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章节复习与测试》_44
- 格式:docx
- 大小:44.1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1.L曲线表示人口( D.迁移率 B.出生率 C.死亡率A.自然增长率) ( 2.坦桑尼亚目前处于图中四个阶段中的 D.Ⅳ.Ⅱ C.ⅢA.Ⅰ B)( 3.下列国家位于阶段Ⅳ水平的是.巴西 C.埃及 D BA.尼日利亚.德国)4.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科技条件 DB .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A.水资源).世界人口由原始低增长阶段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开始于( 5 D.第二次世界大战 C.18世纪产业革命 BA.奴隶社会初期.封建社会初期根据环境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6.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是(B.科技水平.资源 A .对外开放程度C.消费水平 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7 A.区域内人口合理容量一般高于环境人口容量.区域内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升B C.区域内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高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提升).从婚俗方面考虑,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主要原因是(8.宗教因素的影响 B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 C D.国家政策影响.婚姻关系不稳定9/ 1.根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我国人口红利最大的是年.2012B年A.1958年. 2021DC.1994年 10.关于人口红利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加重社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A DC.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消费 1976年以后,我国的少儿抚养比逐渐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11. B.医疗条件改善A.经济迅速发展.人们观念更新DC.计划生育实行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问题。
.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2 ④地形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D.②④C A.①②B.①④.②③) 13.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水源充足B.地形平坦A .水陆交通枢纽D .陆路交通方便C.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
《人口的变化》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2011年中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年龄比美国小与农村早婚有关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是自南部向东北部D.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2.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出地今后应重点做好()A.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B.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C.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D.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3.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对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都很大B.环境污染完全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造成的C.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越多D.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4.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春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有数亿人流动(或迁移),有近12亿人观看央视的春晚节目。
下表为2018年春节期间人口迁入迁出量排位居前十的城市。
结合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5.表中人口迁入量和迁出量的位次能够反映城市的活跃程度。
下列城市组合中,春节期间最活跃的一组是()A.北京、郑州 B.广州、长沙 C.武汉、南京 D.成都、杭州6.表中反映出,春节期间我国出行人数南北差异大,南方城市普遍比北方城市活跃程度高,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A.南方的气候条件比北方好 B.北方的地形条件比南方好C.南方比北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D.北方的交通条件比南方好7.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在除夕准点开播。
为使全球华人华侨同一天能看到开播的第一个节目,下列开播时间应是北京时间()A.7 点 B.8 点 C.19 点 D.20 点8.当农历新年(狗年)的钟声敲响时,家住巴中的小满收到在美国“硅谷”(西八区)斯坦福大学留学的表哥用手机发来的信息,可信的是A.皓月当空,同看央视春晚直播 B.接近中午,空气干燥骄阳似火C.日没大洋,回家路上华灯初放 D.迎着朝阳,正在赶往学校上课9.上海的人口容量正接近极限,影响其人口容量首要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B.地区开放程度C.人均资源消费水平D.科学技术水平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章末过关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图,回答1~2题。
1.若我国人口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在() A.2010~2015年B.2015~2020年C.2025~2030年D.2030~2035年2.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A.2020年B.2028年C.2035年D.2040年下图为我国某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可知()A.该地最有可能为北京市区B.大量青壮年向国外迁移C.计划生育导致青壮年比重降低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4.该地应该()A.开放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B.鼓励人们进行性别选择,以平衡性别比C.完善儿童教育设施,加强安全设施建设D.鼓励老年人向外迁移和自主创业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此回答5~6题。
5.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6.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中,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务工人员以各种开工创办经济实体,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归雁经济”效应。
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可能出现“归雁经济”效应的省区为()A.粤B.藏C.川D.浙8.“归雁经济”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有()A.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B.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减缓C.留守儿童比重降低D.劳动力价格下降读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9~11题。
9.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①因素表示的是()A.环境承载力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10.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②因素表示的是()A.环境承载力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1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③表示的是()A.环境承载力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单选题(共48 分)1.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
【详解】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变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③①。
故选D。
2.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生育率【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详解】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从原始型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传统型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随着生产力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进步,死亡率首先降低,所以首先变化的是死亡率。
故选B项。
3.下图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
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答案】B【解析】图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下降,可能是由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故持续下去可能导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4.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推动人口增长模式变化是生产力水平,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自然灾害、战争爆发,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农业和工业的出现,这些对人口增长模式影响不大,所以选A。
高中地理 1.1《人口的数量变化1》练习题新人教版必修2 "1.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不相同的,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增长较快B.农业革命之后,人口数量高速增长,一直到工业革命前C.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前,人口数量总体来说在增加,但后期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增长D.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减少下表是非洲和欧洲某年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
读下表,完成2~3题。
大洲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非洲 4.0 1.4 2.6欧洲 1.0 1.2 -0.22.非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B.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C.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不能确定3.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B.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C.资源贫乏,人口合理容量最高D.人们的离婚率较低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4~5题。
4.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的一组国家是( )A.1、2、3 B.4、5、8C.7、9、10D.6、11、125.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A.欧洲B.北美洲C.大洋洲 D.非洲6.根据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b ②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d ③德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④巴西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美国人口资料局报告说2011年世界人口将由2009年的67亿上升到70亿。
结合下图分析回答7~8题。
7.全球人口在2年间增加3亿人,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各国 B.西半球各国C.欠发达地区 D.发达地区8.下列国家中,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大的国家是( )A.中国、日本B.科威特、德国C.尼日利亚、墨西哥D.埃及、印度尼西亚。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地理·必修2·人教版下图为1980—2010年甲、乙两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区人口数量最稳定的时期是( ) A.1980—1985年B.1985—1990年C.1990—1995年D.2000—2010年2.1980—2010年,乙地区( )A.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B.人口增长速度加快C.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D.人口出生率始终小于1%1.C 【解题思路】 根据图示折线,1990—1995年,甲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总人口基本不变,故图中甲地区人口数量最稳定的时期是1990—1995年。
2.A 【解题思路】 1980—2010年,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A项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减慢,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则根据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可知,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C项错误;1980—1985年人口出生率可能大于1%,D项错误。
下图是由一个地理兴趣小组收集某国四个不同年份人口资料绘制而成的。
据此回答3—4题。
3.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A.①B.②C.③D.④4.④年份时该国( )A.人口出现负增长B.少年儿童比重降低C.老龄化趋势减缓D.社会养老负担减轻3.A 【解题思路】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读图可知,①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人口增长最快。
4.B 【解题思路】 根据④年份的人口特征可以看出,该国④年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正值,人口总量在增加。
从四个年份比较中可知,④年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最低,少年儿童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下图为2010—2015年我国总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过渡: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空间形式;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人口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图表比较法3、讲练结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板书: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空间形式1.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特别提醒】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提问】人口迁移有什么客观作用?【小结】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口迁移按照地域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通常是指迁移人口超越了国界,并且改变住所已有一个时期(通常指1年)。
出示《二战前的人口迁移示意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流向特点及迁移路线是什么?【列表比较】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示意图》【过渡】人口迁移除了国际人口迁移外,还有国内人口迁移.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不同,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板书:(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针对练习】(2013北京文综3.4分)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过渡】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即受特定环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意愿的支配,同时还与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总之,人口迁移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经济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3.政治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5.其他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课标要求: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2、20世纪以来为什么世界人口快速增长?3、合作探究:参照教材第3页活动:新增人口数是否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4、请根据教材第3页图1.4,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人口增长较多的大洲: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5、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在七大洲的分布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思考1:传统型增长模式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思考2: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容易出现什么人口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容易出现什么人口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原因及特点;一、人口的迁移1、什么是人口迁移?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5)、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导致这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因素:、土壤、水、矿产资源2、因素:、交通通信3、政治文化因素:、社会变革、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有什么影响?对迁入地有什么影响?5、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2、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3、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4、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5、印巴分治,印度境内1500万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200万印度教徒迁往印度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受哪些因素制约?制约其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析环境人口容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木桶理论,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比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那么制约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什么?假如各桶板代表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影响因素,那么日本、美国、科威特三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各是什么?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合理人口容量1、合理人口容量的定义(在教材上标注出来并理解)2、人口问题表现、?这人口问题引发严重的、本章练习1.现代环境人口容量比原始社会大的多,其主要原因是()A.人们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B.资源总量不断增加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D.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减少2.下列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合理容量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相同的B、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C、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D、人口合理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最大人口数量3.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4.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是()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人类社会发展水平5.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如下图),回答: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甲、丙、乙、丁B、甲、乙、丁、丙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6.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率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是( )A.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B.现代型—原始型—传统型C.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D.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8、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开始的标志是 ( ) A .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基本不变 B .死亡率和出生率进一步下降 C .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不变 D .出生率、死亡率同时上升9、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人口死亡率%生率%③④①②1.01.02.02.03.03.00A.①B.②C.③D.④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福利 C .文化观念 D .自然环境 11、(2010课标)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章节复习与测试教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自建国以来到现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应用: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运用图表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和各类人口统计图表,复习人口的变化知识。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六、【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通过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建立知识框架也要知道考试要求。
请同学读一读本章的考纲要求。
【学生齐读考纲要求】:1、识记: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自建国以来到现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应用: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运用图表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师讲解考情说明】:1、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普查资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及对策。
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差异。
3、常与工业扩散、产业转移和国土开发等资料相联系,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影响。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人口的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2.复习巩固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复习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让学生总结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复习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让学生总结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及原因【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又是一年春运时,2018年摩托车大军千里返乡,风雨兼程,一路平安》。
给出问题:材料中说明了我国人口的什么特点?请学生回答。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1.2“10万年来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将全班分为四组,由第一组学生根据自己对图的分析提出问题(参考如下),其他各组竞答。
教师进行更正和必要补充。
1.两张图有何异同?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3.图1.3表示出第几次科技革命人口最迅猛增长?4.对比农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加快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板书:2.人口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教师:近100年来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吗?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问题展示: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以欧洲为例)4.为什么近50年来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以亚洲为例)学生读图思考并计算说明,组内讨论分析,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复习与测试一、单项选择题下表为杭州(1981年全市人口为525万)和武汉(1981年全市人口为590万)1981年至2000年份全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1981~1990 571991~2000 1051.两城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A.杭州1981~1990B.武汉1981~1990C.杭州1991~2000D.武汉1991~20002.据表可以看出,1981年至2000年两城市A.中心区人口持续减少B.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郊区城市化明显【答案】1、C 2、D下图为“我国目前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其中甲图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出地分布示意图”,乙图为“人口主要迁入地分布示意图”,丙图为“一则广东省某地招工漫画”。
阅读以上材料,完成3~4题。
甲图乙图丙图3.下列有关我国人口主要迁入区及其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新疆,西部大开发②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达③广东,人口出生率低④江苏,经济发展速度快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②④4.下列有关当前我国“用工荒”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急需大量高技术人才②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急需大量高技术工人③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民工在当地就业④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民工的迁入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 ③④【答案】3、C4、A下图示意我国1985~2005年不同地区劳动力导向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I区劳动力导向型制造业向外迁始于()A.1985年 B.1995年 C.2000年 D.2005年6.导致Ⅲ区劳动力导向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A.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B.国内外的产业转移C.产品质量的提升 D.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答案】5.C 6.A【解析】5.根据I区劳动力导向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情况,1985年占到市场的比重为40%,2000年占到市场的比重55%,比重一直在增加,自2000年开始,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到2005年的比重为50%。
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回顾】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人口的________增长和________增长。
2. 衡量人口自然增长的指标(__________率、__________率、__________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状况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由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多。
(注意区别“增长速度”和“增长数量”。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据人口历史发展来看,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型转向______型,继而向______型逐步过渡。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________型向________型过渡阶段。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型,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型。
(三)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1.人口的年龄结构___-___岁为少年儿童,___-___岁为成年人,___岁以上为老年人。
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分为三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2.老龄化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某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____%(或60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____%)。
2.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性别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
若性别比大于100表示男性比女性____,反之。
3.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类型 特 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______ ______ ______传统型 ______ ______ ______(高于___%) 现代型 ______ ______ ______(低于___%)①看形状——判断国家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看底部——判断________________;③看腰部——判断________________;④看顶部——判断________________;⑤看左右——判断________________;⑥看特殊——判断由特殊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
必修二人口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人口增长材料的分析,判断区域人口增长模式,说明出现的人口问题并分析原因;通过对人口迁移材料的分析,判断区域人口空间变化并分析原因,影响与措施。
2.判读人口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特征、人口问题、人口容量与社会协调发展;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与迁出地的影响,趋利避害,促使人口迁移与社会协调发展。
三、教学方法:
先理后练
四、教学步骤:
1.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
(5分钟)
2.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思维导图)。
(3分钟)
3.精选习题,学生练习巩固。
(18分钟)
4.练习讲评与思维拓展,主要精力放在信息获取和信息解读的引导方面。
(10分钟)
5.小结:易错题出现的反思。
(2分钟)
6.回顾:思维导图,哪些地方还可以再拓展,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该部分知识脑图。
(2分钟)
五、作业布置:
1.完善思维导图
2.错题反思
3.相关练习。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变化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据此回答1—2题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A. I期B. II期C. III期D. IV期2、在I期()A. 人口急剧膨胀B. 人口老龄化C. 人口增长停滞D. 人口平均寿命较低读下面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3-4题3、下列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图中(2)阶段的是()A.尼日利亚B.韩国C.古巴D.澳大利亚4、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较严重趋向的阶段是()A.(1)B.(2)C.(4)D.(5)5、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多呈点状、线状分布的原因是 ( ) A.地形的影响 B.水源的影响 C.政策的影响 D.文化背景的影响8、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12、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D.气候因素13、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4~15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14、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15、该城市可能是()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18、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 abcB. acdC. abdD. bcd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3页第一段文字】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5、空间上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理解记忆)同步解析3页6、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背诵)(重点)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理解]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记忆](1)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2)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3)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重点)对人口迁入地:有利影响:(1)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2)有利于商品流通经济发展,(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在住房、交通、环境、教育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对人口迁出地:有利影响:(1)加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人地矛盾(3)更好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同步解析10页(重点)自然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土地、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结合同步解析重点理解):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大型项目建设社会因素:政策、战争、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页
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课本P3第一段文字】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5、空间上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理解记忆)同步解析3页
6、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背诵)(重点)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理解]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记忆]
(1)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2)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3)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重点)对人口迁入地:
有利影响:
(1)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2)有利于商品流通经济发展,
(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影响:
人口密度增加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在住房、交通、环境、教育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对人口迁出地:
有利影响:
(1)加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人地矛盾
(3)更好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同步解析10页(重点)
自然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土地、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因素(结合同步解析重点理解):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大型项目建设
社会因素:政策、战争、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同步解析11页(理解掌握)
科技移民、劳务输出、难民。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理解)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同步解析16页(理解掌握)(重点)
资源(成正比)、
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地区对外开发程度(正比)、
人口受教育水平(正比)、
经济发达程度(正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理解)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