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贴近生活(3)
- 格式:doc
- 大小:219.00 KB
- 文档页数:10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紧扣教材,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数学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并发展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
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一位农村中学教师在设计“两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这一内容的教案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从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说出这一结论。
他列举了以下问题:某商场为了让顾客上下楼梯时方便,在商场里安装了电梯,电梯两边的扶手是两条平行线,每道梯子的长度便是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请问同学们,每道的长度有着什么关系。
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把身边的生活引入数学教学来,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一、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课本是人的生活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往往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来思考的。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相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与孩子熟悉并关注的事件,巧妙与引出数学知识。
如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
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开支,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小学阶段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以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又运用于生活。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中是如何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让数学服务生活的。
一、数学内容生活化,引起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更要能通过数学材料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发展。
例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课前安排学生到儿童服饰商店记录各种服饰的价格,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各种服饰的价格,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小组中自主合作解决。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一条裙子和一件上衣一共多少元?”······这些问题来自生活,学生感到可信、可学、可用。
但出现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满十后,学生又主动提出:该怎样计算?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大数量的估算”时,先创设故事情景,提出“约1845125524粒米有多重”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小组展开讨论,用什么方法能求出这么多粒大米的重量。
然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有的小组用天平称出1克米的重量,再数一数有多少粒;有的则把米放在容器里,放满后再倒在桌子上数数有几粒,然后称称这些米的重量······学生探究的方法各式各样,再把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上,最后用计算器就能求出这些大米的重量了。
教师很自然的提出:如果一个人浪费一粒粮食,全国人民要浪费多少粮食?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学生很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生活中,真切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浅谈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的几点做法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验中,挖掘数学与生活水平的有关联系,努力在生活中寻求数学原型,将它作为教学的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气息一、从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如在教学”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教法:先出示”蓝精灵儿童天地”服装挂图,图中的衣服都标有价格,如毛衣36元、风衣37元、棉裤32元、运动裤45元等等。
同时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秋天到了,你想不想为自己选购一些新衣服呢?现在让每个同学都只带100元面值的一张人民币,每人限购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你准备怎样买?”学生们个个情绪饱满,争着汇报。
有学生说,他买了一件风衣和一条运动裤,应找回:100-37-45还可以列式为:100-(37+45)。
学生们又说了几组算式:100-36-32、100-(36+32);100-37-32、100-(37+32)等等。
进而我要求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发现?有什么规律?试着用完整的话把它表述出来。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重点。
本案例通过”购买服装”的情节,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种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轻松地弄懂了枯燥、抽象的计算算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蹲下来看儿童,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爱好,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如何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诉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
同意堂课,不同的教室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室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是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
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室是不能胜任的。
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
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中间站,谁打对谁开口笑。
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资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让数学贴近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使用意识。
一、将“多彩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
学生其实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和师生角色的开放,打破过去“师授生听”的传统模式,这就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主动参与。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在新课导入时,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数学贴近生活摘要: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教师应时刻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问题生活经验贴近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生活世界数学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个的角落,最终生活问题要归入数学问题中。
单一的课本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往往会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将数学变得趣味性强的最好手段便是联系生活实际,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我们身体中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贴合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活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总价=单价×数量这一组数量关系,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去商店购买物品,并开具发票,初步体验这种数量关系,然后课中再次通过学生自己算价格、开具发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运用此组数量关系。
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这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这次概括就是“数学化”的一个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会在教学内容中涉及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如何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换言之,就是怎样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这就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教育。
可见,数学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数学教学生活亿呢?一、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融入数学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捕捉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
激活思维。
学生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喜欢数学。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节课时,教师根据小学生已具备的一定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更是充满着好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
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再让学生举出每星期从星期日到星期六,过了星期六又是星期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这些自然现象都属循环现象,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学生通过试算“8÷3、1÷9”。
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再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意义等,我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100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这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们兴趣很高,有的说:我家住在陈坝村一组54号;有的说:我爷爷今年78岁;有的说:我家电视能收36个频道;还有的说:我坐过13路公交车等等。
这样,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来学习、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的限制,努力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它们的相互碰撞中,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拈取生活中的素材,以充实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一、感受生活,培养数学意识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有人认为,数学只是在课堂上用得上,课堂外就用处不大,顶多就是买东西的时候算算多少钱而已。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作用,我就让学生通过画面去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地方要用到数学:生活中买东西的时候要用到数学知识,银行职员在帮助人们算利息时、结算一日的存款率时要用到数学知识,医院要统计病人的康复率时要用到数学知识,就连农民伯伯施肥时都要用数学知识去计算一下水与药的比例。
看完这些,我还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上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月缴纳电费,去市场买菜,以及医疗、教育,凡是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行,都与数学有关。
最后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科都很重要,尤其是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把它学好。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有了这些,数学的教学也可以就顺利地开展了。
二、联系生活,引出数学问题儿童心理学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相容,学生接受、理解的效果就越好。
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早晨,小明和爸爸去吃早饭,来到了小吃店,只见食物单上写着:馒头0.3元、包子0.4元,面条1.5元、馄饨2.2元。
爸爸问小明:“你吃什么?”小明说:“吃一碗馄饨和一个包子。
让小学数学融入生活摘要:对现今数学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现在的课堂讲授中,课堂气氛枯燥,讲授刻意形式化,学生被灌入的东西多,但是真正理解、消化的东西少。
为此,教师应把书面上抽象的内容替换成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组织教学,让数学教学更加有趣、生动、贴近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理解;生活学,为学以致用,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变迁,改革,教学目的都不会变。
因为生活需要数学的存在,数学就在生活中衍生。
所以数学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有自我表现的一种喜悦感。
教育变得更加有价值。
一、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以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教师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来教学,充分地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蕴藏着生活。
教师们也可以将生活中的比较鲜活的、比较现代的实例引入数学的教育中来,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些问题乍看那样熟悉,可同时又那么新奇,这样不仅能够提起学生更多的好奇心,还能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有激情地接受数学教学。
二、用生活来理解数学数学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乏味,不像语文有着美妙的句子和动人的故事。
所以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问题放进现实生活中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使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和学生们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中死板的问题想象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同学们用现实的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先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支铅笔放在文具盒里,每个文具盒里放的铅笔数多,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盒?学生们都放完之后,选择了集中放法:(1)每盒放了8支;(2)每盒放了5支,多出3支;(3)每盒放了4支,8÷4=2(盒);(4)每盒放了3支,多出两支;这样就要领导同学们去观察者五个除法的运算,有正好分完的,也有有剩余的,这种有剩余的运算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题目。
让数学贴近生活作者:周德志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11期任何良好的教育动机,任何热切的求学意愿,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客观现实条件创设出一种可以引起情感和心理反应的、对学生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氛围和环境,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这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技能,那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自然就顺利得多了。
数学生活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改实施以来,尤为强调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善于就地取材、巧设情境,让数学问题在生活情境中展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为理论与实践架起一座桥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虽然创设数学生活化情境目前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但是很多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搬硬套”,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的形式主义倾向,从而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使情境创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生活化情境来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其内在动力呢?笔者认为,创设生活化情境首先应从兴趣入手,这里的“趣”,是指我们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富有趣味,能够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创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趣”“异”“疑”的设计,这样更加易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数学生活”,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数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
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例如:在数学“加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营业员原有113元,一个顾客买了59元的商品,顾客付给营业员60元,营业员找给顾客1元,营业员现在有多少元?让学生轮流当营业员,开展小组活动,把枯燥乏味的简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
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法简算的过程,理解了简算的算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去学。
二、改变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对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具体感知,切身体会的数学事实,如教学“简单分数加减法”时,我把例题这样进行改编,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2/5,沙和尚吃了这个西瓜的1/5,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板书。
①猪八戒和沙和尚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②猪八戒比沙和尚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或沙和尚比猪八戒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③沙和尚再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与猪八戒同样多?④它们吃完后还剩几分之几?……我及时抓住学生激情高涨这一时机,依次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身边喜欢的事物引入课,激发学生大胆想。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数学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购物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折扣后的价格;在做饭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比例关系;在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
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科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对于数学这样的抽象学科,学生的兴趣往往不高。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内容。
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可以结合一些流行的动漫角色或游戏角色,设计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到乐趣;可以引入一些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组织一些富有创意的数学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
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和实践的支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进行一些数学建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意义。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摘要:新课改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激发学习兴趣——“走进”数学;第二是在游戏中学习——“玩”数学。
;第三是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
第四是在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作为基础学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通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被塑造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开拓者,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的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
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意义当前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
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
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
如何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摘要:为了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从运用生活情趣,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关键词:联系实际;生活情境;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实际联系,是因为只有做到让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且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更加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努力联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我们所接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和积极的作用,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应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存在。
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和因素,把孩子们所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之中,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才会亲身体验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是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比如说,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汽车的轮子是圆的?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
让孩子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了其他许多知识,发展了不同的能力特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运用生活情境,培养表达技能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者是老师交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而应该是一个必须有学生亲身参与的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特色的过程,所以说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问题和现象都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很多情境来让学生锻炼思维和想象能力,来培养他们的表达技能。
比如说,在教学“归一问题”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妈妈给了夏明100元钱买学习用品。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作者:秦柳银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7期广东广州市江南中学(510240)秦柳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就要努力让学生从“情感”上接近数学;指导学生从“方法”上掌握数学,从“实践”上认知数学.因此,教师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引领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体验数学与周围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适当地把生活中的图片呈现在课堂之上,有时会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在讲解初一年级《图形认识初步》一课时,为了顺利实现帮助学生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以及画出简单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的教学目标.笔者就用PPT向学生呈现了诸多大家比较熟悉的实物图片:足球、纸杯、茶叶罐、魔方和蒙古包等.启发学生从正面、左侧、上侧等不同角度去观察,并试图画出其基本图形.这样的生活实物图片,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也成为架构起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会逐渐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从而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讲《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笔者创设了常见的生活情境——“蝴蝶飞舞、落下”的课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画面上出现一只色彩绚丽的蝴蝶在花丛中轻歌曼舞,翅膀一张一合地摆动着落在花蕊上,最后将翅膀慢慢地完全收合在一起.在此定格时,笔者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从中观察到了什么?为了更突出要观察的问题,笔者又特意将蝴蝶翅膀张合的过程设计为重复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概念?这样找准时机及时引出轴对称图像的概念,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这种运用实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了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二、探讨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众所周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也比比皆是.如果数学教师能够从中精选一些生活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探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有关不等式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工程类问题:某汽车厂改进生产工艺后,每天生产的汽车比原来每天的产量多6辆,那么15天的产量就超过了原来20天的产量,求原来每天最多能生产多少辆汽车?销售类问题:某种商品进价为150元,出售时标价为225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品准备降价出售,但要保证利润不低于10%,那么商店最多降价多少元出售商品?记分类问题:某次数学竞赛活动,共有16道选择题,评分办法是:答对一题给6分,答错一题倒扣2分,不答题不得分也不扣分.某同学有一道题未答,那么这个学生至少答对多少题,成绩才能在60分以上?分房间类问题:若干名学生,若干间宿舍,若每间住4人将有20人无法安排住处;若每间住8人,则有一间宿舍的人不空也不满.问学生有多少人?宿舍有几间?方案类问题:某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决定购进6台机器用于生产某种活塞.现有甲、乙两种机器供选择,其中每种机器的价格和每台机器日生产活塞的数量如下表所示.经过预算,本次购买机器所耗资金不能超过34万元.(1)按该公司要求可以有几种购买方案?(2)若该公司购进的6台机器的日生产能力不能低于380个,那么为了节约资金应选择哪种方案?在探讨这样的生活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和功能性,要始终坚持案例为课堂服务的宗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并试图用已有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易于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三、分析生活案例,提升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数学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分析生活案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例如,在初三总复习“求函数解析式及函数值”有关内容时,笔者注意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学生所熟悉的和紧贴时事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逐步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寻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1【例1】今年以来,广东大部分地区的电力紧缺,电力公司为鼓励市民节约用电,采取按月用电量分段收费办法.若某户居民每月应交电费y(元)与用电量x(度)的函数图像是一条折线(如图1所示),根据图像解答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0≤x≤100和x≥100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函数关系式,说明电力公司采取的收费标准;(3)若该用户某月用电62度,则应缴费多少元?(4)若该用户某月缴费105元时,则该用户该月用了多少度电?【例2】如图2所示,一位篮球运动员在离篮框水平距离为4m处跳起投篮,球沿一条抛物线运行,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m时,达到最大高度3.5m,然后准确落入篮框内.已知篮框中心离地面距离为3.05m.(1)如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若该运动员身高1.8m,这次跳投时,球在他头顶上方0.25m处出手.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多高?以上两个例题是比较典型的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及求函数值的例子,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分别勾起学生想到已经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此时并要求学生会根据题意和图像特点分析问题,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从中领悟求三种函数解析式的区别与联系.在复习课中能较好地达到让学生回忆、巩固及应用知识的作用.两道题的最后一小问,让学生更加能感受到函数知识广泛的应用.四、体验数学活动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是做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运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做中学”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实际知识技能.如,在学习《图形认识初步》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做设计和制作长方体纸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易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又如,在学习统计的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全校各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用统计的方法将调查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让学生体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运用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灵活处理教材,并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引领学生在生活背景下知学、好学、乐学.(责任编辑黄桂坚)。
数学应用题应该如何设计更贴近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应用题往往显得抽象、枯燥,难以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
那么,如何设计数学应用题才能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呢?首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例如,以购物为背景设计应用题。
可以这样描述:“小明去超市买苹果,苹果每斤 5 元,他买了 3 斤,给了收银员 20 元,请问收银员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这样的题目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计算。
或者以旅游为主题,“一家人出去旅游,酒店的房间每晚 300 元,他们一共住了 5 天,餐费每天平均 200 元,那么这次旅游总共花费多少钱?”其次,应用题的素材要与时俱进。
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能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当下,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一辆电动汽车充满电可以行驶 300 公里,从 A 地到 B 地距离 150 公里,汽车出发时电量为 80%,请问到达 B 地后电量还剩多少?”或者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某款手机电池容量为 4000 毫安,每小时耗电量为 10%,如果从早上 8 点开始使用,一直到下午 4 点,请问还剩下多少电量?”再者,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和实际情况的考虑。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那么精确和确定的,在应用题中体现这一点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比如,“妈妈去菜市场买菜,青菜每斤价格在 2 元到 3 元之间波动,妈妈买了 5 斤左右,她带了 15 元,钱够吗?”或者“装修房子,预计每平方米的费用在 800 元到 1200 元之间,房子面积100 平方米,准备 10 万元装修费用够不够?”此外,还可以融入一些团队合作和社交方面的元素。
比如,“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分组,一班有 40 名学生,要分成每组 8 人,一共可以分成几组?如果每组需要准备 5 份材料,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份材料?”或者“几个同学一起做手工,小明每小时能做 5 个,小红每小时能做 3 个,他们一起合作 3 小时,一共能做多少个?”同时,要注意应用题的难度梯度。
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更贴近
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影子,比如在购物时计算折扣、在做饭时控制火候、在规划旅行时计算时间和距离等等。
数学贴近生活,无处不在。
首先,数学在购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在商场看到打折商品时,需要用
数学知识来计算实际的折扣价格。
比如,如果一件原价100元的衣服打七折,我们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计算出实际支付的价格是多少。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百分比和乘法知识来计算,这就是数学在购物中的应用。
其次,数学在做饭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做菜时,我们需要控制火候,需要
用数学知识来计算时间和温度。
比如,烹饪一道菜需要煮20分钟,我们需要用数
学知识来计算出开始煮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以确保食材煮熟。
这就是数学在做饭中的应用。
再次,数学在规划旅行时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我们计划旅行时,需要用数学
知识来计算时间和距离。
比如,我们要从A城市到B城市,我们需要用数学知识
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和行车时间,以便安排行程。
这就是数学在旅行中的应用。
总之,数学贴近生活,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购物、做饭还是旅行中,数学都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的学习,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数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设计(论文)题目如何让数学贴近生活学院:人文学院学生姓名:邓柏威专业班级:12数学教育2班学号:2012122380指导教师:黄华2015 年 5 月15 日目录摘要 (1)引言 (2)1 数学教学生活化 (3)1.1 创设生活情境 (3)1.2 组织生活化教学 (3)1.2.1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3)1.2.2 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4)1.2.3 进行生活化的练习、作业设计 (4)1.3 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生活化 (5)2 生活经验数学化 (5)2.1 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5)2.2 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6)2.3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7)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8)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应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热爱数学,并学好数学。
本文探讨了“如何让数学贴近生活”这个问题。
首先,本文介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后,重点探讨了如何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如何让数学贴近生活,如何教好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贴近生活;数学化;生活化;引言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式的,现在,数学被运用在生活中不同的领域上,包括工程、化学、科学、医学和经济学等。
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是数学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联系,例如:衣服的尺寸大小、食物的营养含量、住房的位置、面积、出行的方向、距离等等……1 数学教学生活化1.1 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生活化,是指学生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
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通过这样一则故事创设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唐僧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
不一会儿,八戒把一个大西瓜抱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四分之一”。
八戒听了就不高兴了,叫喊道:“西瓜是我抱来的,最低也要给我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吧”。
悟空则乐了,赶紧切了五份给了八戒一份。
八戒吃完了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还少呢?”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增加了学生学习乐趣。
这样的素材贴近学生数学的现实生活,来自师生熟知的故事创设,体现了生活数学化的现实性。
这样很好地解决了“死知识”适应“活数学”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给学习知识增加了“营养”,让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这样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而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1.2 组织生活化教学1.2.1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中,教师应根据教材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内容,通过适当增减、删改、融合,使之教学内容生活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例如:数学中的“折扣”,手机店,专卖店在节日期间经常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打八八折或者九折优惠,学生见到过,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知道它的含义,会正确用、熟练用,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让参加过这样优惠活动的学生举例说说八折的意思,老师反复问一些学生类似的问题,某专卖店节日时九折优惠,一部手机定价2300元钱,买这部手机你该花多少钱?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
1.2.2 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现代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但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践、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必须做好数学教学科学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结合,把探索过程生活化。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收集实物或图型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收集的各种实物和图型,通过摸、看、议等方式,初步感知它们的共同特征,再选择典型的实物,通过反复拆卸与组装,使学生体会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由六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及其面、棱、点三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不仅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1.2.3 进行生活化的练习、作业设计“讲”只是教师的指导,“练”才是学生的实践。
《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的现实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作业设计生活化。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合作意识、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例如:学完测量,让学生量一量父母或同学的身高。
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量一量课本的厚度等等,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感知量什么物体长度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
学完统计,让学生制作统计表,记录一下家庭一年的收支情况,一年中各月用电情况、用水情况等等。
知道收支用“元、角、分”,用电多少用“度”,用水情况用“吨”这些知识,丰富学生的阅历,发展学生的思维。
1.3 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生活化《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
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注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时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从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例如: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有12节车厢,其中8节各112个座位,另外3节有60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很快解答出有1076个座位。
但是老师并未就此而止,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如果学校师生要去北京旅游,每班按55人算,这列火车大约能坐几个班?如果一张车票326元,12个班的学生要多少钱?学生票、团体票有优惠等等设计让学生解决生活消费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用到了所学数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的乐趣。
2 生活经验数学化2.1 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
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做出解释,经历从显示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到课堂上,从而使学生能更好更快的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对数学就会由陌生而变得熟悉,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那老师再给你们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如果有6条毛毛虫,每一条毛毛虫都跟着前一条走,走着走着,第一条毛毛虫走到最后一条毛毛虫后面了,那它们这样不断地走下去,能走完吗?”这时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回答说:“肯定走不完了,一直重复的走,循环了”这样就可以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2 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可以找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