000 D 4000-2000 答案:C 建国后总共实行了三批简化字,但后两批简化字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叫停。()答案:× 两河流域主要采用()计数法。() A 十二进制和十六进制 B 十二进制和六十进制 C 十进制和十六进制 D 十进制和六十进制答案:D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答案:√ 哈拉巴文明消失于()左右。 A、公元前1700年B、公元前700年C、公元1700

辩论赛常用技巧

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一、辩论的原则 1.正确对待辩论的胜负 在BBS论坛上辩论没有胜负之分,因为辩论的话题本身往往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结果,所谓决定辩论胜负的不是双方谁掌握了或者坚持了真理,而是看谁能够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能够表现出高超的辩论技巧、风趣幽默的语言、令人尊重的个人魅力、更有人气。 大家在辩论时,应该时时牢记自己上网的目的:“释放生活压力,抒发个人情怀,交结天下朋友,享受轻松人生”,因而,没有必要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谩骂,这才是BBS论坛辩论的真正意义。最后取得胜利的必然是大家。 2.尊重辩论对手的人格 如果当辩论的结果明显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要采用种种诡辩的手法进行辩论。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往往演变成双方的谩骂和攻击,甚至对对方进行人格的蔑视乃至否定。如果你不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然也往往会受到对方对你人格的攻击。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的人格 3.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 由于辩论双方是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在辩,往往明知道自己的观点不对,也不愿意认输,在辩论中进行某种诡辩是很正常的,但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所谓的胡搅蛮缠就是:当对方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时,自己却不看对方的文章,分析对方的观点,继续把自己所“理解”的观点强加到对方的身上,对别人进行无目标的攻击。 二、参加辩论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意。 1.要认真地去阅读对方的文章及相关资料。从理论上去分析主题的内容,避免辩词的庸俗化、贫乏化,使辩辞在理论上和知识上丰富。绝对避免使用庸俗不堪的实例和趣味低劣的噱头进行辩论,或者以感情取代理论,故作姿态煽动性地赢取斑油们的同情或喝彩。 2.要注意日常综合知识的积累。论坛上辩论的主题是丰富多彩,要注意日常各个方面知识的积累。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的热情,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再高的热情,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所谓言不达词,词不达意。知识好比一座金字塔,不了解宽泛的知识背景,只对本专业知识了解较多或者比较丰富,想在论坛上的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 三、辩论的技巧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是不懂得辩论技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辩论的技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击中要害 俗话说的好,打蛇要打在三寸,就是说只有抓住了要点,攻击才能见效。论坛上的辩论,要在阅读完对方的文章,看清对方的观点后,要抓住对方观点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要害问题,才能给打蛇打在三寸上。 必要时要使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当对方的问题或观点自己无法回答,不要勉强去回答,那样不但会失面子,甚至可能导致辩论的全盘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同时要合理地“避虚就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讲解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作者:罗斌学长)2013年05月27日12:23:12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

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科学精神

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科学精神 对现实生活最有功利价值的科学,在它的发端处却不是出自功利的欲求。在西方文化的视野中,科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探求世界本原、安顿人类心灵的文化而存在,其次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第一生产力”。也许,对科学抱有的功利性期待越多,距离真正的科学也就越远。今天,我们回顾古希腊思辨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关系,正是要重新审视科学得以发展的文化土壤,从只把科学视作工具而一味

应用的局限中走出来,向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枯竭的思维源泉致敬—— 闲暇和诧异 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西方的科学精神也由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传统直接塑造。亚里士多德曾经归纳过进行哲学思辨的两个条件:一是闲暇的时间,二是诧异的眼睛。在这里,“闲暇”是前提。如果一个人终日为生计奔波,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他是没有心情来研究哲学的。当时,古希腊拥有比其他任何民族都要发达的奴隶制,贵族因此享有充分的闲暇。而绝大部分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是贵族出身,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专门从事纯粹思辨的活动。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的:“无论人们对于容许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制度怀有怎样的想法,但正是从上面那种意义的君子那里,我们才有了纯粹的学问。” 哲学是贵族的精神,哲学家也是精神上的贵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的本性,哲学家研究哲学不是为了经世致用,而是因闲暇而沉思,因沉思而诧异,因诧异而求知,因求知而满足:“不论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只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他们起初对眼前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较大的问题。” 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辨,是古希腊人的特殊之处。古希腊贵族崇尚的高尚活动是战争、游猎和思辨。最后一项风尚造就了一批职业哲学家。从词源学上看,西文的“学校”(School),就是由希腊文“闲暇”派生出来的。学校是柏拉图之后哲学家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在此研究和传授知识。由于哲学在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