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 单元测试4
- 格式:doc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16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单元测试1.(2016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黄孙万友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凉,味甘苦。
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
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
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
“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
平常买牛,多买瘦牛。
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
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
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
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
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
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
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
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
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
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
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选考)[考情把脉][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4 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0题;共177分)1. (15分) (2016高三上·桐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龙应台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②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
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③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
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
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
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
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④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⑤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
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
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⑥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
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⑦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
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⑧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
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⑨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时间:50分钟,分值:8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20分,共80分.)1。
(2016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父亲的玳瑁鲁彦(1)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
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2)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
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3)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4)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起来。
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
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5)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6)“玳瑁,这里来!”(7)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8)“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9)“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
”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10)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11)“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12)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13)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14)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
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
它的脚不肯触着桌。
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15)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
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
专题08 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名校模拟】1.【2017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青檀李木生①如果可以以树为友,那我选择青檀。
②在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青檀一见如故。
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
循径登高,便见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杂生于山石间。
③青檀山,唐代时还叫云峰山,山有云峰寺,谷称云峰谷。
许是辈辈百姓见江山嬗变,世事沧桑,只有青檀模样不变,习性不改,遂约定俗成,称此山为青檀山。
于是,谷也呼为青檀谷,寺也喊成青檀寺了。
④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
不过青檀长得并不排场,或许还有点儿丑。
不高大,不挺拔,不舒展,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
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做大厦栋梁,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
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
离开一些日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那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在敲着我的骨。
而且我将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⑤这是怎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抱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
在大山的深处,根与石,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峙与相搏?百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根与石,不动声色的相摽着,相摽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摽得岩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直摽得青檀根干强健,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
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真有着龙的神韵!看似强大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着,无情地封杀着。
没有土壤,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万次窒息枯死的灾难吧?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观的。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1.(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四堡雕版冯骥才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
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
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概括内容主旨·教师版复习目标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
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
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
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
(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 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局部筛选概括知识图要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关键词语法。
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
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的生命。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单元测试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专题24 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练)◇练基础1.(2016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黄孙万友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凉,味甘苦。
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
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
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
“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
平常买牛,多买瘦牛。
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
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
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
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
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
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
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
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
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
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
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答案1.(1)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②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2)①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②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3)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
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
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
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4)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2.(1)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2)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3)(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冶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冶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4)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3.(1)选CE。
(C2分E3分)(2)①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了日本投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多年动乱得以平息,灼伤的中国人需要好好地疗伤。
目标明讲1.了解概括散文主旨、分析艺术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准确概括散文主旨、分析散文艺术手法。
2.掌握高考概括散文主旨、分析艺术手法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考点详讲◇考点一:概括探究主旨【真题回放】1.【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单元测试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单元测试1.(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谈月亮茅盾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
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
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
“像饭碗口”,是我说的。
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
”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
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辪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
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
”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
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
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 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
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
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
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
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
”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
“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
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
备战2017年高考一轮讲练测专题24: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测案)(时间:150分钟,分值:12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5分,共120分。
)1.(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5分)有什么用叶倾城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
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撸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
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明白何为“八分音符”),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
”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为什么要学好围棋?围棋有什么用?”上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
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
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抬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着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
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
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
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
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鉴赏表达方式(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子以外林徽因(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二的“微点突破”一分析概括形象)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答:剖析 1.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2.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技法透视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
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2015·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
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
5.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3.抒情和议论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
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苦瓜况味秦勇不知何时起,城里的人一到周末便往郊外跑,一家人,或是约几个朋友,去到乡下的农家乐,吃一顿刚采回的蔬菜、池塘里的清水鱼。
专题08 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讲明目标1.回顾高考散文阅读概括主旨鉴赏手法类试题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2.熟练掌握高考散文阅读概括主旨鉴赏手法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讲明考向◇考向一:概括主旨【经典考题回顾】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
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
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散文阅读(选考)A套一、[2016·南宁二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庞白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
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
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
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
真有点莫名其妙。
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
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
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
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
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暧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
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
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
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已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
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单元测试1.(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5分)有什么用叶倾城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
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撸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
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明白何为“八分音符”),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
”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为什么要学好围棋?围棋有什么用?”上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
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
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抬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着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
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
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
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
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
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
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
于是,你明白了……”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
”——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
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
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为下文“我”与小年的对话作铺垫,同时与倒数第二段相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十五岁的女孩子”的事情?(2分)【答案】“十五岁的孩子”的事情与上文小年的事情相类似,表明此类现象的普遍,为下文作者回答“有什么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穿插付诸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的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十五岁的孩子”的事情与上文小年的事情相类似,总爱问“有什么用”;情节上为下文作者回答提供了反驳的一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答案】连用三个设问(运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引发读者对“有什么用”的思考,表达了“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主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赏析句子,要结合内容、结构、手法,有哪个角度就围绕哪个角度分析。
这段文字通段采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正面回答了“有什么用”的问题。
引出下文“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运用层进式结构: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
由生活中一个小孩子的问题,联想到大孩子与家长同样的质疑,进而阐发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②以小见大:切口小,立意深,隐含了作者对不要急功近利的呼吁,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既形象可感,又增强说服力,有理有据。
【解析】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的理解。
(4分)【答案】世间的事物,除了“实用”,还有一些“无用之用”,对自身成长、陶冶情操、培养感情均有助益,所以,现代人不能再继续一味急功近利下去。
(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在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5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15分)远去的乡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
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
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
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
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
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
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
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
”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
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
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
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
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
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1)根据文中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2分)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燕子的呢喃中,她在稻田的清香里;她在中,她在中,她在里。
【答案】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和仿写句式的综合题,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出描写的语句,然后提炼出关键字,从文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如:在葱行中,在豆荚的笑声中,在太阳的笑声中,在父亲的田垄中等。
然后按照题干句式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的用意是什么?(2分)【答案】充满童真童趣,与下文城市生活作对比,引出对远去的乡村的温馨回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表现人物形象或情感,联系下文内容,从对比的表现手法角度,从引出下文的角度组织答案。
读后可知,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充分表现出了童真童趣。
从下文对远去的乡村的温馨回忆和城市生活的对比来看,应从引出下文和突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恋等角度组织概括。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3)第三段中反复出现的“一行一行”,有哪些含意和作用?(3分)【答案】表现了乡村的整齐优美;诗人从乡村获得灵感,写下鲜活生动的诗句;把作者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