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精致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106.34 KB
- 文档页数:1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案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思政工作不仅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也关系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案例,为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成功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导向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导向是至关重要的。
南京大学“三个导向”思政工作模式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校提出了“学科导向、学业导向、就业导向”,以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通过举办学科专业、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讲座和活动,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学科专业和就业方向,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融入实践教育河南科技大学“三基地一平台”思政工作模式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一份成功案例。
该校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主要理念,构建了校内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基地、国际交流基地、思政理论学习平台,推动实践教育和思政工作深度融合。
学校的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实践项目,培养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开展主题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中,开展主题教育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北京大学“红岩精神展示中心”即是一个成功案例。
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该校引导学生了解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激励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继承红岩精神。
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深刻理解历史,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之成为时代的先锋和接班人。
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山东大学以“多元话语参与”的方式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取得了成功。
该校通过开展多元话语参与的模式,围绕重大时代主题和重大理论创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讨论和社会实践,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与道德品质培养的平台。
以上案例只是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冰山一角,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成功实践。
第14卷第3期2022年5月高校辅导员学刊 本刊专稿□本刊专稿D O I:10.13585/j.c n k i.g x f d y x k.2022.03.00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几个问题冯 刚(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㊁从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两个维度认识和理解,才能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视域的客观性和必要性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呈现建设性㊁动态性㊁延续性的突出特点,准确把握这些特征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必要前提㊂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㊁在交叉学科视域深化中㊁在科学评价方式中把握规律性认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创新发展㊂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22)03000107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创新研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㊂[1]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贯穿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同时其自身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治理的支撑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需要在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滋养下,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特点,着力把握其中的规律性认识,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不断创新发展㊂一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成为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领域的一个新视域,不仅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㊂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需要把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理解,需要从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两个维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视域的客观性,才能了解相关研究的必要性㊂(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论题的缘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改革创新中,治理论题逐渐走进多领域多学科视域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512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论题不断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㊁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㊁聚民心㊁育新人㊁兴文化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㊁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㊁百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工会工作重点课题(B N U G H Z D202201)㊂作者简介:冯刚(1968-),男,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㊁中国价值㊁中国力量㊂[3]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深入探讨治理论题㊂比如,北京市 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首都教育必须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塑造首都教育的新生态提出了变革性要求,教育系统要准确把握教育变化趋势规律,加快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精细化程度,加快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㊂从国家治理到社会治理,从基层治理到教育治理,治理论题在全社会的关注下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对治理论题做出必要的回应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㊁因时而进㊁因势而新㊂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㊂[4]378无论是 因事而化㊁因时而进㊁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还是对规律性认识的重视,都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了新要求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㊁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㊂[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断丰富,以及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都需要进一步关切治理论题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㊁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㊁因人㊁因事㊁因时制宜开展工作㊂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㊁手段创新㊁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㊂[1]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论题研究提出新的要求㊂因此,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都使得治理论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域㊂(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实践创新之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境的新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了新需求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既面临国内经济形势㊁社会结构㊁思想观念等日趋复杂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环境不是狭小㊁封闭㊁局限的,而是世界发展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大环境㊂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㊁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国立心㊁为民族立魂,如何在多元当中把握主导㊁在多样当中把握方向,如何适应不断开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如何协同和共享校内与校外环境和资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创新的现实需求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客体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了新需求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重要的教育主体,但教育主体不仅限于此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研究㊁领导干部联系高校等制度,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㊁党政齐抓共管㊁职能部门组织协调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㊂[1]高校内部协同㊁社会各方参与,不仅有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提出了新需求㊂同时,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社会参与度也不断深化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 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㊁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在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㊁开展行业自律㊁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㊁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㊂[7]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发展需求,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创新的新需求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了新需求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成为本刊专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㊂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㊁文化知识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㊁教学体系㊁教材体系㊁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㊁内容完善㊁标准健全㊁运行科学㊁保障有力㊁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结构丰富的科学体系,从宏观角度讲,各个育人体系需要协同联动㊁协同创新;从微观角度讲,各个育人体系内部同样具有众多要素,各个要素同样需要协同用力㊂无论是外部各体系之间的协同,还是内部各要素的协同,都需要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不同育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在横向和纵向工作中顺畅传递㊂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了客观需求,有效治理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㊂(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学理创新追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革命㊁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凝练规律㊁升华理论提供了丰厚滋养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学科研究新视域,同样需要在实践创新㊁总结经验㊁凝练规律㊁深化理论的逻辑中持续发展㊂对此,需要着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学理构建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一个学科研究新论域,它的研究对象应该如何界定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活动,但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活动本身而言,它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㊂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研究方法如何创新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具有突出的实践导向和交叉学科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指导,综合借鉴管理学㊁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论,逐渐探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研究方法㊂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如何创新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仅是一个实践命题,更是一个理论命题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也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㊂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如何确定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深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㊂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导向,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治理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原则㊁主体㊁方式㊁体系㊁动力等方面重点着力㊂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系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㊂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系统性和有序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组织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从学科建立起就开始长期探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完善并创新发展㊂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论域,在理论支撑㊁实践理念和工作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差异㊂那么,就必须要从学理上讲清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除了管理还要探讨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治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治理有着不同的实践导向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有效整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序开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更加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本身,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动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治理需要协同创新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管理和治理的协同联动,如何在治理实践中提升管理效能,如何在管理创新中增进治理活力,需要在学理深化和实践创新中进一步深化研究㊂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突出特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需要以系统哲学的思维方法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优势和系统性特征,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系统性㊁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㊂为此,从学理研究的角度而言,需要进一步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特点㊂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突出特点,有助于充分坚定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制度优势,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刊专稿各种挑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㊂(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建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范畴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不断清晰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曾经更多地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更多地强调治理中的 治”,通过 治”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㊂早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范畴更多地聚焦于发现问题㊁解决问题,通过政策规划和政策引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 治”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㊂这些理论研究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但是没有把 治理”作为一个综合性整体概念,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加以深化分析㊂随着党和国家对于治理的重视和推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学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整体把握越来越清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论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突出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再仅局限于对问题的解决和批判,更聚焦于借鉴治理理论,从治理的整体性上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更加凸显建设性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不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批判和整改,而是借鉴现代治理理论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强调多样主体参与㊁权责明确㊁上下协同联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好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㊂首先,社会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底色与特质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㊂[3]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其治理同样需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㊂[4]37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扎根中国大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建设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㊂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注重整体效用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不断发展,在中国改革发展大势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效应对多样文化交流㊁交融和交锋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㊂在不同时期,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出发,关切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党和国家从整体上制定系统目标,并协调资源㊁政策来为总体目标服务,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整体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㊂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注重协同创新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目标到过程都有众多系统要素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强调从系统视角出发,加强各要素间的协同,建设一个协同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㊂(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动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动态性首先表现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开放视野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㊂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㊁多层次㊁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㊁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㊂[8]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项事业中,开放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㊂开放的视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㊂回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开放的视野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追求㊂从理论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融合政治学㊁管理学㊁教育学㊁心理学㊁社会学㊁文化学㊁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开放的理论视野;从实践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中国改革发展的最新前沿,积极寻求同社会实践的协同联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项事业中获得滋养和支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项改革事业中的价值;从环境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不再是相对有限的校内环境,更加注重不断开放的社会大环境,追求因事而化㊁因时而进㊁因势而新㊂正是基于开放的视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是简单地总结相关管理经验,而是结合治理理论和治理视域,结合国本刊专稿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阐述在实践发展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实践探索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动态性还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放视野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决策在有序开放㊂高校党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决策的中枢,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来保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贯彻群众路线,来实现协商民主㊁师生监督和意见吸纳㊂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威和组织动员能力,高校党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中,都能有效运用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法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也在有序开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活动实现动态决策㊂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共享要求越发凸显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多样化的信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中的信息共享需求,都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风险㊂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系统自我更新㊁自我完善㊁自我发展的外部压力,也是自身治理的内在动力㊂在多元信息中把握主导,在信息流动中把握方向,推进信息的有序流动,加强信息风向控制,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应有之义㊂也正是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表现出与信息有序流动相关的动态性㊂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守正创新不断推进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建立社会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㊂[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实际以及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特征,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创新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进行时,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积累规律性认识,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㊂(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延续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延展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㊂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㊁整体性㊁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㊁民主政治㊁先进文化㊁和谐社会㊁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㊁知识㊁技术㊁管理㊁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㊂[9]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系统性㊁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求其实践场域和理论探索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㊁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㊂[4]376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延展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延续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在继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实践创新,其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不是与之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相割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持续创新的延续㊂从总体上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㊁制度㊁体系㊁方式等要素更加有效,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强调多样主体参与,而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单一的(或者单向度)的主体,强调多样主体间的协作㊂从方式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注重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和改革措施,突出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引导㊁规范㊁训练,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㊁疏通与引导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关切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尊重青年学生的合理利益需求,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知行合一的内在动力㊂从结果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激发教育实践创新创造的活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㊁决定㊁活动㊁教育结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㊂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是脱离管理实践,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延续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延伸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研究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不是简本刊专稿。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展开讨论。
在当今社会,学生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通过立德树人可以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强化、凸显。
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灌输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意味着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小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过程既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的支持和配合。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努力。
2. 正文2.1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的灵魂,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作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以下简称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探索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思政课“四有”育人模式学校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协同有机制、活动有品牌、实践有基地、育人有实效”的北石化思政课“四有”育人模式。
第一,协同有机制。
学校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建立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了“1+1+N”思政课建设体系。
与“中国好人网”、大兴区团委、大兴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开展务实合作,形成了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活动有品牌。
形成了“帮好人万里行”“红色摇篮思政课”“红色摇篮微电影”“红色摇篮主题演讲”四大品牌活动。
“帮好人万里行”已开展8年,万余名学生受益;主题演讲已开展15年,近3万名学生受益。
第三,实践有基地。
学校在密云水库展示展览中心建立了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好人网”、大兴区检察院、大兴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开展深入合作,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第四,育人有实效。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教研工作力度,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实施思政课教法创优专项活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推广运用具有北石化特色的思政课“学、思、研、悟、行”五步教学法,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致化模式的构建——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谢亚平(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摘 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作理念,“精致化”管理理念符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发展的要求。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多余、工作方式单调、队伍相对薄弱、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需要强化等问题。
应该努力健全精致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和机制,建立精致化的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利用网络突显思想教育工作的细致化内涵,开展精致与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构建好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精致化模式。
关键词:精致化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113-02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通称“16”号文件)后,北京大学的党委书记张延发表文章《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的要求和理念。
精是精益求精,致是细致入微。
[1]其基本理念是注重细节,注重质量,注重效果,在业务追求上更加专业化、职业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致化,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精致化的管理手段,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有这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负的责任。
[2]审视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觉得很有必要引用精致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从不同角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我校的管理职能。
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者:陈露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0期摘要:鉴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效果不佳,本文将从学生党建工作这一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入手,就如何推进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学生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
此种情况下,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有效性,将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应当注意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合理调整,如制定新的教育机制、渗透党建内容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良好开展。
由此可以确定,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势1.日趋严峻的国际环境形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压力,加之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这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复杂的国内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于社会环境的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也间接影响了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致使大学生理想信念追求淡化[1]。
二、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问题下应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的确,当代大学生受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影响,致使其思想观念偏差,政治立场不坚定。
为了改变此种局面,良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应当注意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建工作。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作者:司马子鸣钟彦姝王煦坤来源:《党史文苑》2024年第07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并且要同现实结合起来。
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传统管理方式和观念的滞后性、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不确定性、各方教育力量发挥育人作用的不协调性等带来的现实挑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原则、“全员育人”的共同性原则和“开门办思政课”的开放性原则,从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打造协同育人模式和搭建网络育人体系等方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挑战(一)传统管理方式和观念滞后新时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也更为开放、更具个性。
他们对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有着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也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着更多的需求和追求。
但是,当前高校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和管理思维的滞后性导致其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思维特点。
首先,高校普遍存在以行政化、管束、惩戒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高校存在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这种教育观念不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和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更忽视了形势变化和学生特点,不能有效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它往往沿袭过时的规章制度和惯例经验,对学生进行僵化的、教条的、保守的管理,导致学生对管理工作缺乏信任和尊重,甚至产生怀疑。
(二)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不确定性增加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3年6月,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2.8%。
2022 年度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一、研究课题
1、深入推进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增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2、深入推进北京市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习体系。
3、深入推进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政治实践能力。
4、深入推进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改善学生的政治学习环境。
5、深入推进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
2、研究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效模式,探寻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3、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施效果,提出改革改进的
具体措施;
4、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提出实施的具体
步骤;
5、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管理机制,提出改革管理的
具体措施。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等,从宏观角度了解学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理念,其基本含义是通过有道德修养的行为、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层次。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转型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理念不断受到重视和弘扬,其重要性和意义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第一,重视政治思想课程的培养。
政治思想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制的必要工具,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加强对政治思想的讲解和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思想资源。
教师应该从政治思想研究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材,以及充实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政治思想基础理论,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文化素养。
第二,注重培养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一个人行为准则的基础,是一个人行为规范的方向。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必须的。
因此,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强化道德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正面的社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操,加强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第三,加强职业素养培养。
立德树人理念强调的是要培养一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厚重的职业态度,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为此,在学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中,应注重培养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特长,加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和衔接,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不断地精益求精,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
第四,加强教育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管理,除了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需加强教育管理的能力。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作者:习近平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8年第5期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
这是习近平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李涛摄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有机会同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高兴。
再过两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日。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北大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全国各族青年,向全国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
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北大师生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
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安排,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我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我记得,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一体化视角下德育与思政系列概念的内涵辨析与实践分析作者:杨志成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第02期编者按: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坚持以一体化德育为研究内容,每年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工作要点及要求,发布研究指南和课题管理办法,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推动一体化德育创新发展。
成立5年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在一体化德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首批一体化育人优秀成果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希望借此为大中小学开展一体化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会议,发表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概念,为深化新时代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实践中,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才能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对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实践部署,才有利于德育和思政实践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1.概念的提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概念。
实践中,有时也使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概念表达“一体化德育”的理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要把統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正式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读后感After reading the Beijing University course "Exemplary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rofound impact it has on students. 读完《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我深受其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所感染。
The case studies presented in the collection showcase various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ong students. 这个案例集中的案例展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One aspect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emphasis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wher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 course material and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and group activities. 这个案例集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并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
By creating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ourse fosters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students, enhancing their overall learning experience. 通过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这门课程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社区感和合作精神,增强了他们的整体学习体验。
全国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 引言在当今社会,高校的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育,思政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更是通过理论武装、情感熏陶、行为规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在高校的力学类专业中,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有正确人生观的优秀学生,是一个重要课题。
2. 案例一:北京大学《力学分析》课程在北京大学,力学分析课程是力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于力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人生观的熏陶。
该课程特别设计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于科学家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进行解读,并结合历史上的学术争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中的社会价值。
通过对科学伦理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既能理解专业知识,又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二:清华大学《工程力学》课程清华大学的《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中也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元素。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力学相关的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
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明白作为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和学术道德。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4. 总结全国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案例,不仅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
这些案例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教育的内涵和水平,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引导和学科素养培养。
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够借鉴这些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培养更多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有正确人生观的优秀学生。
5. 个人观点我认为,思政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高校的力学类专业课程也应该重视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以下是一些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1. 北京大学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 学校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 设立学生群体,由学生代表负责组织课程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
- 引入实践项目,如社会调研、公益活动、企业访问等,以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2. 清华大学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 设计课程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
- 强调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政府机构、社区,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 开设课程讨论班,由学生担任讨论主持人,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和讨论观点。
3. 上海交通大学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 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开设研究性学习项目,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开设跨学科课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以增加学生对思政金课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 开展学生活动,如辩论赛、写作比赛等,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些案例展示了一些高校在思政金课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其他高校的思政金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研究——以北京市高校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一、“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引导功能(一)“思政课”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思政课”的性质是指课程本身具有的属性,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就是其属于何种主义的意识形态,我国开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思政课”理所应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这一性质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两方面。
1、教育目的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我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相关文件表明,高校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仰。
1984年9 月,《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出了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政治目标与方向,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1995 年10 月24 日,《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了“思政课”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特征,根本目标是逐步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提升辨别、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作风的能力。
2005 年 3 月 2 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5 号)进一步指出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
这些规定表明高校“思政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确定了“思政课”的性质。
科学认识“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有助于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和目的。
具体来说,“思政课”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一方面,科学认知、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内含于“思政课”课程内容之中,表明“思政课”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领导者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