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责任制度 守成与创新(上)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试论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现代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不合格产品及缺陷产品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产品责任案例逐年增多。
产品责任法作为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相继对产品责任问题进行立法,以维护产品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80年代以来,在《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也作出产品责任的规定,2000年7月又进一步对《产品质量法》进行了修正,且制定了有关产品责任的行政管理法和刑事法律,对调整我国产品责任关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作为新兴的法律法规群体,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够成熟,不够科学与严谨,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研究、完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保护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丰富法律责任理论,使我国的产品责任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我国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现状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由于其提供的产品具有缺陷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方面的损害而应当向受害者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产品责任法就是调整上述产品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总体,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约束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9世纪中期,产品责任作为一个法律问题首次在英国司法判例中出现,而后逐渐形成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
进入20世纪后,产品责任问题更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大而日益突出,各国的产品责任立法也是逐步走向了成熟和完善。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制定了产品责任法。
当前外国产品责任立法大体有三种模式:一是扩大解释、适用原合同法、侵权法中的有关规则;二是在相关法律如《消费者保护法》中,对产品责任作出规定;三是就产品责任单独立法,采用此种立法模式的国家占多数,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意大利等。
谈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产品责任是指生产者对消费者或者第三方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承担方面,有一些重要的规定和原则需要遵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
一、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1.1 严格责任原则在产品责任法中,严格责任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生产者无需证明其过错,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并导致伤害,即需承担责任。
1.2 过错责任原则除了严格责任原则外,过错责任原则也是产品责任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生产者惟独在其存在过错或者疏忽的情况下才需承担责任。
1.3 倒转举证责任原则在产品责任法中,倒转举证责任原则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而设立的。
根据这一原则,一旦消费者证明产品存在缺陷并导致伤害,生产者需承担责任,除非生产者能证明其并未存在过错。
二、责任承担方面2.1 生产者责任生产者是产品责任法中最主要的责任承担方。
生产者应确保产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并承担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伤害赔偿责任。
2.2 销售者责任销售者作为产品的中间环节,在产品责任中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销售者应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并在销售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安全警示和说明。
2.3 进口商责任对于进口商来说,其在产品责任中也承担一定的责任。
进口商应确保进口的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并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安全警示和说明。
三、责任承担的范围3.1 产品缺陷责任生产者应对产品存在的缺陷承担责任。
产品缺陷可能包括设计缺陷、创造缺陷或者警示缺陷等,生产者需对这些缺陷导致的伤害承担相应的责任。
3.2 产品使用责任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和相关安全规定正确使用产品,如因消费者不当使用导致伤害的,消费者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3.3 第三方责任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第三方如维修商、租赁商等在产品责任中也可能承担一定的责任。
我国产品责任制度: 守成与创新(下)关键词: 产品责任精神损害惩罚性赔偿内容提要: 相对于《产品质量法》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五章既有守成的一面也有诸多创新规定,在解释上不可完全适用特别法优先的原则或新法优先的原则,而是要将两个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解释,方能正确适用。
《侵权责任法》没有对产品责任中的“损害”进行重新界定,产品自身的财产损失不属于产品责任的“损害”;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产品责任案件,惩罚性赔偿规定的适用有待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
四、创新规定召回制度、医疗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是《侵权责任法》较之《产品质量法》的创新性规定,也是本次《侵权责任法》的亮点之一。
( 一) 召回制度《侵权责任法》第 46 条规定: “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
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该条是对于产品投入流通后生产者、销售者侵权责任的规定。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关于召回制度的规定。
召回,是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定程序,对其生产或者销售的缺陷产品以换货、退货、更换零配件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缺陷产品危害的行为。
[23]召回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降低产品隐患、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召回制度更多地关注了生产者、销售者对于产品的持续责任,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保护。
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起步较晚,并且立法层级较低。
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召回制度主要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在某些行业领域作了规定,适用范围较窄。
[24]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召回制度的当属 2009 年 2 月 28 日的《食品安全法》,该法第 53 条第一款即表明“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同时,该条沿袭《产品质量法》采用的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均追责的立法原则。
由于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立法层级低、适用范围窄,召回制度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缺陷产品,并且经常有生产商以《产品质量法》第 41条之“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来抗辩,不承担责任,[25]有学者呼吁尽快制定专门的《缺陷产品召回法》。
谈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引言概述:产品责任是指生产者在产品制造、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
一、产品设计阶段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1.1 安全性原则:产品设计者应考虑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避免设计缺陷导致的安全事故。
1.2 风险评估原则:设计者应对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1.3 质量控制原则:设计者应确保产品在设计阶段符合质量标准,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二、生产过程中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2.1 材料选择原则:生产者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原材料,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2.2 生产工艺原则:生产者应采用符合标准的生产工艺,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2.3 质量检测原则:生产者应建立质量检测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三、销售环节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3.1 信息披露原则:销售者应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了解产品的性能、用途和风险。
3.2 售后服务原则:销售者应提供售后服务,对产品出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维修、更换或退款等处理。
3.3 经销商责任:经销商应对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确保销售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四、使用阶段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4.1 正确使用原则:消费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产品,避免因错误使用导致的安全事故。
4.2 维护保养原则:消费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维护保养,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4.3 警示标识原则:生产者应在产品上标明警示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产品的特殊使用要求和风险。
五、追溯机制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5.1 产品追溯原则:生产者应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确保能够追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销售渠道。
5.2 信息记录原则:生产者应记录产品的生产信息和销售信息,为追溯提供依据。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及其完善摘要:随着现代生产发展与科技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由于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结构日趋复杂,其危险程度也随之提高,因为产品的缺陷造成消费者人身受到伤害或财产受到损失的事件也不断增多。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为顺应时代之潮流,在陆续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中作出了对产品责任问题的规定,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法律予以明确规定而且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为此对我国产品责任的立法问题作一浅显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归责原则;产品责任的主体;举证责任;诉讼时效所谓的产品责任是指经科学技术手段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在该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后,因该产品具有缺陷而致使他人人身或者财产受到损害的,应由该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中的诸多相关的人对受害者所遭受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与制造者责任相比,产品责任侧重于对产品欠缺安全性的认定上,即在于认定产品是否具有缺陷,其责任形式上是一种客观责任,而制造者责任是强调制造者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合理的注意,其责任形式是一种主观责任。
与产品质量责任相比,产品责任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全国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它特性的要求,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内涵不同于产品责任,在外延上,前者大于后者。
一、关于归责原则所谓“归责”是指依据某种事实状态确定责任的归属。
归责原则作为“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1]是任何一种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所必然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的体现。
产品责任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其归责原则同样应该体现法律的某种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作为判断标准来确定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赔偿责任。
(一)关于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1]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谈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一、引言产品责任是指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对其所生产或者销售的产品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和挑战。
二、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1. 创造商责任原则创造商责任原则是指创造商对其生产的产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该原则,创造商应对其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负责,并对因产品缺陷导致的伤害承担赔偿责任。
创造商责任原则主要适合于产品创造环节存在缺陷导致伤害的情况。
2. 销售者责任原则销售者责任原则是指销售者对其销售的产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该原则,销售者应对其销售的产品的质量、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检查和监督,并对因销售产品存在缺陷导致的伤害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责任原则主要适合于销售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伤害的情况。
3. 产品责任的共同原则产品责任的共同原则是指在产品责任纠纷中,创造商、销售者等相关方应共同承担责任。
根据该原则,当产品存在缺陷导致伤害时,消费者可以向创造商、销售者等多个责任方追偿。
共同原则的适合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
三、责任承担的相关问题和挑战1. 产品缺陷的认定在产品责任纠纷中,产品缺陷的认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需要相关法律、技术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
同时,产品缺陷的认定还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合理使用情况、消费者的过错等因素。
2. 赔偿责任的界定赔偿责任的界定是产品责任纠纷中的另一个难题。
赔偿责任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损失的性质、程度、原因等因素,并进行合理的赔偿金额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消费者的合理权益和企业的经营成本,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3. 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需要依赖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的支持。
谈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产品责任是指生产者或者供应者应当承担因其产品存在缺陷而给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的法律责任。
在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中,主要包括三种原则:谁生产谁负责原则、谁销售谁负责原则和谁使用谁负责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原则通常是综合考虑的,以确定责任的主体。
首先,谁生产谁负责原则是指生产者对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有责任。
无论产品是由生产者自己生产还是委托其他企业代工,生产者都应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承担责任。
例如,某公司生产的电子产品由于设计缺陷导致电池过热,造成消费者受伤,该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谁销售谁负责原则是指销售者对其销售的产品质量和安全负有责任。
销售者在销售产品时应对产品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和警示标识。
如果销售者未能履行这些义务,导致消费者因产品缺陷受伤,销售者应当承担责任。
例如,某家超市销售了一批过期食品,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超市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最后,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是指消费者在正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应当承担合理的责任。
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和警示标识的要求正确使用产品,避免不当使用导致的伤害。
如果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违反了产品使用规范,导致自身受伤,消费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例如,某人在使用电动工具时未按照说明书要求佩戴防护装备,导致受伤,该人应当自行承担责任。
在产品责任的实际操作中,通常会综合考虑上述三种原则,以确定责任的主体。
例如,在一个产品供应链中,如果生产者和销售者均未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导致消费者受伤,那末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会共同承担责任。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产品的设计缺陷或者创造过程中的瑕疵,可能会导致多个生产者或者供应者共同承担责任。
总之,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确定责任的承担时,需要综合考虑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责任,以确保对受害者进行公正的赔偿。
产品责任原那么概述1. 引言产品责任是指产品制造商或供给商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时应承当的法律和道德义务。
产品责任原那么概述旨在为公司和个人提供一种指导,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平安性,并为潜在的产品责任风险提供保障。
本文将概述产品责任原那么的根本概念、范围和相关法规要求。
2. 产品责任的根本概念产品责任是指制造商或供给商对其制造、销售或分发的产品负有的法律或道德责任。
产品责任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产品缺陷造成的伤害或损失。
产品责任的根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 - 产品质量: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合格和可靠性。
- 平安性:产品必须在正常或合理预见的使用条件下,没有对用户或其他人造成不平安的风险或伤害。
- 清晰明了的警示标识:产品应该提供足够的警示信息和使用说明,以便用户正确使用产品,从而减少使用中的风险。
3. 产品责任的范围产品责任的范围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 制造商责任:制造商应对其制造的产品质量和平安性负责,并承当由于产品缺陷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赔偿责任。
- 供给商责任:供给商对其销售的产品也要负有产品责任。
供给商需要确保产品质量和平安性,并对销售的产品承当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 消费者责任: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正确使用产品、遵守产品使用说明等。
4. 相关法规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品责任都有相关的法规要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平安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规要求: - 产品质量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套产品质量标准,制造商和供给商需要确保其产品符合这些标准。
- 产品平安认证:一些产品需要通过相应的平安认证,如ISO认证、CE认证等。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是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框架,旨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平安性,并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5. 如何实施产品责任原那么实施产品责任原那么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制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公司需要建立和实施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平安性。
产品设计与创新部产品设计与创新研发管理规章制度一、引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设计与创新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的工作流程,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以确保产品设计与创新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职责与权限1. 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 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的权限包括:制定产品设计与创新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组织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对设计和创新结果进行评估和验收等。
三、工作流程1. 项目立项: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接收上级部门的项目立项申请后,进行项目评估,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级。
2. 初步设计:根据项目需求,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进行初步设计,并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3. 评审改进:初步设计方案交由相关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和改进意见的提出。
4. 详细设计:根据评审改进结果,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进行详细设计,并形成详细设计方案。
5. 制定创新计划:在详细设计方案基础上,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制定相应的创新计划,包括创新目标、任务分工、时间节点等。
6. 研发实施:根据创新计划,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实施。
7. 验收评估:研发实施结束后,对产品进行验收评估,确保产品达到设计要求。
8. 产品发布:产品验收通过后,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按照发布计划进行产品上市发布。
四、创新保护1. 保密措施: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要加强对研发过程中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成果的保密工作,确保商业机密的安全。
2. 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产品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进行申请和管理。
五、团队合作1. 项目组建: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根据项目需求组建相应的技术和创新团队,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2. 沟通协作:团队成员应积极开展沟通协作,及时共享信息,解决问题,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
六、绩效考核1. 定期评估:对产品设计与创新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项目成果、创新效果、工作质量等。
产品品质与创新研发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基本原则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企业的产品品质管理和创新研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基本原则包含科学、严谨、公正、务实、创新。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全部相关部门和人员,在企业的产品品质管理和创新研发工作中必需遵守。
第二章产品品质管理制度第三条产品品质管理体系1.企业建立和实施符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产品品质管理体系,通过内部检查和审核,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2.产品品质管理体系应当包含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责任、质量管理程序等内容,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连续改进。
第四条产品品质标准1.企业订立产品品质标准,明确产品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安全性要求等,并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确保产品的品质能够实现标准要求。
2.严禁使用以次充好、虚假标注等手段诳骗消费者。
第五条产品质量掌控1.企业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掌控体系,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掌控,确保产品从原材料子采购到最终交付都符合质量要求。
2.设立质量检测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测和测试,严格把关产品的质量。
第三章创新研发制度第六条创新研发机构1.企业建立创新研发机构,负责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
2.创新研发机构应当配备一流的研发团队和研发设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第七条创新研发流程1.企业建立科学、高效的创新研发流程,包含需求识别、技术研究、产品设计、试制样品、产品测试等环节。
2.创新研发流程应依据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优化,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本领。
第八条技术人员培养与引进1.企业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引进机制。
2.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合作,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本领。
第九条知识产权保护1.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合法、合规取得知识产权,并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2.知识产权的保护应涵盖产品的设计、技术、商标等方面,防止知识产权被侵害和欠妥使用。
质量责任书中的创新和产品开发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产品质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企业往往与供应商签订质量责任书,并要求供应商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积极创新。
本文将探讨质量责任书中的创新和产品开发。
一、质量责任书的概述质量责任书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签订的一份合同,用于明确双方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质量责任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质量标准:明确产品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2. 质量监控:规定如何监控产品质量,并明确双方的监督责任。
3. 问题解决:规定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如何解决和承担责任。
4. 创新和产品开发:明确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创新要求和责任。
二、质量责任书中的创新要求在质量责任书中,企业往往要求供应商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积极创新。
创新可以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 创新理念:企业希望供应商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追求卓越,不断改进产品和工艺。
2. 技术创新:供应商应该具备独立的研发能力,能够应用最新的技术和理论,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
3. 工艺创新:供应商应该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效率,减少废品率,降低成本。
4. 风险管理创新:供应商应该具备风险意识,能够预测和规避可能的质量问题,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产品开发的责任质量责任书还规定了供应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产品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供应商应该全程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1. 市场调研:供应商应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规划和设计。
2. 技术支持:供应商应该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产品设计、样品制作等。
3. 质量控制:供应商应该确保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质量、工艺控制等。
4. 时效保证:供应商应该按照约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产品开发,并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四、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意义创新和产品开发对企业和供应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责任制度产品责任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制定的相关规定和措施。
首先,产品责任制度要求企业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严格控制。
企业应制定详细的产品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这包括从选材、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产品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安全隐患。
其次,产品责任制度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测试。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每批产品进行全面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同时,企业还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产品进行质量测试,确保产品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和需求。
此外,产品责任制度还要求企业对产品销售环节进行监管。
企业应确保产品的清晰标识,包括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同时,在产品销售环节,企业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在销售场所设立投诉箱、提供售后服务等,以便消费者及时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并得到解决。
产品责任制度还要求企业在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时,积极承担相关责任。
这包括及时对受影响的产品进行召回,对已售产品进行修复或退换,对因产品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造成的消费者损失进行赔偿等。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测部门和客户服务团队,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消费者的投诉和索赔事宜。
最后,产品责任制度还要求企业进行持续改进和追溯。
企业应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工艺和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消费者满意度。
同时,企业还应建立产品的追溯体系,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进行监管和追踪,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产品责任制度是一套完整的规范和控制措施,对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监管和管理。
通过建立和落实产品责任制度,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产品责任制度
一、概念
产品责任制度是指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存在缺陷或者警示标示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时,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制度。
二、特点
1. 产品责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强化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2. 产品责任制度属于无过错责任,即不论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是否有过错,只要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缺陷,就应当承担责任。
3. 产品责任制度的责任范围包括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不仅包括直接损失,还包括间接损失。
4. 产品责任制度的赔偿方式包括赔偿金、修复、更换、退货等。
三、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同时,《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也对产品责任制度进行了规定。
四、案例分析
2016 年,某消费者在使用某品牌电热水壶时,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触电受伤。
经鉴定,该电热水壶存在设计缺陷,且产品包装上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该品牌的生产者和销售
者应当承担产品责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作者: 邹鲲
作者机构: 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湖北武汉430071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0-121页
主题词: 产品责任;缺陷;责任竞合;归责原则;损害赔偿
摘要: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我国于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并于2000年7月进行修改.这部有5章74条的法律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政色彩强烈,其中关于行政机关的产品质量监督和行政处罚的内容几乎占了全部条文的2/3,因此被认为是'经济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整手段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并能够深入经济生活,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之理念的反映,是产品责任法与产品质量管理法的统一,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国特色'.相比之下,对于产品责任的规定相对较少并且规定的也较简洁.本文拟从产品责任的相关概念入手,阐释产品责任的构成、性质、归责原则、损害赔偿并对程序法上的产品责任的举证分配、诉讼时效、诉权运用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产品研发与创新管理制度
产品研发与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推动产品研发和创新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准则和规定。
这些制度旨在提高研发和创新的效率,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并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1. 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计划、资源分配、进度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研发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2. 创新管理制度:明确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建立创新团队,提供创新资金和资源,制定创新流程和评估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实施创新项目。
3. 知识管理制度:建立知识库,收集和整理研发成果和经验教训,促进知识共享和学习,提高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4.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研发成果得到合法保护,包括申请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防止知识产权的侵权和流失。
5. 技术评估和验证制度: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评估和验证,包括技术可行性评估、市场需求评估、竞争对手分析等,确保研发投入的价值和商业化可能性。
6. 研发团队建设和激励制度:建立高效的研发团队,包括人员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机制,提供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的创新和积极性。
7. 创新合作和合作伙伴管理: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等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进行技术合作、研发联合等,共同推动创新和产品研发。
通过建立和严格执行这些产品研发与创新管理制度,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推动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一. 引言产品质量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而持续改进与创新则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
二. 制度框架1. 指导思想本制度的指导思想是“质量第一、持续改进、创新驱动”。
即将质量置于首要位置,持续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创新推动质量的提升。
2. 制度目标a. 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b. 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并满足客户需求。
c. 推动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3. 责任分工a. 高管层: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并确保其贯彻执行。
b. 质量部门:负责产品质量的监控、评估和改进工作。
c. 各部门:按照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履行相应的质量责任。
三. 主要内容1. 质量管理体系a. 建立ISO9001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工作按照标准进行。
b. 制定质量目标和绩效指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c.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整体质量控制a. 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出厂,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b. 建立质量检验制度,保证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c. 加强供应商管理,确保供应商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3. 持续改进a. 建立不断改进的机制,鼓励员工对产品质量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b. 通过流程优化、技术创新等方式,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c. 建立缺陷分析和纠正措施制度,及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4. 创新驱动a. 鼓励研发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b. 与用户进行密切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并通过创新满足用户需求。
c.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
四. 考核评估为确保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考核评估。
具体包括:1. 定期对各部门进行质量管理情况的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在企业中的意义、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立足并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关键因素。
然而,良好的产品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变化。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意义1. 提升产品性能: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可以促使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2. 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可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并保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3.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高品质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认可,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
同时,改进和创新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实施过程1. 建立质量管理团队:企业应组建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负责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2. 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检测、不良品处置等环节,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加强市场调研: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企业可以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并制定出改进方案。
4. 鼓励员工参与创新: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想法,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5. 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产品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现快速迭代和创新。
四、效果1.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质量持续改进和创新,企业能够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2.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优质的产品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收益。
产品创新制度产品创新在现代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推动创新,许多企业纷纷建立了产品创新制度,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机制。
本文将探讨产品创新制度的重要性和构建方法。
一、产品创新制度的重要性1. 提升企业竞争力:产品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份额,增加收入。
2. 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只有推出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一个完善的产品创新制度能够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并迅速做出产品调整。
3. 强化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要依赖于强大的研发能力。
建立产品创新制度可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和质量,激发研发团队的创新激情,培养创新人才。
4.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品创新制度,企业可以更好地对资源进行配置,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和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二、构建产品创新制度的方法1. 制定明确的创新目标:企业应该明确产品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要实现的市场份额、销售额等具体指标。
将目标分解为各个具体的研发项目,为研发团队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动力。
2. 设立创新研发团队: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创新研发团队,招募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和资源支持,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研发团队的创新潜力。
3. 加强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产品创新的基础,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趋势、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调研,为产品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4. 建立创新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明确创新的流程和规范,建立创新项目的评估、审核和决策机制,将创新工作纳入正常的运营管理中。
5. 激励创新人才:企业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做出重要创新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以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 加强与外部合作:创新需要吸纳外部资源和智慧。
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供应商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技术交流、联合研发等,提升创新能力。
三、产品创新制度的实施产品创新制度的实施过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制度落地:企业应加强对产品创新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各级员工对制度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制度贯彻到具体的操作中。
我国产品责任制度: 守成与创新(上)关键词: 产品责任精神损害惩罚性赔偿内容提要: 相对于《产品质量法》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五章既有守成的一面也有诸多创新规定,在解释上不可完全适用特别法优先的原则或新法优先的原则,而是要将两个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解释,方能正确适用。
《侵权责任法》没有对产品责任中的“损害”进行重新界定,产品自身的财产损失不属于产品责任的“损害”;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产品责任案件,惩罚性赔偿规定的适用有待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
引言我国产品责任制度从《民法通则》第 122 条的原则性规定到 1993 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建立产品责任制度,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章产品责任的规定,其在我国的发展可谓从无到有,从简单走向完善。
然而,由于立法者并未明确说明《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法》之间的关系,使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两部法律的解释方法及适用存在诸多争议。
笔者试图用实证考察、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两部法律的相关规定以及适用原则、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同时就新法对旧法的守成及创新性规定进行全面解读,并对法律解释上的几个主要争议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侵权责任法》与《产品质量法》的解释方法及其适用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可以说是产品责任领域的基本法律。
因为之前的《民法通则》第 122 条仅对产品责任作了原则性规定,对于很多具体操作性问题并未加以全面规定。
其后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领域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但是个别领域的单行法无论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还是从理论发展的角度,都存在很多问题。
在《侵权责任法》立法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以侵权法的产品责任一章来取代现有的《产品质量法》,以实现产品责任领域立法层面的相对统一。
《侵权责任法》第五章规定了产品责任,但并没有如学者们期望的那样完全取代现有的《产品质量法》,也无补充或修改《产品质量法》规定之明确表示。
虽然此次《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召回制度、医疗产品责任等创新性规定,但对于责任主体、归责原则等问题,基本沿用了《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对大家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品的定义、缺陷的定义和分类等,又似乎有些遗漏。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两部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适用,立法部门也并没有明确规定。
这种两法并行、各说各话的局面对于法条的解释和实务中两部法律如何适用带来极大的困难。
例如,在对于缺陷产品造成“损害”的理解上,王利明教授认为,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关于损害的概念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来确定,只要造成了他人民事权益的损害并且产生损害后果,都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加以救济。
[1]另有学者则认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 5 条的规定,既然《产品质量法》属于规范产品责任的特别法,损害问题亦应适用该特别法的规定。
关于《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法》的解释方法及适用关系,笔者的观点如下:首先,《侵权责任法》对于产品责任的规定与道路交通责任不同,并非完全指向特别法。
《侵权责任法》第 48 条明确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据此,道路交通责任将优先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而对于产品责任,《侵权责任法》并未明确作出此种规定,而且体现在条文上也是既有重合、又有不同。
因此,产品责任不能简单地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则。
其次,《侵权责任法》与《产品质量法》也并非新法优于旧法的关系。
作为新法的《侵权责任法》并未明确规定取代旧法《产品质量法》,而且对于一些《侵权责任法》中未加规定的事项,如产品的定义,缺陷的定义等均需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再次,《侵权责任法》的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法》的关系应当采用系统解释的方法。
既然《侵权责任法》未明确表明取代《产品质量法》,则不能得出新法优于旧法的结论;既然《侵权责任法》未明确规定适用《产品质量法》,也不能完全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则。
作为新法的《侵权责任法》对产品责任的规定既有对《产品质量法》的沿用,又有创新性规定,对某些毫无争议的问题[2]或者当前阶段不够成熟完善的问题[3]则不予规定,需要借第 5 条之规定指向《产品质量法》。
也就是说,对于《侵权责任法》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无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则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二、相关条文的实证考察笔者通过《侵权责任法》与《产品质量法》两部法律对产品责任相关条文对比的形式,进行实证考察如下:内容《侵权责任法》《产品质量法》(特别法)基本评论产品的定义无定义第 2 条第二款、第三款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适用特别法规定缺陷的定义无定义第 46 条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适用特别法规定归责原则第 41 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 42 条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 41 条第一款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意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 42 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基本沿用召回制度第 46 条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
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无相关规定创新规定惩罚性赔偿第47条明知刹那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无相关规定创新规定医疗产品责任第 59 条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
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无相关规定创新规定责任主体第 41 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 42 条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 43 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第 41 条第一款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意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 42 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 43 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
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
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基本沿用诉讼时效未作规定第45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适用特别法规定赔偿范围未列举赔偿范围,但在第47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并且可以适用第22条精神损害赔偿第44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适用特别法规定的基础上,还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免责事由未作规定第 41 条第二款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适用特别法规定与违约责任的关系无规定第 40 条第一款售出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一)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二)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适用特别法规定,同时需要考虑合同法第122条的规定其他相关规定第45条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无相关规定创新规定三、守成或“从旧”从以上对两部法律具体条文的比较可以看出,《侵权责任法》沿用了《产品质量法》的很多规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与《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完全一样,只是表述略有不同,如关于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的相关规定;二是在《侵权责任法》中不作规定,但是根据第 5 条的规定,理应指向《产品质量法》,适用该法的规定,如关于产品的定义、缺陷的定义、免责事由、诉讼时效的规定即是如此。
(一)产品的定义对于“产品”如何定义是各国产品责任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明确了产品的定义和范围,使用者才知晓哪些产品可以通过产品责任法来获得救济。
对于产品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通常体现了立法者对于使用者和生产者(以及销售者)双方利益的平衡。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三版:产品责任》第 19 节将产品界定为:“产品是经过商业性销售以供适用或消费的有形动产。
”接下来的解释中认为其他项目如不动产和电,当它们的销售及使用与有形动产的销售及使用足够类似时,也是产品;而对于服务、人类血液及人类组织器官,即使是商业性提供的,也不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