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60 KB
- 文档页数:4
9、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
【编语导读】杜甫诗四首杜甫《望岳》、《春望》《石壕吏》修辞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在文学史上,他把现...
杜甫诗四首杜甫《望岳》、《春望》
《石壕吏》修辞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比较阅读
关键:1.找出相同点不同点!
2.分析不同点的成因。
相同点——
作者、五言律诗、。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古诗四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安史之乱。
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很有表现力,请你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答:用词凝练。
“破“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的惨相,使人触目惊心;”“深”画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令人满目凄然。
3、结合“感时化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答: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感时伤别,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这些可娱之物,只能使作者触景生悲,坠泪惊心。
5、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
答: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感时伤别的悲痛之情。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扰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中“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答:一方面是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答: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10、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古诗四首(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陆游《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文天祥《过零丁洋》)课题:古诗四首(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陆游《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朗读、讲解、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诗歌为什么能千古传诵?答案很多。
但不论有多少答案,浓浓的诗情中显现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始终是一个重要答案。
不信,我们听听下面的诗句,你就会感受到诗人的心声,你就会对你喜爱的诗人更加肃然起敬——“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二、阅读主场(一)合作学习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诵读,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诵读,学生评议。
3、教师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作简析。
(提醒学生讲解中要注意突出诗歌的爱国情怀和艺术魅力)。
简析中存在问题时引导学生讨论或教师点拨。
背景要点——《春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
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
七月,肃宗即位。
八月,杜甫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六朝故都建康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南宋光宗绍熙三年,闲居故乡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
农历十一月十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4题。
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已)(感时忧国、思家念亲)5.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
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8.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9.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11.“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1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大意】国土已经破碎,但是山河依旧;荒城春天来临,草木长得很深。
因为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却使人掉泪;因为怅恨别离,听见鸟叫竟令人惊心。
战争不停,一直打了一年多,已连逢两个三月份;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一封家信十分难得,能抵上万两黄金。
由于忧国思家,头上的白发越搔抓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了。
【赏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占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至长安。
到下一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争破坏的颓败长安城时,感时伤别之意,忧国思家之情,不可抑制地喷涌而出,凝铸成了这首不朽名诗。
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之景,但景中有情,侧重睹物伤怀。
起首扣住诗题,从“望”写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放眼远望,旧时繁华的帝都,如今断壁残垣,树木乱草丛生,人迹罕见,满目凄凉。
前句的“破”和“在”字,突出地表现了山河如故,国是全非,大地上寂寥肃条的景象。
后句的“春”和“深”字,又传神地描绘出春光依旧,景物迥异,京城内荒凉无人的情状。
这两句诗凭空起势,长歌当哭,在对当时国家危亡形势和长安残破面貌的高度概括中,饱含着诗人忧时伤乱的悲痛感情,写得摄魂夺魄,沉著感人,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凉的基调。
律诗的首联本不用对仗,此联不仅讲对仗,而且对仗工整灵动。
前句着眼整个国家,后句专写荒城长安;前句“国破”和“山河在”意思相反,先抑后扬,而又扬中有抑,后句“城春”和“草木深”亦含意相悖,但先扬后抑,以扬衬抑。
这样写,翻跌转折,寓变化于严整之中,并具有一种顿挫有致的音律美,从而在一开始就增强了诗的沉痛感。
紧承开头的“国破”二字,接着写春天常能望见的景物花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
零丁洋》教案教学
九《古诗四首》
学科
时间
年级
设计单位
主备人
参与人
语文
2014.10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模式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
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课前准备:
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自行组织阅读。
2.以组为单位,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二、学习流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
洋)知识导学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词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歌。
二、学习要点
(一)《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1.重点字词
┏古义:国都,诗中指长安。
国┫
┗今义:国家。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诗中指战乱。
抵(dǐ):相当于。
浑(hún):简直。
胜(旧读shēng):能承受。
数不~数,不~枚举。
簪(zān):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子。
2.诗文理解。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大意】国土已经破碎,但是山河依旧;荒城春天来临,草木长得很深。
因为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却使人掉泪;因为怅恨别离,听见鸟叫竟令人惊心。
战争不停,一直打了一年多,已连逢两个三月份;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一封家信十分难得,能抵上万两黄金。
由于忧国思家,头上的白发越搔抓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了。
【赏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占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至长安。
到下一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争破坏的颓败长安城时,感时伤别之意,忧国思家之情,不可抑制地喷涌而出,凝铸成了这首不朽名诗。
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之景,但景中有情,侧重睹物伤怀。
起首扣住诗题,从“望”写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放眼远望,旧时繁华的帝都,如今断壁残垣,树木乱草丛生,人迹罕见,满目凄凉。
前句的“破”和“在”字,突出地表现了山河如故,国是全非,大地上寂寥肃条的景象。
后句的“春”和“深”字,又传神地描绘出春光依旧,景物迥异,京城内荒凉无人的情状。
这两句诗凭空起势,长歌当哭,在对当时国家危亡形势和长安残破面貌的高度概括中,饱含着诗人忧时伤乱的悲痛感情,写得摄魂夺魄,沉著感人,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凉的基调。
律诗的首联本不用对仗,此联不仅讲对仗,而且对仗工整灵动。
前句着眼整个国家,后句专写荒城长安;前句“国破”和“山河在”意思相反,先抑后扬,而又扬中有抑,后句“城春”和“草木深”亦含意相悖,但先扬后抑,以扬衬抑。
这样写,翻跌转折,寓变化于严整之中,并具有一种顿挫有致的音律美,从而在一开始就增强了诗的沉痛感。
紧承开头的“国破”二字,接着写春天常能望见的景物花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时”与“别”之前,分别冠以“感”与“恨”字,精确地刻画出诗人当时的心态,富有主观感情色彩,用字极见工力。
花鸟本是赏心悦目的景物,应该使人感到欢愉,可是因为作者感念时局,忧虑国事,看见春花反而伤心落泪;由于怅恨离别,思念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不安。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施补华《岘佣说诗》),它比一般平直地抒写感时恨别的悲愁更具强调作用,也显得更加深切感人,成为带有杜甫鲜明个性特征的传世名句。
后四句写春望之情,但又情中有景,侧重于遭乱思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扣住阳春三月,极写望后产生的伤春念亲情怀。
前句应上联的“感时”,后句应上联的“恨别”,后句又因前句而生,写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结构十分细密。
“连三月”,是直言战火接连不断,经历的时间很长;“抵万金”,则以生动的比喻反映了身陷长安的作者和家人之间音信阻隔,家书难得的情况,诗人翘首企足盼望家信、思念亲人的神情隐然可见。
两句属对精严而又流动自如,描写真切形象,并具高度的典型性,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战祸延绵、别妻抛子、盼爹望娘的乱离图,从中可以触摸到作者深切同情人民疾苦,不满唐王朝腐败无能和憎恨安史叛军作乱肆虐的思想脉搏。
诗的结尾写望后的神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历尽磨难愁苦,正当中年已白发满头,如今因为感时念亲,焦虑万状,所以白发越搔抓越稀少,连发簪也要插不住了。
这里运用直陈其事的赋的写法和夸张手段,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对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一个远望荒城、老泪纵横、搔抓白发、忧心如焚的身影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千百年来,这个“白头搔更短”的感人形象,曾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扉,激起过许多爱国志士的感情波澜。
此诗写得抑扬转折,错综变幻,但又自有脉络。
全篇以一“望”字相串连,以诗人自我形象相贯通,而渗透在这“望”字和诗人形象中的,是作者那种饱和在他整个生命里的爱国挚情以及洋溢在他胸中的思亲深情。
这是充分体现杜诗情景交融特点和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之作。
(选自《中外名诗赏析大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作者:吴小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秦淮河经流建康(今南京市)而入长江。
建康是六朝故都,唐代仍是商业中心城市之一。
秦淮河两岸,商家林立,市井繁华,秦楼楚馆,歌舞楼台,是豪门贵族、富商大贾的游冶之地。
诗人夜泊秦淮,有感于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的生活而沦陷于此都的历史,有感于晚唐统治者在江河日下的时期仍沉醉于声色犬马而不知自振,听到岸上传来歌女们所唱的靡靡之音,不禁忧国伤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烟笼寒水月笼沙”,诗一开头便不同凡响。
这里的“烟”“月”是互文见义,它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同称为句中互文的典范。
意谓烟月笼罩着秦淮河的寒水,烟月笼罩着秦淮河的沙渚。
因是互文,所以一句之中虽有两个“笼”字,使人不仅不觉得重复,反而觉得意境格外逼真。
诗人就如一位善画泼墨画的高手,一笔挥洒,满篇生辉,使得秦淮河的天上、空中、水上、岸边都蒙上了一层朦朦的月色和轻轻的寒雾,这笔墨是何等轻淡,这景色是何等凄清寒凉!“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这凄清的月色、寒烟、冷水、沙渚,不正像笼罩在一位清醒冷静诗人心头的寒意吗?写完寒水夜景,第二句才点出:“夜泊秦淮近酒家。
”原来,第一句仅是交待背景,第二句才点出泊船的时间、地点。
在时序上本来是先要“夜泊秦准”,方能见“寒水月色”,诗人何以要作如此倒叙?这是因为,第一,写诗不同叙事,它要以情动人。
写情,就要先敲响第一个闯入诗人心扉的音符。
这样才会先声夺人,造成气氛,使读者跟着诗人动情。
如按时序来写,读来就会平淡无奇。
第二,本诗的前两句用倒装,还因次句中的“近酒家”蝉联着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样,就把水上的“静境”与岸上的“闹境”联系起来,把船上的人物与楼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了。
水上看,寒水凄凉,烟月迷濛;岸上看,红灯绿酒,歌舞管吹。
船上看,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正在为国家的前途担心,为时局的江河日下而心忧如焚;楼中看,统治者纸醉金迷,沉溺声色,如醉如痴地欣赏着亡国的靡靡之音。
这对比是何等鲜明,这情景是多么令人心碎!然而诗人并不直责于统治者,而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就是卖唱的歌女,她们不是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而是听凭于“大人”们的“点唱”。
因而,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正是那些座中的达官贵人。
诗人在讽刺手法上就是如此辛辣而蕴藉!(选自《中外名诗赏析大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作者:傅经顺傅秋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干1192年,诗人时年68岁。
从1189年底开始,他被迫退闲在故乡山阴居住,这时的环境与他以前在四川军旅中的生活是迥然不同的。
他曾赋诗云: “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
”(《倚仗》)但是,抗击金兵、收复国土的愿望仍然萦绕于心。
“风雨大作”这个自然现象曾经不只一次地被诗人作为诗的题材,有的是反映风雨损害农作物而引起他的忧虑,这里则是寄寓着诗人杀敌救国的满腔热情。
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从字面看,是“躺着不动”,但从陆游这时期总的健康状况来看,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如果联系下文理解,当指因屋外风雨交加,屋内气温很低,诗人躺在床上,四肢冰冷发僵而言。
屋外风雨大作,屋里诗人僵卧,对此情况,他并“不自哀”。
“不自哀”是这句的重点,不为自己这种生活上的艰难境遇而悲哀。
那么,他认为可悲哀的是什么呢?诗里没有正面说出,但从紧接着的“尚思为国戍轮台”来看,很清楚,他觉得可悲哀的是由于当权派妥协投降,国土沦丧,救国无人。
正因为如此,他才还想以68岁的高龄再去为祖国守卫边疆。
谚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耿耿于怀的是抗金救国的愿望未能实现,因此,他常常在梦幻中寄托这种思想感情。
诗集里记梦的诗不少。
如“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招亭关”等等。
下面两句,也是记梦。
“夜阑”一句是引起做梦的原因,“铁马”一句是梦的内容。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冷的夜晚,诗人失眠了,很晚很晚,他仍睡不着。
听着那北风呼呼地吼叫,冻雨打着门窗,这声音仿佛铿锵作响,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
耳边的风雨声变作了诗人手持武器与敌人交锋的金属撞击声,而诗人冰冷的身体使他仿佛就置身于河流已经封冻的北方战场了。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诗人这时虽已退隐,而且年老力衰,但是仍然燃烧着要为国家效命疆场的热情。
诗的话言晓畅平易,精练自然。
前人对陆游的七绝曾有“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评语(转引齐治平《陆游传论》107页),在这首诗中也能看到,例如“不自哀”是“浅意”;“戍轮台”是“深说”。
至于“直意”与“曲说”则表现在前二句与后二句的关系上。
就本诗的主旨而言,前二句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这就是“直说”。
但是如果仅仅写到这里,则不仅不成为一首七绝,而且诗意也就大为逊色。
正是由于有了后二句,写了梦境,才使这首诗的主题深化了,感情更深沉了。
这种通过对梦境的记叙来深化主题的做法,在陆诗中屡见不鲜。
据前人核计,他的记梦诗有99首之多。
当然,这是由诗人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决定的,因他的抗金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郁结心中,所以才常常在梦中出现,并非为写梦而写梦。
(选自《中外名诗赏析大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作者:张惠仁)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大意】艰难困苦的经历是从考取明经科进入仕途开始的,越来越处于逆境的抗击元军的战争已经历了四个年头。
国土沦丧,国势危难,就像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的坎坷不幸就像雨打的浮萍。
过去在惶恐滩头战败时曾诉说过惶恐的心情,现在在零丁洋上叹息自己的零丁(伶仃)处境。
但是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一死,所以为人就应该在历史上留下光照千秋的一片忠贞之心!【赏析】宋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元军战船上。
第二年正月,元军追击在厓(yá,一作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面海中)的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bǐnɡ),遇到宋军的顽强抵抗。
元将张弘范逼文天祥劝降宋军统帅张世杰。
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文天祥同时把《过零丁洋》这首诗给张弘范看,坚决拒绝了他的无耻要求。
所以《过零丁洋》实际上是文天祥下决心以死报国的“明志诗”。
文天祥于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后,一直担任不太重要的文官职务。
当时的南宋政府在偏安一百多年后不但不思振作以匡复失地,反而越来越腐败,皇帝和权臣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外一味委曲求全,称臣纳贡,以求苟安,对内则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以供一小撮人的挥霍,黎民百姓深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