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 概述 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 ...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7
紫外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浅析及操作方法摘要: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91-02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1工作原理浅析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我们在先了解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再来知晓其主要用途。
紫外分光光度计基本工作原理:紫外分光光度计基本工作原理和红外光谱仪相似,利用一定频率的紫外-可见光照射被分析的有机物质,引起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它将有选择地被吸收。
一组吸收随波长而变化的光谱,反映了试样的特征。
在紫外可见光的范围内,对于一个特定的波长,吸收的程度正比于试样中该成分的浓度,因此测量光谱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且根据吸收与已知浓度的标样的比较,还能进行定量分析紫外分光光度计特点和主要用途:紫外-可见光谱仪涉及的波长范围是0.2-0.8微米,它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1 概述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基础是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即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吸光度与它的吸收介质的厚度和吸光物质的浓度呈正比。
当分子中含有一个或更多的生色基团(即具有不饱和键的原子基团),辐射就会引起分子中电子能量的改变。
常见的生色团有:如果两个生色团之间只隔一个碳原子,则形成共轭基团,会使吸收带移向较长的波长处(即红移),且吸收带的强度显著增加。
当分子中含有助色基团(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基团)时,也会产生红移效应。
常见的助色基团有:-OH, -NH2, -SH, -Cl, -Br, -I。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从问世以来,在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不断创新,功能更加齐全,使得光度法的应用更拓宽了范围。
目前,分光光度法已为工农业各个部门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所广泛采用,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科研的有力测试手段。
我国在分析化学领域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制造方面在国际上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1.2 特点分光光度法对于分析人员来说,可以说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为:(1)应用广泛由于各种各样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紫外可见区都有吸收,因此均可借此法加以测定。
到目前为止,几乎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除少数放射性元素和惰性元素之外)均可采用此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研究物质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特性。
该技术基于物质分子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光能的原理,通过测量样品溶液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吸光度来获取信息。
UV-Vis光谱法可用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在定性分析中,通过比较样品的吸收光谱与已知物质的光谱图谱,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或功能基团。
在定量分析中,根据样品吸收的光强度与物质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确定样品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UV-Vis光谱仪通常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光电探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光束分为可见光和紫外光两部分,然后透过样品溶液,测量透过样品的光强度和未经样品的光强度之间的差异。
样品吸收的光强度会被转换为吸光度或透射度,并绘制成光谱图。
UV-Vis光谱法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制药、食品科学等。
它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浓度、纯度、反应动力学以及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UV-Vis光谱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且样品准备相对简单,因此成为了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
紫外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
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又因为许多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有特征吸收峰,所以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这些物质分别进行测定(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紫外分光光度法使用基于朗伯-比耳定律。
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结构分析。
紫外分光光度法首先确定实验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测得标准物质的吸收峰以及其对应波长值(同时可获得该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再在选定的波长范围内(或最大波长值处),分别以(不同浓度)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和溶液浓度为横、纵坐标绘出化合物溶液的标准曲线得到其所对应的数学方程;接着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配制待测溶液,测得待测溶液的吸光度,最后用已获得的标准曲线方程求出待测溶液中所需测定的化合物的含量。
使用范围: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分光光度法只适用于微量组分的定量分析(稀溶液,浓度在线性范围内,(c <0.01 mol/L),浓溶液中光吸收定律将发生偏离,最适宜的吸光度测量范围为0.2-0.8之间(此时误差小)。
波长范围: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其应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
主要由辐射源(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吸收池、数据处理机、自动记录器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
光源:在仪器的波长范围内提供足够的、稳定的连续的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鉴别技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也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 ),它是依据物质对紫外和可见光区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是一种电磁波,按波长顺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光区。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越长,能量越低;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当一束白光通过棱镜后色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每种颜色的光又有一定的波长范围。
如果把两种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合,也可成为白光,这两种颜色的光称为互补色光。
图1是互补色光示意图,处于直线关系的两种颜色即为互补色光。
溶液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该溶液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
当一束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溶液选择吸收,另一部分光则通过溶液。
例如当白光入射通过KMnO4溶液时,溶液选择性吸收绿光,溶液本身呈现绿光的互补色光,即紫红色。
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一定浓度c 、液层厚度为b 的均匀透明溶液时(如图2),由于溶液吸收了一部分光能,光的强度减弱。
透射光强度I t 与入射光强度I 0之比称为透射比,用T 表示;单色光通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称为吸光度,用A 表示。
400-450650-750绿橙图1 互补色光示意图图2 光通过溶液示意图 I 0-为入射光强度 I t -为透射光强度朗伯和比尔总结了光的吸收与液层厚度、溶液浓度的定量关系。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 。
其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均匀、透明的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乘积呈正比。
朗伯-比尔定律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适用于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和均匀非散射的液体、气体及透光固体。
比例常数k称为吸光系数,是吸光物质的特征常数,与入射光的波长、物质的性质和溶液的温度等因素有关,与溶液的浓度大小和液层厚度无关。
紫外吸收光谱法第8章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夕卜-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UV-VIS ),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它是研究分子吸收190~75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与分子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是研究物质电子光谱的分析方法。
通过测定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测定大量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在化学和临床实验室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技术中,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 9-1光吸收定律一、朗伯-比尔定律分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测定在光程长度为b( cm)的透明池中,溶液的透射比T或吸光度A进行定量分析。
通常被分析物质的浓度c与吸光度A呈线性关系,可用下式表示:A = lg 5 = abc(9-1)I t式中各参数的定义如表9-1所示。
该式是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指出:当一束单色光穿过透明介质时,光强度的降低同入射光的强度、吸收介质的厚度以及光路中吸光微粒的数目呈正比。
由于被分析物质的溶液是放在透明的吸收池中测量,在空气/吸收池壁以及吸收池壁/溶液的界面间会发生反射,因而导致入射光和透射光的损失。
如当黄光垂直通过空气/玻璃或玻璃/空气界面时,约有8.5%的光因反射而被损失。
此外,光束的衰减也来源于大分子的散射和吸收池的吸收。
故通常不能按表9-1所示的定义直接测定透射比和吸光度。
为了补偿这些影响,在实际测量中,采用在另等同的吸收池中放入溶剂与被分析溶液的透射强度进行比较。
二、吸光度的加和性当溶液中含有多种对光产生吸收的物质,且各组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时,则该溶液对波长入光的总吸收光度A等于溶液中每一成分的吸光度之和,即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可用下式表示:nA 二、A(9-2)i A吸光度的加和性在多组分的定量测定中极为有用。
原子吸收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差别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对原子吸收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概括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
例如:原子吸收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两种分析技术。
原子吸收是一种基于原子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实现分析和检测的方法,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则是通过测定溶液或气体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其组成、浓度和化学性质的方法。
原子吸收法的核心原理是分析物质中特定元素原子的吸收特性。
该方法经常用于分析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当特定波长的光束通过样品中的金属原子时,这些原子会吸收光的特定波长,形成一个独特的光谱图谱。
通过测定这种吸收现象的强度,可以推断样品中目标元素的浓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则是通过测量溶液或气体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强度来实现分析和检测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根据溶液的吸收特性,可以推断溶液中存在的物质的种类和浓度。
原子吸收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应用对象和原理。
原子吸收法更适用于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析和检测,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则适用于有机物和无机离子的分析和检测。
从原理上来说,原子吸收法基于元素原子的吸收特性,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则基于溶液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程度。
此外,原子吸收法通常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和样品预处理步骤,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则相对简单,并且在实验室中较常见。
通过深入了解原子吸收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满足不同的分析和检测需求,并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至关重要。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原子吸收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应用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很重要的分析仪器,无论在化学、生物学、食品、物理学、环境科学、材料学等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环境检测、化工、医药、冶金等现代生产与管理部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有着广泛重要的应用,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本文介绍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发展、结构、原理、特点及应用,并列举多项例子说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机分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无论哪一种分光光度计都由下列五部分组成,即辐射源、单色器、试样容器、检测器和显示装置。
辐射源:必须具有稳定的、有足够输出功率的、能提供仪器使用波段的连续光谱,如钨灯、卤钨灯,氢灯或氘灯,或可调谐染料激光光源等。
单色器:它由入射狭缝、出射狭缝、透镜系统和色散元件组成,是用以产生高纯度单色光束的装置。
其功能包括将光源产生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和分出所需的单色光束。
试样容器:又称吸收池。
供盛放试液进行吸光度测量之用,分为玻璃池和石英池两种,石英池适用于紫外到可见区,玻璃池只适用于可见区。
检测器:又称光电转换器。
常用的有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后者较前者更灵敏,特别适用于检测较弱的辐射。
近年来还使用光电二极管矩阵或光导摄像管作检测器,具有快速扫描的特点【1】。
显示装置:这部分装置发展较快,较高级的光度计,常备有微处理机、荧光屏显示和记录仪等,可将图谱、数据和操作条件都显示出来。
2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波长长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的光线能量大。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搜狗百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应用广泛,不仅可进行定量分析,还可利用吸收峰的特性进行定性分析和简单的结构分析,测定一些平衡常数、配合物配位比等;也可用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对于常量、微量、多组分都可测定。
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上是其分子中生色团及助色团的特征,而不是整个分子的特征。
如果物质组成的变化不影响生色团和助色团,就不会显著地影响其吸收光谱,如甲苯和乙苯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光谱。
另外,外界因素如溶剂的改变也会影响吸收光谱,在极性溶剂中某些化合物吸收光谱的精细结构会消失,成为一个宽带。
所以,只根据紫外光谱是不能完全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还必须与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以及其他化学、物理方法共同配合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1、化合物的鉴定利用紫外光谱可以推导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骨架中是否含有共轭结构体系,如C=C-C=C、C=C-C=O、苯环等。
利用紫外光谱鉴定有机化合物远不如利用红外光谱有效,因为很多化合物在紫外没有吸收或者只有微弱的吸收,并且紫外光谱一般比较简单,特征性不强。
利用紫外光谱可以用来检验一些具有大的共轭体系或发色官能团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其他鉴定方法的补充。
(1)如果一个化合物在紫外区是透明的,则说明分子中不存在共轭体系,不含有醛基、酮基或溴和碘。
可能是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胺、腈、醇等不含双键或环状共轭体系的化合物。
(2)如果在210~250nm有强吸收,表示有K吸收带,则可能含有两个双键的共轭体系,如共轭二烯或α,β-不饱和酮等。
同样在260,300,330nm处有高强度K吸收带,在表示有三个、四个和五个共轭体系存在。
(3)如果在260~300nm有中强吸收(ε=200~1 000),则表示有B带吸收,体系中可能有苯环存在。
如果苯环上有共轭的生色基团存在时,则ε可以大于10 000。
(4)如果在250~300nm有弱吸收带(R吸收带),则可能含有简单的非共轭并含有n电子的生色基团,如羰基等。
第四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一节概述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分子光谱主要有: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 nm(近紫外区),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μm,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由于分子中除了电子运动之外,还有组成分子的各原子间的振动,以及分子的整体转动,这3种运动状态都对应有一定的能级,即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当分子吸收外来的辐射后,发生电子能级间的跃迁时,伴随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产生相应的电子光谱、振动光谱和转动光谱;振动光谱位于远红外区,又称远红外光谱;转动光谱位于红外区,又称红外光谱;电子光谱位于紫外和可见区,又称紫外-可见光谱,因此,分子的电子光谱实际上是由电子-振动-转动组成的复杂带状光谱。
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溶剂的极性影响,分子的电子光谱中,转动光谱和振动光谱的精细结构消失,得到的是一条很宽的吸收光谱带,由于这个原因,自外-可见光谱不能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鉴定,但对于含有生色团和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的鉴定仍是有用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测定之前,先将光谱分光,然后测定其吸光度,因此也称为分光光度法,所有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
一、吸光光度法的特点(一)灵敏度高吸光光度法适用于微量和痕量组分的分析,可以测定组分的浓度下限(最低浓度)可达10-5~10-6mol·L-1,相当于含量为0.001%~0.0001%的微量组分。
(二)准确度较高一般比色分析的相对误差为5%~20%,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其准确度虽不如滴定分析法及重量法,但对微量组分的分析而言,基本满足准确度的要求。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1 概述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基础是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即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吸光度与它的吸收介质的厚度和吸光物质的浓度呈正比。
当分子中含有一个或更多的生色基团(即具有不饱和键的原子基团),辐射就会引起分子中电子能量的改变。
常见的生色团有:如果两个生色团之间只隔一个碳原子,则形成共轭基团,会使吸收带移向较长的波长处(即红移),且吸收带的强度显著增加。
当分子中含有助色基团(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基团)时,也会产生红移效应。
常见的助色基团有:-OH, -NH2, -SH, -Cl, -Br, -I。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从问世以来,在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不断创新,功能更加齐全,使得光度法的应用更拓宽了范围。
目前,分光光度法已为工农业各个部门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所广泛采用,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科研的有力测试手段。
我国在分析化学领域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制造方面在国际上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1.2 特点分光光度法对于分析人员来说,可以说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为:(1)应用广泛由于各种各样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紫外可见区都有吸收,因此均可借此法加以测定。
到目前为止,几乎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除少数放射性元素和惰性元素之外)均可采用此法。
注:图内实线圈内的元素可用直接法测定,虚线圈内的元素可用间接法测定。
带A 的表示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元素。
其中放射性元素只有铀和钍常用光度法测定,其它元素都采用放射性分析测量。
在国际上发表的有关分析的论文总数中,光度法约占28%,我国约占所发表论文总数的33%。
由于各种各样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紫外-可见区域都有吸收,因此均可借此方法加以测定。
到目前为止,几乎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除少数放射性元素和惰性气体外)均可采用本法测定。
美国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方法中光度法占37.4%,我国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光度法占35.0%。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分光光度分析在整个分析方法中所占比重约为45%,在我国1983-1992十年间发表的无机分析文献中光度分析论文占26-30%,在我国岩矿部门,光度法完成了约1/3的岩矿分析任务。
在国际上,将1985-1989年分析仪器的世界销售额按31大类进行分类统计,其中UV –VIS分光光度计一直占有5 - 6%的份额,排名第五。
由于光度计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廉,故若以仪器销售的台数技术的话,则分光光度计将排在第二位。
仪器的销售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各类分析仪器在实际使用中的广泛和频繁程度。
分光光度计作为检测器与其它分析仪器联机,以完成经前处理后的测量,这又扩充了光度计的应用范围。
例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兴起的流动注射分析法中,就有约2/3是和光度计联机进行检测的。
流动注射分析具有反应时间和混合状态高度重现的特点,它并不要求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即使试剂或化学反应不稳定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分光光度计又是高效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器,八十年代出现的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能在几毫秒的瞬间获得流动池中组分的的吸收光谱,可解决色谱技术中定性的困难。
将光度计与积分球装置连接,可组成反射光谱测量系统,用于固体表面物理光学特征测试。
光导纤维传感器与光度计联用,是由光度计引出两支光纤导管,一支将入射光送入,光束通过液池,透射光经第二支光纤送回到分光光度计进行光度分析。
这类光导纤维- UV – VIS光度计的光纤探头可以做得很小,可直接插入活体组织作长时间连续监测,进行临床检验,光纤本身又是绝缘的,探头可置于高电压、强磁场、强放射性等恶劣环境中,进行遥测。
(2)灵敏度高由于相应学科的发展,使新的有机显色剂的合成和研究取得可喜的进展,从而对元素测定的灵敏度大大提高了一步。
特别是由于多元络合物和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使许多元素的摩尔吸光系数由原来的几万提高到几十万。
相对于其它痕量分析方法而言,光度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一致公认是比较高的。
不但在实际工作中光度法被广泛采用,在标准参考物质的研制中,它更受重视,很多光度分析法已制定成为标准方法。
(3)选择性好目前已有些元素只要利用控制适当的显色条件就可直接进行光度法测定,如钴、铀、镍、铜、银、铁等元素的测定,已有比较满意的方法了。
(4)准确度高对于一般的分光光度法来说,其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在1-3%范围内,如采用示差分光度法测量,则误差往往可减少到千分之几。
(5)适用浓度范围广可从常量(1-50%)(尤其是使用示差法)到痕量(10-6-10-8%)(经预富集后)。
(6)分析成本低、操作简便、快速由于分光光度法具有以上优点,因此目前仍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金、地质、医学、食品、制药等部门及环境监测系统。
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就很广,目前能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测定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就有七十多种。
所涉及的水样包括雨水、泉水、井水、饮用水、江水、湖水、河水、海水以及各种废水等。
光度法比较成熟,可测元素多,灵活性强。
有些大型仪器不易解决的分析问题,光度法可以发挥作用。
在有机分析中,紫外-可见光谱(UV-VIS)可作定量测定外,在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方面,它可作为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方法的辅助手段。
2. 光度法在环境监测的应用2.1水和废水监测对于一个水系的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一般包括水相(溶液本身)、固相(悬浮物、底质)、生物相(水生生物)。
在水质的常规监测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占有较大的比重。
由于水和废水的成分复杂多变,待测物的浓度和干扰物的浓度差别很大,在具体分析时必须选择好分析方法。
许多分析方法受试样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物的影响,这是在水环境监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1)当干扰物质与被测物质直接结合,可使结果偏低。
例如,用酚二璜酸法测定硝酸盐氮时,有浓硫酸存在时,氯化物会和一部分硝酸盐生成硝酰氯,从而使结果偏低。
2)当干扰物质具有与被测物质相同反应时,可使结果偏高。
3)当干扰物质与分析用的试剂化合,会阻碍此试剂和欲测物质起反应。
例如,游离氯可使有机试剂显色减弱、改变或消失。
4)在进行光度分析时,由于浊度的干扰,可使吸光度增加。
针对以上所说的干扰,应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弱干扰的影响。
1)可采用物理方法来分离被测物质或去除干扰物质。
如蒸馏法可将氟化物、氰化物、酚、氨等蒸出,而干扰物质留在溶液中。
2)调节pH值,使得只有被测物质才能起反应。
例如,双硫腙可与20多种金属离子起反应,但只要调整好pH 值,就可以分别萃取分离和分光光度测定有关元素。
3)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试液中的干扰物质转化为不干扰的价态。
例如,用硫代硫酸钠还原游离氯成为氯化物,利用盐酸羟胺将高锰酸钾还原成二价锰等。
4)加入络合剂掩蔽干扰离子。
5)采用有机溶剂的萃取或反萃取的方法消除干扰。
6)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
7)利用湿法消解或干法灰化以消除颜色、浊度及有机物的干扰。
如果上述处理方法不能消除干扰时,可采用一些补偿法。
1)在光度法中,如试样中本来就有颜色和浊度,可以用光度补偿法。
2)先测出干扰物的浓度,在向绘制标准曲线的标准溶液中加入同量的干扰物进行基体补偿。
3)如果在干扰物浓度增加时,干扰作用并不同步增加,而是趋于一定,这是可向所有试样和所有标准液内加入大大过量的干扰物,此法叫做“掩没法”。
例如,用光度法测定镁时,加入过量的钙。
4)在化学试剂中含有被测物质时,可做一个空白来加以校正。
水和废水应用光度法测定的项目见表1。
表1 水和废水的光度法测定2.2 空气和废气对于空气和废气一般需要用吸收液吸收后,再用各种方法测定其组分。
空气污染监测工作一般分三类:污染源监测——如烟囱、汽车排放口的监测。
环境污染监测——监测对象是大气。
特定目的监测——选定某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进行特种目的的监测。
在进行空气污染各项监测时,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取得能反映实际情况并且有代表性的测定结果。
这就需要对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频率、气象条件、地理特点、工业布局、采样方法、监测分析方法、监测仪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表2为空气和废气中污染物采用光度法测定的项目。
表2 空气和废气的光度法测定2.3 应急监测对于突发性环境事故的现场快速监测,现在正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需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的特点,北京普析通用公司生产的PORS-15便携式光度计正是具有这些特点,能够在事故现场进行监测。
可以利用仪器本身的软件系统,根据现场污染源的情况,配合其它的仪器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事故造成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为现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