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章末综合提升
- 格式:doc
- 大小:461.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综合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能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A.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简单地汇集在一起B.地理要素之间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能进行能量交换C.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演化无关2.下列现象与热带雨林的破坏有关的是()①全球变暖②臭氧层空洞③物种灭绝速度加快④酸雨危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有利于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做法是()A.毁林开荒B.修建水库C.围湖造田D.过度放牧4.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较小的是() A.生物B.土壤C.岩石D.水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大气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但与岩石的形成没有关系C.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都具有生产和平衡功能D.黄土高原景观是自然地理环境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6.下列现象不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是()A.我国南方炎热,北方温凉B.我国东南多雨,西北干旱C.喜马拉雅山麓的森林和山顶的冰雪D.西北内陆植被稀少,河流短促,沙漠广布7.在低纬度大陆西岸缺失的陆地自然带是()A.热带荒漠带B.热带雨林带C.热带季雨林带D.热带草原带8.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最明显的是()A.中纬度的北美大陆B.中纬度的亚欧大陆C.低纬度的非洲大陆D.高纬度的亚欧大陆9.下列地理环境中,符合由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的是()A.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形B.塔里木盆地的绿洲C.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植物区D.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读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
完成10~12题。
10.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A.①位于新西兰B.②位于欧洲某地C.③位于亚洲某地D.④位于非洲某地11.下列关于四个地区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四地位置自北向南的排序为①②③④B.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④③②①C.位于南半球的是②D.位于北半球的是②③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地中向阳坡与迎风坡一致的是②③B.四地可能位于同一纬线上C.四地可能出现在同一大洲D.四地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①②③④读下图,判断13~14题。
章末整合提升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材P113探究1.东部山地以森林为主;中部高原地区以草原为主,分布有小面积荒漠;西部高原以荒漠为主。
2.首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别是降水差异较大,从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如中部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草场的退化,使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较大的差别。
教材P116~117活动1.热带季雨林的群落结构较复杂,乔木存在上下分层,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有板状根、茎花;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比较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简单,只有乔木和灌木,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耐旱性强,具有厚的革质硬叶,一般株高较矮,树干粗壮,树皮的木栓层特别发达。
2.(1)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差别很大,介于250~2 000毫米之间,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当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干旱少雨。
(2)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贮存大量水分。
(3)示例:骆驼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沙漠和戈壁。
骆驼刺地下根系十分发达,能在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上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教材P119~120活动1.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东部地区从南向北依次是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从北京向西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原因:东部地区主要接受的太阳辐射,从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逐步递减。
不同纬度地区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从北京向西,也就是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因为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逐渐减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出现了由森林向荒漠的更替。
第五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
由材料可推知,猴面包树是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物。
③符合题意。
2.【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
这是为了在旱季提供生长所需水分,其特性是为了适应生长区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植被生长在流石滩,流石滩的环境是比较干旱的,所以不可能是山麓冲积扇或者滨海潮间带;流石滩是受重力影响,从高山山坡滚落下来的石块或者碎屑岩石。
荒漠戈壁气候极端干旱,水母雪兔子的生长需要水分,而荒漠戈壁多沙丘细沙,土壤松散,不适合它的生长扎根。
4.【答案】B【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植被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常是以枯枝落叶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①正确。
植物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生命机体的需要,②正确。
风化有多种,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植被通过根系对土壤的结构及孔隙度都有影响,最典型的是植被的根劈作用,④正确。
水分和热量的交换需要太阳辐射和水循环及重力能,③错误。
5.【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山顶中间部分平坦,土壤层较厚,保水性好,发育了常绿阔叶林;山顶四周,地形崎岖,土壤层较薄,保水性差,故发育耐旱的硬叶林和矮小的灌木。
所以土壤的差异影响了植被的差异。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沟谷雨林区位于崖底,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沟谷被山块围合,地形封闭,沟谷内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该类区域也被称为“热岛+湿岛效应”。
7.【答案】B【解析】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身陡、麓缓”,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波动变化,但崩塌及侵蚀可能会使得山顶更加干旱,顶部生态受破坏,整体区域植被类型不变也可能会减少。
章末整合提升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____ ■教材P86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 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
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
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 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而被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_____ ■ 教材P86〜87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_____ ■教材P88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
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 土壤水位逐渐下降。
_____ ■教材P90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 水,对洪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少或者洪水灾害减轻”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_____ ■ 教材P93 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②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③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触摸高考]主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南迁路线北起华北平原,南至雷州半岛,由暖温带到热带,气候类型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故答案选C。
答案:C主题升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的判定自然环境水平分异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沿海向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概念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形成基础以热量为基础以水分为基础根本因素纬度位置差异,导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差异大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景观变化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赤道→两极)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自然带更替方向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经线方向图示分布低、高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主题二山地的垂直地带性2.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B.南岭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不可能在第三阶梯,A、B错。
第五章整合提升微专题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1.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世界主要陆地植被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灌丛和苔原等,其中森林主要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2.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苔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可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如下列图。
【专题训练1】下列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局部路线图。
读图答复(1)~(2)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2)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土壤D.地形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客家人主要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雷州半岛。
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第(2)题,图中甲地位于河南,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差异。
答案(1)C(2)B微专题二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界面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H2S、N2O。
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促进水循环和水平衡。
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专题训练2】(2021·浙江4月学考)下列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1)~(2)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 主要的陆地自然带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2.主要陆地自然带特征与分布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3.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对应关系在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以下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③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④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⑤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 以上为森林,200~400 mm 为草原,在200 mm 以下为荒漠)。
【专题训练1】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
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与自然带。
根据图文中的信息:东非、10°S~15°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可判断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
答案 热带草原带。
选择1月:草木葱绿。
成因: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马拉维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降雨;此时为南半球夏季,气候炎热。
选择7月:草木枯黄。
成因:7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至北回归线附近,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马拉维主要受东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此时为南半球冬季,但因马拉维纬度低,是该国最为凉爽的季节。
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②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③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触摸高考]主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南迁路线北起华北平原,南至雷州半岛,由暖温带到热带,气候类型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故答案选C。
答案:C主题升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的判定2.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 .秦岭 B .南岭 C .昆仑山D .喜马拉雅山(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水分 C .海拔D .热量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不可能在第三阶梯,A 、B 错。
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 000~1 500米,位于第二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 对。
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 000千米,D错。
第(2)题,根据材料,图示区位于北坡,有林地分布。
光照、热量少,植被类型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对。
图中海拔与森林分布没有正相关、负相关的关系,不是主导因素,D错。
答案:(1)C (2)B主题升华垂直自然带数目与雪线1.垂直自然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影响垂直自然带数目的因素。
5章末测评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互相联络的,假设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以下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象变化C.森林被破坏D.围湖造田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使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径流量变率增大、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由此可推知甲只可能是植被的破坏。
第2题,此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C 2.C读以下图,完成3~4题。
3.此图可以简单看成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选项是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O2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4.此图可以说明()①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大气中CO2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互相联络和互相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3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放出O2,同时绿色植物还能通过地质作用转化为泥炭、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以②为绿色植物、③为O2、④为CO2、①为动物。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3.A 4.D读以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B.草原C.沼泽D.荒漠6.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B.影响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热量C.影响乙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水分D.乙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表达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图例所示植被为温带草原,乙图例所示植被为热带草原。
地理术语第一节
天然植被、人工植被、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热带雨林、藤本植物、
附生植物、茎花、板根、常绿阔叶林、革质叶片、落叶阔叶林、亚
寒带针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旱生灌木、短生命植物
第二节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土壤颜色、土壤质地、粒径、砂土、
壤土、黏土、土壤剖面构造、自然土壤、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
层、成土母质、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生物炭、休耕、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
学科语言第一节
1.植被与环境:植被可以改造环境;阳光、气温、降水等影响植被高
度、数量和分布,植被需要适应环境。
2.森林植被: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绿阔叶林;温带季风气
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落叶阔叶林;亚寒带地区——亚寒带
针叶林。
3.草原植被:热带草原湿季葱绿,干季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
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低。
4.荒漠植被:以旱生灌木为主,也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第二节
1.观察土壤:一看颜色,如黑土、红壤、黄土等;二看质地,有砂土、
壤土和黏土;三看剖面构造,森林土壤最为复杂,自然土壤经人为耕
作变成耕作土壤。
2.分析土壤形成因素:主要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
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其中生物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的功能: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扎
根立足提供条件,可以蓄水、保水。
4.土壤的养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要设法改良或改造;优良
的土壤要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进行养护
地理调查活动——校园树木与环境关系的调查
【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校园里树木的种类和数量。
2.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树木的作用。
3.通过校园树木调查,体会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绿化的意义。
【调查准备】
相机、调查记录纸等。
【调查记录】
按照一定的顺序,开展校园树木调查,对每株树木进行编号,并进行登记。
编号名称主要作用生长状况(树龄、高度、
枝叶状况等)
落叶/常绿栽种地点
【研究分析】
1.查阅资料,了解每一种树木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名称
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是否为“引进树种”气温湿度光照土壤
2.针对“引进树种”类树木的生长状况(如良好或不佳),探究原因。
“引进树种”
名称
生长状况原因分析
【绿化建议】
以“因地制宜绿化校园”为主题,对校园绿化提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地理调查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
【调查目的】
1.通过观察,了解家乡土壤的分层。
2.通过观察,了解家乡土壤各土层的特点。
3.通过土壤的采样观察,学会采样以及观察的方法,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材料准备】
铲子、纸巾、白纸、电子秤等。
【注意事项】
在土壤调查结束后,请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任何科学活动都应追求最小的损失、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收益! 【土壤采样】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
【观察记录】
观察人员组长其他成员
观察时间天气状况
观察地点
环境特点
土壤重量用秤称出新鲜土壤块的重量。
捣碎晾晒一天后土壤块的重量。
土壤块重量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续表
土壤特点土壤颜色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土壤湿度
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
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疏松状况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土壤矿
物质颗
粒大小
分别用手指研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土壤,感受土壤矿物质
的颗粒大小。
土壤质地
分别从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取部分土壤,加适量水搅拌,试着
用手搓土条,看看哪个部位的土壤更容易搓成土条,并分析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