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31圆柱的认识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84 KB
- 文档页数: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22-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的概念,认识圆柱的形状特征。
2.能够根据给定的圆柱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圆柱的定义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理解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难点:1.理解圆柱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
2.能够灵活运用圆柱的相关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教案、板书、计算器、课件、实物圆柱模型。
2.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通过展示实物圆柱模型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圆柱的特征。
2.谈论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重要性。
讲授(30分钟)1.讲解圆柱的定义,表明其底面为圆、侧面为矩形,引导学生体会圆柱的特点。
2.讲解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给出相关公式及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练习(30分钟)1.让学生自行计算几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检查他们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2.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复习。
拓展(20分钟)1.给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圆柱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更多关于圆柱的知识,如多面体的组合等。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调圆柱的重要性及应用。
2.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圆柱的相关知识。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及时向老师提问。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有关几何形体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2.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3.发现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教学难点
1.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圆柱与圆锥的关系的发现。
四、教学准备
1.板书、彩色粉笔。
2.圆柱模型、圆锥模型。
3.教学课件、教学实验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圆柱体,引出“圆柱”的概念。
2. 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板书及生动的示范,教授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3. 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介绍计算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并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和讨论
•设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
5. 探究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与圆锥的相似之处和区别,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延伸
1.拓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引导他们观察和探究更多的立体图形。
2.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圆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圆柱的认识》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掌握圆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1一、说教材〔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根底上,进一步探究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根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外表积必备的根底知识。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局部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究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才能。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亲密联络,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历,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打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理论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拟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圆柱的定义;2. 了解圆柱的性质和特点;3. 掌握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4. 能够应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一个圆与一个与它在同一平面上的平行于它的面围成的一个立体图形。
2. 圆柱的性质:1)底面为圆,顶面平行于底面;2)侧面为矩形,长为侧棱长,宽等于底面周长;3)侧棱垂直于底面;4)侧面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即S侧=2πrh;5)表面积为S=2πr²+2πrh;6)体积为V=πr²h。
3. 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圆柱的表面积:S=2πr²+2πrh;2)圆柱的体积:V=πr²h。
4. 实际应用:1)利用圆柱的性质,求表面积和体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2)例如:某化工厂的储罐为圆柱形,直径为4米,高度为10米,储存的液体密度为0.8吨/立方米,请问储罐中储存的液体的质量是多少?三、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板书、幻灯片等方式,展示圆柱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问答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圆柱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3.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通过表格、图示等介绍圆柱的性质和特点,并让学生自己总结。
3. 计算练习: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4.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5. 总结:通过复习和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圆柱的定义和性质;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教学难点:1)应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教案(通用5篇)圆柱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10《圆柱的认识》例1、例2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2、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和圆柱学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1、(媒体出示:各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设计意图说明: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媒体出示:圆柱。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图形——圆柱。
(媒体出示: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探究一:认识圆柱1、找找圆柱师:请同学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呈圆柱形。
(学生可能回答:笔筒,玻璃杯、圆珠笔芯等。
)2、整体感知圆柱(媒体操作:点击后分别出现书本P10主题图。
)师: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可能回答: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等。
)(媒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后分别出现“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图片。
)(学生可能回答:是圆柱。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个圆柱?(学生可能回答: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等。
)(媒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后出现“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并再一次出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3、圆柱的表面(1)摸摸圆柱。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本。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周围的面是弯曲的等)(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圆柱上下两个面变色,再点击出现文字“底面”,点击后出现圆柱侧面旋转一圈变色,出现文字“侧面”。
教师边操作边解释。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圆柱。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9篇圆柱的认识 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2.投影出示圆柱.使学生明确:圆柱.3.导入、揭示课题.板书:二、新授教学(一)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2.教师出示实物.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二)圆柱的面.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3)用双手摸侧面.3.教师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三)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四)操作实验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四、巩固练习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五、实践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六、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 2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2.投影出示圆柱.使学生明确:圆柱.3.导入、揭示课题.板书:二、新授教学(一)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2.教师出示实物.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二)圆柱的面.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3)用双手摸侧面.3.教师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三)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四)操作实验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四、巩固练习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五、实践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六、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 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 1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4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圆柱的定义,掌握圆柱的性质,能够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态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圆柱的定义及性质、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圆柱,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
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受圆柱的形状特点。
2. 学习新知1.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两个平行且相等的圆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几何体。
2.圆柱的性质:圆柱的侧面是一个矩形,圆柱的高度是两个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圆柱的底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圆的面积得到。
3.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表面积= 2πr² + 2πrh。
4.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体积 = 底面积 × 高度= πr²h。
3. 讲解示范通过示范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应用1.给学生练习计算不同形状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2.设计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其他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性质及计算方法。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概念和运用。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圆柱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计算圆柱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认识圆柱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
教学准备:教学PPT、圆柱模型、计算器、练习题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入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哪些圆柱体呢?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
3. 引入新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圆柱的认识和性质。
Step 2:讲解圆柱的定义和性质1. 通过教学PPT展示圆柱的定义和性质。
2. 解释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一个圆和与该圆平行的直线段所围成的几何体。
3. 解释圆柱的性质:- 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顶面也是一个圆。
- 圆柱的侧面是由底面和顶面的圆所围成的矩形。
-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 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
Step 3:计算圆柱的公式1. 讲解圆柱的体积公式:V = πr²h,其中V表示体积,π表示圆周率,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
2. 讲解圆柱的表面积公式:S = 2πrh + 2πr²,其中S表示表面积。
3.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
Step 4:练习巩固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 提供实际问题进行应用题的训练,如:某水杯的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求该水杯的体积和表面积。
3. 讲解练习题答案,进行订正。
Step 5:小结1.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计算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
2. 强调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矩形,掌握圆柱的认识和性质对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非常重要。
Step 6:布置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
2. 可鼓励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找到更多的圆柱体,并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圆柱体的定义和性质,并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3篇)《圆柱的认识》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
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
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
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
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
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
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3.巩固特征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4、说一说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标题:《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圆柱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识别和绘制圆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能准确地识别和绘制圆柱。
2.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圆柱形的,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1. 认识圆柱的基本元素:底面、侧面和高。
2. 学习圆柱的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一周所成的立体图形叫做圆柱。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三)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圆柱的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柱的基本特征和识别方法。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些与圆柱有关的练习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圆柱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3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的定义和相关术语;–能够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关圆柱的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例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的定义及相关术语的理解;–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谜题引入圆柱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学习新知1. 圆柱的定义让学生看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特点,带领学生给出圆柱的定义。
介绍圆柱的相关术语:底面、侧面、轴、高等概念。
2. 圆柱的表面积给出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公式,带领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 圆柱的体积给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带领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练,巩固学生对体积计算的掌握。
3. 引导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一些与圆柱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圆柱的相关知识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
四、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搜索生活中圆柱的实际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六、板书设计•圆柱的定义:底面、侧面、轴、高•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具体实例引入圆柱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在解决问题中缺乏灵活性,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数学运用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篇1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二、认识圆柱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1)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1)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长方形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圆柱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理解圆柱的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柱的概念、特征。
难点:圆柱的展开图、高与底面圆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观察思考、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圆柱展开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圆柱展开图、底面圆卡片。
3. 学习任务单、小组合作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状的物体,如饮料瓶、铅笔、话筒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圆柱的概念。
2. 观察思考(10分钟)分发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圆柱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相互平行,圆柱的高是指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3. 操作实践(10分钟)让学生用圆柱展开图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将圆柱展开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4. 小组合作(10分钟)分发小组合作记录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圆柱的展开图、高与底面圆的关系,以及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绘制一个圆柱展开图,并标注出底面圆的半径、高。
3.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状物体,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圆柱的概念、特征和展开图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范文(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17~19页内容【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学情分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并不陌生,只是对圆柱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形茶叶罐、可乐罐、橡皮泥、蜡笔、水彩笔、固体胶图片【激趣导入】出示茶叶罐、可乐罐等圆柱体实物。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探究新知】1.整体感知圆柱。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圆柱体形的建筑及物品图,理解圆柱的特点,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圆柱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然后快速转动起来,看是什么形状。
2.教学例1:圆柱的认识(1)认识圆柱的面。
①摸摸圆柱。
请同学们摸摸自己手中的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②指导看书。
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叫什么?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④教师板书:圆柱侧面1个→曲面底面2个→完全相同→圆(2)认识圆柱的高。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48-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圆柱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圆柱的定义和性质。
2.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难点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练习册、笔、尺子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新课讲解1.圆柱的定义:教师对圆柱的定义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起观察圆柱的特点。
2.圆柱的性质: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度等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构成。
3.圆柱的体积计算: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4.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教师讲解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
第三步:操练与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步:展示与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并与同学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第五步:拓展与应用教师布置一些拓展练习和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圆柱的定义、性质、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与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解决教师布置的拓展题目和应用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圆柱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习,做到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1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圆柱的定义;–能够识别圆柱的各个部分,包括底面、侧面、面积、体积等;–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柱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类、逻辑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柱的定义及各个部分的认识;•圆柱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如何展开成矩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矩阵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引入新课:介绍圆柱的定义和结构。
2. 新知讲解1.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连接两个圆面的侧面组成的几何体。
2.圆柱的各部分:底面、侧面、高、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3.圆柱的相关公式: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4.圆柱的侧面如何展开成矩形: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圆柱的应用实例,探讨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4. 练习与拓展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圆柱的练习。
2.拓展练习:给出复杂的圆柱结构,让学生独立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柱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鼓励学生多思考,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解题过程,及时给予赞扬和指导;•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查漏补缺,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去实际生活中找到圆柱的应用场景,如化妆品瓶、汽车轮胎等;•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手动制作圆柱模型,增强对圆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完成情况;•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拓展练习中展现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反馈中的问题情况。
(封面)
六年级下册31圆柱的认识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
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教学例1。
(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
感觉。
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
(2)认识圆柱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