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
)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2.在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据记载,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剪辫后兴起的博士帽、草帽、卫生帽及毛绳便帽,大多来自外埠。
……青年妇女则纯用长衫短裤,不逮膝、露腿赤胫,争趋时髦。
”该时期是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C.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建国后4.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中国风”的出现①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②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
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D.政府放宽对百姓穿着的限制6.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7.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清朝入关之初,曾强令汉族男子剃发留辫;民国初年,政府又强制推行“剪辫易服”。
这表明A. 先进习俗自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习俗具有深刻政治涵义C. 专制王朝由盛转衰的必然性 D.反专制的过程漫长而又曲折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
“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A.鸦片战争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C.新文化运动以后 D.新中国成立以后3、据徐珂的《据稗类钞》记载,1865年,“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宣武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始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
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姑息。
”此记载可用于说明A.中国开始了交通近代化B.清政府尝试铁路建设C.西方对华经济掠夺加剧D.愚昧不利于社会进步4、据《申报》记载,1912年10月,北京举行国庆纪念会时,“有迫令游人剪辫,势将冲突者,旋经梁士诒手‘剪发自由,不便强迫’数条,粘贴门内,众始释然”。
由此可知,当时A.新旧观念碰撞激烈B.移风易俗严重受挫C.自由平等伸入人心D.西方文明影响深远5、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
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 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
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6、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认为:“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可见汤化龙A. 倡导男女平等B. 主张移风易俗C. 否定女权教育D. 教育理念先进7、历史学习小组要出一期近现代中国服饰演进的电子报,急需一幅体现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服饰特征的照片。
2014年高二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大门被打开,西方的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出现了许多西餐馆。
答案:B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正确表明作者观点的是(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D.中国服饰西方化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服饰沿革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作者认为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3.“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根据题干信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B。
答案:B4.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跪拜礼。
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法治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能力。
课时作业(十四)[学业水平层次(A)]1.(2013·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以后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A项正确。
【答案】 A2.(2014·天津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A.欧式洋房出现B.吃西餐成为时尚C.出行乘火车、轮船D.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解析】A、B、C三项分别是住、食、行受到西方影响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3.(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道:“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
”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A.生活习俗全盘西化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解析】买办、学生、记者以及商人都无法支撑起一个现代宪政社会,说明民主思想、民主化程度比较薄弱。
【答案】 D4.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答案】 B[能力提升层次(B)]一、选择题1.(2014·聊城高一检测)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喜欢穿男装,如图所示,她穿着的服装是()A.西装B.中山装C.旗袍D.长袍马褂【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直接看出,秋瑾穿的男装是传统的长袍马褂。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2、文革时期人们穿着单一,绿军装最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穿着呈现多样化,“撞衫”会显得奇怪。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打倒了“四人帮”B.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C.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B.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4、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5、“女子仅为男子之牺牲,甚焉者男女同为家族主义之牺牲,故所组成之家庭,无生气无精神……结婚当始于男女之恋爱。
”这一观念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6、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7、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上述材料可以佐证()①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③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8、《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测试题知识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2014·湖北武汉调研)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2.(2014·河南郑州模拟)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
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3.(2014·河北衡水模拟)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4.(2014·山西太原模拟)西餐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西餐文化。
下列关于西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批来华传入中国B.烹饪方式和就餐礼节与中餐有明显差异C.西餐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摆上百姓的饭桌D.西餐馆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主要是归国华侨5.(2014·河南开封模拟)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6.(2014·河北石家庄模拟)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才)气焰煞”“草帽高戴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化的是:A、断发易服B、废止缠足C、取缔赌博D、婚姻自由2、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服饰传入中国B、人们厌倦了传统服装C、爱美之心人皆有之D、晚清政府的提倡3、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因素浓厚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C、远离大城市D、西方列强侵略较轻4、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的有:①吃西餐②喝西洋饮料③喝咖啡④建造花园式洋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5、西餐成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80年代6、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A、中山装流行B、中西餐并行于世C、上海出现西式住宅D、大城市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女子大多缠足7、民国时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逐渐盛行于:A、全国所有地区B、一些大城市里C、来华居住的外国人群体之中D、边疆地区8、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9、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的迅速发展B、人民当家作主C、苏联的援助D、人们对美的追求10、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A、人们衣着朴素B、勤俭节约、无私奉献C、食品比较简单D、婚丧仪式由繁变简1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A、粮食统购统销B、衣着五彩缤纷C、“安居工程”D、“菜篮子工程”12、下列最能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新变化的是:A、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B、洋老板正在吃西餐C、文明婚礼D、菜篮子工程13、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A、“绿色食品工程”B、“菜篮子工程”C、“基因食品工程”D、“安居工程”14、休闲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足C、休闲方式多样化D、双休日的实行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舶来各种洋货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C.顽固派的倡导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2.在近代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系列变化中,相沿成习、变化相当迟缓的是()①服饰②发式③妇女缠足④日常食品⑤婚姻礼俗⑥丧葬礼俗⑦相见礼仪A.①②③B.⑤⑥⑦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⑦3.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与以前相比,其主要特点是()A.移风易俗B.接受西方生活方式C.带有反清革命色彩D.改革社会制度4. 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兜的军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是最具有特色的着装方式;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90年代,变化多样的时装极为流行。
以上关于我国人民着装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们的着装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B.服装款式及其面料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C.人们的着装变化与思想观念的变化是一致的D.建国后,中国人在“穿”的方面不受西方影响5.下列属于近代城市基础设施的有()①宽阔的马路②地下水道③自来水供应④电灯照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学习和了解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①访问长辈②调查本地历史③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④联系当时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情况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民国时期,电讯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是()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D.无线电话8.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新词语。
根据“手机”这一词语,选出与之同时代的新词语()①自由恋爱②革命③数码④双休日⑤动感⑥好酷A.①③⑥B.④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⑤⑥9.下列选项不属于政府启动的是()A.菜篮子工程B.安居工程C.制定《婚姻法》D.国庆外出旅游10.“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答案:B材料主张“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3.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
这说明(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答案 A 根据题干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可知,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出现中西方的建筑理念的共通,故B项错误;C项所述材料并未提及,故C项错误;D项所述题干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4.(2018湖南六校联考)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
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
第五单元训练18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基础达标]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等,反映了民间服饰的变革。
服饰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晚清政府大力倡导B.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C.中国的传统服饰异彩纷呈D.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冲击2.“金莲小脚”是传统的审美观点,极大地束缚了女性个性的发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女性解放,首先发起了()A.“不缠足”运动B.出国留学热潮C.穿旗袍的服饰改革D.到工厂务工劳动3.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
下列图中所示的服饰或建筑,能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图①图②图③图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1993年,曾经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C.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D.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5.“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黄金周”假日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6.“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该婚姻制度颁布于()A.戊戌变法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力提升]7.下列文字是民国时期的一则征婚启事:“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①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③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④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8.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
”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是( )A.完全西化B.中西合璧C.固守传统D.女扮男装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信息“外国皮靴”、“对襟褂子”可以判断出服饰特点应为“中西合璧”,故选B项。
答案:B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视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最能体现( )A.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B.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C.人们的平等观念增强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了生活习俗的变化,A项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
答案:A3.“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畸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到20世纪初期以后,中国人的这种装束有了显著改观。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维新派的提倡②辛亥革命的推动③民国政府的措施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初期以后”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新思想的宣传、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都促使中国习俗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D4.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踪训练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
“两个扇面”是指(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深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借深圳的发展来带动内地的发展。
答案:C2.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一步是( )A.建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沿江港口城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材料中的“大连、青岛”是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B3.下图中属于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解析:②③是指厦门和深圳,它们是经济特区,故应排除;而①④是指福州和北海,它们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答案:C4.《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是指( )A.广东、福建沿海B.海南省C.上海浦东D.广西北部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了1979年,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试点,因此,这个“圈”是指广东、福建沿海。
答案:A5.下列有关对外开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8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B.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1992年正式批准上海浦东的开发D.1985年后开辟沿经济开放区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学思之窗】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题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当今”,求答项“产品丰富的原因”。
思路引领: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角度回答。
答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化表现及原因。
思路引领:列举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分析外因和内因。
答案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课时作业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这样的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C)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本题中C 项说法符合史实和材料。
2.“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C)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解析:“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当时尚未建立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故B项错误;“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风俗的变革具有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故D项错误。
3.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B)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859年”和“曼彻斯特式的头巾”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B项。
4.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2、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文革时期人们穿着单一,绿军装最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穿着呈现多样化,“撞衫”会显得奇怪。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打倒了“四人帮” B.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C.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4、“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材料主要反映了:A.妇女热切追求新式生活B.农村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兴起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5、《申报》1907年9月:“在他处则欲俭尚易,在沪上则欲俭尚难。
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
”材料最能说明:A.商人追求奢华目的是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B.西学东渐影响下人们经济观发生变化C.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D.沪上不知勤俭说明社会财富有了极度增加6、“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答案:C。
据材料中的“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C项正确。
2.《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答案:D。
据材料中的“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D项正确。
3.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右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
”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B.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C.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D.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答案:C。
妻子为丈夫挤牙膏,体现了两性关系仍偏重于传统家庭关系,但妻子身穿最流行的旗袍以及广告中表现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特征,故选C项。
4.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2、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文革时期人们穿着单一,绿军装最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穿着呈现多样化,“撞衫”会显得奇怪。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打倒了“四人帮” B.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
C.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4、“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材料主要反映了:
A.妇女热切追求新式生活
B.农村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兴起
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5、《申报》1907年9月:“在他处则欲俭尚易,在沪上则欲俭尚难。
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
”材料最能说明:
A.商人追求奢华目的是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B.西学东渐影响下人们经济观发生变化
C.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
D.沪上不知勤俭说明社会财富有了极度增加
6、“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
梳(梭)。
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
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濛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物质生活近代化B.交通工具近代化
C.城市生活近代化D.工业发展近代化
7、“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8、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全盘西化 C.易服、废止缠足 D.反清革命
9、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的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
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10、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民族经济工业化 B.礼仪风俗简洁化
C.民间服饰西洋化 D.社会生活近代化
11、“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12、下表为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表。
这类学校的出现,对女性所产生的主
要影响是
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
C.提高了女性的参政意识和社会地位
D.女性取得了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4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
……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
违例……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
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三 1912年10月3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两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R?麦克法奈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
(
(2)材料三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材料四“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倾向是什么?
(3)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简要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服装的流行趋势。
指出其中任一阶段服饰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D
4、A
5、C
6、A
7、A
8、C
9、D 10、D 11、B 12、C
二、非选择题
13.(1)特征:皇权专制。
原因: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没有社会等级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技术的提高,服装生产批量化。
(2)实质问题:袁世凯以法律条例的形式利用中西方服饰文化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外交倾向: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3)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
14.示列一:
唐朝:特点:呈现多民族、多元化、开放性、男女区别不大等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各民族联系加强,经济文化繁荣,出现宽松开放的文化。
示列二:
清朝:特点:满族服饰特色突出,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并存,满汉女装区别大。
原因:清朝建立实行高压政策,推行满族文化,满汉文化交融,多民族国家发展。
示列三:
20世纪上半期:特点:多种服饰并存,中西合璧的服饰成为流行服装。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式服饰对中国的影响;自然经济和传统观念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