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最新教案-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外角4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3.51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章 三角形4。
1 认识三角形(1)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学习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学习设计: (一) 预习准备 (1)预习书(2)思考①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关系②三角形的分类 (3)预习作业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为三类: 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
(二) 学习过程例1 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例2 在△ABC 中,(1)0082,42,C A B ∠=∠=∠则= (2)5,A B C C ∠+∠=∠∠那么=(3)在△ABC 中,C ∠的外角是120°,B ∠的度数是A ∠度数的一半,求△ABC 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变式训练:在△ABC 中(1)0078,25,B A C ∠=∠=∠则=(2)若C ∠=55°,010B A ∠-∠=,那么A ∠= , B ∠=例3 已知△ABC 中,::1:2:3A B C ∠∠∠=,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变式训练:已知△ABC 中,090,2,A B B C ∠-∠=∠=∠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例4、如图,在△ABC 中,090ACB ∠=,CD ⊥AB于点D ,1,2?A B ∠∠∠∠与有何关系与呢如图,已知00060,30,20,A B C BOC ∠=∠=∠=∠求的度数。
21DC BAOCBA变式训练: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BE 、CD 分别垂直AC 、AB ,若040A ∠=,求BHC ∠的度数.拓展:1、如图所示,求A B C D E ∠+∠+∠+∠+∠的度数。
2、如图在△ABC 中,已知1,2,,A B ABC ACB ACB ∠=∠∠=∠∠=∠∠求的度数。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要进行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首先要搞清楚三角形角度之间的关系变化。
1、内角和定理在△ABC 中,∠A+∠B+∠C=180°2、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的关系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n °,则两底角为21(180°-n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n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n °,顶角为180°-2n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1、方程法,2、推理代换法,3、特殊值法1、方程法例1、在△ABC 中,AB=AC ,CD 平分∠C ,∠ADC=150°,求∠B[分析] (1)所求的∠B 在△DBC 内,已知的∠ADC 是△DBC 的外角,所以有∠ADC=∠B+∠BCD 。
∠B 是等腰△ABC 的顶角,∠BCD 是底角的一半,可以用∠B 表示,所以可利用方程式求∠B 。
(2)因为∠A 是底角,∠ACD 是底角的一半,∠ADC 是已知角,所以可以先求出∠A 。
解法1、设∠B=x ,则∠ACB=21(180°-x),∠BCD=41(180°-x),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BCD=∠ADC ,即 x+41(180°-x)=150° 所以x=140° 解法2、设∠A=x ,则∠ACB=x,∠ACD=21x 。
因为∠A+∠ACD+∠ADC=180°, 所以 x+21x+150°=180° 解得x=20°,即∠A=20°∴∠B=180°-2×20°=140°例2、在△ABC 中,∠A :∠B=5:7,∠C 比∠A 大10°,求∠C解:设∠C=x,则∠A=x -10°,∠B=57(x-10°),所以有 x+(x -10°)+57(x -10°)=180° 解得x=60°,即∠C=60°例3、D 是△ABC 的BC 边上一点,AD=BD ,AB=AC=CD ,求∠BACC BA[分析]因为AD=BD ,AB=AC=CD ,所以有∠B=∠BAD=∠C , ∠DAC=∠ADC ,且∠BAC+∠B+∠C=180°,这样我们可以设∠B=x,列出方程即可求。
第九章多边形教案9.1 三角形一、三角形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学生回答: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首尾顺次相接.二、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 表示,BC可用a表示.三、做一做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四、议一议1.在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五、想一想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三角形 不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六、练一练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 、6cm 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分析:(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关键在捡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 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 和8cm 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导:∵3cm+6cm>2cm∴用3cm 、6cm 、2cm 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6-3不小于2,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经历析纸,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点.⎧⎨⎩⎧⎨⎩⎧⎨⎩⎧⎨⎩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2.难点:(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一、看一看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72的课文.2.仔细观察投影表中的内容,并回答下面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垂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而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这条垂线是直线.(2)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两点的线段与过两点的直线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 而过两点的直线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代表的是线段,另一个却是直线.(3)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 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而角平分线指的是一条射线.3.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代表线段还是代表射线或直线?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代表线段, 这些线段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上.二、做一做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高.(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提出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那里?)观察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有何关系?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三条高交点在直角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点在直角三角形顶点,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中线.(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让他们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看看这些三角形的中线在哪里)?观察这三条中线的位置有何关系?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它们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在三角形内.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有何关系?无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它们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并且交于一点.三、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重点: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是实际应用难点:准确使用三角形稳定性与生产生活之中课前准备:小木条8个,小钉若干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想一想课本P73投影出来二、做一做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三、议一议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第9章多边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材简析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三角形的概念及其边角性质;(2)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3)用多边形的内角和知识探究正多边形在铺设地面中的运用和隐含的数学道理.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本章将在学习与其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和角(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基础上学习多边形的有关知识,如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学习本章后,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而且还可以了解一些几何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章在中考中,主要考查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内外角的关系求角的度数,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求角的度数或多边形的边数,以及选择一种或多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较小.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的推导及应用.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本章难点】1.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的推导及应用.2.如何运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如解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的相关问题、不清楚三角形形状以及解决与三角形高相关的问题,需要分类讨论.2.体会方程思想.如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可以建立方程,从而运用方程思想解决.课时计划9.1 三角形4课时9.2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2课时9.3 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2课时9.1 三角形9.1.1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分类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2.会将三角形分类.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2~P7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叫做三角形.2.如图,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3.我们把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把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4.所有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5.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写出这些三角形并指出所有以E为顶点的角.【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让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组合即可.【解答】图中共有7个三角形,分别是:△ABC、△ABF、△ABE、△ADE、△AEF、△BCF、△BDE.以E为顶点的角是∠AEF、∠AED、∠DE、∠DEF、∠AEB、∠BEF.【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找的时候要有顺序,注意要不重不漏地找到所有三角,一般从一边开始,依次进行.【例2】△ABC的周长为22cm,AB边比AC边长2cm,BC边是AC边的一半,求△ABC三边的长.【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设BC=x cm→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C、AB→由周长为22cm列出方程→求解得出各边长.【解答】设B=x cm,则AC=2cm,AB=(2x+2)cm.∵△ABC的周长为22cm,∴2x+2x+2+x=22,解得x=4,∴AC=8cm,BC=4cm,AB=10c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周长公式,根据题意得出关于三角形周长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③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B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如图,图中直角三角形共有( C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7cm ,三边长的比为2∶3∶4,则最长边比最短边长6cm.4.如图,BD 是长方形ABCD 的一条对角线,CE ⊥BD 于点E .(1)写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2)写出图中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解:(1)直角三角形有:△ABD 、△BCD 、△BCE 、△CDE . (2)锐角三角形:△ABE ;钝角三角形:△ADE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 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和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难点】会利用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2.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3.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1.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注意:标明垂直的记号和垂足的字母.教师点拨:回忆并演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画法.讨论: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高,观察高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直角顶点.2.画三角形的中线.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讨论: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中线,观察中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线段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则图中∠BAD=∠CAD.讨论: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角平分线,观察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中,EF∥AC,BD⊥AC于点D,交EF于点G,则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 )A.BD是△ABC的高B.CD是△BCD的高C.EG是△ABD的高D.BG是△BEF的高第1题第2题2.如图,DE∥BC,CD是∠ACB的平分线,∠ACB=60°,那么∠EDC=30度.3.如图所示,CD为△ABC中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BC=8,求边AC的长.解:∵CD 为△ABC 中AB 边上的中线,∴AD =BD .∵△BCD 的周长比△ACD 的周长大3,∴(BC +BD +CD )-(AC +AD +CD )=3,∴BC -AC =3.∵BC =8,∴AC =5.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题】如图,在△ABC 中,∠B =30°,∠ACB =110°,AD 是BC 边上高线,AE 平分∠BAC ,求∠DAE 的度数.【互动探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求出∠BAC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E ,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BAD ,然后根据∠DAE =∠BAD -∠BAE 计算即可得解.【解答】∵∠B =30°,∠ACB =110°,∴∠BAC =180°-30°-110°=40°.∵AE 平分∠BAC ,∴∠BAE =12∠BAC =12×40°=20°. ∵∠B =30°,AD 是BC 边上高线,∴∠BAD =90°-30°=60°,∴∠DAE =∠BAD -∠BAE =60°-20°=4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三线⎩⎨⎧ 高中线角平分线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9.1.2 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和性质.3.使学生能熟练灵活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以及外角的两条性质进行有关计算.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与三角形的外角有关的性质.【教学难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验证过程.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推理.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6~P7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2)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如图,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3)把∠B和∠C剪下按下图拼在一起,如图,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可得到∠BAC+∠B+∠C=180°.(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在△ABC中,∠A=60°,∠B=80°,则∠C=40°.3.如图,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5.△ABC中,∠A=80°,∠B=4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则∠ACD =12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D是△ABC中BC边延长线上一点,DF⊥AB交AB于点F,交AC 于点E,若∠A=46°,∠D=50°,求∠ACB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AB,∠D=50°→得∠B的度数,结合∠A =46°→得∠ACB的度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在△DFB中,∵DF⊥AB,∴∠DFB=90°.∵∠D=50°,∠DFB+∠D+∠B=180°,∴∠B=40°.在△ABC中,∵∠A=46°,∠B=40°,∴∠ACB=180°-∠A-∠B=9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形的内角,一般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关,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图形特点,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例2】如图所示,P为△ABC内一点,∠BPC=150°,∠ABP=20°,∠ACP =30°,求∠A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A与已知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考虑作辅助线,如图→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解.【解答】如图,延长BP交AC于点E,则∠BPC、∠PEC分别为△PCE,△ABE 的外角,∴∠BPC=∠PEC+∠PCE,∠PEC=∠ABE+∠A,∴∠PEC=∠BPC-∠PCE=150°-30°=120°,∴∠A=∠PEC-∠ABE=120°-20°=1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方法是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将已知与未知的角联系起来是计算角的度数的方法.此题也可以延长CP与AB相交,还可以连结AP并延长与BC相交,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另外两种解法.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果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那么∠1等于( B )A.120°B.105°C.60°D.45°2.在△ABC中,∠A=80°,∠B=∠C,则∠C=50°.3.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0°,60°,100°.4.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解:左图:∠1=90°;中图:∠1=80°;右图:∠1=95°.5.已知△ABC中,DE∥BC,∠AED=50°,CD平分∠ACB,求∠CDE的度数.解:∵DE ∥BC ,∠AED =50°,∴∠ACB =∠AED =50°.∵CD 平分∠ACB ,∴∠BCD =12∠ACB =25°.∵DE ∥BC ,∴∠EDC =∠BCD =25°.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点P 是△ABC 内一点.(1)求证:∠BPC >∠A ;(2)若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A =40°,求∠P 的度数.【互动探索】(1)延长BP 交AC 于点D (如图),根据△PDC 外角的性质知∠BPC >∠1,根据△ABD 外角的性质知∠1>∠A ,所以易证∠BPC >∠A ;(2)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140°,由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解答】(1)证明:延长BP 交AC 于点D ,如图所示.∵∠BPC 是△CDP 的一个外角,∠1是△ABD 的一个外角,∴∠BPC >∠1,∠1>∠A ,∴∠BPC >∠A .(2)在△ABC 中,∵∠A =40°,∴∠ABC +∠ACB =180°-∠A =180°-40°=140°.∵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 =12∠ABC ,∠PCB =12∠ACB . 在△ABC 中,∠P =180°-(∠PBC +∠PCB )=180°-⎝ ⎛⎭⎪⎫12∠ABC +12∠ACB =180°-12(∠ABC +∠ACB )=180°-12×140°=11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9.1.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2.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会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 阅读】阅读教材P80~P8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 反馈】1.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2.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如果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固定,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能唯一确定下来.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4.如图是一个由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拉动其中两根木条后,它的形状将会改变,若固定其形状,下列有四种加固木条的方法,不能固定形状的是钉在________两点上的木条.( D )A.A、F B.C、EC.C、A D.E、F5.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B )A.2,3,5 B.5,6,10C.1,1,3 D.3,4,9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7,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1 B.2C.8 D.1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设第三边的长为x.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7-3<x<7+3,即4<x<10,所以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8,故选C.【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则第三边长的范围为大于两边差且小于两边和.【例2】用一根长为18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理解题意,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列方程求解;(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厘米→分类讨论,已知边是腰还是底边→得三角形另外两边长→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解答】(1)设底边长为x厘米,则腰长为2x厘米.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得x=3.6.∴三边长分别为3.6厘米,7.2厘米,7.2厘米.(2)①当4厘米长为底边,设腰长为x厘米,则4+2x=18,解得x=7.∴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7厘米,7厘米,4厘米;②当4厘米长为腰长,设底边长为x厘米,则4×2+x=18.解得x=10.∵4+4<10,∴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且三边长分别为7厘米,7厘米和4厘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时,需要分类讨论已知的一边长是腰还是底边,再解决问题.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3cm,第三边也是整数,且周长是偶数,则第三边长是( B )A.2cm或4cm B.4cm或6cmC.4cm D.2cm或6cm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a+b―c︱-︱b-c-a︱的化简结果是( D )A.2a B.-2bC.2a+2b D.2b-2c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6cm,且它的周长大于14cm,则第三边长为6cm.4.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且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求三边的长.解:2,3,4;3,4,5;4,5,6;5,6,7.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的稳定性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2021-2022学年初中数学精品讲义-全等三角形模型方法课之公共角、边模型(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ABC 的面积为9cm 2,BP 平分∠ABC ,AP ⊥BP 于P ,连接PC ,则△PBC 的面积为( )A .3cm 2B .4cm 2C .4.5cm 2D .5cm 2【答案】C【分析】 证△ABP ≌△EBP ,推出AP =PE ,得出S △ABP =S △EBP ,S △ACP =S △ECP ,推出12S PBC S ABC ∆=∆,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BP 平分∠ABC ,∴∠ABP =∠EBP ,∵AP ⊥BP ,∴∠APB =∠EPB =90°,在△ABP 和△EBP 中,∠ABP =∠EBPBP =BP∠APB =∠EPB ,∴△ABP ≌△EBP (ASA ),∴AP =PE ,∴S △ABP =S △EBP ,S △ACP =S △ECP , ∴2119 4.522S PBC S ABC cm ∆=∆=⨯=,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2.如图,BN 为∠MBC 的平分线,P 为BN 上一点,且PD ⊥BC 于点D ,∠APC +∠ABC =180°,给出下列结论:①∠MAP =∠BCP ;②PA =PC ;③AB +BC =2BD ;④四边形BAPC 的面积是△PBD 面积的2倍,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答案】A【分析】 过点P 作PK ⊥AB ,垂足为点K .证明Rt △BPK ≌Rt △BPD ,△P AK ≌△PCD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过点P 作PK ⊥AB ,垂足为点K .∵PK ⊥AB ,PD ⊥BC ,∠ABP =∠CBP ,∴PK =PD ,在Rt △BPK 和Rt △BPD 中,BP BP PK PD=⎧⎨=⎩, ∴Rt △BPK ≌Rt △BPD (HL ),∴BK =BD ,∵∠APC +∠ABC =180°,且∠ABC +∠KPD =180°,∴∠KPD =∠APC ,∴∠APK =∠CPD ,故①正确,在△P AK 和△PCD 中,AKP PDC PK PDAPK CPD ∠=∠⎧⎪=⎨⎪∠∠⎩=,∴△P AK≌△PCD(ASA),∴AK=CD,P A=PC,故②正确,∴BK﹣AB=BC﹣BD,∴BD﹣AB=BC﹣BD,∴AB+BC=2BD,故③正确,∵Rt△BPK≌Rt△BPD,△P AK≌△PCD(ASA),∴S△BPK=S△BPD,S△APK=S△PDC,∴S=S四边形KBDP=2S△PBD.故④正确.四边形ABCP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3.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是点D、E,AD=3,BE=1,则DE的长是()A.1.5 B.2 C.22D.10【答案】B【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E=∠ADC=90︒,进而得出∆CEB≅∆ADC,就可以得出BE=DC,进而求出DE的值.【详解】∵BE⊥CE,AD⊥CE,∴∠E=∠ADC=90︒,∴∠EBC+∠BCE=90︒,∵∠BCE+∠ACD=90︒,∴∠EBC=∠DCA,在∆CEB和∆ADC中,∠E=∠ADC,∠EBC=∠DCA,BC=AC,∴∆CEB≅∆ADC(AAS),∴BE=DC=1,CE=AD=3,∴DE=EC-CD=3-1=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解答题4.已知,△ABC 是边长为4cm 的等边三角形,点P ,Q 分别从顶点A ,B 同时出发,沿线段AB ,BC 运动,且它们的速度均为1cm/s .当点P 到达点B 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如图1,连接AQ 、CP ,相交于点M ,则点P ,Q 在运动的过程中,∠CMQ 会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度数.(2)如图2,当t 为何值时,△PBQ 是直角三角形?(3)如图3,若点P 、Q 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 、BC 上运动,直线AQ 、CP 交点为M ,请直接写出∠CMQ 度数.【答案】(1)不变,60°;(2)第43秒或第83秒时;(3)120°. 【详解】试题分析:(1)通过证△ABQ ≌△CAP 得到∠BAQ=∠ACP ,所以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到∠CMQ=∠ACP+∠CAM=∠BAQ+∠CAM=∠BAC=60°;(2)需要分类讨论:分∠PQB=90°和∠BPQ=90°两种情况;(3)通过证△ABQ ≌△CAP 得到∠BAQ=∠ACP ,所以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到∠CMQ=∠BAQ+∠APC=∠ACP+∠APC=180°-∠BAC=120°.试题解析:(1)不变.在△ABQ 与△CAP 中,∵{60AB ACB CAP AP BQ=∠=∠=︒=,∴△ABQ ≌△CAP (SAS ), ∴∠BAQ=∠ACP ,∴∠CMQ=∠ACP+∠CAM=∠BAQ+∠CAM=∠BAC=60°; (2)设时间为t ,则AP=BQ=t ,PB=4-t ,①当∠PQB=90°时,∵∠B=60°,∴PB=2BQ , ∴4-t=2t ,43t =; ②当∠BPQ=90°时,∵∠B=60°,∴BQ=2BP ,∴ t=2(4-t ),t=83; ∴当第43秒或第83秒时,△PBQ 为直角三角形;(3)在△ABQ 与△CAP 中,∵{60AB ACB CAP AP BQ=∠=∠=︒=,∴△ABQ ≌△CAP (SAS ),∴∠BAQ=∠ACP ,∴∠∠CMQ=∠BAQ+∠APC=∠ACP+∠APC=180°-∠BAC=120°. 考点: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C >BA ,AD=CD ,BD 平分∠ABC ,求证:∠A+∠C=180°.【答案】见解析【分析】先在线段BC 上截取BE=BA ,连接DE ,根据BD 平分∠ABC ,可得∠ABD =∠EBD ,根据AB EB ABD EBD BD BD =⎧⎪∠=∠⎨⎪=⎩,可判定△ABD ≌△E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ED ,∠A =∠BED .再根据AD=CD ,等量代换可得ED =CD ,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DEC =∠C .由∠BED +∠DEC =180°,可得∠A +∠C =180°. 【详解】证明:在线段BC 上截取BE=BA ,连接DE ,如图所示,∵BD 平分∠ABC ,∴∠ABD =∠EBD ,在△ABD 和△EBD 中,AB EB ABD EBD BD BD =⎧⎪∠=∠⎨⎪=⎩, ∴△ABD ≌△EBD (SAS ),∴AD=ED ,∠A =∠BED .∵AD=CD,∴ED =CD ,∴∠DEC =∠C .∵∠BED +∠DEC =180°,∴∠A +∠C =18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BD 平分∠ABC ,∠BAD +∠C =180°,求证:AD =CD .【答案】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在边BC 上截取BE =BA ,连接DE ,根据SAS 证△ABD ≌△EBD ,推出AD =ED ,∠A =∠BED ,求出∠DEC =∠C 即可.试题解析:证明:在边BC 上截取BE =BA ,连接DE .∵BD 平分∠ABC ,∴∠ABD =∠CBD .在△ABD 和△EBD 中,BA BE ABD EBD BD BD =⎧⎪∠=∠⎨⎪=⎩,∴△ABD ≌△EBD (SAS ),∴AD =ED ,∠A =∠BED .∵∠A +∠C =180°,∠BED +∠CED =180°,∴∠C =∠CED ,∴CD =ED ,∴AD =C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作辅助线,又是难点,解题的思路是把AD 和CD 放到一个三角形中,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证明,题型较好,有一定的难度.7.如图,OC 平分∠MON ,A 、B 分别为OM 、ON 上的点,且BO >AO ,AC =BC ,求证:∠OAC +∠OBC =180°.【答案】见解析.【分析】如图,作CE ⊥ON 于E ,CF ⊥OM 于F .由Rt △CF A ≌Rt △CEB ,推出∠ACF =∠ECB ,推出∠ACB =∠ECF ,由∠ECF +∠MON =360°﹣90°﹣90°=180°,可得∠ACB +∠AOB =180°,推出∠OAC +∠OBC =180°.【详解】如图,作CE ⊥ON 于E ,CF ⊥OM 于F .∵OC 平分∠MON ,CE ⊥ON 于E ,CF ⊥OM 于F .∴CE =CF ,∵AC =BC ,∠CEB =∠CF A =90°,∴Rt △CF A ≌Rt △CEB (HL ),∴∠ACF =∠ECB ,∴∠ACB =∠ECF ,∵∠ECF +∠MON =360°﹣90°﹣90°=180°,∴∠ACB +∠AOB =180°,∴∠OAC +∠OBC =180°.【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8.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90A ∠=︒,ACB ∠的平分线CD 交AB 于点E ,90BDC ∠=︒,求证:2CE BD =.【答案】见解析.【分析】延长BD 交CA 的延长线于F ,先证得△ACE ≌△ABF ,得出CE=BF ;再证△CBD ≌△CFD ,得出BD=DF ;由此得出结论即可.【详解】证明:如图,延长BD 交CA 的延长线于F ,90BAC ︒∠=90,90BAF BAC ACE AEC ︒︒∴∠=∠=∠+∠=90BDC ︒∠=90BDC FDC ︒∴∠=∠=90ABF BED ︒∴∠+∠=AEC BED ∠=∠ACE ABF ∴∠=∠AB AC =()ACE ABF ASA ∴∆∆≌CE BF ∴= CD 平分ACB ∠ACD BCD ∴∠=∠CD CD =()CBD CFD ASA ∴∆∆≌12BD FD BF ∴== 12BD CE ∴= 2CE BD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如图,在△ABC 中,点D 为边BC 的中点,点E 在△ABC 内,AE 平分∠BAC ,CE ⊥AE 点F 在AB 上,且BF=DE(1)求证:四边形BDEF 是平行四边形(2)线段AB ,BF ,AC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答案】(1)见解析;(2)1()2BF AB AC =-,理由见解析 【分析】(1)延长CE 交AB 于点G ,证明AEG ∆≅AEC ∆,得E 为中点,通过中位线证明DE //AB ,结合BF=DE ,证明BDEF 是平行四边形(2)通过BDEF 为平行四边形,证得BF=DE=12BG ,再根据AEG ∆≅AEC ∆,得AC=AG ,用AB-AG=BG ,可证1()2BF AB AC =- 【详解】(1)证明:延长CE 交AB 于点G∵AE ⊥CE∴90AEG AEC ︒∠=∠=在AEG ∆和AEC ∆GAE CAE AE AEAEG AEC ∠=∠⎧⎪=⎨⎪∠=∠⎩∴AEG ∆≅AEC ∆∴GE=EC∵BD=CD∴DE 为CGB ∆的中位线∴DE //AB∵DE=BF∴四边形BDEF 是平行四边形(2)1()2BF AB AC =- 理由如下:∵四边形BDEF 是平行四边形∴BF=DE∵D ,E 分别是BC ,GC 的中点∴BF=DE=12BG∵AEG ∆≅AEC ∆∴AG=AC BF=12(AB-AG )=12(AB-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证明,中位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等综合性内容,作好适当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分别交x 轴、y 轴于(,0) ,(0,)A a B b 两点,且,a b 满足2()|4|0a b a t ,且0,t t >是常数,直线BD 平分OBA ∠,交x 轴于点D .(1)若AB 的中点为M ,连接OM 交BD 于点N ,求证:ON OD =;(2)如图2,过点A 作AE BD ⊥,垂足为E ,猜想AE 与BD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答案】(1)见解析;(2)2BD AE =,证明见解析.【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得AO BO =,进而得OBA OAB ∠=∠,由直线BD 平分OBA ∠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得BOM OAB ∠=∠,再由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分别求得,ODN OND ∠∠,根据角度的等量代换,即可得ODN OND ∠=∠,最后由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即可得证;(2)如图,延长AE 交y 轴于点C ,先证明BCE BAE △≌△,得AE EC =,再证明DOB COA ∠≌△,即可得2BD AC AE ==.【详解】(1)2()|4|0a b a t ,4a b t ∴==,AO BO ∴=,∴OBA OAB ∠=∠,直线BD 平分OBA ∠,ABD OBD ∴∠=∠, M 为AB 的中点, ∴12OM AB BM AM ===, BOM OBA ∴∠=∠,OBA OAB ∠=∠,BOM OAB ∴∠=∠,OND OBD BOM ∠=∠+∠,ODN OAB ABD ∠=∠+∠,OND ODN ∴∠=∠,ON OD ∴=.(2)2BD AE =,证明:如图,延长AE 交y 轴于点C ,直线BD 平分OBA ∠,AE BD ⊥,ABD OBD ∴∠=∠,AEB CEB ∠=∠, 又BE BE =,∴BCE BAE △≌△(ASA ),∴AE CE =1=2AC , AO BC ⊥,∴DOB COA ∠=∠,即90OAC OCA OCA CBE ∠+∠=∠+∠=︒,OAC OBD ∴∠=∠,又OB OA =,∴DOB COA ∠≌△(ASA ),2BD AC AE ∴==,即2BD AE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非负数之和为零,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中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等角对等边,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求证:21C ∠=∠+∠.【答案】见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E CBE个内角的和可得AED CBE C∠=∠+∠,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出等式解答即可.【详解】∠的平分线,证明:BE是ABC∴∠=∠,ABE CBE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ED CBE C∠=∠+∠,AD BE⊥,∴∠+∠=︒,290ABE∴1190∠+∠=∠+∠+∠=︒,AED CBE C∴∠+∠=︒-∠,190C CBE∠=∠∠=︒-∠,ABE CBE ABE,290∴∠=∠+∠.21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我们把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1)性质探究:如图1.己知四边形ABCD中,AC⊥BD.垂足为O,求证:AB2+CD2=AD2+BC2;(2)解决问题:已知AB=BC=△ABC的边BC和AB向外作等腰Rt△BCE和等腰Rt△ABD;①如图2,当∠ACB=90°,连接DE,求DE的长;②如图3.当∠ACB≠90°,点G、H分别是AD、AC中点,连接GH.若GH=,则S△ABC=.【答案】(1)见解析;(2)②7 2【分析】(1)根据AC⊥BD可以得到∠AOB =∠COD=90°即可得到AB²=AO²+OB²,CD²=DO²+OC²即AB²+CD²=AO²+OB²+DO²+OC²同理可以得到AD²+BC²=AO²+OB²+DO²+OC²即可得到答案;(2)连DC、AE相交于点F,先证明△ABE≌△DBC得到∠CDB=∠BAE 从而证得AE⊥CD再利用勾股定理和(1)中的结论求解即可得到答案;(3)连DC、AE相交于点F,作CP⊥BD交DB延长线于点P,BP²+CP²=BC²=(²=32,DP²+PC²=DC²=(²=96,(DP²+PC²)-(BP²+CP²)=96-32=64,DP²-BP²=64 从而求出BP AB∥PC则S△ABC=12AB×BP.【详解】解:(1)证明:∵AC⊥BD∴∠AOB=90°在Rt△AOB中AB²=AO²+OB²∴∠COD=90°在Rt△COD中CD² =DO²+OC²∴AB²+CD²=AO²+OB²+DO²+OC²同理AD²+BC²=AO²+OB²+DO²+OC²∴AB2+CD2=AD2+BC ²(2) ①解:连DC、AE相交于点F∵Rt△BCE和Rt△ABD是等腰三角形∴BE=BC AB=BD∠CBE=∠ABD=90°∴∠ABE=∠DBC=90°+∠ABC∴△ABE≌△DBC∴∠CDB=∠BAE∵∠ABD=90°∴∠CDB+∠CDA+∠DAB=90°∴∠BAE+∠CDA+∠DAB=90°∴∠AFD=90°∴AE⊥CD∵AB BC∠ACB=90°∴AC=∵AB BD∠ABD=90°∴AD10=∵BC,BE∠CBE=90°∴CE8=由(1)中结论AD²+EC²=AC²+DE²∴(10)²+(8)²=(²+DE²∴DE②连DC、AE相交于点F∵点G、H分别是AD、AC中点,GH=∴DC=2GH =作CP⊥BD交DB延长线于点PBP²+CP²=BC²=(²=32²=96DP²+PC²=DC²=(∴(DP²+PC²)-(BP²+CP²)=96-32=64∴DP²-BP²=64∴(BD+BP)²-BP²=64∴(BP )²-BP ²=64∴BP ∵∠PBA =90°,∠P =90°,∴∠PBA +∠P =90°+90°=180°∴AB ∥PC则S △ABC =12AB ×BP =12×7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四边形的综合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垂直的定义,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湘教版数学教学计划(精选7篇)时间稍纵即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翻开新的一页,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湘教版数学教学计划(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总体情况来看,七8班比七7班成绩稍微好点,但是两个班学生两极分化已经较严重,这学期学习内容比较难,两极分化将会更严重。
七8班成绩中上的学生较多平均分相对七7班会略高。
在学习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努力能改善他们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1章:平行线。
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3章:整式的乘除。
第4章:因式分解。
第5章:分式。
,第6章:数据与统计图表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
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常规落实本学期要做好教学常规的切实落实。
备课要精,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
9.2.2 多边形的外角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多边形外角的概念。
2、多边形外角和的推导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多边形的外角和的推导。
二、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三角形的外角概念?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3、多边形的概念?由n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称为n边形,又称为多边形。
(n≥3的自然数)4、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二)获取新知1、概念:①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外角。
②在每一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它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n边形有n个外角。
2、探究①四边形ABCD,∠1、∠2、∠3、∠4分别是四个外角,求:∠1+∠2+∠3+∠4的度数。
②五边形ABCDE,∠1、∠2、∠3、∠4、∠5分别是五个外角,求:∠1+∠2+∠3+∠4+∠5的度数。
通过上面推导多边形的外角和的过程,我们充分利用了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与它的相邻的外角都互为,可以求得多边形的外角和.据此,请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归纳结论: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三)典例讲解例1: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72°,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例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外角和的5倍,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例3:若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是144°,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四)课堂练习1、一个多边形的外角都等于60°,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都等于140°,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3、若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4、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和它相邻外角的比是2∶1,那么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五)课堂小结: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三、课后作业练习册:9.2四、课后反思。
BC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练习题及考点分析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的表示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如用A 、B 、C 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时,此三角形可记作△ABC ,其中线段AB 、BC 、AC 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3.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而角的平分线是经过角的顶点且平分此角的一条射线.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练习题:1、图中共有( A :5 B :6 C :7 D :82、如图,AE ⊥BC ,BF ⊥AC ,CD ⊥AB ,则△ABC 中AC 边上的高是( ) A :AE B :CD C :BF D :AF 3、三角形一边上的高( )。
A :必在三角形内部B :必在三角形的边上C :必在三角形外部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是(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乘除。
1. 同底数幂的乘法。
- 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m· a^n=a^m + n(m,n 都是正整数)。
- 例如:2^3×2^4=2^3 + 4=2^7。
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 幂的乘方:(a^m)^n=a^mn(m,n都是正整数)。
例如(3^2)^3=3^2×3=3^6。
- 积的乘方:(ab)^n=a^nb^n(n是正整数)。
例如(2×3)^2=2^2×3^2=4×9 = 36。
3. 同底数幂的除法。
- 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即a^m÷ a^n=a^m - 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例如3^5÷3^2=3^5 - 2=3^3。
- 零指数幂:a^0=1(a≠0)。
例如5^0=1。
- 负整数指数幂:a^-p=(1)/(a^p)(a≠0,p是正整数)。
例如2^-3=(1)/(2^3)=(1)/(8)。
4. 整式的乘法。
-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例如2x^2·3x^3=(2×3)(x^2·x^3) = 6x^5。
-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如a(b + c)=ab+ac。
-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如(a + b)(c + d)=ac+ad+bc+bd。
5. 平方差公式。
- 公式:(a + b)(a - b)=a^2-b^2。
例如(3 + 2)(3 - 2)=3^2-2^2=9 - 4 = 5。
6. 完全平方公式。
- (a + b)^2=a^2+2ab + b^2;(a - b)^2=a^2-2ab + b^2。
《三角形的外角》的教学反思对三角形的外角的教学,通过设计学生学习卷,学生要想基本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我分析学生在三方面是需要加强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学生对外角的理解会产生误区,变成虽然学了外角却不认识外角,所以在学生探索外角定义时重点强调了外角是一个内角的邻补角,又另外补充了两条判断外角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什么是外角。
感觉到学生在应用学习卷的过程中思维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增加的两条题采用的是黑板统讲,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
2.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探索,学生会对相不相邻产生糊涂,所以在这部分强调指出了相邻与不相邻。
并帮助学生总结了外角与三个内角的关系:与相邻的内角的关系,和不相邻的内角的关系。
3.对性质的应用在学生完成了练习A组后,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求角度的方法,让学生对求角度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所以整体来说,本堂课的教学围绕三角形的外角识别、性质及应用展开教学,在讲解外角和内角关系时层层递进,重点得到了突出;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分析;对于易错问题及时讲解,举出典型的反例并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突破了难点;教育了学生要善于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效果较好。
整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及有待改进:(1)在处理这些要点时时间的掌握不够好,尤其在第一部分辨析外角时讲述的时间偏多;改进措施:在新课前可适当加一组练习,让学生画一个角的邻补角,再辨析外角可能会好些。
(2)对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的探索思路还可以作以下改进:在学生明确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后,提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问题,让学生画图,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从而得出与相邻角和不相邻角的关系这一个系统的知识链。
(3)而在引导学生认清外角以及外角的定理后,没能很好地画龙点睛:告诉学生这条性质的用处——用于求角度,所以学生一开始并不会应用到它,而是走了弯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去求。
怀文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初 一 数 学(7.5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外角和 第1课时)主备:陈尚高 审校:陈秀珍 日期:2013年2月28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互余 2、知道三角形外角的意义以及外角和内角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相关结论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的过程。
体会说理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1、探索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2、在使用有关结论的场合形成及时的反馈,理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索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2、在使用有关结论的场合形成及时的反馈,理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 自主学习(导学部分)(一)创设情境,感悟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1:在小学里,学生就会用拼图的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设计说明: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2:在△ABC 中,把∠A 撕下,然后把点A 与点C 重合在同一点,摆成如图所示的位置:【设计说明: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a ∥b ,又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就可以得到∠A+∠B+∠C=18000】二.合作、探究、展示(二)探索规律,揭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议一议:如图7-33,3根木条相交成∠1,∠2,若木条a 与木条b 平行,则∠1+∠2=1800A B ab(2)1221(1)baC B A操作:把木条a 绕点A 转动,使它与木条b 相交于点C ,根据图(2),你能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吗?【设计说明:本例合于章头图,设计目的在于经历 “特殊→一般”的思维辩证过程, 利用已知认识未知,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深刻理解本课的结果】思维链接:我们也可以在顶点做平行线,从而把3个角拼在一起,构成平角。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一、目标与要求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5.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三、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四、知识框架五、知识点、概念总结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8.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7.2.2三角形的外角学案
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
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
3.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
活动1自主学习知识提炼
阅读教材P74-75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如图2,一个三角形有___个外角. 每个顶点处有___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_______.
2.如图1,△ABC中,∠A=80°,∠B=4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则∠ACD=___°. 试猜想∠ACD与∠A,∠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是否都有这种关系?试结合图3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C作CM∥AB,延长BC到D .
则∠ACM=∠A,( )
∠MCD=∠B.( )
所以∠ACM + ∠MCD =∠A+∠B.
即∠ _____=∠A+∠B.
一般地,有下面的结论: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3,易知:∠ACD_____∠A,∠ACD _____∠B.
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_________________ .
活动2 简单应用
1.写出下列图形中∠1、∠2的度数:
2.如图4,∠1,∠2,∠3是△ABC的三个外角,求∠1+∠2+∠3的度数.
归纳: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_______.(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
活动3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活动4 课堂练习
1.如图,P是△ABC内一点,延长BP交AC于点D,用“<”表示∠1,∠2,∠A之间的关
系为__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F,∠A=62°,∠ACD=35°,
∠ABE=20°,则∠BDC=_______,∠BFD=_______ .
3.如图,AB∥CD,∠A=45°,∠C=∠E,求∠C.
4.如图,D是△ABC的BC边上一点,且∠1=∠2,∠3=∠4,∠BAC=63°,求∠DAC的度
数.
拓展延伸
1.图中∠A+∠B+∠C+∠D+∠E的度数等于______ .
2.如图,在△ABC中,BP平分∠ABC,CP平分∠ACD,试探究∠A与∠BPC之间的关系.
答案:
活动1 1. 三角形的外角. 6,2,对顶角. 2. 120,∠ACD=∠A+∠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D. 两个内角的和. > ,>. 任何一个内角.
活动2 1. 50°,140°;60°,30°;80°,40°;70°,40°. 2. 360°.
活动4 1. ∠1>∠2>∠A. 2. 97°,63°. 3. 22.5°.4. 24°.
拓展延伸
1. 180°
2. ∠A=2∠B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