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格式:doc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5
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A[解析]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
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③决定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意义:①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基本)胜利,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②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召开。
②政协会议职能的转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继续存在。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②地位: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③实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
本阶段的主要历史史实有三次会议和二大文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背景分析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并通过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知识储备】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6年底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十年探索)3、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4、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的对外关系:(1)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意义:奠定了新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
(3)概况:1947年,××区成立。
后来,新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09·山东基本能力)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A.①②B.①④C.②③③④解析用排除法。
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取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
答案 B2.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 A3.(2009·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解析题目中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表述是“工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最早出现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关于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背景的描述,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4.(2010·唐山模拟)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与治权合一的制度。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已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2013·北京文综·T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从图8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一现象开始于1949年,到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终结。
故①②符合题意,而③④史实分别发生于1954年和1956年,故不符合题意。
2.(2013·江苏单科·T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
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题指南】题干材料反映了新政协召开前,中共领导人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史实,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发展的史实,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选A。
1949年新政协召开前,中共领导人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旨在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当时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是存在的,故B说法错误。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故C不符合题干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3年开始实行,故D不符合题干时间。
3.(2013·上海单科·T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这是因为()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新中国的诞生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故选①②④。
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4.(2013·江苏单科·T22)(13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
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5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4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次国共合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解答本题需提取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关键信息,并结合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内容和结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重大史实,进行概括提炼。
【解析】第(1)题,结合地图中北伐战争前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及国民大革命的结局概括回答。
第(2)题,结合材料一当时中国内战状况及材料二“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信息概括日本的“错误估计”,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概括回答“主要表现”。
第(3)题,结合材料三“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信息概括回答“政治愿望”,从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交流实践概括回答“积极因素”。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