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章制度_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之间的法律效力问题_任艳丽
- 格式:pdf
- 大小:60.69 KB
- 文档页数:1
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之效力冲突(下)五、结语在企业劳动用工实践中,劳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并存的现象相当普遍。
在劳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效力存在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根本上看,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单方制定的对企业所有劳动者普遍适用的管理规则,是企业针对非特定员工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
劳动合同是劳资关系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一致所进行的特别约定,其中规定的事项专门针对劳动者个人,因此,劳动合同具有个别化的特征。
由于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用人单位的主导性很强,劳动者参与的程度比较有限,特别是在那些没有建立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的私营企业更是如此。
劳动者在劳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丧失话语权,劳动者意志在劳动规章制度中缺位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比之下,劳动合同虽然晚近以来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但仍然基本上维持了劳资双方“一对一”签订的方式,甚至在格式条款的基础上当事人还可以协商增补额外条款。
劳动合同关系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增强,劳动者参与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由空间比较大,表达个人意愿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
通过较为自愿的方式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事后发生纠纷寻求解决依据时对劳动合同内容的争议就不会很大。
鉴于劳动合同和劳动规章制度在适用中对劳动者利益维护的实效性存在较大差距,为了预防劳动纠纷的产生导致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应重视劳动合同的作用。
从劳动合同的特质来看,我国劳动合同通常以固定期限为常态。
在期限之内,非经当事人同意和出现法定事由,劳动合同不得变更或解除,因此具有比较稳定的性格。
而劳动规章制度因为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受变动不居的市场状况等外部因素和企业经营效益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时常作出反应,导致变更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由于劳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多的雇主倾向于将本应由劳动合同约定的事项转移到劳动规章制度中,以便于将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变动,而就劳动合同具体事项只作一些原则性和宏观性的约定,致使其内容大为萎缩。
J U S T I C EO FC H I N A 探索与争鸣·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c o n t e n d i n g论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冲突的解决原则P r i n c i p l e s o f S e t t l i n gt h eC o n f l i c t s a m o n gL a b o u r R e g u l a t i o n s ,E m p l o y m e n t C o n t r a c t a n dC o l l e c t i v e C o n t r a c t廖名宗(武汉大学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10)□文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由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①。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组织社会化劳动所必需的制度,它对于提高劳动效率,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立法都将劳动规章制度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我国劳动立法也不例外,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但对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冲突问题未作规定,这必将影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确定,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通过对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剖析,为如何解决三者之间的冲突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立法现状我国现行立法对劳动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主要有:1、《劳动法》。
《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劳动法》第89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法》第35条规定:“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关于劳动合同以及规章制度法律效力的浅见这两天连续审理了两起涉嫌违法解除的案子。
被申请人都当庭提交的多组证据企图证明其做出解除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顺便在这吐槽一下,仲裁委规定了当事人双方的举证期限但又没有严格执行,导致被申请人搞证据突袭,这样在庭审中会占用大量时间用于质证,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选择先质证,再根据情况择日再开庭,反正当事人不怕浪费时间,我怕什么呢。
这两起案子尽管在违规事实的认定上由所不同,且不论事实是否成立,被申请人做出辞退决定依据的均是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
我们知道,审理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首先涉及的就是制度依据,然后才是事实依据。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发现,往往小微企业都没有依法制定制度的意识,一般都是象征性发个邮件或贴个公告什么的,一旦进入审理程序,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合法性往往会成为单位的最大软肋,大概率一票否决导致单位败诉。
但近期从我以及我同事审理的劳动关系解除的案子来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用人单位不仅在规章制度中对单方行使解除权的事项有明确规定,同时在劳动合同中就可以单方面解除无需支付补偿的情形进行明确约定且内容与规章制度规定一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劳动者的行为构成或达到单位单方解除的事实要件,那么单位解除的形式要件是依据规章制度还是劳动合同约定呢,还是两者均可?劳动合同法第三、第四条对于劳动合同订立以及建立规章制度有明确规定,在我看来都是对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化,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劳动合同法律效力是第一位的,即只要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对当事人双方都有约束力,而且对用人单位的约束力更大,比如合同约定岗位、劳动报酬、工时标准等等,一旦约定用人单位不得擅自调岗、降薪、超时用工等。
规章制度更多是对劳动者的单方约束力,比如劳动纪律、请假审批程序等等。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的规定是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补偿的条款,在实践中,如果用人单位掌握了能证明劳动者存在违规事实证据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上述法律规定第二款的规定作为解除的法律依据以及抗辩理由,而审理思路也因单位的该项主张着重于制度依据和事实依据的审查且制度依据重点审查。
论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冲突的解决原则在处理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之间的冲突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确保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以及企业运营的顺畅。
以下是解决这些冲突的基本原则:1. 法律优先原则:所有劳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都必须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任何与法律相抵触的条款都是无效的。
在出现冲突时,应优先考虑法律规定。
2. 合同自由原则: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是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
这些合同中的条款应当反映双方的真实意愿,并且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应当得到尊重和执行。
3. 集体合同优先原则:当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发生冲突时,通常情况下,集体合同中的条款应当优先适用。
这是因为集体合同代表了多数劳动者的共同意愿和利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4. 公平合理原则:在解决冲突时,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平衡,避免任何一方利益受到不公平的损害。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每一起冲突案件都有其特定的情况和背景,因此在处理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6. 协商解决原则:在出现冲突时,首先应鼓励双方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
协商不仅有助于维护双方的关系,还能够更加灵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当协商无法解决冲突时,应当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和法院诉讼等司法途径来最终解决。
司法机关应当依法独立公正地审理案件,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遵循上述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之间的冲突,既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企业的正当利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内容提要: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所订立的协议,是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所在企业通过协商谈判,就集体劳动条件、生活条件等事项达成的书面协商。
本文从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涵义、效力、作用、内容等几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引言: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就业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广大劳动者在就业前需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签定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
以此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两种合同形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单位签订的。
关于职工的岗位、工作内容、具体的待遇、违约责任等均应在劳动合同中明确。
集体合同签订的双方是单位与工会或职工代表。
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虽然不是劳动者本人签的,却对劳动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在新的劳动合同法(2008年元月1日实施)中,规定了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两倍的工资。
正文: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形式。
劳动合同是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劳动合同种类不同,适用对象和范围也不同。
劳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解除和终止,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当事人违反劳动合同,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
它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改善劳动关系、保障社会安定,都有重要作用。
集体协商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平等、合作的原则。
任何一方不得有过激行为。
集体协商双方代表应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依法签订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该单位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论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冲突的解决原则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是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三大支柱。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三者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
解决这些冲突,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以下是解决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冲突的一些基本原则:1. 合法性原则:所有劳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任何违反法律的规定都是无效的。
2. 公平性原则:在解决冲突时,应考虑到所有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性。
3. 协商一致原则:在冲突发生时,应鼓励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工会等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
4. 集体合同优先原则:通常情况下,集体合同代表的是多数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在与个别劳动合同发生冲突时,集体合同的规定应优先考虑。
5. 书面合同优先原则:如果劳动规章制度与书面劳动合同发生冲突,应优先考虑书面劳动合同中的条款。
6. 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应始终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在确保劳动关系稳定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规章制度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8. 透明性原则:解决冲突的过程应该是透明的,确保所有相关方都能了解冲突解决的进展和结果。
9. 及时性原则:冲突解决应迅速进行,以减少对劳动关系和企业运营的影响。
10. 法律途径原则: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冲突,应通过法律途径,如劳动仲裁或法院诉讼,来解决争议。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之间的冲突,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的效力在劳动法律关系中,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都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形式。
然而,对于两者之间的效力关系,很多人可能存在模糊的认识。
本文将详细探讨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的效力,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法律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
集体合同是指工会或者职工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它是从整体上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通常适用于用人单位内的全体职工。
劳动合同则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是针对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具体约定,其内容更加具体和个性化,会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因素进行制定。
那么,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究竟具有怎样的效力呢?从法律规定来看,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这意味着当集体合同中的规定与劳动合同中的规定不一致时,应当优先适用集体合同的规定。
这种效力优先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集体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全体职工或职工代表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协议,反映了用人单位内多数劳动者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优先适用集体合同可以保障劳动者的整体权益,避免用人单位通过与个别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来规避法律规定和集体合同的约束。
另一方面,集体合同的制定通常经过了较为严格的程序,包括协商、审议、公示等环节,其内容更加规范和具有普遍性。
具体来说,如果集体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高于劳动合同的约定,那么劳动者有权要求按照集体合同的规定执行。
例如,集体合同规定的工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劳动者有权主张按照集体合同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相反,如果劳动合同中的某些规定优于集体合同,那么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这些优于集体合同的规定仍然有效。
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的效力协议名称: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的效力协议一、背景集体合同是劳动法律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和谐。
劳动合同是雇佣关系的基础,明确了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本协议旨在明确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合法性。
二、定义1. 集体合同:指由雇主与劳动者代表团体或工会订立的,规定劳动条件和劳动关系的协议。
2. 劳动合同: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就劳动条件和劳动关系订立的协议。
三、效力原则1. 集体合同优先原则:在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存在冲突时,以集体合同的规定为准。
2. 劳动合同补充原则:劳动合同可以补充集体合同的规定,但不得与集体合同的规定相抵触。
四、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1. 集体合同对于参与集体谈判的劳动者具有普遍约束力,无论其是否为工会成员。
2. 集体合同对于未参与集体谈判的劳动者,仅在其明示或默示同意的情况下具有约束力。
3. 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适用于与集体合同订立后加入劳动组织的劳动者。
五、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1. 集体合同的规定应当与劳动合同相一致,不得减少劳动者的权益。
2.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引用适用的集体合同,并遵守集体合同的规定。
3. 集体合同的规定应当明确劳动合同的期限、工资、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事项。
4. 劳动合同中如有与集体合同规定不一致的条款,应当以集体合同为准。
六、集体合同的变更与终止1. 雇主与劳动者代表团体或工会可以协商变更集体合同的内容,但变更应当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2. 集体合同的变更应当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书面确认。
3. 集体合同的终止应当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提前通知劳动者代表团体或工会。
4. 集体合同终止后,原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直至双方达成新的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
七、争议解决1. 对于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效力争议,双方应当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2. 如协商无法解决,争议一方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标题: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引言概述:在劳动关系管理中,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是两种常见的合同形式。
虽然它们都是劳动合同的一种,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探讨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之间的区别。
一、法律依据1.1 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劳动法规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1.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个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种劳动关系协议,也具有法律效力。
1.3 区别:集体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集体组织签订的,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个人签订的。
二、签订主体2.1 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的签订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集体组织,代表劳动者利益。
2.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个人劳动者,双方平等自愿签订。
2.3 区别:集体合同是集体行为,劳动合同是个体行为,签订主体不同。
三、适用范围3.1 集体合同:集体合同适用于用人单位与全体或部分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
3.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适用于用人单位与个别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
3.3 区别:集体合同适用范围更广泛,劳动合同适用范围更具体。
四、内容约定4.1 集体合同:集体合同通常包括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约定。
4.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包括个人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约定。
4.3 区别:集体合同更注重全体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合同更注重个体劳动者的个性化需求。
五、变更与解除5.1 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需要经过集体讨论和协商,具有一定的程序性要求。
5.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可以由双方协商一致或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5.3 区别: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更加复杂,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更加灵活。
结论: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虽然都是劳动合同的一种形式,但在签订主体、适用范围、内容约定、变更与解除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企业在管理劳动关系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合同形式,以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简述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的关系哎呀,这可是个大问题啊!让我们来聊聊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的关系吧。
其实,这两者就像是一对好兄弟,关系密切得不得了。
有时候他们之间也会有些小矛盾,闹得不愉快。
他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看企业劳动规章制度。
它就像是企业的一本“红宝书”,规定了企业在劳动方面的各项制度和要求。
比如,工作时间、加班费、假期安排、福利待遇等等。
这些规定是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也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
员工们要遵守这些规定,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而集体合同呢,就相当于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一份“合同”。
它规定了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哪些待遇和福利,员工应当为企业做些什么。
这样一来,双方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避免出现纠纷。
这份合同也是受到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约束的,不能违反相关规定。
现在我们知道了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的作用,接下来就要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了。
其实,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劳动标准,而集体合同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完善。
这样一来,既能够保障员工的权益,又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有时候他们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小矛盾。
比如,企业觉得集体合同中的某些条款过于苛刻,不切实际;或者员工觉得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中的某些规定不够人性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时候,双方就需要进行沟通和协商,找到一个平衡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作用。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就像是一对好兄弟,关系密切得不得了。
他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劳动环境。
希望我们的“兄弟”关系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哦!。
浅论劳动规章的效力劳动规章是指企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和公司内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与劳动者劳动关系有关的规定。
劳动规章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能够约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行为,保障劳动关系的稳定和有序进行。
本文将就劳动规章的效力进行浅论,从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劳动规章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法制定:劳动规章必须依法制定,即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要求。
惟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制定的劳动规章才具有合法性和效力。
2. 合同约定:劳动规章可以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部份,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而劳动规章是对劳动合同的具体细化和补充。
当劳动合同和劳动规章存在冲突时,普通以劳动规章为准。
3. 行为约束:劳动规章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劳动规章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劳动条件等。
劳动者必须按照劳动规章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用人单位也必须按照劳动规章的要求提供合理的工作条件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4. 违约责任:劳动规章违反者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劳动规章规定了违约行为的后果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如警告、罚款、停职、解雇等。
劳动规章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公平,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从实践层面来看,劳动规章的效力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1. 有效沟通:劳动规章的效力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充分说明劳动规章的内容和要求,并确保劳动者理解和接受。
劳动者也应当主动了解和遵守劳动规章,积极参预劳动关系的建设和维护。
2. 公平合理:劳动规章必须公平合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劳动规章存在不合理或者不公平的规定,劳动者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维权和申诉。
3. 适合范围:劳动规章的效力适合于特定的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群体。
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劳动规章,具体的劳动规章适合范围应当明确规定。
浅论劳动规章的效力劳动规章是企业或者组织为规范员工的行为、维护劳动秩序而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劳动规章的效力是指其对员工的约束力和法律效果。
本文将从劳动规章的法律依据、效力等方面进行浅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规章的效力。
一、劳动规章的法律依据劳动规章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对劳动规章的制定和效力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劳动规章,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
2.企业章程和集体合同:企业章程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依据,可以规定劳动规章的制定程序和效力。
集体合同是劳动双方通过商议达成的约定,可以对劳动规章的效力进行进一步明确。
3.行业标准和规范:某些行业可能还有特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对劳动规章的制定和效力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劳动规章的效力劳动规章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约束力:劳动规章是用人单位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员工在劳动关系中必须遵守劳动规章的规定,否则可能会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2.权利保障:劳动规章普通会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员工可以通过劳动规章获得特定的权利,如休假、奖励等。
3.法律效果:劳动规章的制定和实施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
员工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可以依据劳动规章进行解决。
4.规范秩序:劳动规章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助于维护劳动秩序和企业内部的稳定。
通过劳动规章,可以明确员工的行为准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劳动规章的制定与修改劳动规章的制定和修改普通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制定程序:企业应当明确劳动规章的制定程序,包括制定的主体、参预者、程序要求等。
普通情况下,制定劳动规章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讨论和批准。
2.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或者修改劳动规章时,应当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员工代表大会、工会或者其他形式进行讨论和商议。
浅论劳动规章的效力劳动规章是企业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和管理劳动关系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和制度。
它是劳动法律制度的具体化和细化,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规章的定义、效力、制定、执行等方面对劳动规章的效力进行浅论。
一、劳动规章的定义劳动规章是企业依据劳动法律制定的具体规定,用于规范员工的行为和管理劳动关系。
它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二、劳动规章的效力1. 法律效力:劳动规章是企业依据劳动法律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即使劳动规章与劳动法律存在冲突,劳动规章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但不得违反劳动法律的规定。
2. 合同效力:劳动规章是劳动合同的一部份,具有合同效力。
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即表示允许遵守劳动规章的规定。
违反劳动规章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劳动合同的解除或者违约责任。
3. 内部规范效力:劳动规章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具有内部规范效力。
它规定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员工的行为准则,对于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劳动规章的制定1. 制定依据:劳动规章的制定应依据劳动法律和国家政策,同时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
2. 制定程序:劳动规章的制定应经过合法程序,包括制定草案、征求意见、讨论修改、审批批准等环节。
制定过程应公开、公正、透明。
3. 内容要求:劳动规章的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
它应包括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纪律和处罚等方面的规定。
四、劳动规章的执行1. 宣传教育:企业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向员工普及劳动规章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规章意识。
2. 监督检查: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违反劳动规章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3. 处理违章行为:对于违反劳动规章的行为,企业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罚款、停职、解雇等措施。
处理过程应公平、公正、合法。
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及集体合同的关系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及集体合同的关系综合前面几章的论述,我们知道企业内部有三种比较重要的法律性文件:一个是集体合同;一个是劳动合同;一个是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
有的企业,由于管理混乱,在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在企业规章制度里,制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规定,然后在集体合同里,也有一个处理办法规定,同样,劳动合同里也有一个处理办法规定,结果三个规定都不一样,那么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应该按照哪个规定执行呢?当然应该按照集体合同里的规定。
因为在企业内部,这三个法律文件的法律规格是不一样的,如图6-1所示,法律规格最高的是集体合同,其次是劳动合同,最后是企业规章制度。
换句话说,也就是员工和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可以有与集体合同相抵触的内容,企业规章制度里的内容,不能够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内容发生冲突,如果发生了冲突,那么就要按照法律规格高的去执行。
企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及集体合同的关系第五十一条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第五十二条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可以订立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
第五十三条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
第五十四条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第五十五条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规章制度属于集体合同吗集体合同是指由劳资双方根据平等协商的原则,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中未确认的有关劳动条件和待遇等事项形成书面协议的一种合同形式。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事业单位与职工代表、工会等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组织集体订立的规章制度,同样具有合同的法律效力。
因此,规章制度纳入集体合同中进行约定和确认,既可以保障员工的权益,也能够维护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那么,规章制度属于集体合同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都是劳动关系中规范劳动关系的文书形式,但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规章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为规范员工行为、管理机构运作而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定,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规范性文件;而集体合同是企事业单位与职工代表、工会等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组织共同订立的劳动条约,具有法律效力,是劳动关系的重要文件。
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制定主体不同。
规章制度是由企事业单位自行制定的,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规定;而集体合同是由企事业单位与劳动者代表组成的团体共同订立的,具有双方的共同意愿。
2. 适用范围不同。
规章制度主要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内部,是对员工行为、管理机构运作的具体规定;集体合同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与职工代表、工会等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组织之间的劳动关系。
3. 法律效力不同。
规章制度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规定,具有内部约束力;而集体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受到《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
综上所述,规章制度属于集体合同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集体合同的方式进行约定和确认。
通过将规章制度纳入集体合同中,可以进一步明确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规定,为企事业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依据,保障员工权益,维护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因此,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企事业单位可以将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相结合,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约定内引言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和与员工签订的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约定内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制度和约定旨在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公正和稳定,以保护员工权益,并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规范。
本文将介绍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约定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和遵守这些制度和约定。
一、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对于维护企业的正常秩序和员工的权益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制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1.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性:规章制度可以明确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和待遇,避免产生任性、歧视性的管理,保持劳动关系的公平性。
2.明确用人单位的管理权力和责任:规章制度规定了用人单位的权力范围和行为准则,明确了用人单位的管理责任和义务,使用人单位能够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管理。
3.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规章制度不仅要求员工遵守规章制度,也明确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例如,规章制度中可以包括工资支付、加班费、休假制度等内容,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4.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规章制度明确了劳动关系的各项约定和处理办法,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解决劳动纠纷的指引,降低了双方之间的冲突和纠纷。
二、制定规章制度的步骤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研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用人单位首先需要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劳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确保制定的规章制度符合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
2.调研和征求意见: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调研和征求员工的意见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关注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规章制度。
3.制定规章制度草案:根据研究和调研的结果,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草案,明确规定事项、责任和权力,确保规章制度的可执行性。
4.公示和征求意见:用人单位需要将规章制度草案公示,并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用人单位可以进一步优化规章制度的内容,使其更符合员工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之效力冲突上劳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中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对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劳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之间的效力冲突问题。
本文将从两者的定义出发,深入剖析两者的效力冲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劳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的定义1.劳动规章制度劳动规章是指用人单位为规范员工劳动行为和管理公司内部事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用人单位通过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形式,来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行为规范、考勤管理、工资福利、职业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规范化管理。
2.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从事劳动关系所确定的相关事宜所订立的协议,是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文书。
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明确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工作内容、工作地点、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权益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二、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效力冲突表现1.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中的规定相冲突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中的规定有时会存在相冲突的情况。
例如,劳动规章制度中规定员工每周必须加班两个小时,而劳动合同中规定员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这种相冲突的规定会给劳动者带来困惑和不良影响。
2.劳动规章制度规定超出劳动合同范围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有时会超出劳动合同的范围,给劳动者的权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例如,劳动规章制度规定员工提前半小时到工作岗位,而劳动合同中并没有这一规定。
这样的规定对劳动者的时间和生活造成了限制。
3.劳动合同未规定事项在劳动规章制度中有规定在一些情况下,劳动合同未规定事项在劳动规章制度中有规定。
例如,劳动合同未规定员工的工作服装,而劳动规章制度规定员工需统一着装。
这种情况下,员工要对着装进行选择,劳动者也不能获得应有的保障。
三、解决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效力冲突问题1.规章制度应当合法有效劳动规章制度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论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之间的法律效力问题
◇任艳丽 四川大学法学院
【摘 要】任何一个用人单位的运行都需要维持基本的秩序,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即职业性劳动更加注重效力冲突的协调,保持正常的生产管理秩序成为一种内在需要。
群体性劳动不仅存在监督和指挥,更重要的是需要利益的协调。
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但是当内容不一致时,相互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乃是《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上制度之特色。
【关键词】规章制度 集体合同 劳动合同 就高原则 有利原则
一、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概述
1.规章制度。
劳动规章,亦称劳动规则、就业规则、工作规则等,是用人单位制订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劳动秩序和劳动规则。
制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规范单位内部劳动者的日常劳动行为,维护单位良好的工作秩序。
2.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我国法律传统又称之为团体协议,乃是团体之间的含义,是指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全体职工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即集体协商双方当事人)之间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再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3.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协议。
二、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调整对象都是单位内部劳动关系,只是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调整单位内部的劳动关系,它们之间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2.区别。
2.1参与主体和制定要求不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规章制度制定也是劳资双方共同决定的事项,需要经过民主程序,最后通过平等协商程序确定。
但是,规章制度制定时对劳资双方“共决”的要求比较低。
从《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2款规定可以看出,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时需要将企业起草的规章制度草案交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而不是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员工讨论后,让员工提意见和方案,最后由企业和工会或职工代表通过平等协商确定。
集体合同的制定需要劳资双方共同决定,其劳资“共决”的程度比规章制度要高。
《劳动合同法》第51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可以订立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这里法律要求集体合同草案应该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显然,集体合同所要求的“讨论通过”比规章制度所要求的“讨论”在“共决”程度要高。
劳动合同订立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法律行为,缺少任何一方就无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均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共同确定,因此,劳资双方在劳动合同事项上的“共决”程度更高,且是用人单位与单个劳动者进行“共决”。
2.2内容指向不同。
规章制度、劳动合同、集体合同都会涉及到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
但是,三者的内容指向与侧重点是不同的。
劳动合同中的内容是企业与单个劳动者约定的事项。
集体合同与规章制度的事项一般来说都是适用企业和全体劳动者之间的事项。
就同一问题而言,集体合同与规章制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比如,对于工作时间事项的规定,集体合同侧重于工时标准以及延长时间的工作要求,主要目的是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进行保护,而规章制度侧重于规定实行哪一种工时制度、上下班时间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理等,主要目的是要求员工遵守工作时间。
再如休假制度,集体合同和规章制度也都会涉及,集体合同主要侧重于为劳动者享有各类假期提供保障,而规章制度主要侧重于员工请假的手续、要求以及违反的后果等。
2.3实施方式不同。
规章制度的实施主要靠企业通过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来落实,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来督促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
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作为双方的协议,主要靠协议的约束力来确保落实。
2.4效力范围不同。
规章制度的内容是集体性的,它的效力范围也是整个企业,对象是全体员工。
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一般也是适用整个企业,针对特定群体的集体合同仅适用特定的群体,如企业内部的女员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仅适用企业内部的女员工。
劳动合同的效力仅适用于企业的单个劳动者,对其他劳动者无法发生法律效力。
三、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之间的效力问题
集体合同、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三者皆有一定的意志体现,皆是调整劳资之间的社会关系之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彼此分工历来就非常复杂和棘手,并不易厘清彼此分工与界限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处理劳动争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规章制度、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三者均涉及劳雇双方权义关系,使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效力等级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形:
1.就高不就低原则。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散见于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和合同文本中,其效力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集体合同、规章制度、劳动合同。
如果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规定的事项不一样,三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为从法律规定来看,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都具有法律效力,三者对不同的事项作出不同规定的,各自在各自的范围内适用。
因此较高等级文件的内容可以成为较低等级文件的补充,即较高等级文件已有规定的,较低等级文件不必重复规定。
较低等级文件不得与较高等级文件相抵触。
当然,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它们的约束力。
2.更有利原则。
如果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对同一事项作出规定且规定的内容不一致的,应以劳动者请求适用且对劳动者最有利的那个等级文件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6条指出:“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这个规定给出的原因是,确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优先适用效力,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正当行使劳动用工管理权,借少数人的民主侵害多数职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因为如果用人单位利用其劳动规章制度的单方面制定权,对单位职工做出有悖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甚至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其内容必将被认定为无效。
用人单位只有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在规范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倡导运用协商对话、集体谈判的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和推行集体劳动合同制,促进劳动力市场管理秩序的规范。
基本上,规章制度是由雇主片面制定,即雇主指示权之具体化;而劳动合同是劳雇双方就劳动条件方面之表示,是以一旦规章制度成为劳动合同上的权义关系内容,而为实质的依据,不兹由雇主单方面决定劳动合同,进而可能造成不利劳工之情形,使劳动合同形如附合契约;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效力的制度连接点研究,还期待未来法制之完备和法理之形成。
参考文献:
[1]黄越钦,《新劳动法》,翰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全兴,《劳动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刘志鹏:《劳动法理论与判决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
173
法制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