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earthquake)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34
什么是地震1、什么是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一种由地壳内部形成的有着强烈能量的震动。
具体来说,当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时,岩石层会裂开并发出持续性的振动波。
地震危害可以分为三种:破坏性的物理冲击,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地表的裂缝和滑坡,这可以使周围的建筑物受损的更严重;以及洪水和液态,借助地震时尚可能发生的洪水,可能会有次大灾难。
2、什么可以触发地震?多数地震是由地壳发动机触发的。
地壳发动机是一种陆内发动机,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机械,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地震波,他们可以从地震活动区到由于地质作用而向外蔓延,这种细微的波动可能会激发更多的地震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地震也可能被其他原因触发,这包括自然的原因,如海洋的涛动、地面的升降,以及由于地质作用而导致的山体断裂。
另外,人类的活动也可以触发地震。
比如,矿山采矿活动,以及大规模排水作业等等。
3、如何预测地震?预测地震和准确预测强烈地震发生的时间和震中地点,一直是科学家们耗费脑力探索的课题,但可能性似乎很小。
很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地震,没有一个独立的指标能够准确识别地震有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通常,任何预测都要择时而动,只能是“有可能发生”。
为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建立模型来测算地震的发生可能,这些模型主要考虑地震古迹、地震引发因素和震源巨大力量的性质。
另外,圉帕斯效应也可能被用于预测。
通过对许多细微显示地震活动前后异常时期的精确观察,可以确定地震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些异常活动,给出一个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
4、地震前的应急准备虽然地震的发生多少还是有些凌波微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无所能。
在得知某块地区或者国家有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下,及时的应急准备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及损失,下面是具体的做法:(1)查明家中较安全的地点,并做好应急准备;(2)精心安排好家里周围环境,清理周围有可能受到损伤的水泥等材料;(3)熟悉一些抗震措施,或者熟悉一些抗震设备,增加对地震的防御;(4)让家人朋友知晓可能发生地震的消息,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5)购置抗震工具和必需的应急物资。
一、什么是地震: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二、地震有五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
三、地震发生的频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
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四、地震带: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与地震有关的英语词汇(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
重后果。
为了更好的防范地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与地震有关的英语
词汇,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了解。
1. Earthquake: 地震,指地球表层发生的振动或地壳破裂所产生的自
然现象。
2. Epicenter: 震中,指地震最初爆发的位置,通常在地下几千米处。
3. Richter scale: 里氏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
4. Magnitude: 震级,就是地震的强度大小。
5. Seismograph: 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探测地震的仪器。
6. Aftershocks: 余震,是指地震之后持续发生的一系列小震动。
7. Tsunami: 海啸,通常会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内由海底
地震引起。
8. Seismic wave: 地震波,是指地震产生的能量传遍地球的波动。
9. Fault line: 断层线,是指地球表面发生断层的地带。
10. 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地球表层是由许多不断运
动的板块组成的。
以上就是一些与地震有关的英语词汇介绍。
在面对地震时,了解这些基本的专业术语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过程和强度,并采取更合适的措施,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一):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
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
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
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主要资料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
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1]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
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
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
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由
整理]。
地震的英文怎么读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引起地壳震动和地表剧烈晃动的现象。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岩石的摩擦造成的能量释放导致的。
这种能量释放会引起地球的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以及地球表面传播,造成地面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的英文读音是“earthquake”。
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earth和quake。
Earth指的是地球,quake是震动的意思。
因此,“earthquake”的意思就是地球的震动。
在英语中,地震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
由于地震在地球上发生的频率较高,所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地震经常出现。
学习如何正确地读出地震这个单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分解一下“earthquake”这个单词。
音节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准确地发音。
在“earthquake”中,我们可以分解成四个音节:er-th-quake。
在第一个音节“er” 中,音标是[ɝ]。
这个音标要求舌尖稍微抬起,舌后部接触到软腭。
发音时,嘴唇要稍微收紧,但不要闭合。
所以,第一个音节应该为“er”。
在第二个音节“th”中,音标是[θ]。
这个音标相当于中文拼音的“t”。
发音时,将舌尖紧贴着上齿龈,气流从舌间的缝隙中通过。
所以,第二个音节应该为“th”。
在第三个音节“quake”中,音标是[kweɪk]。
音标中的[k]和[w]在发音时要确保清晰。
接着是[eɪ],这个音标相当于中文拼音的“ei”。
最后一个音标是[k],与开头的[k]的发音方式相同。
因此,第三个音节应该为“-quake”。
综上所述,整个单词“earthquake”的发音按照音节划分应该为“er-th-quake”,读音为[\。
有关地震的专业名词解释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能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在深入了解地震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与地震相关的专业名词。
本文将为读者简要解释一些地震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
正文:一、地震(Earthquake)地震指地球上由于地壳发生变动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球内部的岩石突然释放存储的能量,导致地球表面的振动。
地震通常由断层滑动、火山喷发、岩浆运动等引起。
二、震级(Magnitude)震级是地震的一个重要参数,用来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常用符号:Mw)或面波震级(常用符号:Ms)进行评估。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来计算,表征地震的总释放能量。
而面波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振动周期和幅度的关系来计算的。
三、震源(Epicenter)震源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地方,即地震的起始点。
地震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直至达到地面或地球其他部分。
震源的位置通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四、震中(Hypocenter)震中是地震在地球内部的发生位置。
震源释放能量时,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震中是能量传播到地面时的垂直投影点。
震中通常也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五、台站(Seismic Station)台站是一个地震观测和记录地震信息的设备和场所。
地震学家通过遍布不同地区的台站,可以收集地震波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地震活动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六、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地震释放能量后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能够穿越固体和液体。
面波则是地震波传播到地表后形成的波浪,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七、震源机制(Seismic Source Mechanism)震源机制用来描述地震发生时断层滑动的方式。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振幅和方向,都受地震震源机制的影响。
震源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分布的规律。
地震相关知识一、地震介绍1.别称:地动地震动英文:earthquake2.现象: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3.简介: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4.超级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十分具有破坏力的5.介绍: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6.震源震中: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7.危害: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8.极震区: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9.震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10.震感: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earthquake的用法地震(earthquake)是指地球表面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其特征是地壳发生剧烈震动。
地震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可发生,通常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热活动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以下是一些earthquake的用法和相关内容:1. 地震预警系统(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这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的系统。
它可以在地震发生前给人们一些宝贵的时间做出反应,如避灾或寻求庇护。
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多发地区被广泛采用,有效地降低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地震应急预案(earthquake emergency plan):这是一份用于指导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行动的文件。
地震应急预案包括避灾逃生路线、庇护所的选择、避免在地震时进行危险行为等建议。
人们应该熟悉并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指示行动,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 地震后的重建(reconstruction after earthquake):地震造成的破坏往往需要进行重建工作。
这包括修复受损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提供灾后援助和支持给受灾群众。
重建工作需要政府、NGO组织、社区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旨在恢复灾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4. 地震风险评估(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这是一种评估地震对特定区域威胁的方法。
地震风险评估考虑了地质条件、历史地震记录、建筑物的耐震性等因素,以确定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潜在规模。
通过地震风险评估,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地震带来的风险。
总之,了解earthquake的用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的单词
Earthquake,英文单词,名词,作名词时意为“地震;大动荡”。
一、短语搭配
1.megathrust earthquake 大型逆冲区地震; 超级大地震
2.earthquake magnitude [地震] 震级; 地震规模; 地震震级
3.earthquake region 震区
4.earthquake insurance [保险] 地震保险; 地震险
5.felt earthquake [地震] 有感地震
6.earthquake sound [地震] 地声; 震声; 大地震
7.submarine earthquake [地震] 海底地震; 海震; [地震] 海下
地震; 海底震
8.distant earthquake [地震] 远震; [地震] 远地震
9.earthquake forces 地震力
二、双语例句
1.He is the only survivor of this earthquake.
他是这次地震中唯一的幸存者。
2.An earthquake happened when I happened not to be there.
碰巧不在那里的时候发生了地震。
3.For this earthquake, because of its size, we should expect to see lots of aftershocks.
对于这次地震,因为它的大小,我们应该期待看到大量的余震。
1. 地震earthquake: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
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
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ce: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
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
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列的80%;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3. 地应力ground stress: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 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地震的产⽣earthquake 【概述】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闪电、⼭崩、⽕⼭爆发⼀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的⼀种⾃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上离震源最近的⼀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的影响。
【地震的产⽣】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急剧的破裂,产⽣地震波,从⽽在⼀定范围内引起地⾯振动的现象。
地震开始发⽣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的地⾯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现象】 地震发⽣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在感到⼤的晃动之前,有时⾸先感到上下跳动。
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传来,纵波⾸先到达的缘故。
横波接着产⽣⼤振幅的⽔平⽅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1960年智利⼤地震时,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
地震造成的灾害⾸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然界景观也有很⼤影响。
最主要的后果是地⾯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百千⽶,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地震,旧⾦⼭⼤地震)。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影响。
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松垮和崩裂。
地震的晃动使表⼟下沉,浅层的地下⽔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地表,形成喷沙冒⽔现象。
earthquake记忆方法(一)地震记忆方法地震是自然灾害中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现象,为了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地震记忆方法十分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记忆方法:1. 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是一种通过联想图像、场景等方式帮助记忆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记忆地震:•地震的模拟:想象一场巨大的地震,大楼摇摇欲坠,地面震动不已,人们惊恐的表情等。
通过具体的场景联想,可以更容易记住地震带来的恐怖场景。
•地震的声响:想象地震时的声音,如隆隆声、建筑物倒塌时的轰鸣声等。
将这些声音和地震联系起来,也有助于记忆。
2. 关联记忆法关联记忆法是通过将地震与其他已知的事物进行关联,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关联记忆方法:•地质班级:将地震想象为一堂地质课程,我们是地质学的学生,通过学习地震的成因、预测等知识,来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地震历史:将地震与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例如将地震看作是历史中的“地震剧本”,通过学习过去地震的发生和影响,来总结和预防类似的地震事件。
3. 分类记忆法分类记忆法是将地震的相关知识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整理和记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记忆法:•地震的等级分类:根据地震的震级大小,将地震分为大、中、小震级,对每个级别的地震特征和影响进行了解和记忆。
•地震的发生地分类:按照地震发生的地域不同,将地震进行分类记忆,例如分为洲际地震、大陆地震等。
通过了解不同地区地震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更好地预防和防范。
4. 反复应用记忆法反复应用记忆法是通过反复的应用和实践来巩固记忆。
针对地震记忆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践记忆:•参与模拟演习:参与地震模拟演习,亲自体验地震的情景,学习如何正确的应对和逃生。
•阅读相关材料:阅读地震相关的书籍、文章等资料,不断增加地震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地震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提高对地震的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
通过联想记忆法、关联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反复应用记忆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地震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地震安全防范工作中。
地震与地震波传播特性的关系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地震在地球内传播时所引起的波动。
地震与地震波传播特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地震波传播特性不仅决定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也是研究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地震波可以由地震震源的能量释放产生,当地壳中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地壳中的岩石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内部和表面。
地震波的传播有两个主要的传播方式: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
而面波有两种类型:瑞利波(Rayleigh波)和洛仑兹波(Love波),它们主要在地球的表面传播。
2.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主要包括传播速度、传播路径和传播衰减。
这些特性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地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播速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和介质的状态。
在地壳中,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8km/s,而S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5km/s。
相比之下,面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一般不超过4km/s。
(2)传播路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不同介质的边界,如岩石层间的界面、地下水层和地壳边界等。
这些边界会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产生反射和折射,使地震波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
通过观测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到达时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岩石的性质。
(3)传播衰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由于能量的损失而逐渐衰减。
衰减的程度取决于介质的衰减系数和传播距离。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地震波的能量会逐渐减弱,最终消散在介质中。
通过研究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可以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以及地下结构的特征。
3. 地震波传播特性与地震研究地震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对于了解地震机制、评估地震风险和监测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震机制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可以提供关于地震震源的信息,如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地震”的英文单词earthquake英[ˈɜ:θkweɪk]美[ˈɜ:rθkweɪk]n.地震例句:(1)What will the earthquake do to global energy markets ?(地震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何种影响?)(2)Visible impact from japan earthquake.(这明显是受到了日本地震的影响。
)(3)The earthauake has also affected other retailers.(地震同样影响到了其它商家。
)(4)Devastating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shallow earthquake.(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拓展:seismic英[ˈsaɪzmɪk] 美[ˈsaɪzmɪk]adj.地震的;重大得;地震引起的;影响深远的。
例句:(1)Earthquakes produce two types of seismic waves. (地震产生两种类型的地震波。
)(2)The fishermen said the company's seismic survey was frightening away fish. (渔民们说这家公司的地震勘测吓跑了鱼儿。
)(3)This is the disaster caused by seismic sea waves, or tsunamis. (这是由地震引起的海浪或海啸造成的灾难。
)其他:shake 震动;摇晃tremor颤动;震动temblor [网络] 地震hit 袭击、打击;使遭受strike 突然发生;打击jolt 使颠簸,摇晃rock摇,摇动;使震动。
地震简介一起来了解地震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2]。
地震(earthquake)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与地震级别没有联系。
按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词语的详细解释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地震词语的详细解释,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地震词语的解释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急剧变化和地面的震动。
古又称地动。
我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帝乙三年。
《春秋》文公九年,襄公十六年,昭公十九年、二十三年,哀公三年以及其他古代文献都有许多关于地震的记载。
《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
” 晋干宝《搜神记》卷七:“ 元帝大兴元年四月,西平地震。
” 毛志成《啊,黄河长江的子孙》诗:“伟大的中华儿女呵,第一个测出了神秘的地震。
” 比喻社会变动或引起震动的事件。
二、地震词语的近义词地动[ dì dòng ]三、地震词语的造句1、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也震动得很厉害。
2、地震灾害发生后,众多灾民及时得到了政府的安抚。
3、要做好地震的预报工作,注意发现地震的前兆是非常重要的。
4、纵使日本发生地震了,历史也是不能被遗忘的。
5、这次大地震中,王占是全家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6、地震发生后,许多人被围困在坍塌的房屋下。
7、这场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8、这种颤栗的感觉尽管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我默默期待的灵魂。
9、我们把募捐来的钱物全部寄往地震灾区。
10、南地震的消息刚刚传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胞们就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救援。
11、地震时,大地的震动十分剧烈。
12、地震过后,到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13、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扰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
14、这台地动仪灵敏度很高,能测出远距离的轻微地震。
15、地震的间隔时间非常长。
16、汶川大地震,许多城镇乡村都毁灭了,但我叔父全家安然无恙,非常幸运。
17、地震毁灭了这座城市。
18、在大地震后这里成了一片零落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