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 - 副本
- 格式:ppt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38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秦始皇1、统一六国A、原因:⑴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②政治基础:③民族基础:④群众基础:⑤思想基础:⑵主观条件:B、过程:时间策略顺序2、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巩固了统一的措施政治:军事:(作用:)经济:文化:3、暴政:、、、4、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
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民族关系:措施:对外交往:3、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物评说》知识点总结3、功过评价:功: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符合⼈民的愿望;②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促进了各地经济⽂化交流;③扩⼤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民⼒,⼴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唐太宗★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作⽤;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民⾟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科,扩⼤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C、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成公主⼊藏,与松赞⼲布成婚。
D、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怀柔政策、和亲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E、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善⽤,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息,对外兼容并蓄。
这⼀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产发展、⽂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其纳谏和⽤⼈⽅⾯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和⾃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第⼆单元东西⽅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孔⼦★注意问题:孔⼦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必背要点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 1 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地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二、活动及影响 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北击匈奴,南平越族)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巩固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农业生产。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总之: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
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推行暴政稳固统治,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严酷;连年征伐,大兴土木,赋税徭役繁重。
)第 3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地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二、活动及影响:1、巩固国家统一:①平定三藩之乱——避免大分裂,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使台湾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两次雅克萨战役,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①崇儒尊孔,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还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社会状况: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4、文化上:学术下移,“士”阶层出现。
(二)、成就:『思考』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背景: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目的: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1、开创儒家思想(基本思想和主张)①礼:即周礼,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②仁:即仁者爱人;对统治者: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
对普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③中庸:在协调礼与仁的关系上,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④三者之间的关系:“仁”是核心,属于伦理范畴;礼是表现,属政治范畴;两者结合不可分割;用“中庸”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用“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
2、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②教育内容:《诗》《书》《礼》《乐》《忆》《春秋》;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③教育目标:“成人”、成“君子”;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⑤办学形式:收徒讲学,开创私学。
3、整理文化典籍:“六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他的思想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局限性: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阶级局限性。
(四)、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五)、影响:1、对中国:①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③教育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如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一、(核心知识点整理)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1、对政治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须注意以下几点:⑴特定的历史背景。
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⑵确定评估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⑶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⑷克服英雄史观。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⑸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秦始皇的功过评价(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至岭南、北抵河套、阴山、辽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
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过: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内容:①平靖边疆:东突厥强大,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用兵击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高中历史选修4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 秦统一六国1、嬴政嬴政(前259—前210)秦国第34代君主13岁即位(前247年) 21岁亲政(前239年)2、原因:2)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3)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补充材料:修建郑国渠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
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
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
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
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3、进程:1)先灭弱韩:前230年2)离间灭赵:前228年3)水灌灭魏:前225年4)王翦灭楚:前223年5)北灭燕国:前222年6)完胜灭齐:前221年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尊“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 “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尊中央三公地方郡县评价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2)、消极: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奠定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2、全面统一:1)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2)统一文字:小篆 ——有利于文化发展3)统一货币、度量衡: ——有利于经济交流4)统一驰道: ——促进交通发展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实质:思想文化专制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200多万人/年课外链接: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_复习提纲(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⑴统一六国:①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统一是大势所趋。
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基本条件。
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民心所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统一的社会基础。
②结果: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⑵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④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
2、作用和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①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
4、评价:“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①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②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Ⅰ原因①治国思想:民本思想②用人策略:选贤任能③经济措施: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④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人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②大势所趋: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统一趋势加快;③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各民族和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社会基础;④秦国实力雄厚: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最强,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根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锐意进取①广纳各国贤才(如:李斯、尉缭)②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①时间:BC230——BC221年②秦灭六国过程:韩——赵——魏——楚——燕——齐3、统一中国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秦始皇建立集权统一国家的措施(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具体内容: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包括: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2)影响:①进步性:a/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统一执行,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c/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局限性:a/大大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b/君主专制使君主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c/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2、军事上措施: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②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作用: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3、经济上措施:①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车轨、驰道,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作用: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秦始皇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③严刑酷法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物时代主要贡献局限评价秦始皇秦朝:封建社会初期①完成统一大业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③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①繁重役税②严刑酷法③焚书坑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唐太宗唐朝:封建社会繁盛期①制度调整②善于用人③统治开明④“贞观之治”晚年骄奢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清朝:封建社会后期①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达赖、班禅)②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①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康乾盛世”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思维导图】【规律总结】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1.方法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
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原则(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