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信息获取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2.1信息获取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技能:
(1)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
(2)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3)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认知:
(1)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
(2)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3)能根据实际工作中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讨论获取信息的过程,总结一般规律。
(4)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
(1)能根据问题确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对信息获取效率进行关注。
(二)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三)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探究、任务驱动和协作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课程分析:本节要求学生能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宏观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这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
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心需求,继而引发自觉的信息行为。
本节将这种自然意识转化为线索:确定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评价信息,并围绕这四部分内容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习目标: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共同特征、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够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再进一步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样复杂。
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甚至是虚拟世界里的很多事物,都难以逃出人们获取信息的“如来”之手,但是,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个获取信息的“如来之手”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读课本杨叔子打猪菜的故事……。
假设你置身其中,牧场的主人要你去打猪草,但是你不认识猪草,你可以通过哪几种方法打到猪草?有什么启示?(学生:学生独立思考后,自觉分组讨论,思维活跃,总结出了四种方法:问别人;雇佣别人;查阅相关书籍;牵猪出去,猪吃啥,打啥。
并得出了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懂得利用身边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利用信息的重要性。
)二、积极探索,精心研究假设明天的课外活动,我们全班要去爬山。
由于近几天的天气不好,事先我们必须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那种最好,为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上网、听收音机、听广播、打电话。
2.1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教材分析在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节,已经知道了信息的重要性,但却不懂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考虑到信息获取的过程知识点较抽象这一特点,本节课先从生活中的一个人类主动获取信息的简单例子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后归纳出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
最后又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对信息获取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深入理解,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统一。
本章的内容属于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也是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内容。
学好了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才能在学习过程发中更快捷、方便的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在全书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都是由农村和城区两部分的学生组成,基础差距很大,所以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采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参与的任务驱动法。
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中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特征等,对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尚未形成明晰的思路。
本节课结合要如何了解更多自己的学校,设计关于舒城中学系列板报,通过这次活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获取信息过程与方法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2、了解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3、掌握保存信息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对信息进行有效整理的良好素养。
通过同组学生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努力探究的好习惯。
通过对学校信息的获取,培养他们热爱学校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学会对所需信息进行2、使学生明确信息来源的多样化;3、使学生了解信息采集的多种途径。
教学难点1、能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获取信息;2、学会整理信息并保存在计算机中。
五、教学策略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处理。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设计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到信息的获取的问题,比如研究性学习。
而高中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是通过更多更深层次的体验活动,理解信息获取的思想和价值,并内化为自身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
因此这节课以学生中考选报育才的亲身经历,来剖析信息的获取过程与方法,让这节课的知识点更加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把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还能感受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研究、社会观察这个过程的快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②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③能利用信息获取的过程与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组交流、讨论、合作,根据问题分析信息需求及信息来源,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与方法;②学会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②能对信息获取效率给予关注;③培养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①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②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③确定获取信息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和确定信息需求;【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问答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任务一:自学教材,提炼重要知识点,了解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
师生一起欣赏一组图片,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所学校的?为什么要报育才?简单描述中考到录取的过程教师:其实上课到现在,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已经完成了一次获取信息的过程。
也就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的过程。
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需求,尽可能多的从各种信息源获取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再根据实际条件和目标选择相应的方法来采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用好各种工具;最后要整理信息,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以便保存。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能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宏观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这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
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继而引发自觉的信息行为。
二、学生特点学生之前的学习通常只关注如何获取到信息,尤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是以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为主,而对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前期工作中的如何分析信息需求的方法及后期将信息进行有效组织的方法,学生的意识是相对薄弱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视频实例,体验信息获取过程,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能根据实际信息需求获取信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类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信息获取方法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关注信息获取的效率,并努力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3)初步学会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理难点:分析信息需求。
五、教学策略通过“识成语”引入本节的学习主题,让学生体会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通过新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信息需要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再经过应用活动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形成信息采集卡,在应用活动考虑到时间有限及学生水平不一的情况,设计了活动二。
学生在采集信息时会遇到,如何保存和下载网上信息的问题,这也为我们下一节做一个铺垫,同时这一活动既是第一节内容的应用也是第二节内容的尝试。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本节学习目标:体验信息获取过程,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能根据实际信息需求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方法很多,以下罗列的都是采集信息的方法,请根据不同的信息来源进行归类。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1. 引言信息获取是指从各种渠道收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过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包括信息收集、筛选和整理。
1.1 定义信息获取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所需的信息。
2. 信息收集信息收集是信息获取过程中的第一步,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渠道选择在信息收集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可以是书籍、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等。
根据所需信息的特点和获取的便捷程度,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信息收集。
2.2 数据收集在选定信息渠道之后,需要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可以是文字、数字、图片等形式。
可以通过文字记录、照相、扫描等方式将信息转化为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存储。
2.3 实地调研除了通过已有渠道获取信息外,有时也需要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包括参观、访谈、观察等方式,可以获取更加直观和准确的信息。
3. 信息筛选信息收集之后,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信息筛选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鉴别真伪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
在进行信息筛选时,需要通过对信息来源的判断、信息的逻辑性和可信度等因素进行评估,鉴别真伪。
3.2 梳理重点在收集到大量信息之后,需要对其中的重点进行梳理。
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和所需信息的要求,筛选出与重点相关的信息,并将其整理和归纳。
3.3 剔除冗余有些信息可能重复或冗余,对于这些信息需要进行剔除。
剔除冗余信息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率和利用价值。
4. 信息整理信息整理是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它将筛选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使用和查阅。
信息整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分类整理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根据其主题、内容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整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并提高信息的整体组织性。
4.2 标签和索引在信息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对信息进行标签和索引。
2.1信息获取的方法
一、教材分析
本节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体现在: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这是一种自然意识,本节将这种自然意识转化为线索:“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并围绕这四部分内容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他们也不同程度的明白如何获取信息,但作为高中的学生更需要掌握的是通过更多更深层次的体验活动,理解信息获取的思想和价值,并内化为自身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
(2)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3)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2)能根据实际工作中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讨论获取信息的过程,总结一般规律。
(3)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能根据问题确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对信息获取效率进行关注。
四、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五、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
六、教学过程: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深深的意识到我们人类的生存能离开信息吗?对,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那么在“信息爆炸”的
今天,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就是我们本章要交流的话题。
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获取信息的方法。
同学们已经步入了高中,在进入高中之前要进行入学考试,哪你中考的成绩最先是怎么知道的?
电话咨询、手机短信、网上查询、学校通知、同学或老师告知
• 假设明天我们全班要去爬山。
由于近几天的天气不好,事先我们必须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
信息获取的过程与方法
• 确定信息需求
• 信息的时间范围 when • 信息的地域范围 where • 信息的内容范围 what 确定信息来源
类型 例子
说明
文献型信息源
报纸、期刊、公文、报表、图书、辞典
纸质媒体提供的是人们加工的信息或转载信息,要考证其出处及权威性。
口头型信息源(个人信息源)
同学、朋友、亲戚、父母、老师
能为你提供所需信息或者如何能够找到所需要信息的人
电视 上网 电话 广播
拨打121查询
天气晴朗 获取明天的天气预报
电子型信息源 广播、电视、电话、因特网
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提供的是人们加工的信息或转载信息,要考证其出处及权威性。
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事物本身
动物 山河 风雨 表情、运动会、销售市场、各类公共场所及事件发生现场
包括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人的各种特征等真实的事物的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可以收集到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信息。
不同的信息来源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不同的信息来源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采集信息的方法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现场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检索法(卡片式、计算机)●阅读法●视听法
信息采集的原则
1、主动及时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4、全面系统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