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源山茶花叶片结构特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84.55 KB
- 文档页数:15
山茶花的特征范文山茶花,学名茶梅(Camellia),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大多为花园、墙壁或盆栽的观赏植物。
下面详细介绍山茶花的特征:一、外观特征:1.树形:山茶花树形多为圆柱形或卵圆形,高度一般在1-5米之间,叶绿素丰富,枝繁叶茂。
2.叶片:山茶花的叶片呈互生或对生,选用观赏山茶种类时,较宽大的叶片常具有吸引力。
叶片的形状为卵形或长椭圆形,质地稍厚,颜色深绿,光泽度较强。
3.花朵:山茶花的花朵大多为无梗的,单瓣或重瓣,通常是绚丽多彩,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有红、粉红、白、黄、紫等颜色。
花朵的大小和形态各异,其中双瓣和蔷薇状的花朵尤为吸引人。
4.结实:山茶花结有大量的坚果,果实成熟时呈橙黄色或棕色。
坚果内含种子,种子上有一层黑色的坚硬外果皮。
二、生长习性:1.光照要求:山茶花喜光,对直射光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一般情况下,选择生长在充足阳光照射下的地方,花朵色泽更鲜艳。
2.温度要求:山茶花适应性较强,可生长在温暖的地区,对温度波动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水分要求:山茶花对水分要求较高,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但应避免盆土水浸湿,以免导致根部腐烂。
4.土壤要求:山茶花喜欢松散、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对土壤的pH值要求较高,适宜范围在4.5-6之间。
三、繁殖方法:1.种子繁殖:山茶花种子一般需经过冷处理后,才能更好地发芽。
将收集到的山茶花种子放入湿沙或湿木屑中,置于低温环境下,隔一段时间取出,放在室温下孵化。
2.插条繁殖:可选择健康生长的山茶花枝条进行插条繁殖。
将枝条修剪为适当的长度(约10-15厘米),除去下部叶片,并浸泡在激发根系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插入湿润的育苗土或河沙中,即可完成插条繁殖。
3.分株繁殖:山茶花可以通过分株繁殖进行扩展。
在山茶花萌发的早春季节,将株离子脱离父株,再种植到新的土壤中,保持湿润环境,即可生根生长。
四、栽培注意事项:1.浇水:山茶花是耐旱植物,但在盆栽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
形态特征山茶是常绿阔叶灌木或小乔木。
枝条黄褐色,小枝呈绿色或绿紫色至紫褐色。
叶片革质,互生,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至倒卵形,长4~10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至近半圆形,边缘有锯齿,叶片正面为深绿山茶花色,多数有光泽,背面较淡,叶片光滑无毛,叶柄粗短,有柔毛或无毛。
花两性,常单生或2~3朵着生于枝梢顶端或叶腋间。
花梗极短或不明显,苞萼9~10片,覆瓦状排列,被茸毛。
花单瓣,花瓣5~7片,呈1~2轮覆瓦状排列,花朵直径5~6cm,色大红,花瓣先端有凹或缺口,基部连生成一体而呈简状;雄蕊发达,多达100余枚,花丝白色或有红晕,基部连生成筒状,集聚花心,花药金黄色;雌蕊发育正常,子房光滑无毛,3~4室,花柱单一,柱头3~5裂,结实率高。
荫果圆形,外壳本质化,成熟茹果能自然从背缝开裂,散出种子。
种子淡褐色或黑褐色,近球形或相互挤压成多边形,有平面和棱角,种皮角质坚硬,种子富含油质,子叶肥厚,可用来榨取食用油。
云南山茶叶片较山茶为大,长6~14cm,宽3~7cm,叶缘具锐锯齿。
花比山茶更大,径8~16cm,亦有达22cm者;子房3~5室,密被丝状绒毛。
茹果扁球状,表面有毛。
金花茶为小乔木,高2~6m,叶薄革质,叶长圆形,缘具骨质小锯齿或纫锯齿,两面光滑,有时有毛。
花瓣7~8枚,多的可达17枚,金黄色至淡黄色,具蜡质光泽,花径3~5.5cm;子房多3室,无毛或有毛。
蒴果扁球形或近球形。
山茶除原种外,园艺品种很多。
当今世界上山茶品种已发展到5000余个。
中国山茶的品种约300余个,现正在整理研究中。
根据雄蕊的瓣化,花瓣的自然增加,雄蕊的演变,萼片的瓣化,概分为3大类、12个花型:一、单瓣类花瓣排列1~2轮,5~7片,基部连生,多呈筒状,雌、雄蕊发育完全,能结实。
山茶的图片(20张)(一)单瓣型:特征如上。
二、半重瓣类花辩排列3~5轮,20片左右,多者近达50 片(包括雄蕊瓣化的花瓣)。
(一)半重瓣型:花瓣排列2~4轮,雄蕊小瓣与维蕊大部集中于花心,雄蕊大部趋向退化,偶能结实,如“白绵球”、“猩红牡丹”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山茶花赏析篇一:华东地区山茶花品种解析853、闪金光(Shanjinguang)白底微带粉红,洒淡紫红条纹和斑块、块点。
花径6-7公分,雄蕊排列成圆桶状,下部连合。
花期1-2月。
854、白宝珠(Baibaozhu)托桂型灌木,花白色,大瓣一轮,5-6片,基部连合,中心由多数具柄的小花瓣和少数雄蕊混生成球形,小花瓣柄排列整齐,在部连全,雌蕊发育正常,花初放时筒形,全部时如杯状,花径约6厘米。
花期:2月-3月。
855、何郎粉(Helangfen)株形低矮,枝条软斜,叶椭圆形,有明显锯齿。
正面绿色,背面暗绿。
花粉红色泛白纹,初放时盆形。
花期:2月中旬-3月下旬。
856、石榴红(Shiliuhong)花大红色,大瓣2轮,呈喇叭形,中心由多数具柄的小花瓣和少数雄蕊混生成球形,似石榴花,故名石榴红。
花形较小,花径5-6厘米。
花期:2月中旬-3月。
857、金盘荔枝(Jinpanlizhi)大瓣一轮成盆状,花径9-10公分,中心是多数细瓣紧密排列组成的球体,状若荔枝,细瓣中伴生少雄蕊,但有时雄蕊较多。
花期2-3月。
858、小金盘荔枝(Xiaojinpanlizhi)花大红色,大瓣5-6片,一轮成盆状托于下,中心细瓣紧密排列成半球形,如偏荔枝壳状。
花柱伸出细瓣外,柱头三裂。
花径约7厘米。
花期:2-3月。
859、洒金宝珠(Sajinbaozhu)大花瓣1-2轮,中心小花瓣集生成球形,花瓣白底洒鲜艳红条红斑。
雄蕊与小花瓣等长,露出黄色花药,极美丽。
花径7-8公分,花期2-4月。
860、花佛鼎(Huafoding)重瓣类,托桂型。
灌木,树冠圆形,枝展均匀。
叶片阔椭圆,先端尖,基部近圆形,叶片6-8.6厘米,宽4.5-5.2厘米,柄长1厘米。
深绿色。
叶质较薄,偶出黄斑花叶,数量少,叶主脉凸起,侧脉不明显。
茶花形态结构特征
茶花,也被称为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
以下是茶花的形态结构特征:
1.茎:茶花是灌木或小乔木,高度可以达到9米。
嫩枝通常是无毛的。
2.叶:茶花的叶子是革质的,形状为椭圆形,长度大约在5~10厘米之间,宽度为2.5~5厘米。
叶子的先端略尖,或者急短尖而有钝尖头,基部是阔楔形。
叶子的上面呈深绿色,干后发亮,无毛;而下面则是浅绿色,也无毛。
叶子的侧脉有7~8对,在叶子的上下两面都可以看到。
叶子的边缘有相隔2~
3.5厘米的细锯齿。
叶柄的长度在8~15毫米之间,也是无毛的。
3.花:茶花的花轴短而粗,属于假总状花序,可以是单生、对生或丛生。
茶花是两性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
花萼是花的最外一轮,由5-7个萼片组成,起到保护花蕾的作用。
在受精后,萼片会向内闭合以保护子房,直到果实成熟而不会脱落。
花冠的颜色主要是白色,但也有少数呈淡红色,由5-9个花瓣组成。
雄蕊的数量很多,一般有200-300枚,每个雄蕊都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中产生了很多花粉粒。
雌蕊则由子房、花柱和柱头组成;柱头分为3-6个叉,开花时会分泌白色粘液,这可以粘着花粉并刺激花粉萌发。
花柱是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基部为子房,内分3-4个室,每室内有4胚珠。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8):1476-1486A c t aB o t .B o r e a l .GO c c i d e n t .S i n.㊀㊀文章编号:1000G4025(2018)08G1476G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7606/j.i s s n .1000G4025.2018.08.1476收稿日期:2018G05G09;修改稿收到日期:2018G07G20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国家标本平台G教学标本子平台运行服务项目(2005D K A 21403GJ K );西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635013);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20162102007)作者简介:邓禹君(1997-),男,本科生,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E Gm a i l :1007188065@q q .c o m ∗通信作者:邓洪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系统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E Gm a i l :d e n g h p@s w u .e d u .c n 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邓禹君,李㊀懿,贺㊀萍,邓洪平∗,李文巧,杨旭东(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摘㊀要:为解决一些山茶科(T h e a c e a e )的分类学问题,该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山茶科2亚科6属共20种植物的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为山茶科的科学分类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1)山茶科20种植物的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能够区分种间差异和分类等级,显示了比较全面的分类价值.(2)基于微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0个种分为2个大类群以及10个分支,很好地区分了山茶亚科(T h e o i d e a e )与厚皮香亚科(T e r n s t r o e m o i d e a e ),并将大部分分类地位相近的物种归类到一起,较好地反映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3)该研究结果支持将小黄花茶组(S e c t .L u t e o f l o r a )作为独立的一个组;支持将重庆山茶(C a m e l l i a c h u n g k i n g e n s i s C h a n g )从瘤果茶组(S e c t .T u b e r c u l a t a C h a n g T a x .)中分离;支持将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划分为两个较大类群,认为将厚皮香亚科并入五列木科(P e n t a p h y l a c a c e a e )的观点还有待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关键词:山茶科;叶表皮微形态;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分类学中图分类号:Q 944.56文献标志码:AS t u d y o nL e a fE p i d e r m a l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o f 20S pe c i e s o fT h e a c e a e D E N G Y u j u n ,L IY i ,H EP i n g ,D E N G H o n g p i n g ∗,L IW e n q i a o ,Y A N G X u d o n g(S c h o o l o fL i f eS c i e n c e s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E c o Ge n v i r o n m e n t s i nT h r e eG o r g e sR e s e r v o i rR e g i o no f t h e M i n i s t r y o fE d u c a t i o n ,C h o n g q i n g 40071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 s o l v e s o m e t a x o n o m i c p r o b l e m s o fT h e a c e a e ,13l e a f e p i d e r m a l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ch a r a c t e r s o f 20s p e c i e s ,w h i c ha r e f r o m2s u b f a m i l i e sa n d6g e n e r ao fT h e a c e a e ,w e r eo b s e r v e du n d e r l i gh tm i c r o Gs c o p e a n du s e d f o r t h e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p r o v i d i n g re f e r e n c e t o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a c e a e .T h e r e s u l t 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a t :(1)t h e 20s p e c i e sw a sw e l l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b y th e 13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s c o u l db eu s e d t o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v a r i o u s r a n k so f t a x o n o m i c t a x o n ,w h i c hs h o w e da l l Ga r o u n d t a x o n o m i c v a l u e .(2)T h ec l u s t e ra n a l y s i sa n d p r i n c i p l e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s e sb a s e do n 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s d i v i d e d t h e 20s p e c i e s i n t o 2c l a d e s a n d 10i s o l a t e s ,s u g g e s t i n gt h a t t h e t a x o n Go m y s y s t e mc o u l dw e l l d i s t i n g u i s hT h e o i d e a e a n dT e r n s t r o e m o i d e a e ,a n dm a i n l yg r o u p s pe c i e sw i t hc l o s e t a x o n o m i c s t a t u s t o g e t h e r ,w h i c h p r ef e r a b l y r e f l e c t e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s p e c i e s .(3)T h i ss t u d yo f f e r e d e v i d e n c e o f l e a f e p i d e r m a l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f o r 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o f S e c t .L u t e o fl o r a a n d s u p p o r Gt e d t h e s e g r e g a t i o no f C a m e l l i a c h u n g k i n ge n s i sf r o m S e c t .T u b e r c u l a t a C h a ng T a x .B e s i d e s ,thi ss t u d y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d i v i d i n g T h e o i d e a ea n dT e r n s t r o e m o i d e a e i n t o2c l a d e sw a s l o g i c a l ,b u t t h ev i e w po i n t t h a t T e r n s t r o e m o i d e a e a n dP e n t a p h y l a c a c e a e s h o u l db e c l u s t e r e d t o ge t h e r n e e d sm o r e p r o of .K e y w o r d s:T h e a c e a e;l e a fe p i d e r m a lm i c r oGm o r p h o l o g y;c l u s t e ra n a l y s i s;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P C A);t a x o n o m y㊀㊀山茶科是一个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植物类群,其分布中心位于亚洲,世界上约700余种,中国约480种[1G3].传统的山茶科分类多以形态学上器官的分化程度,如花梗㊁萼片㊁花瓣㊁果皮㊁果实的发育状况以及叶片宏观特征等性状进行种的划分和进化分析.但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各种形态特征往往不同步,原始和进化性状并存,且形态指标易受地形㊁土壤㊁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山茶科的分类非常复杂,同时也导致了山茶科分类问题上许多不同的观点.对于山茶属(C a m e l l i a L.)的分类研究,影响力最大的是张宏达和闵天禄两位学者的观点.张宏达系统相对更为细化,而闵天禄在张宏达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归并,例如将小黄花茶组归类至实果茶组(S e c t.S t e r e o c a r p u s(P i e r r e)S e a l y R e v.)当中㊁将重庆山茶与瘤果茶(C.t u b e r c u l a t a C h i e n)合并等[1,4G5].此外,20世纪至21世纪初,厚皮香亚科属于山茶科的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承认,但A P G系统把厚皮香亚科从山茶科当中独立,并把厚皮香亚科归并至五列木科中,引起了分类学界的广泛关注[6G7].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将植物叶表皮解剖特征作为一种重要依据来进行分类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这是由于叶片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小,而且与叶的宏观结构相比,叶表皮解剖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类群间的系统发育规律,所以叶表皮解剖特征在系统分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8G9].另外,数量分类学是一种在各生物性状等权值基础上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能够较好地避免传统分类中主观因素的影响[10].因此,将植物叶表皮解剖结构与数量分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解决一些有争议的分类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11G13].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对部分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探讨,通过观察或重复测量叶表皮垂周壁㊁气孔器类型㊁腺点有无㊁气孔簇有无㊁气孔长轴长度㊁保卫细胞宽度等特征,再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探讨一些山茶科分类上的问题,并为山茶科的科学分类提供参考资料.1㊀材料和方法1.1㊀材㊀料本研究共观察了20种山茶科植物,其中油茶(C.o l e i f e r a A b e l.)㊁重庆山茶㊁瘤果茶㊁西南红山茶(C.p i t a r d i i C o h.)㊁厚皮香(T e r n s t r o e m i a g y mGn a n t h e r a(W i g h t e tA r n.)B e d d o m e)㊁四川厚皮香(T.s i c h u a n e n s i s)6个种采集自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的腊叶标本,其余14个种采集自近植株顶部向阳生长的健康成熟叶片.本研究的材料来源详细信息见表1.1.2㊀实验方法1.2.1㊀叶片的解剖㊀对于新鲜叶片,采集后24h 内,用清水冲洗干净,浸泡于F A A(70%乙醇ʒ福尔马林ʒ冰乙酸=90ʒ5ʒ5)中保存;对于腊叶标本,先在清水中浸泡12~24h,待叶片软化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浸泡于F A A中保存.需对叶片进行解剖时,从F A A中将叶片取出,用清水将叶片洗净,于叶片中脉邻近区域剪取面积约1c mˑ0.5c m的叶块若干,置100%次氯酸钠中于30ħ恒温水浴锅中离析,待叶块呈白色时取出,对于部分叶表皮细胞易脱落的材料,至叶块黄白色时即可取出.利用尖头镊子挑取叶块的大部分叶肉,再利用毛笔和解剖针去除残余的叶肉,得到干净的叶表皮.将叶表皮标本制成临时装片,番红染色或不染色,于N i k o n E c l i p s e55i光学显微镜下对装片进行观察㊁拍照.1.2.2㊀数据的获得以及分析㊀根据拍好的照片,观察或重复测量上下表皮垂周壁样式㊁上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㊁气孔器类型㊁腺点有无㊁气孔簇有无㊁不育气孔器有无㊁气孔长轴长度㊁保卫细胞宽度㊁气孔长/宽㊁气孔密度㊁气孔器指数共13个性状.其中,气孔指数=视野中气孔数/(视野中气孔数+视野中表皮细胞数)ˑ100%.通过对比各个物种之间性状的关系,从而对这些性状的分类学意义进行分析.再利用E x c e l2010进行数据统计,并对定性性状进行编码,对定量性状取平均值后进行数据转换.定量性状转换公式如下:X i j=nX i jðn i=1x i j,(X i j为i号样品㊁j号性状的原始数据平均值)对赋予的数值以及转换好的数据利用N TGS Y S2.10e进行U P GMA聚类分析(遗传距离的计算采用欧氏距离,分析结果进行M a n t e l检验),再利用S P S 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7741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邓禹君,等: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表1㊀材料名录T a b l e1㊀S p e c i e s e x a m i n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序号物种名称S p e c i e s采集地S o u r s e生境H a b i t a t凭证标本V o u c h e r 1油茶C.o l e i f e r a A b e l.四川省叙永县X u y o n g,S i c h u a n林下W o o d l a n d000781812茶梅C.s a s a n q u a T h u n b.重庆市西南大学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草地L a w n001868443陕西短柱茶C.s h e n s i e n s i s C h a n g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草地L a w n001868454小黄花茶C.l u t e o f l o r a L i e xH.T.C h a n g贵州省赤水市C h i s h u i,G u i z h o u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73015重庆山茶C.c h u n g k i n g e n s i s C h a n g四川省会理县H u i l i,S i c h u a n林下W o o d l a n d000781946瘤果茶C.t u b e r c u l a t a C h i e n重庆市北碚区B e i b e i,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036487西南红山茶C.p i t a r d i i C o h.不详U n k n o w n林下W o o d l a n d000781708山茶C.j a p o n i c a L.重庆市北碚区B e i b e i,C h o n g q i n g草地L a w n001868549茶C.s i n e n s i s(L.)O.K t z e.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4710细萼连蕊茶C.t s o f u i C h i e n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4811四川毛蕊茶C.l a w i i S e a l y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4912四川大头茶G o r d o n i a a c u m i n a t a C h a n g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5013银木荷S c h i m a a r g e n t e a P r i t z.e xD i e l s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5114厚皮香T.g y m n a n t h e r a(W i g h t e tA r n.)B e d d o m e四川省法昌县F a c h a n g,S i c h u a n林下W o o d l a n d0007814715四川厚皮香T.s i c h u a n e n s i s重庆市南川区N a n c h u a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07947616川杨桐A d i n a n d r a b o c k i a n a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5217岗柃E u r y a g r o f f i i M e r r.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5518细枝柃E.l o q u a i a n a D u n n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5619细齿叶柃E.n i t i d a K o r t h a l s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5720钝叶柃E.o b t u s i f o l i a H.T.C h a n g重庆市缙云山M t.J i n y u n,C h o n g q i n g林下W o o d l a n d00186853主成分并根据13种性状在这些主成分上的载荷计算各物种主成分得分后,同上文法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处理结果对20种山茶科植物的系统地位进行探讨.用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矩阵详见表2.本文形态学术语主要参考M a l v e y P R A BGH A K A R与张浩等[9,14].山茶科植物的排序与分类地位描述参照«中国植物志»[1G2].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叶表皮微形态特征2.1.1㊀叶表皮垂周壁样式㊀在本研究中,根据垂周壁是否具有起伏以及起伏的程度,可以将垂周壁分成较平直㊁浅波状㊁波状㊁深波状4种主要类型,以及较平直至浅波状和浅波状至波状2种过渡类型.由表2可知,山茶亚属(S u b g e n.C a m e l l i a C h a n g T a x.)的物种垂周壁样式多为浅波状,少数为较平直㊁浅波状至波状以及波状(图版Ⅰ,1~2,13~15;图版Ⅱ,1~4);茶亚属(S u b g e n.T h e a C h a n g)的茶(图版Ⅰ,3)为波状;后生山茶亚属(S u b g e n.M e t aGc a m e l l i a C h a n g)的细萼连蕊茶(图版Ⅰ,4;图版Ⅱ,5)和四川毛蕊茶(图版Ⅰ,5;图版Ⅱ,6)为深波状;大头茶族(T r i b.G o r d o n i e a e B e n t h.e tH o o k.)的四川大头茶(图版Ⅰ,6;图版Ⅱ,7)和银木荷(图版Ⅰ,7;图版Ⅱ,8)为较平直;厚皮香属(T e r n s t r o e m i a M u t i s e xL i n n.f.)的厚皮香(图版Ⅰ,8;图版Ⅱ,9)为深波状,而四川厚皮香(图版Ⅰ,9;图版Ⅱ,10)为浅波状至波状;杨桐属(A d i n a d r a J a c k)的川杨桐上表皮垂周壁(图版Ⅰ,10)为浅波状,下表皮垂周壁(图版Ⅱ,11)为深波状;柃木属(E u r y a T h u n b.)植物上表皮垂周壁样式(图版Ⅰ,11~12)存在差异,但是下表皮均呈现为深波状(图版Ⅱ,12~14).总体而言,垂周壁样式能够较好地区分属和亚属等分类单位并反映各个属和亚属间的系统发生规律,在山茶科系统分类中有重要分类价值.2.1.2㊀叶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㊀将垂周壁一个起伏定义为一个波峰,根据波峰数量可以将叶表皮垂周壁分为无或数量少㊁数量中等㊁数量较多3种.由表2可知,在中国植物志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种,其上㊁下表皮波峰数量往往相近,如油茶(图版Ⅰ,13)和茶梅(图版Ⅰ,14)㊁重庆山茶(图版Ⅱ,2)和瘤果茶(图版Ⅱ,3)㊁西南红山茶和山茶(图版Ⅰ,2;图版Ⅱ,4)㊁细萼连蕊茶(图版Ⅰ,4;图版Ⅱ,5)和四川毛蕊茶8741西㊀北㊀植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8卷表2㊀用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矩阵T a b l e2㊀D a t am a t r i xu s e d i n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物种S p e c i e s AWU AW C U AW L AW C L S T G D S C A b S L S W S G L S/W S G S D S I 油茶C.o l e i f e r a111200101.020.991.031.001.46茶梅C.s a s a n q u a111.5200101.201.330.900.581.15陕西短柱茶C.s h e n s i e n s i s212101100.910.990.920.990.75小黄花茶C.l u t e o f l o r a120001101.111.021.090.881.05重庆山茶C.c h u n g k i n g e n s i s111211100.810.701.151.121.00瘤果茶C.t u b e r c u l a t a111211101.131.180.960.731.64西南红山茶C.p i t a r d i i101211111.010.981.030.691.25山茶C.j a p o n i c a101.5101110.910.960.941.421.12茶C.s i n e n s i s212201101.101.041.060.990.97细萼连蕊茶C.t s o f u i323201100.930.970.950.510.71四川毛蕊茶C.l a w i i323201101.061.130.930.490.91四川大头茶G.a c u m i n a t a000000101.060.981.070.910.91银木荷S.a r g e n t e a000000100.941.040.901.801.18厚皮香T.g y m n a n t h e r a303120001.000.951.051.010.59四川厚皮香T.s i c h u a n e n s i s1.501.5020000.870.871.001.740.80川杨桐A.b o c k i a n a103230001.351.171.140.520.69岗柃E.g r o f f i i223230000.900.821.091.380.99细枝柃E.l o q u a i a n a213130000.850.900.951.100.92细齿叶柃E.n i t i d a0.523130001.091.160.940.760.98钝叶柃E.o b t u s i f o l i a0.523130000.750.810.931.380.92注:AWU.上表皮垂周壁样式;AW C U.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AW L.下表皮垂周壁样式;AW C L.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S T.气孔器类型;G D.腺点有无;S C.气孔簇有无;A b S.不育气孔器有无;L S.气孔长轴长度;W S G.保卫细胞宽度;L S/W S G.气孔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 S D.气孔密度;S I.气孔器指数.定性性状编码规则:叶表皮垂周壁样式共6种,分别是较平直(0)㊁较平直至浅波状(0.5)㊁浅波状(1)㊁浅波状至波状(1.5)㊁波状(2)和深波状(3);叶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分为无或数量少(0)㊁数量中等(1)和数量较多(2)三种;气孔类型分为4种,分别是环列型(0)㊁环列型或辐射型(1)㊁不规则型或辐射型(2)和不规则型(3);腺点无(0)或有(1);气孔簇无(0)或有(1);不育气孔器无(0)或有(1) N o t e:AWU.A n t i c l i n a lw a l l o f u p p e r e p i d e r m i s;AW C U.T h e n u m b e r o f a n t i c l i n a lw a l l c r e s t s o f u p p e r e p i d e r m i s;AW L.A n t i c l i n a lw a l l o f l o w e r e p i d e r m i s;AW C L.T h e n u m b e r o f a n t i c l i n a l w a l l c r e s t s o f l o w e r e p i d e r m i s;S T.S t o m a t a l t y p e s;G D.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g l a n d d o t;S C.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s t o m a t a l c l u s t e r;A b S.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a b o r t e d s t o m a t a;L S.L o n g a x i s o f s t o m a t a;W S G.V e r t i c a lw i d t ho f s t o m a t a g u a r d c e l l;L S/W S G.L o n g a x i s o f s t o m a t a/v e r t i c a l w i d t ho f s t o m a t a g u a r d c e l l;S D.S t o m a t a l d e n s i t y;S I.S t o m a t a l i n d e x.C o d i n g r u l e s o f q u a l i t aG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s:t h e r e a r e s i xk i n d s o f a n t i c l i n a l w a l l,s t r a i g h t(0),s t r a i g h t t o s i n u o l a t e(0.5),s i n u o l a t e(1),s i n u o l a t e t o s i n u o u s(1.5),s i n uGo u s(2)a n d s i n u a t e(3);T h e n u m b e r o f a n t i c l i n a lw a l l c r e s t s a r e d e v i d e d i n t o n o n e o r s m a l l (0), m e d i u m (1)a n d l a r g e (2);T h e r e a r e f o u r k i n d s o f s t o m a t a l t y p e s,c y c l o c y t i c s t o m a t a(0),c y c l o c y t i c o r a c t i n o c y t i c s t o m a t a(1),a c t i n o c y t i c o r a n o m o c y t i c s t o m a t a(2),a n o m o c y t i c s t o m a t a(3);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g l a n d d o t(1,y e s;0,n o);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s t o m a t a l c l u s t e r(1,y e s;0,n o);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a b o r t e d s t o m a t a (1,y e s;0,n o)(图版Ⅰ,5;图版Ⅱ,6)㊁四川大头茶(图版Ⅰ,6;图版Ⅱ,7)和银木荷(图版Ⅰ,7;图版Ⅱ,8)㊁厚皮香(图版Ⅰ,8;图版Ⅱ,9)和四川厚皮香(图版Ⅰ,9;图版Ⅱ,10)以及柃木属(图版Ⅰ,11~12;图版Ⅱ,12~14)的植物等.对于山茶亚属而言,上㊁下表皮波峰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间差异.因此将垂周壁样式与波峰数量共同作为分类指标,能更好地体现属㊁亚属甚至组之间的系统发育规律.2.1.3㊀气孔器类型㊀气孔器类型在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间的区别十分明显.山茶亚科(图版Ⅰ,139741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邓禹君,等: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15;图版Ⅱ,1~8)的物种均具有环列型气孔器,而厚皮香亚科(图版Ⅱ,9~14)的物种均具有不规则型气孔器.另外,部分种类还具有辐射型气孔器,能够作为这些物种的鉴别特征,如山茶亚科的重庆山茶㊁瘤果茶(图版Ⅱ,3)和西南红山茶,以及厚皮香亚科的厚皮香(图版Ⅱ,9)和四川厚皮香(图版Ⅱ,10).2.1.4㊀腺点㊀在本研究中,山茶亚科的物种除油茶㊁茶梅㊁四川大头茶和银木荷外,均具有腺点(图版Ⅱ,15),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均不具有腺点.结合已有文献,尽管山茶亚科中也有一部分物种不具腺点,但厚皮香亚科植物不具腺点的情况似乎更为普遍,因此有无腺点或许可以作为鉴别2个亚科物种的辅助特征.2.1.5㊀气孔簇㊀被子植物的气孔器一般呈散生状态,像山茶科植物这样具有气孔簇的类群比较少见(图版Ⅱ,1,7).在本研究中,山茶亚科的物种均具有气孔簇,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均不具有气孔簇,说明气孔簇的有无可以作为鉴别2个亚科的重要特征.2.1.6㊀不育气孔器㊀不育气孔器仅在西南红山茶和山茶中发现(图版Ⅱ,4).结合倪穗和敖成齐等的研究[15G16],不育气孔器可能仅在某些红山茶组(S e c t.C a m e l l i a(L.)D y e r i n H o o k.)植物和少部分其他山茶属植物的叶表皮中存在.因此,或许可以通过不育气孔器的有无来对这些类群进行鉴别.2.1.7㊀表皮毛㊀本研究还观察了这20种植物的表皮毛结构.具有表皮毛的种有小黄花茶(图版Ⅱ,1)㊁茶㊁细萼连蕊茶㊁银木荷(图版Ⅱ,8)㊁川杨桐㊁岗柃(图版Ⅱ,12)㊁钝叶柃,而山茶不同品种的叶下面被毛或无毛.此外,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钝叶柃叶下面无毛[2],与本研究存在出入.因而表皮毛不是稳定的分类特征,在种内个体之间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合作为分类指标,故不将之用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1.8㊀定量性状㊀从结果上看,各物种气孔器长轴长度㊁保卫细胞宽度㊁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㊁气孔密度以及气孔器指数均存在差异,但分类学上亲缘关系近的物种上述指标数值相近(如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李凤英等认为,植物气孔密度与分布生境的土壤类型密切相关,但气孔指数大小与土壤类型无相关性[17],意味着气孔指数在不同生境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黄芯婷等采集建宁和德化的单耳柃(E.w e i s s i a e C h u n)进行叶表皮形态观察后发现两个样本间气孔密度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气孔器长轴长度和保卫细胞宽度差异很小[18];林秀艳等根据叶表皮细胞的面积㊁周长㊁气孔器长轴长度和保卫细胞宽度等性状能够很好地将油茶组(S e c t.O l e i f e r a C h a n g T a x.)和短柱茶组(S e c t.P a r a c a m e l l i a S e a l y R e v.)的植物分开[13].综上所述,气孔器长轴长度㊁保卫细胞宽度㊁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以及气孔器指数在种内个体间以至于某些类群内都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气孔密度在种内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结合本文结果与张浩等的研究,山茶科属之间㊁亚属间的气孔密度差异比较明显[9],因此气孔密度在山茶科系统分类中也具一定价值.2.2㊀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2.1㊀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㊀图1为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经M a n t e l检验得r=0.74026,表明聚类图与遗传距离矩阵相关性较强,结果可靠.由图1可见,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被分成了两个大类群A 与B.在大类群A与B下又可分为10个分支.在1~20.物种序号参照表1;Ⅰ~Ⅹ.10个分支的序号;A.代表大类群山茶亚科,B.代表大类群厚皮香亚科图1㊀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20种山茶科植物的亲缘关系树状图1-20.T h e n u m b e r s o f s p e c i e s r e f e r t oT a b l e1;Ⅰ-Ⅹ.T h en u m b e r s o f10i s o l a t e s;A.R e p r e s e n t c l a d eT h e o i d e a e,B.R e p r e s e n t c l a d eT e r n s t r o e m o i d e a eF i g.1㊀G e 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r e e p l o t o f20s p e c i e s o fT h e a c e a eb a s e do n13l e a f e p i d e r m a lm i c r oGm o r p h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s0841西㊀北㊀植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8卷大类群A 中,油茶㊁茶梅和瘤果茶被归为分支Ⅰ;陕西短柱茶㊁茶㊁细萼连蕊茶和四川毛蕊茶被归为分支Ⅱ;重庆山茶单独为分支Ⅲ,并与瘤果茶表现出了较远的亲缘关系;西南红山茶和山茶被归为分支Ⅳ;小黄花茶表现出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分离的现象,与四川大头茶聚为分支Ⅴ;银木荷单独为分支Ⅵ并与分支Ⅴ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在大类群B 中,厚皮香与四川厚皮香聚为分支Ⅶ;岗柃㊁细枝柃和钝叶柃归为分支Ⅷ;细齿叶柃与其他柃木属植物表现出分离,单独成分支Ⅸ;川杨桐单独为分支Ⅹ.以中国植物志分类系统作参照,该聚类分析结果能很好地将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分开,并能够将大部分分类地位相近的物种归类到一起,基本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2.2.2㊀主成分分析及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㊀对表2中的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3),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6个,累计贡献率达91.346%,基本反映了13个性状所含信息.根据表3中13种性状在6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可知: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下表皮垂周壁样式㊁气孔器类型㊁气孔簇有无以及气孔器指数这4个性状的信息;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上表皮垂周壁样式㊁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以及气孔密度这3个性状的信息;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腺点有无㊁气孔长轴长度以及保卫细胞宽度这3个性状的信息;第四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气孔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这一性状的信息;第五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不育气孔器有无这一性状的信息;第六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这一性状的信息.基于主成分得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大类群以及分支的划分结果与基于13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对该聚类分析结果进行M a n t e l 检验,显示聚类图与遗传距离矩阵相关性较强(r =0.72488),表明聚类分析结果可靠.3㊀结论与讨论3.1㊀基于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体系本研究两种聚类分析结果在亚科水平的分类以及各个分支的处理上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性,结合传统分类系统可知,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分表3㊀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后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T a b l e 3㊀I n i t i a l f a c t o r l o a dm a t r i xo fP C Ab a s e do n13l e a f e p i d e r m a l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ch a r a c t e r s 指标I n d e x第一主成分P C 1第二主成分P C 2第三主成分P C 3第四主成分P C 4第五主成分P C 5第六主成分P C 6上表皮垂周壁样式AWU -0.2520.6210.5170.055-0.164-0.309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AW C U -0.1560.4900.300-0.476-0.1290.519下表皮垂周壁样式AW L -0.6780.6390.134-0.0840.241-0.153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AW C L 0.1620.7050.1770.2310.3910.299气孔器类型S T -0.8380.068-0.2590.1150.3460.183腺点有无G D 0.5830.2340.6430.158-0.028-0.023气孔簇有无S C 0.923-0.0350.284-0.046-0.1820.018不育气孔器有无A b S 0.350-0.2350.2540.3220.668-0.331气孔长轴长度L S 0.4030.487-0.7070.216-0.101-0.077保卫细胞宽度W S G0.4850.475-0.621-0.2720.061-0.242气孔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L S /W S G -0.124-0.016-0.0840.859-0.2980.370气孔密度S D -0.345-0.8290.155-0.1420.033-0.003气孔器指数S I 0.618-0.206-0.121-0.1910.4270.502特征值E i ge nv a l u e 3.5062.8411.9641.3501.1411.074方差贡献率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26.96621.85115.10710.3818.7778.265累计贡献率C u m u l a t i v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26.96648.81763.92374.30583.08191.346注:各指标的英文注释含义见表2;P C 即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o n e n t 的缩写N o t e :T h em e a n i n g s o fE n g l i s ha n n o t a t i o n s o f i n d e x e s r e f e r t oT a b l e 2;P C i s t h e a b b r e v i a t i o no f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o n e n t 1841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邓禹君,等: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图中数字㊁字母含义参照图1图2㊀基于6个主成分的20种山茶科植物的亲缘关系树状图T h em e a n i n g s o f n u m b e r s a n d l e t t e r s a p p e a r i nF i g.2r e f e r t oF i g.1F i g.2㊀G e 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r e e p l o t o f20s p e c i e s o fT h e a c e a eb a s e do n6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s类体系能将两个亚科很好地区分开,以及能够将同一个组的物种聚在一起(如油茶组和红山茶组),或将不同组但在这20个种中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的物种归类在一起(如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将聚类分析生成的2个大类群㊁10个分支与传统分类系统对比可以发现:对于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的划分,本研究结果与«中国植物志»完全一致;而将油茶㊁茶梅与瘤果茶聚为一支的处理与张宏达及闵天禄将瘤果茶组与油茶组作为两个组的处理存在差异,但符合两位学者将油茶和茶梅归为一组的处理;将陕西短柱茶㊁茶㊁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聚为一支的处理与张宏达㊁闵天禄将陕西短柱茶划分至短柱茶组的做法有差异,但茶㊁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的划分与张宏达㊁闵天禄的处理一致;将重庆山茶单独为一支,并与瘤果茶分离的处理符合张宏达系统,不符合闵天禄系统;将西南红山茶与山茶聚为一支的处理与张宏达㊁闵天禄的处理一致;将小黄花茶㊁四川大头茶聚为一支,银木荷聚为另一支,两个分支表现出较近亲缘关系的做法不符合«中国植物志»与闵天禄对小黄花茶的处理,但小黄花茶与山茶属其他物种的分离可以从侧面支持张宏达将小黄花茶单独为一个组的做法,而将四川大头茶和银木荷聚为较近的2个分支则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将厚皮香与四川厚皮香聚为一支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将岗柃㊁细枝柃以及钝叶柃聚为一支的处理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将细齿叶柃单独为一支与其他柃木属物种分离的做法与«中国植物志»不符;将川杨桐单独为一支的做法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3.2㊀小黄花茶的归类问题小黄花茶于1981年在贵州省赤水市首次被发现,现仅分布于贵州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张宏达系统将小黄花茶单独列为小黄花茶组[1].而闵天禄认为小黄花茶有许多特征与实果茶组相似而应并入其中[4].小黄花茶在本研究两次聚类分析中均未与山茶属其他物种归在一支,而与大头茶族的四川大头茶以及银木荷表现出更近的亲缘关系.原因主要是本研究中山茶属物种的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与小黄花茶有一定差异;此外,本研究中其他山茶属物种的下表皮垂周壁样式均不为较平直.考察相关文献可知,类似于小黄花茶上表皮垂周壁为浅波状(图版Ⅰ,1),下表皮垂周壁较平直(图版Ⅱ,1)的物种在山茶属中只是极个别,而根据敖成齐等的研究成果,实果茶组中的五柱滇山茶(C.y u n n a n e n s i s)㊁实果茶(C.d o r m o y a n a)以及越南长叶山茶(C.k r e m p f i i)的垂周壁样式均呈不规则形状,与小黄花茶的垂周壁形态存在较大差异[9,13,15G17,20G22].因此,本研究不支持闵天禄将小黄花茶并入至实果茶组当中.此外,小黄花茶的分布地贵州远离山茶属植物分布中心[23],且小黄花茶分布区域狭小,地势较低㊁地形闭塞,相对隔绝的地理位置条件决定了小黄花茶特殊的形态结构[24].综上所述,将小黄花茶独立为一个组处理受到形态学和地理学证据支持,更为系统而合理.3.3㊀重庆山茶的归类问题在张宏达系统中,重庆山茶被归到半宿萼茶组(S e c t.P s e u d o c a m e l l i a S e a l y R e v.),瘤果茶则被归到瘤果茶组[1].而在F l o r a o f C h i n a中,闵天禄将重庆山茶与瘤果茶两个物种合并为一个物种[5].根据本研究结果,重庆山茶(图版Ⅱ,2)与瘤果茶(图版Ⅱ,3)上㊁下表皮垂周壁样式均为浅波状,且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中等,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较大,均具有辐射型气孔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聚类分析中,两者被聚为两个分支,原因在于两个物种在气孔器长轴长度㊁保卫细胞宽度㊁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㊁气孔器密度以及气孔器指数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详见表2),根据本文2.1.8中的分析,2841西㊀北㊀植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8卷可知重庆山茶和瘤果茶并不是同一个物种.而由于两个分支距离较远,因此重庆山茶亦不应归属于瘤果茶组,但可推测两者之间定性性状的相似性或许反映了两者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这种亲缘关系应属于组与组之间而非组内.这实际上符合张宏达与闵天禄两位学者对半宿萼茶组和瘤果茶组有较近亲缘关系的观点.另外,V i j a y a n等对112种山茶属植物进行基于I T S序列的分子分类学研究后发现,半宿萼茶(C.s z e c h u a n e n s i s C h i)和重庆山茶以及瘤果茶组的5个物种能够被聚为一个类群,但是瘤果茶及另外两种瘤果茶组的植物与油茶组的植物又归在了较远的另一类群,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并支持了本文的观点[25].综上所述,本研究不支持将重庆山茶归入瘤果茶组以及与瘤果茶合并的做法.3.4㊀厚皮香亚科的归类问题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厚皮香亚科属于山茶科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在一些志和书中被采用[26].在本研究中,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在两次聚类分析中均能被区分,原因在于山茶亚科均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图版Ⅰ,13~15;图版Ⅱ,1~8)㊁气孔簇(图版Ⅱ,1,7),以及本研究中大部分物种都具有腺点(图版Ⅱ,15),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均具有不规则型气孔器(图版Ⅱ,9~14)㊁不具有气孔簇和腺点.此外,两者的垂周壁样式和波峰数量也存在一定差别.另外,韦仲新等发现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物种的花粉在极轴大小和表面纹饰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支持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的划分[27].因此,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存在显著差异的观点是成立的,«中国植物志»将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划分为两个大类群的做法比较合理.而在1998年, A P GⅠ系统提出将厚皮香亚科从山茶科中独立的观点,在2009年A P GⅢ系统又将厚皮香亚科归类至五列木科,这让分类学家意识到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之间的形态学差异或许意味着山茶科为不包括厚皮香亚科的单系类群[6G7].因此,传统的中国植物志分类系统与A P G系统间的分歧在于厚皮香亚科与山茶亚科还是与五列木科的亲缘关系更近.近年来,一些分子分类学研究支持了山茶科为不包含厚皮香亚科的单系类群[28G29].然而,除了传统形态学特征,亦有一些微形态学证据不支持将厚皮香亚科归并至五列木科中.例如,韦仲新等通过研究五列木科和山茶科植物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发现,五列木科花粉除了形状和萌发孔类型与山茶科的相似外,其纹饰特征和外壁结构均与山茶科的差异较大[30].综上所述,将厚皮香亚科从山茶科中并入五列木科的观点,还有待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参考文献:[1]㊀张宏达,任善湘.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G215.[2]㊀林来官.中国植物志:第50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G165.[3]㊀熊济华.重庆缙云山植物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2G270.[4]㊀闵天禄.山茶属的系统大纲[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2):149G159.M I N T L.As y s t e m a t i cs y n o p s i so f t h e g e n u s C a m e l l i a[J].A c t aB o t a n i c aY u n n a n i c a,1999,21(2):149G159.[5]㊀M I N T L,B R UC EB A R T H O L OM E W.T h e a c e a e[M]//I n: WU CY,R A V E NP H,H O N GD Y,e d s.F l o r a o f C h i n a.V o l.12.B e i j i n g:S c i e n c e P r e s s a n d S t.L o u i s;M i s s o u r i B o t a n iGc a lG a rde n,2007:399G402.[6]㊀G R O U P T A P.A no r d i n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f o r t h ef a m i l i e so ff l o w e r i n gp l a n t s[J].A n n a l s o f t h e M i s s o u r iB o t a n i c a lG a rGd e n,1998,85(4):531G553.[7]㊀G R O U P T A P.A nu p d a t eo ft h e A n g i o s p e r m P h y l o g e n yG r o u p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f o rt h eo r d e r sa n df a m i l i e so ff l o w e r i n gp l a n t s:A P GI I I[J].B o t a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L i n n e a nS o c i eGt y,2009,161(2):105G121.[8]㊀敖成齐,陈功锡,张宏达.山茶属的叶表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1):68G74.A OC Q,C H E N G X,C HA N G H T.L e a fe p i d e r m i s m o rGp h o l o g y o f C a m e l l i a a n di t st a x o n o m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J].A c t aB o t a n i c aY u n n a n i c a,2002,24(1):68G74.[9]㊀张㊀浩,庄雪影.山茶科部分属种叶表皮形态学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87G93.Z H A N G H,Z HU A N G X Y.S t u d y o n l e a f e p i d e r m i s o f s o m e p l a n t s o fT h e a c e a e[J].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004,25(3):87G93.[10]㊀周㊀泓.杜鹃花品种资源多样性研究及品种分类体系构建[D].杭州:浙江大学,2012.[11]㊀王燕红,张学杰,樊守金.梯牧草属(P h l e u m)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J].植物研究,2016,36(6):827G837.WA N G Y H,Z H A N G XJ,F A NSJ.M i c r o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l e a fe p i d e r m i s o f P h l e u m[J].B u l l e t i no f B o t a n i c a l R eGs e a r c h,2016,36(6):827G837.[12]㊀谷丽佳,王文和,赵西宁.百合叶表皮微形态观察[J].北京农3841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邓禹君,等: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福建寿宁是我国茶树起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
为了深入了解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种质特征,本文对其叶片和花粉进行了微形态观察。
本次观察使用了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茶叶和花朵作为样本。
对茶叶进行了叶片形态观察。
离枝的茶叶片呈长椭圆形,叶面光滑。
茶叶的叶缘呈锯齿状,锯齿边缘锐利,但并不尖锐。
叶片背面有浅绿色的绒毛,而叶片前面则没有绒毛。
茶叶的中脉和侧脉清晰可见,呈深绿色。
经过显微镜观察,茶叶的表皮细胞排列整齐,表皮细胞具有伸长型和等宽型两种形态。
接着,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花粉进行了观察。
取下花朵中心的花药,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花粉呈黄色,在显微镜下呈球形,直径约25-30微米。
花粉的表面光滑,无突起或凹陷。
花粉内部结构复杂,有许多小颗粒和花藻状物质。
花粉粒的表面有许多细微的孔,这些孔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有利于花粉的萌发和生长。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得出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种质特征。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叶片具有长椭圆形和锯齿状的特点,叶片的背面有绒毛。
花粉呈黄色,球形,表面光滑,内部结构复杂,有许多小颗粒和花藻状物质,表面有许多细微的孔。
通过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观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植物形态特征,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这些观察结果也对茶树的分类研究和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福建寿宁是中国闽南茶区最南端,素有“中国茶业南疆”之称。
寿宁市以其丰富的茶
资源和礼仪之乡的文化底蕴,成为福建全省和全国闽南茶产区之冠。
在寿宁市野生茶树分
布广,数量多,品种繁多。
本文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进行了观
察研究。
1. 叶片微形态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叶片形态多样,色泽深绿,有绿、黄、红、白等斑点。
福建寿宁
野生茶树的叶片形态、大小、质地等因其生长环境、地形地貌、种植年限等各种因素而存
在着较大的差异。
然而,所有的叶片轻轻一捏可察,都有鲜活的水分和特有的清香气味。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花粉形态特殊,卵形,表面紧密覆盖着微小的棘突状鼓起,微尖。
花粉粒大小为30-35um,较小而精细。
3. 总结
通过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的观察,可以发现该地区的茶树
在多样性、区域性上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对其形态进行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茶树的生
长环境和生物学特征,并为茶树的种质改良、培育新品种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摘要】本研究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叶片和花粉进行了微形态观察,探讨了它们的特征及生长环境对其形态的影响。
在叶片微形态观察中发现其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和气孔排列方式,而花粉微形态观察则显示其在形态上的独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叶片和花粉具有明显的微形态特征,这对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长环境的影响使得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这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揭示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生长特点、遗传背景以及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未来可以深入探讨其在抗逆性、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微形态、花粉微形态、生长环境、影响、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福建寿宁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培育了众多优质的茶树资源。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对于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微形态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的观察。
了解福建寿宁野生茶树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特征,对于揭示其遗传特性、种质资源评价以及相关品质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探讨其微形态特征以及生长环境对其影响,为该地区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的深入研究,将为茶叶品质的提升和茶树遗传改良提供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的观察,揭示其微观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品质和生长环境适应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比较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探讨其适应性和抗性差异,为优异品种的选育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茶花叶的特点有什么特征茶花叶的特点有什么特征茶花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多种和园艺品种的通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茶花叶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茶花叶的特点叶革质,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略尖,或急短尖而有钝尖头,基部阔楔形,上面深绿色,干后发亮,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侧脉7-8对,在上下两面均能见,边缘有相隔2-3.5厘米的细锯齿。
叶柄长8-15毫米,无毛。
茶花的'形态特征茶花是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高9米,嫩枝无毛。
花顶生,红色,无柄;苞片及萼片约10片,组成长约2.5-3厘米的杯状苞被,半圆形至圆形,长4-20毫米,外面有绢毛,脱落;花瓣6-7片,外侧2片近圆形,几离生,长2厘米,外面有毛,内侧5片基部连生约8毫米,倒卵圆形,长3-4.5厘米,无毛;雄蕊3轮,长约2.5-3厘米,外轮花丝基部连生,花丝管长1.5厘米,无毛;内轮雄蕊离生,稍短,子房无毛,花柱长2.5厘米,先端3裂。
蒴果圆球形,直径2.5-3厘米,2-3室,每室有种子1-2个,3爿裂开,果爿厚木质。
花期1-4月。
培育品种茶花的花期较长,一般从10月份始花,翌年5月份终花,盛花期1-3月份。
干美枝青叶秀,花色艳丽多彩,花型秀美多样,花姿优雅多态,气味芬芳袭人,品种繁多,花大多数为红色或淡红色,亦有白色,多为重瓣。
茶花的花语山茶花开花于冬春之际,花姿丰盈,端庄高雅,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名花之一。
郭沫若盛赞曰:“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
”山茶花,既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独能深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凌牡丹之鲜艳,因此自古以来就是极富盛名的木本花卉,在唐宋两朝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十七世纪引入欧洲后也造成轰动,也因此获得“世界名花”的美名。
山茶花的花语是:理想的、谦让。
据说,山茶花总是在晚秋天气稍凉时,静静地开在庭院之中。
山茶花凋谢时,不是整个花朵掉落下来,而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谢,直到生命结束。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福建寿宁地区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以其野生茶树资源而闻名。
本研究旨在通过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观察,深入了解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种质资源特征。
叶片方面,本研究选取了福建寿宁地区野生茶树的三个品种进行观察。
经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三个品种的叶片形态存在差异。
其中,品种一的叶片为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叶边稍微卷曲;品种二的叶片为卵长形或狭卵形,叶边比品种一更加卷曲;品种三的叶片为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叶缘微波状卷曲。
此外,三个品种的叶片表面有细小的毛茸或刺毛,品种二的叶面稍微粗糙。
在花粉方面,我们观察了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两个品种。
经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两个品种的花粉形态存在差异。
其中,品种一的花粉呈近球形或短椭圆形,大小为26.7-33.3微米×23.3-26.7微米,表面光滑;品种二的花粉呈扁长椭圆形,大小为
30-33.3微米×20-23.3微米,表面有细微棱角。
此外,两个品种的花粉颜色均为浅黄色。
总的来说,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种质资源在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与品种的遗传特征、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为研究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的品种间关系、分类鉴定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4种山茶花的叶片养分特性研究
吴婉莹;白念森
【期刊名称】《林业科技情报》
【年(卷),期】2017(049)004
【摘要】以佛山陈村花卉世界的茶花为对象,测定了烈香、赤丹、甜香水、黄绣球这4种山茶花的叶片养分含量,比较了相同地点不同山茶花品种间的叶养分差异,结果表明:叶片N含量大小为甜香水>黄绣球>赤丹>烈香;叶片P含量大小为赤丹>甜香水>烈香>黄绣球;叶片K含量的大小为赤丹>烈香>甜香水>黄绣球;赤丹的P和K含量最高,而黄绣球的P和K含量最低.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吴婉莹;白念森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品种山茶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J], 陈代慧;刘宇新;王艳梅;刘震
2.种山茶花的一点体会 [J], 苏彦
3.4种山茶花营养成分及有害元素含量分析 [J], 李辛雷;李纪元;范正琪;田敏;范妙华
4.不同基质和处理对6种山茶花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J], 周妮妮;谢雄飞;陈越;胡琪琦;倪穗
5.油茶幼林套种山茶花技术与效益分析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为例 [J], 蓝艳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福建寿宁地处闽东山区,地势陡峭,气候湿润,适宜茶树生长。
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
源丰富,茶叶品质优良,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寿宁野生茶树种
质资源,本文对其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一、叶片微形态观察
1. 叶片取材
取寿宁野生茶树新鲜健康的叶片作为观察材料,从叶片中部剪下小片,并用甲醇进行
固定处理。
2. 叶片观察
将固定后的叶片片段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甘油,用盖玻片盖住后放置显微镜下观察。
我们观察到,寿宁野生茶树的叶片边缘呈现微微波状,叶脉清晰可见,叶片表面有细微皱纹,叶背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3. 叶片特点
寿宁野生茶树的叶片微形态特点为叶片边缘微波状,叶脉清晰,叶片表面皱纹明显,
叶背表皮细胞紧密排列。
这种微细的形态特点与其茶叶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其与其
他茶树品种的区分特点之一。
3. 花粉特点
寿宁野生茶树的花粉微形态特点为规则的球形,表面光滑,纹路清晰。
这种微细的形
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花粉的传播和受精,也是其繁殖特性的一部分体现。
通过对寿宁野生茶树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的观察,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种质资
源的特点和特性。
这对于寿宁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提高茶叶品质都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寿宁野生茶树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为
茶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茶树成熟叶片分类茶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其成熟叶片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本文将以茶树成熟叶片分类为标题,详细介绍茶树叶片的分类特征和各个类别的特点。
一、根据叶片形状分类茶树的叶片形状多种多样,可以分为长圆形、椭圆形、倒卵形、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等几种主要形状。
其中长圆形叶片较长而窄,椭圆形叶片则稍微宽一些,倒卵形叶片则呈现倒卵状,披针形叶片则长而狭窄,长圆状披针形叶片则更长而窄,披针形叶片则呈现披针状。
二、根据叶片边缘分类茶树的叶片边缘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整齐锯齿状、粗锯齿状、细锯齿状、钝锯齿状、波状、锐锯齿状等几种主要边缘形状。
整齐锯齿状叶片边缘整齐划一,粗锯齿状叶片边缘锯齿较大而粗糙,细锯齿状叶片边缘则锯齿较小而细腻,钝锯齿状叶片边缘锯齿较钝,波状叶片边缘则呈现波浪形,锐锯齿状叶片边缘锯齿较尖锐。
三、根据叶片质地分类茶树的叶片质地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薄纸质、厚革质、薄革质等几种主要质地。
薄纸质叶片质地较薄而柔软,厚革质叶片质地较厚而坚硬,薄革质叶片质地则介于薄纸质和厚革质之间。
四、根据叶片颜色分类茶树的叶片颜色也多样,可以分为深绿色、浅绿色、黄绿色、红褐色等几种主要颜色。
深绿色叶片颜色较深而鲜艳,浅绿色叶片颜色较浅而清新,黄绿色叶片则呈现黄绿色调,红褐色叶片则呈现红褐色调。
五、根据叶片纹理分类茶树的叶片纹理也有所差异,可以分为平行脉络、网状脉络、羽状脉络等几种主要纹理。
平行脉络叶片纹理平行而清晰,网状脉络叶片纹理则形成网状结构,羽状脉络叶片纹理则呈现羽毛状。
六、根据叶片光泽分类茶树的叶片光泽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光滑光泽、丝绒光泽、无光泽等几种主要光泽。
光滑光泽叶片表面光滑而有光泽,丝绒光泽叶片则具有绒毛般的光泽,无光泽叶片则没有明显的光泽。
七、根据叶片大小分类茶树的叶片大小也有所差异,可以分为大叶型、中叶型、小叶型等几种主要大小。
大叶型叶片较大而宽阔,中叶型叶片大小适中,小叶型叶片则较小而窄。
题目:不同种源山茶花叶片结构特征研究撰写日期:2015年 5 月15 日不同种源山茶花叶片结构特征研究摘要:应用植物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种源山茶花叶片结构特征,包括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叶片结构紧密度、叶片结构疏松度、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植物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比值愈大,植物受冻害程度愈轻,其抗寒性愈强。
从9项解剖性状指标中筛选出最具体现抗寒性能力的3 项指标,即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
应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源山茶花叶片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估计。
得出结果为:耐冬山茶的叶片解剖结构最有利于其抗寒,其次1号雪椿和9号雪椿,而5号雪椿叶片结构最不利于其抗寒。
关键词:山茶抗寒性叶片组织结构Study of Different Provenances of Camellia Leaf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College of Foresty forestry2011-1 Li JingNanAbstract :By using the paraffin section of plant technology , research Leaf tissu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4 species of the Camellia.Including the leaf thickness, palisade tissue thickness and sponge tissue thickness, the ratio of palisade tissue and sponge tissue thickness, leaf structure tight, loose leaf structure, et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pper epidermis and the lower epidermis thickness, horny layer thickness, thickness of palisade tissue, sponge tissue thickness, leaf thickness, leaf structure compactness ratio is bigger, the freeze injury degree of plants, the more light, the stronger cold resistance ability.From eight anatomical traits screened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indexes of cold resistance, they are epidermis thickness, palisade tissue thickness and leaf thickness.On the cold resistance of 54specie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y using the membership function method.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Naidong Camellia is most conducive to resisting cold, secondly for No.1 Pickets and NO.9 Pickets, and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No.5 Picker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ld.Key Words:Camellia, cold resistance,leaves,organization structure山茶花( Camellia japonica)又名茶花,山茶属( Camellia )为山茶科里最大的属,共280种,我国有238种[1]。
和山茶科的其它属相比,山茶属植物是相对较原始的种系,花的数目较多,分化水平较低[2]。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在我国“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山茶属植物集中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大约在7°S~35°N,80°~140°E[3]。
其中约80%以上的种类分布在我国西南和南部地区,为典型的华夏区系的代表[4]。
山茶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1]。
大多数山茶属植物树形美观,花朵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山茶属的植物还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5-6],《中药大辞典》[7]和《本草纲目》[8]亦有记载。
虽然山茶属植物的多方面利用价值都很高,但其生态习性却喜温暖湿润,大部分山茶属植物分别于华南及长江流域,绝大多数茶花品种难以在长江以北地区裸地栽培。
从低海拔、低纬度向高海拔、高纬度引种,植物对低温的耐受性往往成为引种成活的主要限制因素[9]。
目前在中原及华北地区供应的茶花都是在南方栽培养护后,临近开花前才输送到北方的温室中供人们观赏购买。
这种市场运作方式,不仅使茶花的成本提高,而且严重妨碍了我国茶花产业化开发。
茶花品种的耐寒性强弱是限制茶花产业带向北扩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耐寒山茶品种的筛选和应用在城市绿化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有关山茶花的育种、栽培技术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报道,但关于山茶花抗寒生理特性的研究却比较少。
目前有关山茶树的抗寒性研究多集中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面,而关于叶片解剖结构与山茶抗寒性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
且业界已证明,植物的抗寒性与叶片的叶结构有密切关系[10-13]。
为此,以本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林学试验基地引种多年、且生长良好的不同种或类型的山茶树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对比性研究,探讨其抗寒性与叶片解剖结构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实验材料为定植于河南农业大学林学试验基地的耐冬山茶(Camellia japonica)、日本雪椿1号(Camellia japonica var. decumbens 1, 采种于日本山重大学)、日本雪椿5号(Camellia japonica var. decumbens 5, 采种于日本东京植物园)、日本雪椿9号(Camellia japonica var.9, 采种于日本盛冈城迹公园)4种山茶花实生苗的成熟叶片。
1.2试验地概况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其林学实验基地位于东经113°38',北纬34°47'。
郑州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C 。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
试验期内平均气温变化如图1所示:图1 试验期内平均气温变化由图1可知,测定期内气温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该时期内2015年1月份的平均温度为测定期内最低。
1.3供试山茶树的生长状况表1 供试山茶树的生长状况树种树高/cm冠幅/cm基茎/cm9号雪椿22.3 8.6 0.57耐冬山茶40.5 10.7 0.551号雪椿23.3 9.5 0.605号雪椿20.7 7.1 0.531.4 仪器和药品石蜡切片机、烘箱、显微镜、染色缸、小培养皿、镊子、毛笔、吸水纸、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等。
1.5. 试剂FAA固定液(70%酒精90ml、冰醋酸5ml、福尔马林5ml)、10%番红水溶液、0.5%固绿(用95%的酒精配制)、酒精(100%、95%、90%、80%、70%、)、二甲苯、蒸馏水、中性树胶等。
1.6方法1.6.1载玻片、盖玻片的处理载玻片和盖玻片在一当量的盐酸中浸泡一周,再在70%乙醇中浸泡24h,用干净稠布擦拭干净,擦片时手指不可接触玻片的两个平面。
1.6.2叶片的取材与固定山茶叶片洗净,在载玻片上切成0.5cm左右的小块,立即投入盛有固定液的小玻璃瓶中,用针筒抽真空,再在固定液中固定5d,1.6.3叶片的染色采用番红整体染色法将抽真空的材料染色于1%番红染液中染色24h。
( 称取5g番红,将其完全溶于500ml的蒸馏水中,摇匀,过滤后即可使用)早十点开始。
1.6.4脱水经70%→80%→85%→90%→95%酒精脱水,每一级停留约2h。
在95%酒精中过夜。
1.6.5将材料透明,在100%酒精→100%酒精→1/2纯酒精+1/2二甲苯→纯二甲苯→纯二甲苯。
中依次停留2h。
[14-15]1.6.6浸蜡浸蜡:2/3二甲苯+1/3碎蜡→2/3二甲苯+1/3碎蜡→纯石。
蜡(液体)→纯石蜡(液体) →包埋。
冷却.各个步骤2h。
全程在70度烘箱中成。
1.6.7包埋采用纸盒包埋法.折好适宜大小的盛蜡的纸盒,然后将已熔化的56~60℃石蜡(含有3~5%蜂蜡)倒入纸盒中,用温热的镊子迅速将材料移至石蜡中,又不能沉于底部. 同时按所需切面排列整齐.把纸盒平放入冷水中,使石蜡迅速凝固。
1.6.8修蜡和切片把包埋有材料的蜡条,用双面刀片切成梯形蜡块,要求材料的四周都有包围,但不要太多。
蜡块的上、下面平行。
上面为切面,下面用烧热的蜡铲,蘸取少量的石蜡碎屑,将其烫平,并迅速把蜡块固定在木块上。
将固定好的材料放到切片机上进行切片,厚度为0.5-0.8µm之间。
1.6.9展片将切下完整的石蜡切片小心地用镊子夹取放在40摄氏度的恒温版上的载玻片上,在放置前,先将载玻片上滴上水,将蜡片放置水上,使其充分展平,并晾干。
水干后,再展片30min。
1.6.10 脱蜡、染色纯二甲苯(15min)→无水乙醇→95%乙醇→固绿(20~30s)→95%乙醇→无水乙醇→擦拭→滴一滴无水乙醇→纯二甲苯(没过材料)。
如有白色,则反复纯二甲苯,至液体透明为止。
1.6.11封片滴一滴树脂胶于载玻片上,盖盖玻片,盖之前用火轻烤,以使树脂均匀,防止气泡产生,再将封好的片用火烧一下,放入40℃温箱中烘烤1d既制成永久切片。
1.6.12显微镜观察,照相。
1.7 结果统计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疏松度及叶脉突起度、栅海比值的计算。
细胞结构紧密度:CTR=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TP/TL×100%细胞结构疏松度:SR=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TS/TL×100%栅海比=P/S=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TP/TS试验数据用Excel及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田间冻害观察表2 田间冻害观察树种冻害等级冻害特征耐冬山茶 1 没有明显冻害,极少数风口嫩叶变色1号雪椿 1 没有明显冻害,极少数叶片有冻斑9号雪椿 1 部分叶片有冻斑,极少数叶片被冻死5号雪椿 2 略有冻害,约10%叶片发黑经过2015年12 月至2015年3 月的冬季低温后,气温开始回升并趋于稳定,观察供试材料田间冻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