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借鉴已经探索成功的经验,通过鼓励土地股份合作、以龙头企业带动、以发展产业带动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市、县、乡(镇)都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和监管。三是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的合同程序。流转合同必须统一文本,必须注明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的面积、质量等级、土地流转的年限、用途、租金和支付方式以及土地流转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建立健全土地规模经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调解合同纠纷等,发挥好服务、引导作用。
(三)农民大多支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他们最大的担心是长效利益得不到保障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受国家支农政策的影响,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有所减弱,但只要保证土地租金提前到位,大多数农民还是比较乐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企业规模经营。目前农民土地流转的土地租金一般是每亩600元至1000元。前几年由于粮价与税费等因素,农业生产效益普遍较低,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几无异议。随着近年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土地流转收益与农民"心理价位"出现了差距。但过去多数流转合同采取的是一定10年或20年不变,没有约定土地收益的增长机制,农民获取的土地流转收益不能得到相应的增长,不少农民明确表示补偿太低,要求提高流转收益,否则就要收回所流转的土地。另外,以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入股的公司或合作社,基本上都对农户作过承诺,除每年支付保底租金外,还要对农民按股额进行分红,并对流转土地的农户优先安排就业。由于规模经营的质量和效益问题,部分业主所作的承诺是否能够长期兑现,很多农民对此感到担心。一旦农民的长效利益不能兑现,势必引发纠纷。
调查与决策——《关于成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调查》.txt
调查与决策——《关于成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调查》总第212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01期 究室 冯文成
加快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探索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思路、新办法,按照"依法、有偿、自愿、规范"的原则,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加快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步伐。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成都市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这是成都各区(市)县都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土地规模经营方式。主要特点: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给合作社或公司经营,按照股权从土地规模经营收益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配。形象概括就是: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靠分红。主要方式有两种:
二是"无土地租金+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这种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股民)"的方式经营运作,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由合作社或公司为农民提供种苗、农资等,农民按照合作社或公司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生产,合作社或公司按事先约定的市场保护价收购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农民按照入股份额对合作社或公司利润抽取一定比例的分红。如都江堰虹口乡高原村探索出的"高原模式"。该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由农民以地入股,建立起上连市场和龙头企业、下连农户的日昇奇异果合作社。农民按照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要求种植猕猴桃,按照合作社章程,选举股民代表参与合作社民主管理,并与合作社建立起"三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一次是合作社用现金按照保护价收购社员的猕猴桃标准果;第二次是合作社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按照社员的交易额比例予以返还;第三次是合作社将年终盈余按照社员持股比例进行分红。2005年,合作社给社员返还二次红利1.2元/斤,社员销售价为2.6元/斤,比上年增长40%,仅此一项,种植户人均增收就达1400元以上。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明晰了农民股民与合作社(或公司)的责、权、利,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股民的积极性。
(二)一些地方土地流转不规范
规模经营人才缺乏,这是当前土地规模经营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第一,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取消乡镇农经站后,没有了专职农经管理人员,部分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补发、换发及合同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难以开展。第二,土地流转不规范。据市土地流转中心统计,目前全市已流转134.61万亩土地,其中,未签订规范合同的达25.13万亩,占18.67%。第三,少数土地流转操作不符合规定,损害农民利益。如有的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二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人才短缺。据调查,目前成都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较好的大多数是从外地引进的企业业主。而从农村本地发展起来的,不论是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家庭型农场,普遍存在经营者素质不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的问题,亟待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
一是"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分配型的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把承包的土地流转给"村企合一"的土地股份公司统一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土地股份公司既可对土地直接选项经营,也可以与其他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联合经营。农民在按入股土地面积获得保底租金的基础上,再按股份分红。若农民在公司参加劳动,除获得股利外,还可获得额外的劳动报酬。如金堂县又新镇祝新村探索出的"祝新模式"。该村按照"村企合一"的模式,由村委会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发动农户将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和"四荒地"的生产经营权入股,成立"成都新祝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隶属祝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公司按土地等级向农民股东支付平均400元/亩的租金,在此基础上实行保底分红。分析"土地入股、村企合一"这种模式,除了有利于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外,还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农民具有保底收入,保证了土地基本收益;二是"村企合一"的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创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二、成都市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业主普遍反映贷款难、保险难,这是制约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两大瓶颈
一是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土地规模经营面临"贷款难"。商业银行为规范发放企业贷款,必须以可以拍卖变现的不动产作抵押,但农业企业拥有的主要是蔬菜、花木、果园、茶叶、牲畜等动产,不能用于抵押贷款。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多为农民的承包地,也不能用于抵押贷款。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金融风险,也不愿向农业企业发放启动和流动资金贷款。如成都虹禾原野物产有限公司,在昆山村租赁了2000多亩农民的承包地,规模经营高品质蔬菜。为了实现基地标准化建设和形成种植、销售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公司先后在内部融资投入2000余万元,由于没有抵押物,迄今未从银行贷到一分钱。该企业的产品多是出口,拟将现在规模由2000多亩发展到20000多亩,但受到贷款难的制约。二是农业保险滞后,土地规模经营抗御风险能力受限。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承受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受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农业企业还处在卖"原字号"产品的阶段,一旦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便无力应对。同时,农业企业还面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和口蹄疫、禽流感等疫情的威胁,一旦受灾即面临大幅度减产减收,甚至会导致破产。保险业在这方面发展滞后,目前,成都市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没有经营农业种植、养殖业保险业务,涉及种植、养殖业的农业公司投保无门。
(五)建立完善农民利益分配的长效机制
各区(市)县要精心研究土地流转政策和土地规模经营政策,建立合理的监控机制,保证土地规模经营中农民长效增收,特别是要切实维护农民共享流转土地因政策和市场因素升值的利润。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7-04-09 录入用户:admin-swzys)
(四)着力培育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管理人才
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如在加强对现有村干部培训的同时,可以选派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到村挂职,既直接指导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又锻炼挂职干部,带动村干部。二是制定出台促进农业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激励政策。如鼓励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鼓励他们为推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功立业。三是加大培养和造就农业企业家队伍的力度。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业企业经营者赴发达地区"取经",组织他们到发展较好的农业企业进行强化培训,促其尽快提高驾驭企业生产经营的能力。
三、加快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建立起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据了解,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政府全包型,如上海市;一种是完全市场型,如四川等地;第三种是最近浙江省开始在部分县、市试点的"政府推动,共保经营"的新模式。从成都市的实际来看,政府全包财力难以承受;完全市场型,农业规模经营业主承担不起,即便业主愿意承担这笔保费,多数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接招。为此,建议借鉴"浙江模式"。一是探索试点农业保险"共保经营"方式。借鉴浙江省"共保体"运行机制,促进成都市商业保险公司组建"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市政府通过对规定农产品保费给予一定补贴、支持"共保体"以险养险、政府按比例承担风险责任等政策措施支持"共保体",推进农业保险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探索实施互保合作方式。由市农委依托各类农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协调建立"成都市农业生产者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支持互助合作保险组织按照自愿原则,实行"会员缴费、财政补助,自我管理、合作共享,专户监管、滚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