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 格式:doc
- 大小:31.69 KB
- 文档页数:9
软件工程文档国家标准
软件工程是一门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工程原理和方法为基础,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知识,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应用。
在软件工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和促进软件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标准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化原则,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统一国家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而制定和实施的强制性标准。
在软件工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可以统一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规范和标准,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软件工程领域的健康发展。
国家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特点,结合国际标准和国内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国家软件工程发展的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应当包括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规范,涵盖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还应当考虑到软件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趋势,为软件工程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规范和指导。
国家标准的实施需要软件工程领域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软件工程从业人员的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软件工程领域的标准化建设。
同时,国家标准的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软件工程领域的标准得到有效执行,为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总之,国家标准对于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规范和促进软件工程的发展,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软件工程领域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共同推动软件工程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为我国软件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
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
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
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
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
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文件规章制度一、教学目标与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院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教学态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教学计划1.学院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制定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包括学科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计划的修订需经过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批,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
三、教学质量评估1.学院设立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负责学院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2.学院每学年都要对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术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国家级竞赛成绩等方面。
3.学院会将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和课程审核的依据。
四、教学管理1.学院设立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教学的具体管理工作。
2.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教师的招聘、聘任和培养工作,并且建立教师档案。
3.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生的选课、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工作,并协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
五、教学设施与实验室1.学院要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并保证这些设施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2.实验室使用需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3.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软件,并及时更新。
六、教师人员管理1.学院要重视教师人员的培训和发展,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
2.学院要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
3.学院要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
七、学生管理1.学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包括课程安排、学籍管理和日常纪律管理等。
2.学院要积极开展学生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学院要建立健全的学生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学术成绩优秀和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惩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5年10月17日近十年来,计算机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逻辑、电子学、程序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与程序语言、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新的学科内容,突破了计算机学科原有的专业设置框架,逐渐形成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之下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方向的新格局。
本规范分为五个部分:一、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二、培养目标与规格;三、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四、办学条件;五、主要参考指标。
第三部分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仅阐明了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总体描述与指导原则,详细内容见附录1与附录2。
在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这部分中,规范从整个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没有局限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
一、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1. 主干学科概况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早出现的学科。
从1956我国高校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算起,到现在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称谓,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
(1) 发展初期(1956—1977年)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这个规划除确定了56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还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6项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
到1958年,共有15所高校开办了计算机专业。
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有以下特点:1) 专业创始人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
计算机第五轮学科评估1. 引言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学科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背景、目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
2. 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并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评估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质量。
计算机第五轮学科评估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3. 目的计算机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质量,并为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提供参考。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各高校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表现,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4. 评估内容计算机第五轮学科评估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4.1 师资力量评估将考察教师的学历、学术经历、教学经验等情况,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在业界的影响力。
4.2 课程设置评估将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评估重点将关注课程的设置与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践环节的设置情况。
4.3 实践环节评估将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环节进行评估,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
评估将关注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际工作的对接程度,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4.4 学生评价评估将收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
5. 评估方法计算机第五轮学科评估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
具体方法将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1 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将填写问卷,评估他们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认知和满意度。
5.2 专家评审邀请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评审。
5.3 实地考察评估组将实地考察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情况,包括教学设施、实验室环境等。
附件1: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1、评审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评审的依据是《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
其中,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
评价等级分为五档,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23附件2: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4附件3: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联系人信息表学院(盖章)5附件4:全国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6附件5: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规范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确定联系人第一条教指委确定1名国家精品课程推荐申报联系人,具体负责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行政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
请将联系人个人信息报送教育部高教司(本科相关学科教指委报送高教司理工处,高职相关专业教指委报送高教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相同无须再报),其相关信息将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上予以公布。
二、组织申报与评选第二条教指委推荐申报的课程必须是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一经推荐,该课程不得另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第三条教指委应根据学科、专业类的特点,制定具有针7对性的评选标准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布,优先鼓励不同种课程申报,优先推荐体现专业特色与教学改革方向的课程。
第四条教指委须以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形式遴选产生最终推荐课程,其中会议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通讯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应为所在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计算机专业考核评价标准1. 引言计算机专业考核评价标准是用于对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项目或个人进行评估的指导方针。
通过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准确衡量学生或工作人员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计算机人才。
2. 考核内容计算机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2.1 理论知识考核者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
针对不同层次的考核对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或不同级别的考试来评估其理论知识水平。
2.2 实践能力考核者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计算机相关项目或实验。
实践考核可以通过设计和开发小型软件系统、实施网络部署、进行数据挖掘或机器学习实验等方式来进行。
2.3 创新意识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评价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对考核者进行项目或课程设计的评估,以及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等方式进行。
2.4 团队合作能力在现实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员需要与其他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因此团队合作能力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项考核可以通过团队项目的评估来进行,注重考察考核者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度。
2.5 专业素养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这些方面的考核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面试、演讲或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
3. 考核方法为了实施计算机专业考核评价标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考试考试是最常见的一种考核方法,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采用选择题、编程题、设计题等方式进行考核。
根据不同层次的考核对象,可以设置不同难度和覆盖范围的考试。
3.2 实验实验是对考核者实践能力的一种评估方式,可以要求考核者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设计、开发和验证,并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要求可以涵盖计算机系统配置、软件开发、网络配置等方面。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一、教学内容1. 课程目标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当明确课程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等。
2. 内容丰富全面:教师应当包含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方法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该有实践操作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2. 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三、教学手段1. 教材选择:教师应当选择权威的教材,内容全面,符合课程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2. 教学工具:应当有适当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实验室等,以方便学生实际操作。
四、教学效果1. 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与教学质量相符合,反映出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定期进行学生满意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五、教师素质1. 教学经验: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敬业精神:热爱教学事业,对学生负责,乐于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生综合素质1. 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当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2. 团队合作精神: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项目,发挥集体的力量。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师素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够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希望各个学校和教师能够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深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优质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应当包含计算机基本原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编程语言基础等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作者:来源:《山西教育·招考》2018年第07期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篇一: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交审议稿)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7月1日目录1、前言................................................................................................. . (2)1.1 学科意义................................................................................................. .. (2)1.2 专业概述................................................................................................. .. (2)1.3 人才培养特色................................................................................................... .. (2)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范围................................................................................................. .. (3)2.1学科代码................................................................................................. (3)2.2适用专业范围................................................................................................... (3)3、培养目标................................................................................................. .. (3)4、培养规格................................................................................................. .. (4)4.1学制与学位................................................................................................... . (4)4.2知识要求................................................................................................. (4)4.3素质要求................................................................................................. (5)4.4能力要求................................................................................................. (5)5、课程体系................................................................................................. .. (6)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6)5.2课程设置................................................................................................. (7)6、教学规范................................................................................................. (11)6.1教学过程规范................................................................................................... . (11)6.2 教师行为规范................................................................................................... (12)7、师资队伍................................................................................................. (12)7.1师资队伍结构................................................................................................... . (13)7.2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 (13)8、教学条件................................................................................................. (14)8.1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14)8.2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设施 (14)8.3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149、教学效果................................................................................................. (15)9.1教学成果................................................................................................. . (15)9.2课堂教学效果................................................................................................... . (15)10、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5)10.1质量保障目标............................................................................................................................15 10.2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15)11、名词释义................................................................................................. . (16)附表1 .................................................................................................... .. (17)附表2 .................................................................................................... .. (18)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使金融学类专业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职计算机课程标准高职计算机课程标准是指为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
高职计算机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信息化时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
1.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原理等;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3.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方向的课程。
三、教学内容。
1. 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践教学,注重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训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3. 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1. 考试评价,采用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践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实训成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 项目评价,通过项目成果、团队合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2. 教学设施,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满足教学实验和项目实践的需求;3. 教学资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案例,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计算机专业质量分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引言计算机专业作为当前社会中发展最迅猛的学科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分析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质量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
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教学质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评估。
在这些方面,我认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以下特点:1. 丰富全面的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够把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2. 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编程实验。
因此,教师们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先进完备的教学资源: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离不开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工具的支持。
学校给予计算机专业充分的投入,提供了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和全套的软件工具,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实践学习。
二、课程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评估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的重视: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应该注重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考查。
这些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
2.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
这些课程应该涵盖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实践课程的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因此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如程序设计实验、软件工程实践等。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篇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计算机应用(0901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有同等学历三、基本学制3年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软件与硬件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和信息处理等操作或产品销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说明: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1或2个证书。
六、人才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观服务意识。
3.具有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4.具有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具有熟练的中英文录入能力,掌握文字排版技能。
2.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3.具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具有计算机应用领域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能力。
6.具有多媒体素材处理、简单的动画设计能力。
7.具有使用数据库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基本能力。
8.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具有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能力。
9.具有计算机硬件拆装、系统组装和简单故障排除及维护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办公自动化 1.具有熟练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能力。
2.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的能力。
3.掌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1.具有常用数码产品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能力。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下: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
奋斗精神,身心健康。
2.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熟悉国家有关经济
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责任感。
3.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和一
定的文学、管理、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4.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训练,了解本专业
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具有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
力。
5.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
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对外交流能力。
6.学生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设计、制造、施工、运行和维护
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全面的系统设计和实践能力。
7.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
及新工艺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8.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
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以上为国家标准,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会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质量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IT教学标准目标本文档旨在提出2023版义务教育阶段小学IT教学的标准,以确保学生在IT领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常见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
2. 信息检索与利用:学生应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其他在线资源获取信息,并能够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和图表工具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分析,以解决实际问题。
4. 编程基础:学生应学会基本的编程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够使用简单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
5. 多媒体创作与编辑:学生应学会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创作和编辑,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6. 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学生应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和遵守网络使用规范。
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2. 项目驱动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多元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教师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作品展示、实际操作和口头报告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IT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资源1. 教材和课件: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和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2. 在线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工具,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机会。
3. 实验室设备:配置适当的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设备,提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的场所和工具。
教师要求1. 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IT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2. 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能力:教师应不断和更新IT知识,保持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教学实施保障1.教材选用。
根据开设的课程,按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选用符合学生学习基础的优秀教材。
2.师资队伍选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有专任主讲教师20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9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75%;长期驻校企业教师12人,均为对口本科毕业5年以上,2年以上教学经验,2年以上项目开发经验的中高级工程师。
3.教学及实验实训条件。
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专业综合实训室等12间软硬件课程实验实训室。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杭州、北京、青岛、广州、中山等地建设了实习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岗位,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方案及评价体系。
4.数字化资源。
校企教师在超星泛雅平台、学银在线平台构建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6门院级一流课程资源平台,合作办学企业在U+平台以及人才呀平台构建了《SSM框架》、《人工智能》等线上课程78门、《JAVA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等10门岗位课程以及《职场面试能力分析与试题精讲》、《新手简历设计》等10门职业能力素质拓展课,确保本专业线上教学顺利进行。
5.质量管理。
依据国家政策、行业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编制了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课程三纲以及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生管理手册》等,能够全过程、全方位对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学校有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定,加强教与学的督促检查,确保教学质量。
6.经费保障。
学校非常重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从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教学经费、图书资料等方面投入了相应的资金支持,本专业将严格执行学校相关经费的预算,保证专款专用。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
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
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
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
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
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
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计算机类(0809)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 基本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80904K)物联网工程(080905)(2)特设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3培养目标3.1专业类培养目标本专业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的能力,能清晰表达,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体现专业点及其支撑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反映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事业发展的预期;是具体的、能够分解落实的、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的、能够检验其是否实现的;应作为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少数优秀毕业生的预期。
各高校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应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各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有计算机行业或企业专家有效参与的定期评价修订制度,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培养规格4.1 学制4年。
4.2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部分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方面(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 (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或研究探索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5)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
(6)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观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7) 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4.3 体育方面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 : 1。
教师须将足够的精力投人学生培养工作。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4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5.2.1 专业背景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或计算学科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经历。
专业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职教师还可以拥有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历且具有从事信息安全教学或科研工作的经历。
5.2.2工程背景与研究背景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背景。
授予工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有教师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经历。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科学研究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
5.2.3 教学基本能力全职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与承担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掌握所投课程的内容及其在毕业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培养目标实现的关联,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些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参与学生的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5.3 教师发展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指导、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
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6 教学条件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6.1教学设施要求(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小于16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良好,方便教师、学生使用。
(2)保证学生以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
(3)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6.2信息资源要求注重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人,配备数量充足的纸质和电子介质的专业图书资料,生均图书不少于80册,师生能够方便使用,阅读环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
6.3教学经费要求教学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 200元。
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费、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
新建专业还应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7质量保障体系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培养方案制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对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