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兰姆小品文对周瘦鹃散文创作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2
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周瘦鹃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剪纸为基础创作的。
她的艺术风格独特,其中之一就是“影戏观”。
本文将介绍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观点。
周瘦鹃的“影戏观”概括了折叠、拼贴、拼接的技巧,从而创造出一种故事场景,这种场景仿佛是在一个文化产业中被定义和操纵着。
在这种文化产业中,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被社会强制性的标准所规范,这种规范抹杀了大众艺术的多样性。
周瘦鹃用她独特的剪纸艺术,来打破这种标准的规范,她把文化的复杂性和个性融入到作品中。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反文化和反标准化的行动。
周瘦鹃的“影戏观”源于中国古代剧场和戏剧,她把古代戏剧中的场景、人物和故事,用剪纸艺术表现出来。
这些古代剧场和戏剧背后的文化和历史,都是周瘦鹃的灵感来源。
通过剪纸作品,她尝试着将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重新塑造一种文化形态。
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不同寻常的“影戏观”,展现出不同阶层、性别、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用这些形象表达她对人性、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在周瘦鹃的作品中,戏剧舞台化的传统与当代的场景相结合,这种融合是她现代性“影戏观”的核心。
她用剪纸和拼贴的技巧,打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其中存在迷人的人物、盛大的场景和寓意深刻的故事。
周瘦鹃的作品不仅在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彰显现代性,同时还在深刻的反思着现代的社会问题。
她通过艺术来传达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
她的剪纸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反文化艺术审美,通过反文化价值观,向世界揭示现代文化中的种种弊端,重新规定或重构文化的范畴。
“影戏观”是周瘦鹃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现代文化的认识和反思。
对周瘦鹃来说,文化和历史是她艺术的灵感来源和主体,而“影戏观”是她突破文化和历史局限的一种方式。
她通过剪纸艺术,活动了文化产业,将历史和现代紧密相连,重新解释了现代文化中的意义。
周瘦鹃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索,通过不同的材料、技巧,来创造出不同的方式,这样的探索,是她在不断地思考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雁周瘦鹃读后感【原创版4篇】篇1 目录I.引言II.雁周瘦鹃的文学成就a.背景介绍b.具体阐述作品的特点III.雁周瘦鹃的影响力a.对中国文学的贡献b.对后世的启示IV.结语篇1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雁周瘦鹃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雁周瘦鹃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雁周瘦鹃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他的作品以苏州为背景,以吴侬软语写作,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他的代表作《啼笑依红》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描写,展现了苏州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
其次,雁周瘦鹃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实,也关注人性深处的情感。
他通过作品中的角色,探讨了爱情、友情、亲情等主题,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例如,他的小说《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描写,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最后,雁周瘦鹃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还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2 目录I.引言II.雁周瘦鹃的文学背景和意义III.雁周瘦鹃的主要内容a.文章主要思想b.雁周瘦鹃的语言特点c.文章的情感表达IV.雁周瘦鹃的价值和影响V.结论a.文章主题总结b.对读者的启发和建议篇2正文一、引言雁周瘦鹃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雁周瘦鹃的文学背景和意义,以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雁周瘦鹃的文学背景和意义雁周瘦鹃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文学界也处于变革的时期。
鸳鸯蝴蝶派作为当时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其作品以言情、武侠、侦探等为主,深受读者喜爱。
雁周瘦鹃作为该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方论周瘦鹃及其散文的吴地情结王耘吴地情结究竟给周瘦鹃及其散文带来了怎样的意义空间?取决于周瘦鹃对自我“身份”的认定。
周瘦鹃身上与生俱来的双重“角色”,一个不算“道地”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一位生于斯长于斯长眠于斯的苏州文人,彼此交叠的同时,同样潜藏着难以通约的矛盾。
周瘦鹃现实的人生道路表明,替换是他的选择:从青春梦忆的紫兰宫到“入定”后平静安详的杨柳渡,从间断着偶尔去过上海的哀情巨子到终于回归故里的苏州俊彦,从畅销“海”内外的海派小说家到朴实、快乐并歌唱着的种花人——苏州,实乃周瘦鹃遣散其哀情咏叹最初、最终、最佳的寓所。
一周瘦鹃的吴地情结,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单纯。
周瘦鹃实现其情结的方式不凭藉理性,而依赖至醇至烈的情感;他一生至死不渝的,惟有那对“生活世界”的真挚情爱。
由于身处动荡年代,以哀情著称的周瘦鹃,似乎总有无病呻吟的嫌疑。
平襟亚回忆“鸳鸯蝴蝶派”一名来由的故事里,牵连出朱鸳雏的一种见解:鸳鸯蝴蝶是唯美的,而《玉梨魂》只是“眼泪鼻涕小说”——唯美与哀情,并不是同一的;哀情可却,唯美永恒。
(1)这难免会引人猜测,哀情对周瘦鹃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呜咽来自何处?——难道眼泪就是他生命中必须的内容,周瘦鹃注定摆脱不了泣血的痛楚?抑或惹人感伤的命运不过是为了赚取他人怜悯的途径?(2)必须顾念的背景是,当时,文学正在成为号角,响彻在血雨腥风的夜空。
署名西谛的《血和泪的文学》(1921)一文,便发出了带有否定性攻击性的召唤:“记住!记住!我们所需要的是血的文学、泪的文学,不是‘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冷血的产品。
”(3)郑振铎振臂疾呼,讥斥风雅,所指对象正是陈蝶仙、许瘦蝶、姚鹓雏、闻野鹤、周瘦鹃之流,那些平日里梨花带雨、嘤嘤泣血的“禽鸟昆虫”们——他们所涕泣之血,皆为感于个人身世的冷血,而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需要的是勇于摧毁、改变世界的热血。
因此,革命的风潮酝酿出一种紧张的压力,这种压力一直在置疑周瘦鹃及类似周瘦鹃者诉说悲哀的初衷。
周瘦鹃小说研究综述摘要:周瘦鹃是“礼拜六派”的代表作家。
对周瘦鹃作品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运用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小说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周氏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却很少涉及,文章在整理归纳各个时期对周氏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周氏小说现代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周瘦鹃;小说;历史研究;现状研究;现代性一、历史周瘦鹃小说的研究历史应该说是很久远的了。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学批判“鸳蝴派”文学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初再次用政治的有色眼镜去审视它,笔者将这一时间段称之为周瘦鹃小说研究的历史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虽说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国之初,整个社会环境和主流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建国初对周瘦鹃小说的研究仍是对新文学时期批判的延续。
这一时期对周瘦鹃小说研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客观、非理性。
二十年代,新文学对周瘦鹃小说的批判主要集中于思想性、文学态度、艺术风格、艺术观念等方面。
如原刊于1921年6月10日的《文学旬刊》第四号的《思想的反流》,这篇文章说:“想不到翻译〈红笑〉、〈社会柱石〉的周瘦鹃先生,脑筋里还盘踞着这种思想。
”[1](58)这种思想就是在“陈陈相因的小说中,砌上几个‘解放’、‘家庭问题’的现成名辞。
同时又大提倡‘节’、‘孝’。
”同时还有针对他的文学态度,说他“以文章为游戏的思想”还充斥在他的脑海里,原刊于1921年8月10日《文学旬刊》第十号的《中国文人对文学的根本误解》“在《礼拜六》上,看见一位署名瘦鹃先生的一篇小说,篇末有自跋一段,说自己爱做哀情小说,许多人写信来责备他,说什么‘大非卫生之道’。
他就做了这一篇‘团圆式’的小说,以称他们的心。
”[1](79)这两篇评论都是郑振铎先生以新文学的思想为标准,来评价周瘦鹃的小说思想,也可以说是批判周瘦鹃的写作态度。
与此同时,周瘦鹃小说“娇婉”的艺术风格和“唯美”的艺术观念也遭到新文学的强烈批判。
“娇婉”、“唯美”的文风使他的作品增色不少,显得比较独特,但也显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摘要】周瘦鹃作为现代戏曲艺术家,以其对传统戏曲的重新诠释和现代元素的融合舞台表现而闻名。
他在影视作品中也充分展现现代性元素,引发观众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
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不仅影响了观众对现代戏曲的接受,更对当代戏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周瘦鹃的影响下,现代戏曲创作方向也发生了转变,对于戏曲传承的意义不可忽视。
周瘦鹃的艺术创新为戏曲界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周瘦鹃、现代性、影戏观、传统戏曲、舞台表现、影视作品、现代元素、关系、观众接受、当代戏曲、发展启示、创作方向、艺术创新、传承意义1. 引言1.1 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周瘦鹃,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戏剧导演和表演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现代性“影戏观”在戏剧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周瘦鹃热衷于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的结合,通过对传统戏曲的重新诠释和现代舞台表现的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其影视作品中,周瘦鹃更是将现代性的元素融入使得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周瘦鹃还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对观众接受现代戏曲的影响,为当代戏曲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2. 正文2.1 周瘦鹃对传统戏曲的重新诠释在对传统戏曲的重新诠释方面,周瘦鹃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传统的角色定位,而是通过现代的眼光和艺术理念重新解读经典剧目。
通过对剧情、角色性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重新演绎,周瘦鹃赋予传统戏曲新的生命和时代意义。
在《白蛇传》中,周瘦鹃将传统的爱情故事搬上了现代的舞台,创造出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全新版本。
他通过改变配乐、服装造型和舞台设计等方面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古老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观众在观赏周瘦鹃的演出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找到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共鸣和联系。
周瘦鹃对传统戏曲的重新诠释,不仅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力,更为当代戏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民国初期周瘦鹃的心理小说——兼论“礼拜六派”与“鸳鸯蝴蝶派”之别陈建华周瘦鹃自1911年发表《落花怨》与《爱之花》起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此后五六年间写了许多“哀情”小说,多半属于第一人称的心理叙事。
在考察与这些小说生产有关的社会思想氛围、文学类型的内在流变及文学史上的意义,按理首先得提供一个背景时,却觉得棘手。
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对于“清末民初”时期的研究方兴未艾,已发觉其思想与文学的潮流极其错综复杂,还难以绘制一幅完整清晰的地图。
本文就徐枕亚与周瘦鹃的关系,在革命与改良、复古与西化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的脉络中说明两者的不同之处,兼及“鸳鸯蝴蝶派”与“礼拜六派”的称谓问题,就教于这方面研究的方家。
一、革命与改良、复古与西化文学史上有些事件的发生看似突兀,无可理喻,细究之有其深刻的原因,而历史在场与我们的预设之间充满了吊诡,徐枕亚的《玉梨魂》即为一例。
1912年这部小说在《民权报》上开始连载,次年以单行本出版,迅即风靡一时,后来也不断再版,1924年还被搬上银幕。
现在文学史家视之为近现代文学经典之一,其文学价值经受了时间的磨洗。
夏志清先生认为它继承了中国“感伤-情色”文学传统,且浸润于清末民初的“文言”小说潮流,遂成为当时文坛上一朵奇葩。
夏先生认为“五四”之后,白话创作成为文学写作的主流,遂使这一抒情传统难以为继,颇生空前绝后的感喟。
然而尽管《玉梨魂》风靡一时,自1950年代以来徐枕亚那一派在文学史上被冠以“鸳鸯蝴蝶派”的恶名而遭到排斥,固是意识形态之故,但不免可怪的是在当时民初的文坛,徐氏不仅遭到新派的抨击,也受到来自旧派的訾议,颇富历史的吊诡与误会。
20世纪初梁启超倡言“小说界革命”,震耳发聩,群山呼应,短短数年间小说杂志如雨后春笋,“新小说”大量涌现,在唤醒革命意识、建构国族想象方面厥功甚伟。
然而曾几何时,梁氏在1915年发表《告小说家》一文,严厉批评当时小说界粗制滥造,恶俗不堪,显然偏离了他的藉小说救亡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的初衷。
Example1:ShecnmetlpthepnthinhersoiidWcly'whtteheStnggerednlongtomeetherThenInstheycnmetogethetlookingdiscreetlyout醇the如rtheStcomer西myeye.IsnwthntheputoHtbothhish骶ds,whileshe。
shnnkingj讹mnpttbliccnress,toOkone可thentinherSnndshookit.Asshedids0Is61wher如ce.锄d1wnseasyinmymind如rmyoldmnn.GodgrantthntWhenthishnndiSShnking.Ⅱndwhenthisbnckisbowed,nwomnnfseyeSm町'looksointomine郡妇人直挺挺的垂上小径来.老人却带跌带逛的过去迎接。
我等他ff=I俩走近踺。
就把眼珠’L斜虱眼角尽头处?偷偷的瞧他们。
强冕郡老人健邕两R手来?那妇人却似乎不营在这所在表示她的亲爱。
只塑7一只手÷冷冷的蓬7一握。
在这一握手问?我又噬见她郡红宝石的玉容嗍,j寨鲻黼阁参瓣蠲醚熬隧蜮}第s够嚣塞9眵涤筵獭麟萎攀一赫t{i_、j■*一。
、=“拙一一一。
一哆鲢。
-|…疆碧譬咚曼蚺W鲤j辨警朋r≯剖№舅犍婴j!然e黔1冒Ff%潜0删|Le瓣n鲁w枣憎F章r耐s{............................................................:....:........................................................................................................................一Figure4.1.27rype/TokenRatioinExample1TypeTokenTTR7315148%’I'able2’I”I’RlnExamplelExample2:ThesunglenmedtIponthebreakersandS臼.tlckdeepthrottghthegreenWnvesbeyond,Showingttpthepu?plepntcheSW}lerethebedsQfsenWeednrelying.SuchQmorningasthnt,withthewindinhish(1i玎nndtheSprclyonhisl牺s.nndthecry《theeddyinggullsinhisenEmclysendnmnnbnckbrQcedcI务.eshtothereeko彳Qsick—l^oom.andthedend.drnbweariness可prncnce.那El光窒逵I逗洼鬯毪遗i逯厶逢遗煎缝遮?把那水底生着海藻的紫色泥±?显7出来,象这么一个早晨.身n在这么一个地方?鳢毽毯筮÷遗莛造蜃?加着那海鸥的响声.一声声送进耳朵?直使入三置璺士全丕晷耋再回蓟郡沉闷的病室中去晚o}埝嗽Figure4.1.3聊e/TokenRatioinEx锄ple216褥润鞠稠箍耪撼秘1c辩瓣饿酗粼避骥蘸琵舔瓣鬻蔽函}e狲嚣缝1日:嚣leol玲锚缈骧弘躺黼№绸一翻瓣罐“譬蛾H最K绺畦F泌“l,/w两6c洛克籀'::痒帮,A=之/u居/v侉/v主簿/a拽/y。
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周瘦鹃(1907-1980)是一位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倪焕世家族》和《苍凉的花园》等深受读者喜爱。
他在文学创作上,深受现代性思潮的影响,而其“影戏观”更是其创作的重要思想之一。
本文将就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周瘦鹃对于现代性的理解。
在当时的中国,现代性是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是对传统的解构和重塑。
周瘦鹃对于现代性抱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全新的精神觉醒,是对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冲击和革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瘦鹃开始构建他的“影戏观”,试图通过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诠释现代性的精神内涵。
“影戏观”是周瘦鹃在其文学创作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它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作品中。
周瘦鹃认为小说是一种对现实的再现和再创造,而现实则是由各种影响因素所形成的,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历史、个人和自然等。
他认为小说是一种由这些影响因素构成的“影戏”,作家可以通过创造艺术的影响,来观照和反映现实,使之得到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在周瘦鹃的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运用“影戏观”来表现现代性的精神。
以《倪焕世家族》为例,周瘦鹃通过对于倪焕家族成员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命运的描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社会风貌。
在小说中,他将家族成员的身世背景、家族关系、个人遭遇和心理历程展示给读者,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多重呈现和对现实的多元观照,使小说呈现出非凡的辐射力和传播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现代性变革中的生活冲击和精神冲突。
周瘦鹃的“影戏观”还体现在其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反思上。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外在社会的变革,更是一种内在自我的觉醒和转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和批判。
他对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描摹,他试图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抉择和矛盾的披露,使读者在边界的挪移上,感知所谓未来的可能和方向,从而也使人性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显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特质。
鲁迅关于周瘦鹃译作的未署名评语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27日 14 版)桑 农1917年对于周瘦鹃来说应该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2月,他与胡凤君喜结良缘。
为了筹备这场风光的婚礼,他将近些年翻译的欧美短篇小说汇集成册,连版权一起卖给中华书局成为《欧美名家短收藏文章 阅读数[1086]周访问排行 月访问排行 总访问排行∙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殷夫若干史事辨识及其他∙ 沈从文、汪曾祺创作风格比较∙ 2006年鲁迅研究综述∙ 一折彰示信息力量的精彩悲喜剧∙ 试论凌叔华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不同∙ 《围城》语言运用中的辩证法探析∙ 京派作家的文化观∙ 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网友评论 更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注册成为新会员?:应给予乙种褒状,经本会呈奉教育部核准,特行发给以资鼓励。
此状右给周瘦鹃收执通俗教育研究会会长袁希涛(签章)”所署颁奖日期为1917年9月24日。
因为已是事过境迁,周瘦鹃对获奖一事也没有公开张扬。
到了1950年,周作人以“鹤生”笔名发表《鲁迅与周瘦鹃》一文,确认那段三百字的评语原来是鲁迅所写:“因为周君所译的‘欧美小说译丛’三册,由出版书店送往教育部审定登记,批复甚为赞许,其时鲁迅在社会教育司任科长,这事就是他所办的。
批语当初见过,已记不清了,大意对于周君采译英美以外的大陆作家的小说一点最为称赏。
只是可惜不多,那时大概是民国六年夏天,《域外小说集》早已失败,不意在此中看出类似的倾向,当不胜有空谷足音之感吧。
鲁迅原来很希望他继续译下去,给新文学增加些力量,不知怎的后来周君不再见有著作出来了。
”据说,周瘦鹃当时读过此文,但对此没有表态。
195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文汇报·笔会》刊出周遐寿(周作人)的《鲁迅与清末文坛》,又一次提及此事:“总之他对于其时上海文坛的不重视乃是事实,虽然个别有例外,有如周瘦鹃,便相当尊重,因为所译的《欧美小说丛刊》三册中,有一册是专收美、英、法以外各国的作品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当代散文园地中的艺术奇葩———论周瘦鹃的散文小品・辜也平・ 内容提要 本文在考察周瘦鹃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概貌的基础上,侧重从情感抒发、思想传达及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探究其创作特色;认为周瘦鹃散文小品抒情而不矫饰、言理而不作高深状、瞩意于艺术创造而又不留雕琢痕迹,是当代散文园地中一枝绰然而立、个性鲜明、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奇葩。
在五六十年代的散文百花园中,曾经有过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奇葩,她以清新自然而又独具情趣、理趣与文趣的韵味,为充满着崇高热烈时尚的文坛,带进了一股清淡的幽香。
然而时过境迁,八十年代以来问世的种种“当代文学史”却大多看不到关于她的记载。
这一即将被人淡忘的艺术奇葩,就是周瘦鹃的散文小品。
一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周瘦鹃曾以“礼拜六”派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并受到过新文学作家的批评。
三十年代中期,他从繁闹的上海退隐苏州,兴致转向园林艺术,此后除偶尔执笔外,主要与花木为伍。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位驮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旧知识分子的内心,充满着一种近于绝望的自卑,他曾用“今年烧梦先烧笔,倦矣应怜缩手时”;“从此周郎闭门卧,梅花四壁梦魂清”①等诗句,表达自己萧瑟黄昏,打算投笔焚砚,以园圃终老的心情。
但时隔不久周瘦鹃应邀出席苏南地区文代会,接着又先后受到各级领导人的鼓励与支持,他终于重振精神走下孤山,又提起那新清婉约情趣横生的旧笔,写出了新时代里的新篇章。
从1954年冬天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夕,周瘦鹃创作发表散文小品三四百篇,先后结集出版《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花前新记》以及《行云集》等五种散文小品集。
1962年,作者还以前四种为主,旁涉未入集篇章,自选150篇加以修改与润色后合编为《拈花集》,送交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因世事变迁未果,延至1983年6月才得以面世。
另外,金陵书画社后来曾集周瘦鹃旧作150余篇,分别以《苏州游踪》、《花木丛中》为题,于1981年4月出版其选集两种。
周瘦鹃的办刊实践研究周瘦鹃是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作为鸳鸯蝴蝶派大家,他对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于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这一段时期他所从事的译、编、著等文学活动。
他主持编辑了《礼拜六》、《半月》、《紫兰花片》、《紫罗兰》、《良友》、《乐观》等诸多通俗文学期刊。
周瘦鹃的出版活动受其编辑理念与办刊思路的支配。
周瘦鹃早期的文学出版是为了实现其唯情唯美的编辑思想和文学理念;在遭遇到新文学作家及其期刊的强烈冲击后,周瘦鹃在突出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又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民初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考察了周瘦鹃主编的十余种期刊后,根据周办刊生涯的不同阶段以及期刊的编辑特色,将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周瘦鹃早期的通俗期刊实践,研究周瘦鹃从《礼拜六》到《紫罗兰》的编辑历程。
第二阶段,《良友》(1926.6-1926.12)时期,凸显时代转折时期周瘦鹃办刊思想的困境。
第三部分,《紫兰花片》研究,此杂志为周瘦鹃在办刊模式上的新实验,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个人出版。
第四部分为周瘦鹃办刊生涯的晚期,沦陷时期《乐观》、《紫罗兰》(后)的办刊。
通过分析上述几种期刊的编辑思路与文学理念、表现形式、创作群体的构成及其特征,以及期刊对当时文坛与社会的影响,来探讨周瘦鹃的办刊特色及其编辑理念。
《礼拜六》、《半月》、《紫罗兰》的创办受到了新文学期刊的强烈冲击,虽然周瘦鹃对编辑理念进行了微调,但这3个杂志在实质上为通俗文学期刊的旧调新声;周瘦鹃主编《良友》(1926.6-1926.12)时期,延续了早期通俗期刊的办刊模式,但《良友》作为一份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式画报,读者对周瘦鹃“鸳蝴”气息浓厚的编辑理念并不买账,《良友》上演了雅俗异位,周瘦鹃的旧式办刊思维在《良友》上铩羽而归;“不谈政治、只求乐观”的《乐观》以及以新兴青年女性为创作主体的《紫罗兰》(后)兼顾“意义”与“趣味”,可谓沦陷时期通俗文学期刊的代表。
兰姆随笔和《雅舍小品》周艳芳【摘要】<雅舍小品>深受兰姆随笔的影响,但通过对外来艺术营养的消化和吸收,<雅舍小品>纳"外援"为"内涵",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化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自我表现精神、文体风格和幽默的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雅舍小品>和兰姆随笔之间相同而又不同的特点,厘清了<雅舍小品>和兰姆随笔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揭晓了<雅舍小品>成功应用"拿来主义"的经典启示.【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0(026)003【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雅舍小品》;兰姆随笔;自我表现;文体风格;幽默【作者】周艳芳【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梁实秋先生创作的《雅舍小品》始于20世纪40年代,绵延近半个世纪,影响深远,《雅舍小品》也成为梁实秋及其文章的一个代名词。
《雅舍小品》的创作受到了兰姆随笔的很大影响。
但通读《雅舍小品》,作者以小喻大,取身边琐事,在文白相济、古朴雅致且幽默风趣的语言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虽纳外来影响为己用,但却达到了浑然一体,不辨痕迹的化境。
文章将通过研究《雅舍小品》对兰姆随笔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两者相同而又不同的特点,以此来探索和总结《雅舍小品》虽采用“拿来主义”、“洋为中用”,但却融会贯通,并最终达到浑然一体的经验。
英国Essay,通译为随笔,是始创于法国蒙田而发达于英国的一种散文体裁[1](P94)。
英国随笔有很多杰出代表,比如公认的随笔大师查尔斯·兰姆。
兰姆最著名的作品是两集的《伊利亚随笔集》和《伊利亚随笔续集》。
除此之外,在《伊利亚娜》和《查理斯·兰姆和玛丽·兰姆著作》两个集子中还收录了兰姆创作的一些随笔,因此兰姆随笔共有103篇。
2009/541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家中,对比同时代一些著名的散文家如郁达夫等,梁遇春是较少为大家熟知的一位,这也许是因为他短促的生命中作品也相应较少的缘故。
然而梁遇春因其独特的文风,也是大家所公认的“伊利亚体”(19世纪英国散文家兰姆所擅长独有的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坛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也因其文风,被郁达夫评为“中国的伊利亚”(“伊利亚”为兰姆的笔名)(郁达夫,1940)。
梁遇春的散文受兰姆影响很大,甚至在他的《春醪集》中用一个较大的篇幅介绍兰姆生平,他们文字上的继承性也清晰可辨:在梁遇春和兰姆的散文中,都有一种“泪中带笑”的幽默,庄谐并出,率真纵谈,但梁遇春也有他独特的性格和不一样的环境,从而导致他的文章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兰姆有较大区别。
在下面的篇幅中,笔者将就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分析阐述。
对于第一次阅读兰姆散文的人来说,他的散文给人一种古怪、曲折又谐趣的感觉,这是因为兰姆对于生活中最微小琐屑的事物,都会用一种与事物相比不相称的欢快笔调进行描述、阐发议论,使用的语言古怪、幽默且混合了古英语,可能会使第一次阅读他散文的人既感觉吸引又会有些恼怒。
但如果了解了他的生平,人们就会对他怀有更深的喜爱和同情。
兰姆出身低微,14岁的时候因为口吃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5岁就在南海公司任书记,而后又在东印度公司担任记账的工作。
他因为失恋曾在疯人院待了六个礼拜,不久他姐姐玛利在一次发疯中刺死了他们的母亲。
于是兰姆下决心终生不娶,周到地照顾玛利。
有着其他人无法忍受的命运的悲剧,兰姆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把他悲天悯人的态度投射到他周遭的一切,使这种温情弥漫在他的文字之中。
兰姆是真正的蒙田派的散文家,信奉“描绘自我乃写作的真正动机”。
(Pater,1924)在他的《扫烟囱孩子礼赞》中,兰姆对于扫烟囱孩子的深厚的同情中没有一丝居高临下的感觉,在作者摔跤之后,“他(扫烟囱的孩子)那么开心地笑着……眼睛里还闪烁着一种得之不易的快活光芒……如果不是考虑到作为一个绅士的修养,我宁愿一直站在那里,被他那样开心地嘲笑,就那样站着一直到深夜”。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1.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实主义)3.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为艺术,浪漫主义)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星社”是1922年农历七夕之日成立于苏州留园的通俗文学团体,其主要成员均为海派市民文人,在拥有一定的旧学功底的同时又接受了新式教育是他们的显著特征。
“星社”作家周瘦鹃由于其小说创作的成就以言情题材最为突出,在青少年读者中风靡一时,因而被誉为“哀情巨子”。
作为集作家、翻译家、编辑家于一身的海派市民文人,周瘦鹃的散文创作同样以重情为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其源自于生活的审美感兴和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
从题材内容看,他的散文可谓包罗万象,如果深入其中,绝大多数读者都会对其中三类题材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剖析男女之爱、悼念亲同侪友人、抒发爱国之情和社会正义感的创作。
不论这些作品和哪一种具体的情感密切相关,这种“人的生命表现”在读者的阅读审美过程中都强烈地撼动了他们的心灵,在作品发表的具体时代环境中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非对象化思维方式在周瘦鹃散文创作中的体现是其作品打动人心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学者邹元江指出:“非对象化”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即人的本质的价值本体论的肯定,艺术的本质的价值本体论的肯定,是以非对象性的转换方式实现的。
要言之,这种肯定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是以偏离对象的方式实现的。
人类更高级、更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是非对象性的,它是精神的“纯粹的创造物”。
这种南通大学学报窑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2期双月刊2018年3月出版收稿日期:2017-10-26作者简介:周渡(1972-),男,浙江东阳人,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张向凤(1978-),女,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杂志社副编审。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报·自由谈》的发展与‘星社’作家群的关系研究”(2013SJB750004)非对象化视角下“星社”作家周瘦鹃的散文创作周渡1,张向凤2(1.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江苏大学杂志社,江苏镇江212003)摘要:非对象化在人类的思想文化领域是作为对象化逻辑上的反题出现的。
冯彦蓉内容摘要:周瘦鹃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他投入毕生精力进行报刊杂志的内容创作与经营运作。
他坚持创新为本的编辑出版理念,对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内容写作、装帧设计到营销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周瘦鹃用他自身的经历为当代编辑出版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从业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周瘦鹃编辑出版周瘦鹃不仅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作家、文学翻译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
以1914年加入《礼拜六》为其编辑活动的开始标志,他先后参与过《申报》、《上海画报》等多种期刊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并且自己创办《半月》、《紫罗兰》等刊物。
本文介绍周瘦鹃的办刊历史,总结周瘦鹃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创新精神,揭示其编辑出版思想对当代编辑出版工作的意义。
一.周瘦鹃的办刊历史从1910年在《妇女时报》上发表处女作《爱之花》之后,周瘦鹃就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而且先后担任过很多报刊的主编,并且自己创办刊物。
1914年6月6日,《礼拜六》周刊创刊,王钝根主编,周瘦鹃成了该刊的台柱。
1919年,受《申报》之聘担任特约撰述,经过六、七年打拼,周瘦鹃终于从一位多产作家升迁为老牌副刊《自由谈》的主编。
1921年,《礼拜六》复刊,周瘦鹃等人对该刊进行大力改革,同年,与赵苕狂合编《游戏世界》月刊。
周瘦鹃独资创办的刊物《半月》也在这一年开始出版,版式新颖,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受到极大欢迎。
1922年,个人小杂志《紫兰花片》创刊号出版。
其中彩色插图均为紫罗兰色,文章均为周瘦鹃一人的著译,还请画家为其文做插图。
出版后在文坛受到很大关注。
1925年,应邀做《上海画报》主要撰稿人。
主编《紫葡萄画报》。
《半月》改名为《紫罗兰》半月刊,版式也做了新的改变,受到读者欢迎。
1926年,先后接任《上海画报》和《良友》主编。
1928年《紫罗兰》又进行改版,版式更加新颖。
出满4年后改刊名为《新家庭》月刊。
1943年,周瘦鹃因过去《紫罗兰》半月刊深受读者喜爱,将新出版杂志仍袭用《紫罗兰》的名字,并且在杂志上发表了他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新秋海棠》,后又在杂志中隆重推出张爱玲的《沉香屑》。
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唯美主义者:周瘦鹃【摘要】:周瘦鹃一生真诚做人,真正写作,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时间从近代跨越到当代。
以周瘦鹃的哀情小说,发表在《上海画报》上的散文,以及解放后创作的大量散文为例,从文本出发,分析周瘦鹃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之美、现代都市之美和自然之美。
【关键词】:周瘦鹃;唯美;精神美;现代美;自然美周瘦鹃(1895-1968),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名周国贤,字祖福,笔名有瘦鹃、紫罗兰盫主人、情海归槎客、泣红、侠尘、兰庵、怀兰等。
周瘦鹃六岁丧父,家境贫寒,在艰难困苦中读完大学。
读中学期间,以”泣红”为笔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改编话剧《爱之花》,获得成功,从而开始了他的笔墨生涯。
解放前,周瘦鹃的主要文学活动集中在上海,从1908年起,他便在报纸和刊物上翻译和发表了大量小说和散文,出版了《瘦鹃短篇小说》、《亡国奴日记》、《新秋海棠》、《周瘦鹃说集》、《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等多部作品。
此外,周瘦鹃也主编了多种刊物,如:《礼拜六》、《申报·自由谈》、《游戏世界》、《半月》、《紫兰花片》、《上海画报》、《紫罗兰》、《良友》、《乐观》等,成为鸳鸯蝴蝶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集编辑家、作家、翻译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海沦陷后,周瘦鹃回到苏州故园,专注于种树栽花做盆景,成为著名园艺家及盆景艺术家。
解放后的周瘦鹃,对新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向往,重新开始写作生涯,创作了大量关于花木盆景及游记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了:《花前琐记》、《花前续记》、《花前新记》、《花花草草》、《盆栽趣味》、《行云集》、《姑苏书简》《拈花集》等多部散文集。
1968年,周瘦鹃不堪四人帮的迫害,自杀于自家园里。
周瘦鹃一生真诚做人,真诚写作,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时间跨度从近代到当代,1941年,周瘦鹃在《乐观》杂志的发刊词中曾写到:“我是一个爱美成癖的人,宇宙间一切天然之美,或人为的美,简直是无所不爱。
论兰姆小品文对周瘦鹃散文创作的影响
王敏玲1,2
(1.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23;2.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周瘦鹃的翻译生涯对其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大量的翻译使他掌握了外国小说的写作技巧,得以应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在散文创作的文体风格方面,花木散文的书写可以看到兰姆的文风,透漏其闲适和隐匿的情怀。
关键词:兰姆;周瘦鹃;小品文;散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5-0212-02
在上海市民大众文学界,周瘦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集著、译、编三者于一身,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大量作品,对民国时期上海的大众文学做出来积极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1954年冬天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夕,周瘦鹃创作发表散文小品三四百篇,先后结集出版《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花前新记》以及《行云集》等五种散文小品集。
周瘦鹃的翻译生涯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他的散文小品虽然有着旧式江南文人独特的文化色彩和个性气息,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到外国文学对他的小品散文的影响。
在文体风格上,周瘦鹃英国散文家兰姆的影响比较深。
他是国内第一位翻译兰姆作品《故乡》的人。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兰姆对周瘦鹃散文风格的影响:
1闲适旨趣
兰姆随笔的形式被后人称为“兰姆式”,其特点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叙写人间百态,赞美人类质朴淳厚的高尚品性。
文风细腻柔美,情调伤感但颇具人情味。
语调亲切自然,用闲适、从容的笔调娓娓道来,与读者直接进行着心灵交流。
利查﹒艾克斯纳认定:兰姆随笔是一种个人化的“私语”,他是“一个杰出的絮语散文开拓者”[1]。
兰姆的“闲话风”,带有任心态肆,旁征博引的特点。
周瘦鹃的散文受兰姆的影响,也具有闲话风的特点。
闲适文风源于他的隐退思想,他曾在《劳者自歌》里阐释了自己的想法:“我从十九岁起卖文为活,日日夜夜地忙忙碌碌,从事于撰述、翻译和编辑的工作。
如此持续劳动了二十余年,透支了不少的精力,而又受了国忧家恨的刺激,死别生离的苦痛,因此在解放以前愤世嫉俗,常作退隐之想;想找寻一个幽僻的地方,躲藏起来,过那隐士式的生活,陶渊明啊,林和靖啊,都是我理想中的模范人物。
[2]回到苏州后,在制作盆景过程中和欣赏盆景艺术的情趣中,周瘦鹃回到了自身,回到了江南文人一向追求的优雅的生活境界:“窗明几净,供上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盆
景,朝夕坐对,真可以悦目赏心,而在紧张劳动之后,更可以调剂精神,乐而忘倦。
”[3]完全是一副身宁静悠闲的悠然姿态。
这种心态反映在文风上,笔法自由灵活,取材信手拈来,结构舒缓从容,体现出一种娓娓道来的“谈话风”,如在《花雨缤纷春去了》中说“春既挽留不住,那么还是送它走吧。
……好在今年送去了春,明年此时,春还是要来的啊”。
[4]作者在闲谈之中透着一股淡雅与悠闲的意味,显得自然活泼,轻松自然。
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周瘦鹃的花木小品并未过多地受到十七年红色散文的影响,不受思想意识形态的束缚,更多的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将其所描述的对象趣味化或雅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立意构思
以兰姆为代表的英国小品文作家创作的共同特点就在于,他们都善于在作品里展示自己的心灵,跟读者进行交流。
他们的作品大都取材于作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以作者个人“我”的立场出发来观察、体验、品评人生百态,把自己的阅历、感受、意想和判断作为题旨,以身边的零散琐事入题,采取一种特别观察点,在每篇作品中都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梁遇春在其著述中不止一次地专门强调过英国小品文创作这一尤其值得借鉴的长处。
在传统的中国散文中,无论是“载道”还是“言志”,都很少关注日常经验中的人生状态。
一提到人生,不是直接引入“道”的终极范畴,便是将其具体物化为草木虫鱼之类。
相比之下,英国散文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受到报刊的影响而形成了直截了当地谈论人情事况的基本特点。
散文家常常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入手,选择材料时没有中国作家常有的审美或故意不审美的倾向,而是就从实际出发,取材更为切实,态度则是一种没有流于低俗,含有一种人性的庄严和简朴之美的调侃。
周瘦鹃的散文小品秉持了深入思索,努力发掘的原则,有时能精到而深入地阐述哲理,表现美学见解,具有独特的理趣色彩,作者常常借助特定的描述对象,含蓄地表达生活的感悟
收稿日期:2019-01-23修回日期:2019-02-27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ZDJD-B018)
作者简介:王敏玲(1977—),女,山西运城人,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212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
2019年8月
和对人生的思考。
从独特的审美视角,深化作品的寓意。
如在《咖啡谈屑》中,周瘦鹃引用自己旧作“更啜苦咖啡,绝似相思味”的诗句后又进一步议论说:“其实咖啡虽苦,加了糖和牛乳,却腴美芳香,兼而有之。
相思滋味,有时也会如此;过来人是深知此味的”。
[5]正是在这种似乎是轻描淡写的叙述和漫不经心的闲谈中,作者透露了真切的个人感受,同时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周瘦鹃对结构的经营也独具匠心,文章对于开头、结尾以及过渡的安排,写法上的虚实结合,以及相关知识掌故或自己诗作的处理,都经过精心设计。
正如有评论所言:“信笔所至而又井然有序,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大多体现出格局紧凑而又曲折有致的精巧美。
”[6]
3诙谐幽默
兰姆的随笔所具有的幽默风格,是举世公认的,少有小品文作家能像他这样亲切而幽默地把诗意和真实结合进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艾弗·埃文斯著《英国文学简史》说:“查尔斯·兰姆,他在日常生活的情绪和琐事当中温和而幽默地运用这种精致的集锦”。
[7]毛如升说:“蓝姆的小品文有三大特色,第二,美妙的幽默和双关戏语(Genuine humor and Witty puns)真正的幽默乃是一种谑而不虐介乎同情与厌恶之间的情绪(a kind
of emotion between Sympathy and antipathy)”。
[8]
周瘦鹃的小说向来以哀情见长,散文却一改幽怨文风,带上了幽默腔。
他散文小品的语言风格,还常常显露出机智、诙谐的特色,使他的作品呈现风趣活泼的喜剧格调。
这类例子,在他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例如他写杜鹃鸟的叫声,说:“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北腔,懒得说普通话了”[10],他将蚁群伤害建兰的根说成是“在根部的土壤中开辟殖民地”,写防治的方法时,则说:“要防止这个可恶的侵略者,必须在盆底垫上一个大水盆,使蚁群望洋兴叹,没法飞渡,那么虽欲染指而不可得了”。
[11]所有这些,遣词造句轻松灵活,设譬状物形象贴切,并不落俗,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谐趣横生。
20世纪的中国散文发展史,可谓群星璀璨,周瘦鹃是这其中熠熠闪亮的一个。
周瘦鹃的雅致闲适的生活情趣让他在兰姆的闲适文风中找到了共通之处,这样使得周瘦鹃的散文在十七年的散文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
他的特别之处正在于他既响应时代,又突出自我,既融于主流,又别于主流,他以其对花木草本的专注与挚爱,颇具知性与感性的艺术传达方式的执着与圆通,显示个性,立足文坛。
参考文献:
[1]傅德峨.外国作家论散文[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28.
[2]周瘦鹃.劳者自歌;范伯群:周瘦鹃文集·散文卷[M].文汇出版
社,2011:83.
[3]周瘦鹃.盆盎纷陈些子景,拈花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204.
[4]周瘦鹃.花雨缤纷春去了;范伯群:周瘦鹃文集·散文卷[M].上
海:文汇出版社,2011:154.
[5]辜也平.当代散文园地中的艺术奇葩——论周瘦鹃的散文小
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6]周瘦鹃.咖啡谈屑,拈花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3:153.
[7][英]艾弗·埃文斯著.蔡文显译.《英国文学简史》初版[M].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4:30.
[8]黄遥.兰姆随便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
[9]周瘦鹃.枣,拈花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387.
[10]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岑献青:中国现当代方法名篇佳
作选·散文卷1[M].2000:38.
[11]周瘦鹃.秋兰送满一堂香,花木丛中[M].南京:金陵书画社, 1981:158.
【通联编辑:梁书】
213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