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红对勾45分钟课堂word版:2-3(人教版必修二)
- 格式:doc
- 大小:487.50 KB
- 文档页数:10
课后检测融会贯通作业时限:30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对减数分裂的下列描述中,揭示出减数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本质特征的是()A.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B.子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比母细胞的减少一半C.有性生殖中配子产生的必经过程D.是物种保持基本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2.处于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该细胞可能是()A.体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C.卵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3.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下面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种分裂方式的过程中都有等位基因分离B.进行两种分裂的母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C.两种分裂方式所产生的细胞类型不同D.二者都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着丝点分裂一次4.在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哪一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的数目都与普通体细胞相同()A.第一次分裂中期B.第一次分裂后期C.第二次分裂中期D.第二次分裂后期5.下图甲、乙是同种生物两个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是减数分裂,乙是有丝分裂B.乙细胞所属动物的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甲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依次是2、4、4 D.甲细胞的亲代细胞,基因组成一定是AaBb6.在细胞分裂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是()A.有丝分裂的前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C.有丝分裂的后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7.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8.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联会的染色体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B.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自由组合C.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D.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9.识别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时,最重要的依据是()A.前者染色体数目是奇数,后者是偶数B.前者染色体数目不变,后者减半C.前者有联会,后者无联会D.前者不含同源染色体,后者含同源染色体10.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各向两极转移的情况为()A.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在两极随机地结合B.通常母方染色体移向一极,父方染色体移向一极C.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中各有一半移向一极,另一半移向另一极D.未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一极,而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11.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12.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答案1.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减少一半,这也是减数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本质特征。
课后检测融会贯通作业时限:30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关于基因在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存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B.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单存在C.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对存在D.在体细胞中成单存在,在配子中成对存在2.能证明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行关系的实验是()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B.孟德尔的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C.孟德尔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D.细胞的全能性实验3.下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 各表示一条染色体。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C.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D.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4.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5.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C.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6.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以及对染色体化学成分的分析,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重要作用。
那么,从细胞水平看,染色体能起遗传作用的理由是()A.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染色体在生物传种接代中能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7.下列叙述中哪项不能反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A.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非同源染色体和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表现出自由组合D.基因能发生突变,染色体也能发生变异8.关于自由组合定律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具有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都将发生自由组合C.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产生配子时,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D.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产生配子时,凡是等位基因都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都自由组合9.下列关于果蝇的叙述,错误的是()A.果蝇容易饲养,产生的后代多,适合做遗传学实验材料B.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C.果蝇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红眼果蝇10.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A.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B.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D.Aa杂合子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答案1.A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由于减数分裂,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染色体也只有一条。
课后检测融会贯通错误!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的1.(2009·上海卷)用豌豆进行遗传试验时,下列操作错误..是( )A.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B.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C.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D.人工授粉后,应套袋解析:豌豆为雌雄同株,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都是自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人工杂交,在花蕾期人工去雄。
答案:C2.(2009·广东卷)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A.AABb B.AaBbC.AAbb D.AaBB解析: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aabb产生的配子是ab,又因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由此可见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
答案:A3.(2009·全国卷Ⅰ)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得F1,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2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C.1/16 D.3/16解析:设抗病基因为A,感病为a,无芒为B,则有芒为b。
依题意,亲本为AABB和aabb,F1为AaBb,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剩下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1/4AA,1/4aa,剩下的植株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Aa自交得1/4aa)+1/4(aa)=3/8。
故选B.答案:B4.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之所以在研究遗传规律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在实验的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下面各项中,不属于他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 )A.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B.选择了严格自花受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C.选择了多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D.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解析: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得益于他的选材-—豌豆,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扩展到多对相对性状,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答案:C5.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某人用粒大油少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上图所示。
课时作业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为争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A.用14C和3H培育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B.用18O或32P培育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解析: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是DNA特有的元素,而C、H、O是它们的共有元素,不能区分DNA和蛋白质。
答案:D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证明白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比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别获得了S型菌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别并分别加入各培育基中,培育R型菌,观看是否发生转化解析: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看它们在转化中的作用,清楚地看到了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蛋白质不能使其转化。
答案:D3.(2022·浙江金华十校一模)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S型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B.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解析: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由所含遗传物质不同导致的;肺炎双球菌有自己的核糖体,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蛋白质高温变性的缘由是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肽键照旧存在,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的实质是与肽键反应。
答案:A4.用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试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个试验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B.这个试验从反面证明白DNA是遗传物质C.这个试验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D.这个试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争辩的重要工作之一解析:该试验的目的是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证明白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但这不是该试验的目的。
.乙系谱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丁系谱中的夫妻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1/8
.甲、乙、丙、丁都可能是苯丙酮尿症的系谱图
.甲、乙、丙、丁都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
解析:各选项的分析如下:
选项判断原因分析
项错误乙系谱图肯定是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是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若在X染色体上,则父亲不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丁系谱所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双亲基因型为Aa
正常孩子(aa)的几率是1/4,则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
项错误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丁系谱所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项错误乙系谱有可能是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
答案:B
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萝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呈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
会使花粉致死。
如果杂合子宽叶雌株
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分别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染色体显性遗传
染色体遗传
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儿子不是患
上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3号和4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号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5与Ⅱ-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