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9
温馨提示:1.本次试卷时间为120分钟,全卷共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书写工整,字迹漂亮,卷面整洁。
3.现在就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②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
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
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③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④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⑤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黄陵中学高二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卷120分,时间12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
2、请工整书写,字迹漂亮,卷面整洁,勿使用修正带及修正等涂改工具。
3、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现在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9分)丁忧与守制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
”《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
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
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
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
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
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
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
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
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
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高二重点班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就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
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
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
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
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
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
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
第一轮是以英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
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
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
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
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
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
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
有人认为,提出供给侧改革表明我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的主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根子在于有些人习惯于照搬套用别人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勇气也不善于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
我国以前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但投资可以是组织工人挖沟再填上这样的无效投资。
而我国前些年的扩大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既有利于当期扩大需求,又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这已经超越了凯恩斯主义。
因为我国作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投资远未饱和。
现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明显不同于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主张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稳定经济,主张减税,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产业政策。
这与我们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要准”根本不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不是对别人理论、做法的模仿翻新。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导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后果。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问题倒逼。
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
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时代呼唤。
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技术信息每两年增加一倍,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到三年级就有一半会过时。
高二重点班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
黄陵中学2019届高二重点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全卷12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
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
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
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 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
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②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③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
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④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
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
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⑤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
陕西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黄陵中学届高二重点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全卷12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
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
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
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
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②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③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
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④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
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
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⑤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
黄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试卷分析一命题的指导思想、范围、覆盖面及难易程度本试卷在依纲据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思路,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考查内容上,以《先秦诸子散文》为考查重点,同时,突出课内外的衔接并强调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深入理解和体验领悟的能力,以及审题,写作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考查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达到的程度,以突出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二试题得分情况(一)客观题抽样分析(二)主观题得分情况:三试卷分析:(一)、总体评价语文试卷共有七大题22小题,主客观题的分值分别为33分和107分,其中附加题20分,作文50分。
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部分:基本涵盖了《先秦诸子散文》中主要的知识点,但学生对字音,字形,文言实词,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掌握得不够清楚,比如“徵招”的读音,“铄石流金”中“铄”的意思,“自伐者”中“伐”的意思,可见学生日常积累做得不够扎实。
文言句式,语病题学生答题情况相对好一些。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选文来自教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第一小题考查实词,学生答题情况较好,根据语境可以判断“病”的意思应为“疲累,倦困”,第二小题考查虚词,答题情况不够理想,翻译题也出自课内,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过的知识,但是学生的正确率不高。
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功底还是比较薄弱的,这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3.古典诗词赏析:大部分学生对诗意还是比较到位的,能够准确找到艺术手法,只是对“具体分析”这一步骤,有些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二普通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周可真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
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
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
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
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150分,请将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
2、请工整书写,字迹漂亮,卷面整洁。
3、现在就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如果说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那么先秦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贵真”。
“贵真”的观念由庄子提出,其前提是“法天”,“法天”的思想即是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的。
由“道法自然”出发,老子的文艺观可定论为自然文艺观。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概念。
“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没出现,西周早期金文与文献中的“道”仅指道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的内涵不断扩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
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和必然;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和本质;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艺术的真谛。
老子的“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政治,就是“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二是凡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则必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虽然老子反对言说,其主要的观点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仍然可运用于对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辞表达上要合乎自然。
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语言的表述,也应该是以“淡”为益的。
老子与孔子一样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张必言传道,老子却主张“希言”,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主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虽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视为对堆砌辞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蔑视。
老子在论述大道玄奥莫测时,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它。
陕西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高三重点班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高二普通班期中考试英语试题第一卷(共10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is the man probably going to do?A.To have more sleep.B. To eat breakfast.C. To get up right away.2. 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do?A.Sign an agreementB.Attend a lecture.C.Read the agreement carefully again.3.What time did the second baseball game finally start?A At 3:45. B. At 4:45. C.At 5:454.What has Bill done?A.Forgotten his promise .B.Failed to finish his work.C.Repeated his carelessness.5.Where does the woman usually have her breakfast?A.In the kitchen. B In the school cafeteria . C In a hotel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重点班语文中期考试试题(全卷12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①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②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③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④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⑤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⑥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⑦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
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
《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
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
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
高二重点班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意境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
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
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
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的全部内容。
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重点班)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
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高二重点班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意境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
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
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
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
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
“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删改)1. 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3分)()A.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夫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
B.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李益《洛桥》)抒发了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到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诗经•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
D.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向子諲《秦楼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
B. 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 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
D. 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
B.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C. 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
D. 《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二、古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奚康生,河南阳翟人也。
本姓达奚,其先居代,世为部落大人。
祖真,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赐爵长进侯。
卒,赠幽州刺史,谥曰简。
康生少骁武,弯弓十石,矢异常箭,为当时所服。
太和初,蠕蠕频寇,康生为前驱军主,壮气有闻,由是为宗子队主。
从驾征钟离,驾旋济淮,五将未度,齐将据渚断津路。
孝文募破中渚贼者,以为直阁将军。
康生应募,缚筏积柴,因风放火,烧其船舰,依烟直过,飞刀乱斫,投河溺死者甚众。
乃假康生直阁将军。
后以勋除太子三校、西台直后。
吐京胡反,自号辛支王,康生为军主,从章武王彬讨之。
分为五军,四军俱败,康生军独全。
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
康生腾骑奋矛,杀伤数十人,射杀辛支。
齐置义阳,招诱边人,康生复为统军,从王肃讨之。
齐将张伏护自升城楼,言辞不逊。
肃令康生射之,望楼射窗,扉开即入,应箭而毙。
彼人见箭,皆以为狂弩。
齐将裴叔业率众围涡阳,欲解义阳之急,诏遣高聪、元衍等援之,并败退。
帝乃遣康生驰往,一战大破之。
及寿春来降,遣康生领羽林千人,给龙厩马两匹,驰赴之。
破走齐将桓和、陈伯之。
以功除征虏将军,封安武县男。
出为南青州刺史。
后梁郁州遣军主徐济寇边,康生破禽之。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康生便集文武,用之平射,犹有余力。
观者以为绝伦。
弓即表送,置之武库。
后梁遣都督临川王萧宏勒甲十万规寇徐州,诏授康生武卫将军,一战败之。
还京,召见宴会,赏帛千匹,赐骅骝御胡马一匹。
出为华州刺史,颇有声绩。
(选自《北史》)4.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A.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B.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C.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D.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赐爵,即赐予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 谥,即谥号,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如文中的“简”。
C. 胡,指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
历史上的胡人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
D. 卒,“死”之义,中国古代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身份地位严加区别,《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奚康生出身北方少数民族。
奚康生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部落的首领,他的祖父奚真担任过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
B. 奚康生功勋卓著。
奚康生一生征战无数,不仅立下了无数战功,自己也多次受到封赏,而且治理地方也很有声誉政绩。
C. 奚康生箭法超群。
南齐的将领张伏护出言不逊,奚康生奉王肃之命,在城下用强弓一箭就射杀了站在城楼内的张伏护。
D. 奚康生作战勇敢。
南齐的将士截断渡口,使得皇帝的车驾不能渡过淮河,奚康生顺风点火,杀入敌阵,使敌人投河淹死的很多。
7.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
(课外、课内)(15分)(1)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
(2)肃令康生射之,望楼射窗,扉开即入,应箭而毙。
(3)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教育应在弟子有所思考,心中郁结时再去开导的句子是,。
(2),,自然之理也。
《伶官传序》(3)当下正值春季,自然界以美景吸引我们走出室内,欣赏山川天地之美。
可用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写的“,。
”两句来表达。
(4)秦观《江城子》中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句子,以水之滔滔不绝、汹涌澎湃,极言愁绪之多,《虞美人》中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回答9—10题。
(11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积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风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盂尝君列传》)。
9.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洞,苍凉萧索。
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 “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他不顺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所致,自己似“浮云”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 “鸳鸯”栖枳棘,“燕雀”巢梧桐,各得其所,诗入用反衬的手法诉说黑暗的现实:君子失意,小人得志。
E. 结尾诗人唱着陶潜《归去来辞》辞官而去,学冯谡,弹剑高歌,感叹世道艰难。
10.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6分)三、散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