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人悦闻悦读:我这样讲“大学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语文优秀作文(10篇)大家都难以避免地会触碰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章节构造详细,一定要防止无末尾作文的发生。
坚信写作文是一个让很多人都头疼的难题下边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大学语文优秀作文【通用性10篇】,热烈欢迎大伙儿参考与参照,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课程目标:1、掌握动物与植物中间的关联。
2、了解有一些动物与植物濒临灭绝的缘故。
3、掌握各食物链中间的关联。
教学重难点:食物链中间的繁杂关联教学环节:(一)情景园非洲大羚羊在每日早上醒来的情况下,就了解自身务必比跑得更快的狮子也要快,不然便会被吞掉。
想一想:为何?(二)聪慧屋1、什么叫食物链?在大自然中,不一样微生物中间因为吃与被吃的关联而产生的联络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逐渐,到凶狠的肉食动物停止。
食物链中箭头符号房屋朝向必须食材的一方。
2、食物链中各微生物中间有什么关系?食物链中的每一种微生物全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
(三)训练场出示各种各样动物与植物,找到他们中间吃与被吃的关联,连接成食物链。
(四)专业知识累积累积相关。
夕阳斜照入窗,惆怅暗生,幽情暗生。
不知为什么,每到傍晚,不自觉内心就会有那麼一点惆怅感,之前害怕问这是为什么,怕人嘲笑说成小女人,伤春悲秋自怜自艾。
之后问了很多人,有人说到黄昏时候,也都是有那么一点心态。
当然,这些忙得每日都忘记了晨昏,也从来不真实抬起头看天上,体会自然界的人除外。
并不是夕阳抠门,只借半抹金黄入窗,确实是它要归去,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家惆怅的,恰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诸多。
仔细听,傍晚的鸟儿,都和平常的叫声不一样,响声更低沉,更稀少,显著有倦意。
大家人体里本能反应的那类认知,或许认知了傍晚的一切,像被传染一样,也长出一些懒懒的心态。
自然,惆怅仅仅对傍晚感受的一小部分。
记忆中傍晚的村子,袅袅的炊烟,把夕阳的金黄调合得更为幽远若隐若现。
天边的流云无际,尽管太阳给它涂到了金红色的胭脂,仍掩不住暮色沉沉。
原本就静静地河湾,伴随着最后一个牵马来饮水的人离去,就更静了。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共10篇)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 对于大学语文04729 大家是怎么复习的你重点要看每篇文章标题下面的那段关于作者介绍之类的,还有就是文章后面的解释,最后就是和课文配套的作业本了.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二):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资料,人教版的1、《在山的那边》: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2、《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3、《生命生命》:(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
这些本来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
4、《紫藤萝瀑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5、《童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3)[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4)[项]颈,脖颈。
(5)[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6)[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7)[徐]慢慢地。
(8)[唳]鸟鸣。
P20(1)[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大学语文》吟诵教学经验谈作者:陈开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讲述大语吟诵教学的经验:一论及把吟诵引入课堂及学生心得。
二言及大语吟诵教学与经典训练的关系。
三述传授古诗文吟诵相关规则,并论及吟诵调选择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吟诵;经典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73-02《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大语)怎么教?我相信这是每位想教好大语的老师必定会思考的问题。
我执教大语已有五六年了,近年中华传统经典教育逐渐复兴,我也有幸接触到传统诗文的吟诵方法,在教授大语的过程中,我逐渐把吟诵读书方式引入教学,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谈谈大语吟诵教学的经验以及教学效果,抛砖引玉并与诸同道共勉。
一、大语吟诵文选与引入我们学校使用的大语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或第十版,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文选不宜一一照搬。
不过大部分教学篇目我还是从教材中选出,同时添加一些重要的经典篇目,并按照体裁或同一主题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如儒家四书一类、诗经一类、道家作品一类等。
为了便于吟诵教学并引起学生的关注,我把《诗经》的篇目放在最前面,十版的教材只有《蒹葭》一篇,我另外加了四篇:《木瓜》、《关雎》、《采薇》和《蓼莪》。
为了引入吟诵方便,第一次的语文课里我首先让大家一起来学习《诗经·蒹葭》。
我选用陈琴老师的吟诵调,容易上口,难度小,也好听。
连续播放三遍,让大家先感受一下吟诵的气氛,从视听上引起同学的关注,听第四遍时要求同学们一起跟着录音学习。
一开始很多同学觉得这什么奇声怪调嘛!他们在习作中提到各种感触,有的觉得很新鲜、很有趣,有的惊讶原来文言诗文还可以这样读,还有“感觉调有点怪怪的,好不适应,总是忍不住笑”。
原因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现在“距离吟诵的传统相当遥远了”。
[1]要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虽然有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大语老师有责任和使命传承古老的优良传统。
呼唤“大语文”:重知识到重素养作者:赵婀娜发布者:学科专家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4-07-17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公民语文素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体现在一些年轻人日常对汉字使用的随意、对汉语言文化失去敬畏之心,体现在一些人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崇敬感的减弱,体现在经典文本中蕴涵的审美与道德内涵的被漠视……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的目录中删除,再次引发了公众的讨论与担忧,在全社会语文素养并不理想的当下,此举对语文而言是否将雪上加霜?“你具备语文知识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会有不少人给出肯定的答案。
但当被问到“你具备语文素养吗?”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肯定回答了。
何为语文素养?打个比喻,如果将语文素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塔尖是包括字词使用、语法结构等语言能力的体现,而塔基则是一个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与个性人格在内的复杂构成。
日常生活、交流及书写当中语文能力的体现,是源于塔基诸多复杂成分的共同作用。
我们克制“一朝之忿”了吗日前,记者在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时,李老师对当代人语文素养缺失的忧思让人记忆深刻。
第一个例子相对直观。
“不久前,复旦大学课题组通过验证曹操家族DNA,推断出曹操父亲并非过去所流传的夏侯氏的后人,更不是西汉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后人。
播出这条新闻时,一些新闻主播对曹参之‘参’的读法十分凌乱,有的读为‘shen’,有的读为‘can’,令观众无所适从。
”第二个例子更加深刻,是有关“一朝之忿”。
李山老师谈及,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的戾气越来越重,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误会便能大打出手。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源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缺乏语文素养的表现。
《论语·颜渊》中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盛怒之下做出过激之事,忘记自己的身体也连累了父母,这是“惑”。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颜渊》、《论语·子路》)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做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的祭祀。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
)⑶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慧,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⑸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日里言行端庄,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衷心诚意。
)2.《老子》二章(《老子》)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倾倚,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
)⑶是以圣人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⑷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培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高自傲。
)⑸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法规,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处,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德。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昭公二十年》)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齐景公从打猎场所归来,晏子在遄台随侍)⑵“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包含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这些地方,使之趋于完善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论语十则》子曰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 (艺——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
) 翻译——孔子说 “志向于道 根据于德 依靠于仁 娴熟地掌握技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吏。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翻译——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①亡:无。
【译文】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①?”对曰:“未也。
”“居②,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③;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④;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⑤;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①六言:六个字。
这是下文说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②居:坐。
③贼:害,危害。
④绞:指说话尖刻。
⑤乱:小指捣乱闯祸,大指犯上作乱。
【翻译】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
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演讲稿概述一、演讲稿的性质及特点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发言文稿。
演讲稿是进展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和提示,它表达着演讲的目的和手腕,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利用的一种文体。
它能够用来交流思想、情感,表达主张、观点;也能够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形和经历……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煽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能够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情感转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演讲和演出、作文有专门大的区别。
第一,演讲是演讲者〔具有必然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演员〕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成心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必然场合〔不是舞台〕的听众〔不是观看艺术演出的观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是艺术演出〕,第二,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那么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
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转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知足,他必需能操纵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因此,为演讲预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针对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
它为了以思想、情感、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悦耳众,“征服〞群众,必需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第一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切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经受并甘拜下风,如此,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成效;第二是要知道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效劳性俱乐部、学校、社会集体、宗教集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依照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第二、可讲性。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需以易说能讲为前提。
大学语文教学“三突出”【摘要】大学语文属于文学范畴,她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审美性、故事情感性和道德教化性,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美”、“情”、“德”这三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大学语文;美;情;德大学语文是理、工、医、农等非中文专业大学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大学语文不仅不同于准确真实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大学语文隶属人文学科,她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审美性、故事情感性和道德教化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这些特点,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完成“精神成人”的教育目的。
也就是说,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在“美”、“情”、“德”三方面下功夫。
1 美大学语文隶属文学,她的特点之一是美。
文学所以称之为文学,其魅力正于此。
如《诗经·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全诗两段,不到五十个字,却极美。
春晨郊外,芳草萋萋,碧野风清,垂露欲滴,这是环境之美;有美一人,清明婉约,神采飞扬,这是美人之美;优美的环境邂逅有惊人之美的姑娘,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这是情景之美。
另外这首诗写男子欢悦之情恰如《关雎》“乐而不淫”,具有含蓄美;以清晨、碧草、春露暗喻女子之清之美具有衬托之美。
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绘的是女子肖像之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传达的是家庭温馨之美;“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写的是箜篌音韵之美;“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悦人悦闻悦读:我这样讲“大学语文”
摘要:针对应试教育“败坏”语文学习胃口的现状,教师通过“搭桥”“开窗”“筑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使他们主动走近文本,欣赏文化精品,成就语文的终身学习意识。
关键词:大学语文;悦人;悦闻;悦读
2009年秋,以48课时“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1],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中,各科选择“充分发挥自主性”的仅在8%~3%之间,而“基本没有发挥自主性”的却接近50%[2]。
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学生精神成人的关键时期,其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对某一课程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左右。
因此,从解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视野狭窄、教师讲授过多入手,笔者通过“搭桥”“开窗”“筑台”,丰富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实践力,五年来网上评教平均98分以上。
一、“悦人”:搭好一座桥
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是催生听课兴趣、赢得合作的重要因素。
大学语文课安排在新生入学的一年级上学期,为教师借助开场白,打造富有亲和力的形象提供了最佳时机。
瑞士作家温克勒指出:“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
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
”面对应试教育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受损的现状,笔者在开展教学时,以8个课时实施导入,强化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师精神气质、学识素养的认同感,搭建一座师生之间教学合作的桥梁。
(1)以熟谙领域展示语文魅力。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异常沉闷,大学语文没有应试压力,开展趣味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
笔者从事写作研究多年,开场白由此切入:以清新、风趣的语言介绍文本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当下鲜活的语文个案与文化现象,突出写作的人文性、趣味性、创新性。
学生发现语文课竟然还有另一种鲜活的“说法”,语文学习的成见由此“破冰”。
(2)以专业视野凸显语文价值。
大一新生初来乍到,心存迷惑,有着强烈的专业认知需求。
笔者备课时精选与学生所在专业相关学者的时文,一来分析写作技法,二来展现专业知识之于写作的独特效用。
例如,面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笔者以叶檀、郎咸平、梁小民、吴敬琏等的文章为例;当某一热点经济事件发生后,分别选取普通网民、非专业学者、业内专家的时评,比较其深浅、高下、雅俗……这种让语文向专业渗透的尝试,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以读写训练强化语文应用。
为巩固开场教学效
果,笔者步步为营。
讲罢某一章节,适时链接当下热点新闻,让学生当场“跟帖”点评。
每次下课,留几篇网上易找的专家随笔及文学作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300字短文。
导入课结束,开出一份由浅到深的书单,如《西窗法雨》(刘星)、《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国富论》(亚当・斯密)等,建议有兴趣的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读写的自觉性,大大超出了笔者预期。
二、“悦闻”:扩大一扇窗
开场结束,课程进入教材学习。
大学语文为文选型教材,与中学课本并无二致。
囿于应试,中学语文简化了文本的解读,追求“标准答案”,易造成学生思维自主性的缺失和求异性的消解。
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关注实际、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笔者多维度解读文本,扩大学生认知的心灵之窗,由“悦人”转向“悦闻”。
(1)发掘文本背景。
孟子等中国古代贤哲倡导的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即“知人论世”。
面对名家作品,笔者注重剖析作者经历,从作者透视生活,从作品透视人生。
比如讲授苏轼作品时,笔者概述东坡一生“木秀于林”致命运曲折的遭际。
细说“乌台诗案”的“铁证如山”(诬陷面前东坡竟全盘招供,由此论及古已有之的“刑讯逼供”,联系最近的“呼格”冤案介绍什么是“沉默权”,并推荐切萨雷・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建议学生查阅)。
强调“黄州反省”之于苏轼一生的重要性。
最后扼要分析作品,以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启发学生对现实社会及自我生存的独立思考。
(2)变化解析角度。
不少经典作品既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也可选入大学语文教材。
对于学生学习过的作品,笔者注意变化导入视角。
在讲授《谏逐客书》时,笔者以李斯对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破题,撇开美文赏析的套路,从说服学的角度条分缕析这篇一位“赌徒”机关算尽的“政治赌注”。
开篇夸秦王祖上赢得好感,中间拿珠玉锦绣、坛坛罐罐开涮影射现实,结尾“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挑明战国说客睚眦必报,令秦王不寒而栗。
一家之言且自圆其说的“非常”说法,突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
笔者还见缝插针,将相应的说服技巧与其当前的人际交往、今后的职场交涉对应勾连,学生表情且惊且疑且喜。
(3)拓展辐射广度。
着眼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使教师的超文本教学大有可为。
笔者讲解《静女》,顺带举出《诗经》中类似的爱情诗。
评说李白的《行路难》(第三首),另两首《行路难》缺一不可……。
“以点带面”品味文本,从“大语之内”走向“大语之外”,打通了课内课外的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分享更多经典的同时,激发他们去图书馆阅读原典的兴致。
三、“悦读”:筑实一方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3]。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离开了“学”的有效,“教”的有效是毫无意义的[4]。
对于学生阅读无碍的中国现当代作品及国外译作,笔者挖掘其中的语文活动穿插于“一言堂”之间,教师“筑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文本,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课本排演,互动阅读。
“开场”课结束前,笔者安排学生排演课本剧《俄狄浦斯王》:数人组成演出阵容;数人组成背景介绍团队;三周后在课堂上演出。
排演课本剧使文本阅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成。
演出前三天,笔者观看预演(提供改进意见)。
某班预演时,俄狄浦斯已从报信人口中问明身世,扮演王后的演员居然毫无表情。
笔者提醒她:“你怎么让观众知道王后此时已知晓悲剧的真相?”该生设计出一组反应动作,演出效果相当好。
(2)课堂朗诵,体验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听觉的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远远高于视、听单一作用的相加。
课本剧演出落幕,笔者趁热打铁布置课堂诗
歌朗诵会:每班组织20人朗诵,其他同学自由参加;选择教材中某位诗人的作品(不分课内课外),制作PPT并配乐;允许使用方言朗诵。
课堂朗诵会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台上台下学生于声情并茂中品味文字的精彩、感悟文本的内涵。
(3)作品讨论,思辨阅读。
大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较中学时代有明显提升,喜欢发表不同见解。
教材文本的丰富性,为开展课堂讨论创造了条件。
课堂朗诵会结束,笔者告知学生将举行鲁迅爱情小说《伤逝》的课堂讨论会:要求学生查阅“中国知网”上《伤逝》最早及最近的两篇研究论文,提交500字读书札记;作为各班团支部的一次团日活动,分小组开展“二十世纪初与二十一世纪初爱情”的讨论;课堂讨论阶段,各小组推选的代表两分钟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上台进行辩驳。
“阅读”与“言辩”融合的讨论会,学生们发言踊跃,下课铃响时,仍然意犹未尽。
依据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5]的教学指导思想,教方法、讲趣味、重参与的大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
使他们主动走近文本,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量,成就语文的终身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 吕绍刚. 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
[N]. 人民日报,2005-12-06(11).
[2] 宋秋前,潘爱珍.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9(5).
[3]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杰.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
[5]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母语教学‘德育’的课外延展与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157)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