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8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引言: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维持自身生存与正常功能的过程中,生物体需要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本教案旨在介绍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作用和调节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1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部外界与生物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平衡状态。
它包括细胞内液、体液和组织液三部分。
1.2 稳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作用与意义2.1 维持生命活动内环境与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通过保持稳定的内环境,生物体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物质交换以及合适的温度、pH等生理参数。
2.2 保护细胞稳定的内环境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通过维持适宜的温度、水分、离子浓度等,生物体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2.3 适应环境变化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能力使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内环境来维持稳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3.1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一种重要机制。
当某一生理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生物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该参数回归正常范围。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增加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措施来降低体温。
3.2 激素调节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信使分子。
激素能够在体内迅速传递信息并调节相应的生理功能。
例如,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新陈代谢等。
3.3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系统。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生物体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四、教学活动4.1 实验演示:负反馈调节模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模拟负反馈调节的过程。
例如模拟体温调节,让学生通过增加或减少环境温度,观察身体出汗和血管扩张收缩的反应,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回忆一细胞生活的环境重点难点透析一、正确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异同点比较(1)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除蛋白质含量外差不多化学组成相同。
(2)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专门少。
3、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的参与。
组织细胞既依靠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坚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2)直截了当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4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5、组织水肿的缘故组织水肿俗称浮肿、虚胖。
其可能缘故有:(1)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如长期饥饿、大头娃娃现象等(2)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开释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3)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蛋白尿)(4)淋巴结发炎或淋巴结切除:导致淋巴回流受阻(5)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例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截了当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例2】按照下图判定,正确的描述是()①关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关于组织细胞来讲,a、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参与组织pH的调控;组织液中的物质浓度和pH等是一个在一定范畴内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组织液回流受阻或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一.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内环境概念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1、内环境概念,体液间的交换,2、稳态的实现;教学过程:内环境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可是人体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大多数都生活在液体环境中,而且细胞内部也有大量的水。
因为新陈代谢的多种反应是而且只能在水中进行。
所以,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成分。
约占体重的60%,水及溶于其中的多种物质构成了人体的液体部分——体液。
按照体液分布的位置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正常成年男性的体液含量约占体重的60%。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约40%。
20%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分析人体细胞外液有几种:(一)血浆:血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血管中细胞外液。
一种重要的溶液,成分十分复杂。
溶质中最多的是各种血浆蛋白(总称其中,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器官)。
还有无机盐、糖类、氨基酸等。
功能主要是运输功能。
补充:1、红细胞: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
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
是依靠细胞内血红蛋白完成的。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
贫血病人运输O2能力不足,可能引起各种缺氧症状。
如果把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水分子由于渗透作用向细胞内渗透。
红细胞涨大,直至破裂。
所以,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大量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线粒体,无法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进行无氧呼吸。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1.1 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血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存在细胞外,约占1/3)淋巴液(3)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1.1.2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体正常37℃。
【练习】: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① B.② C.③ D.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2.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不超过1℃。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总在不断发生变化着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是37℃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4、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B.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C.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1.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姓名:卢海锋学校:湖州二中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
主要讲述了动物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及稳态的概念、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排出代谢废物。
此外,和必修1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总而言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本节的学习应该不会困难。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本堂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有播放视频、flash、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看图画出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练习),以及讨论“稳态失调”等现象。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异同点。
2)说出内环境的含义、组成、成分、及作用;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描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4)举例说明稳态破外所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技能目标: 1)分析比较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的异同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一、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考纲解读】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知识网络】1.细胞生活的环境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外界环境(如水)(可直接与其进行物质交换) 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2.内环境 (1)组成:主要由 血浆、组织液、 淋巴 三部分组成 (2)关系:(3)成分:水、无机盐、 蛋白质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载体、糖原、细胞内的酶(如呼吸酶) (组织液、血浆、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5)意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6)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①变化规律②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稳态的调节机制(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考点过关】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例2】.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存在的成分是A .纤维蛋白原B .维生素C .二氧化碳D .糖原【过关训练】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 .HCO-3、HPO -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2.(09广东)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3.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 ( )A .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B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4.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课题:内环境与稳态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体液、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压;稳态 (二)知识网络细胞外液 细胞 内液 (三)疑难解析 1.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成分 特性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概念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概念 对稳态调节 机制的认识 重要意义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使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是有一定限体液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
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新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理解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而且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而本节又是这一章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关于人体生理的许多知识都已经遗忘,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尿液形成、消化吸收以及呼吸过程等知识补充给学生,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发展思辩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教学方法: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拟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相关概念。
3. 能够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白板和笔。
2. 内环境稳态的相关教学资源和图表。
教学过程:
引入:
1. 向学生介绍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机体内
部环境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即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也能够通过调节机制维持其稳定性。
”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下。
探究:
1. 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a. 指导学生了解体液和体温的调节。
b. 讲解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机制。
c. 介绍各种调节机制的具体例子,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2. 分组讨论:
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各组选择一个调节机制并进行讨论。
b. 每组展示他们选择的调节机制,包括作用和具体例子,并与全班分享。
总结:
1. 点名一名学生向全班总结所讨论的调节机制的重要性。
2. 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内环境稳态对于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它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保证细胞正常运转和维持体温、血压等重要生理参数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使机体能够适应外界变化、保持稳定的内部状态。
拓展:
进一步讨论与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疾病是如何损害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
反馈:
1. 教师提问学生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的例子。
2. 学生个别完成小结,简要总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关系。
2.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内环境与稳态的思考。
例如,问学生何时感到身体不舒服时体会的是什么感觉?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让身体迅速适应?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简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让学生对两者有基本的认识。
3. 内环境与稳态的关系(15分钟)通过图示或生理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之间的关系。
例子可以包括如何保持体温稳定、血糖水平的调节等。
4. 内环境稳态调节原理(20分钟)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图示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
5. 常见内环境稳态调节(20分钟)列举一些常见的内环境稳态调节案例,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预告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3. 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检查他们对内环境与稳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指身体内部的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等。
- 稳态:指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 内环境稳定重要性: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目标: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以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概念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难点:1.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图片、生物学实验室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只独木舟在湖面上稳定地行驶着。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独木舟可以稳定地行驶在湖面上?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是因为独木舟在行驶时保持着船体的稳态,而稳态的维持是通过船体内的环境保持平衡来实现的。
Step 2: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独木舟的例子,并提出生物体也需要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是指生物体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边界,是生物体细胞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理参数(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它保证了生物体中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行。
Step 3:稳态的机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提出了负反馈调节的概念。
教师解释负反馈调节是一种生物体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反应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即负反馈控制机制包括感知部位、集成中枢和执行器三个组成部分。
Step 4:实验展示(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以进一步了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实验内容可以设置为: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
教师将一组学生的体温进行监测,并观察体温的变化。
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中体温有所变化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产生体温变化的因素以及维持体温稳态的机制。
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内环境?为什么内环境的稳态对生物体很重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教案高考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II)教学内容:1、内环境(概念、成分、理化性质)2、内环境的稳态(概念、调节、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1、内环境:(1)概念及理解(2)组成成分及理解(3)理化性质(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内环境的稳态:(1)概念及理解(2)调节机制和调节方式(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内环境1、概念及理解:(1)概念:(课本P3)由细胞外液(体内)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2)理解:体液是指人体(多细胞生物)内含有的大量液体。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和媒介)。
人体的尿液、汗液、泪液、消化液、原尿等都不属于体液。
(可参照《名师对话》P137“三看法”)例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C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液D、膀胱腔内的尿液2、组成成分及理解:(课本P4)(1)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房水等。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小分子物质(氧气、养分、二氧化碳、废物等)血浆组织液90℅的小分子物质回渗淋①10℅小分子物质渗入毛细淋巴管巴②非正常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循③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还能吸收、运输脂质环淋巴小分子(如:甘油、脂肪酸)(3)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90℅为水,10℅为无机盐、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例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氧气和葡萄糖③葡萄糖、二氧化碳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几种常考细胞的内环境:红细胞:血浆;组织细胞(如肝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淋巴细胞等,血浆属于内环境,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则不是。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稳态的定义和维持机制。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内环境的概念。
展示图表:使用图表展示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各自功能。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温度、pH、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特性。
使用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2.4 教学活动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稳态的维持机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学生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用图表和实例展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
第四章: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4.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疾病。
4.4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案例。
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人体的
高考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内容:
1、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
1、内环境:概念及理解组成成分及理解
理化性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2、内环境的稳态:
概念及理解调节机制和调节方式内环境稳态的意义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内环境 1、概念及理解:概念: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理解:
体液是指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人体的尿液、汗液、泪液、消化液、原尿等都不属于体
液。
例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液
D、膀胱腔内的尿液
- 1 -
2、组成成分及理解: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房水等。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小分子物质血浆组织液90℅的小分子物质回渗
淋①10℅小分子物质渗入毛细淋巴管巴②非正常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循③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还能吸收、运输脂质环淋巴小分子
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中90℅为水,10℅为无机盐、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例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氧气和葡萄糖③葡萄糖、二氧化碳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
D、②④几种常考细胞的内环境:
红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淋巴细胞等,血浆属于内环境,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则不是。
3、理化性质: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①渗透压衡量标准: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即: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溶液渗透压越低。
②渗透压决定因素:主要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
其中:细胞外液渗
- 2 -
透压主要钠离子和氯离子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钾离子等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为之间
①维持因素:与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等离子有关。
②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钠离子、钾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温度:①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②体温与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有关,还与人的年龄、性别、心里状态有关。
一般: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呼吸系统氧气二氧化碳
养料二氧化碳、废物氧气、养料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氧气、养料二氧化碳、废物泌尿系统
淋巴
▲: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
▲: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废物在各场所的浓度高低。
例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和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 3 -
(2)图中生理过程①、②、③。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⑤为。
(4) 用简明短语表述⑥过程:。
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特性 (2)消化和吸收气体交换汗腺排汗和泌尿 (3)养料和氧气废物和二氧化
碳 (4)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知识点2:内环境稳态 1、稳态概念及理解: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理解:实质: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调节机制和调节方式: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调节方式:负反馈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如: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渗透压平衡:
①无机盐平衡失调:如:肠胃炎,四肢无力
②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如:组织水肿例4、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B) A.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D.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③水平衡失调:如:脱水
▲:脱水指人体于病变,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
按照钠和水丢失的
比例,可以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
- 4 -
水和高渗性脱水三种。
▲:造成组织水肿的常见原因:①营养不良,②肾小球肾炎,③过敏反应,④淋巴循环受阻,⑤代谢过旺、代谢产物增多。
血糖平衡:如:低血糖,高血糖,糖尿病
体温恒定:如:发烧 PH失调:如:酸中毒,减中毒
例5、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二氧化碳、碳酸钠
B、降低、乳酸、碳酸氢钠
C、升高、二氧化碳、碳酸
D、升高、乳酸、碳酸氢钠例6、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B )
A. 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例7、(20XX·济南一模)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D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
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例8、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烧、肌肉酸痛等现象,适当的体温升高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恢复。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
A.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B.出现低烧说明内环境稳态已经失调
C.感染病毒后出现低烧,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增强
D.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乳酸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例9、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5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例1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例11、图5显示肝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交换,X和Y 分别可代表
A.葡萄糖、CO2 B.氨基酸、胰岛素C.肾上腺素、尿素D.甘油三酯、脂肪酸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臵:
- 6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例1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例11、图5显示肝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交换,X和Y 分别可代表
A.葡萄糖、CO2 B.氨基酸、胰岛素C.肾上腺素、尿素D.甘油三酯、脂肪酸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臵: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