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deviated far from the classic theory and technology.
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
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
里有一个假设,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
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
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
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
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络脉就是血管无疑,那么
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
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
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唯独没有大隐静脉,
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但血管
与文字严重不符,二者竟并行“不悖”。
当我们严格按《内经》的穴位和经脉循行重新绘制出
经脉循行图时,经脉是不是血管一目了然[1]。另一方面,
按错误的分类和定穴治疗疾病,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将主脉与支脉混淆,如
膀胱经的背外侧线和下肢部分都是支脉;手厥阴经的整
个上肢部分都是支脉。这些在现在的经脉图中都没有任
至病所产生针刺效应。
1.3 电针效果有限
我们研究针刺效应或针刺镇痛效应,都是先针刺
5 min-10 min,移去毫针,然后测量效应,其效应可持续
数小时,甚至数天。而电针者竟然是一边电针,一边测痛
阈,刺激结束就停止测量。也有刺激结束后还继续测量
者,但称之为后效应,因为后者已经相当弱了。我们很难
Some Errors in Present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Researches:Part LIU Li-y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seven errors, which take placed in the basic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
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由肩至肘外侧。此经
一变,其它经脉全移动位置,整个上肢经脉都与《内经》严
重不符。
《内经》中足三阴经从大腿根部就深入体内,并无胸
腹外的走行,更无相应穴位。《甲乙经》中却为足三阴经都
增加了好几个胸腹部的穴位,以至于现行的经脉图中胸
当初把电针引入到针灸领域来,使得刺激方法可以
量化,有利于严密的科学研究。但随之而来便混淆了两大
问题,一是针刺镇痛就等于电针镇痛,二是电针镇痛机制
就等于针刺镇痛机制。经皮电刺激产生镇痛效应,国外早
就在研究和使用。现在国人把电接在毫针上,于是就成了
电针。由此可见,电针的提法很有问题,它只不过是把刺
维传入中枢的,当一些研究者得到上述结果后,C类纤维
竟然由原来的传入痛觉的纤维变成了传递镇痛信号的纤
维。这种违背生理学基本常识的做法,岂能不令国内外生
物、医学科学工作者反感。而在国内,这又成了否定经络
存在的依据,甚至否定针刺效应的其它机制的依据。因
为,按照《黄帝内经》,针刺信号必先沿经络传导,然后气
·40·Shanghai J Acu-mox, July 2003, Vol 22, No 7
DOI :10.13460/j .issn.1005 -0957.2003.07.013优先兴奋的必然是C类纤维,这就是那么多研究所得到
的结果——必然存在的结果,并以之解释针刺镇痛效应。
针刺的本身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后者是通过C类纤
come from the sense of doctors, but not the sensation of patients. The very ind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re acute diseases, but
today just treating a few chronic diseases. The acupuncture effect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body changes from several hours to
文章编号:1005-0957(2003)07-0040-03·争 鸣·
试论现代针灸经络研究中的若干误区()
刘里远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
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
痛信号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降低意识领域对疼痛的反
应。因为大脑总是趋向于对一种信号产生反应时,对别的
信号产生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抑制。电刺激时,大量肌肉持续紧张收缩,
其作用强于主动的运动,必然会降低机体对疼痛的反应,
表现为痛阈升高。停止电刺激,镇痛作用随之就明显减
弱。同时,电刺激本身的麻木感也会抑制机体对局部及全
何标识。而完全走行在体内的经别——正脉,更缺乏明确
的认识。
·41·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7月第22卷第7期3 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
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
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据《内经》之意,经脉之所以
的可兴奋组织为神经和肌肉,电针刺当然是作用于这两
类组织。电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同样容
易兴奋的神经组织虽然看不见,但根据基本的生理学原
理,电刺激外周的神经纤维(包括神经干)肯定兴奋并产
生大量的神经冲动沿感觉纤维传向中枢。由于C类细纤
维比A类粗纤维的兴奋阈值低,当电针刺强度较低时,
想象,当通电的大鼠整个身体都在颤抖或强直收缩时,在
其尾部的痛阈会是正常值。而且其痛阈升高是非常有限
的,远不如手法针刺的效果。
电刺激为什么能镇痛,这又牵涉到一些生活常识。当
我们的手被烫伤时,本能的反应是不断地甩手,以减轻疼
痛。以运动来缓解疼痛是人们公认的有效方式,其机制在
于肌肉运动产生大量感觉传入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对疼
经》,后者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归纳
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中各经的穴位分类非常明确。
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
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
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都不得不
看不见,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而是因为
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可以看见,经脉比络脉更粗
大,自然应该比络脉更容易看见,只是因为位置较深,须
解剖方能看见(《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根据《内
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
ceptions of meridian include visible blood vessels, and the invisible meridian is the pathway for propagating qi in skin.
Acupuncture for mediating q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kin, but not the deep tissues. The judgments of De Qi mainly
都在紧张收缩颤抖;同样,在人的足三里电刺激时,整个
下肢肌肉几乎都在节律性地收缩。如果把这样广泛的反
应称之为穴位刺激,确实牵强附会。
1.2 电针机制非针刺机制
本来很多研究者并不会针刺,有了电针仪后许多人
都研究起针刺镇痛机制了,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结果。即针
刺镇痛的机制是通过激活C类纤维及A类纤维传入中
激电极从表皮移到了深部,毫针只起到深部电极的作用,
与是否是毫针并无关系。
1.1 电针与穴位无关
虽然电针时也进行了选穴,也把毫针插入了穴位,但
电针刺并不能局限于穴位,而是个很大的范围,无法区分
出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别来。在常用的实验动物大鼠身上
可以看到,电针足三里时,整个下肢甚到整个身上的肌肉
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
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
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
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
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
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
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
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作者提出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