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 格式:pdf
- 大小:206.14 KB
- 文档页数:2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里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而注重的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的本领的训练。
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
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死的教条。
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
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却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本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好像只要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套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2、把学习看成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
认识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它是以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中介的。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
3、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
由于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如果学生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那应该怀疑的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而不应是课本或教师。
4、思维能力的薄弱,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
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结论轻探索,它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它,然后巩固它,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
而且,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习者的,学习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
5、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教学的需要。
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
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作者:贺耀辉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6期一、“以人为本”反映教育的本真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从教育本身来看,“以人为本”更符合教育本性。
1.教育是以人的生命展现为基础的社会活动以往我们习惯于把教育当作生产合格的政治人和经济人的“教育”工厂,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外在的社会标准是教育的唯一任务。
学生的天性和情欲非但不被积极认可,相反可能会受到漠视。
当人们离开自己的生活,离开对生活根本意义的探索,去索取、去使用知识时,知识往往会成为一匹无缰的野马,在“无善”的引导下为所欲为,无所不为,只能将教育引向歧途。
有学者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终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人之于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以情感,人性乃至冲动这些丰富的生命元素赋予教育以人的气息,失去了这些,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总之,真正的教育需要人的生命活力的支撑。
2.教育的核心集中于人的精神及其成长教育应是通过传递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挖掘人的创造力。
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指向知识,而不是人,显然本末倒置,知识不能是在人的头上统摄人,它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
对人来说,精神是标志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同肉体一样,人的精神(如认知、情感等)也需要成长完善。
无疑知识应为后者的成长起推动的作用,而不是以异化的面目反其道而行之。
表面上教育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但实质应为人的精神完美而服务。
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1.“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提出新要求“以人为本”教育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单纯追求学生体质增强,忽视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社会本位目标与学生本位目标的统一。
体育教育以人为本教学理念问题分析一、我国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各大高校进行了体育教育改革,为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正在积极革新与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模式,使得体育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流于形式,教学目标严重脱离“以人为本”指导方针,教学方法没有严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等,这些问题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形式化明显。
不少高校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素质教育下,打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纷纷改革了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
但是这些改革进行的并不够彻底,或者说仅流于表面,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调查研究发现,各大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依旧重视应试教育,严重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锻炼。
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当做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未能激发到位,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
体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仅提供几种简单的体育运动方式,让学生从中随意选择,自主练习。
学生在体育实践课程中不能学习到基本的运动技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和擅长的体育训练活动。
这样的体育教学没有严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此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有效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体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脱离。
由于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致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不明确,并且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相契合。
当前,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新体育教育课程的改变,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形式,使得其教学目标僵化、单一。
主要表现为一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严重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育教育质量以及效果不佳,教学目标不具备较强的导向和激烈作用。
浅谈构建“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对策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一种关注体育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全面健康成长的理念。
在构建这样的体育教育观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传统体育教育过于注重技能和竞争,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的培养。
而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全面发展。
第二,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教育服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教育服务。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可以通过开展团队项目、合作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团队的成功才是最终的目标。
第四,注重个体差异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潜力,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和培养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力的开发。
第五,提供积极向上的体育教育氛围。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育的乐趣和意义。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推进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全面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体育人才。
为此,我们可以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注重个体差异的培养,同时提供积极向上的体育教育氛围。
论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河北省平乡县县直第三小学霍月芳摘要: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逐渐形成新时期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在教学方法中贯穿“以人为本”,在教学目的中实现“以人为本”。
关键词: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在体育教学理念中贯彻“以人为本”传统的体育教学重点在“育体”,多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但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修身与修心兼顾,贯彻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
首先,要重过程轻结论,让学生享受体育课。
大多数的体育课上,学生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严格规则,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任务,达到训练的目的,缺乏主动参与性和积极互动性。
教师应避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重视体育课上课过程,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身心愉悦,激发学生热爱体育、享受体育、期待体育的热情。
其次,重内在轻表象,让学生增强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各项体育教学任务,更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观察通过体育任务反映出的学生内在的意志品质上,通过体育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不同性格的学生表现不同,有的勇敢积极,有的胆怯退缩。
体育教师可细心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选取些有助于增强意志品质的活动来进行锻炼。
再次,重育心兼育体,让学生提高道德情操。
小学体育教师,既是塑造学生形体美的“工程师”,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美的“工程师”。
体育活动项目在“育体”的同时,应更侧重于“育心”,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德育上有一个良好的培养。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积极进取、热爱集体、团结奋进、勇于承担、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等良好的道德情操。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者:董必凯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1期[摘要]本文运用了文献法、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围绕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分析了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旨在为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改革[作者简介]董必凯(1973- ),男,广西天等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
(广西崇左532400)[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17-01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校体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一个国家的兴盛与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向新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
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主要通过教育教学来充分体现。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条件,为社会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是每个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涵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这就意味着发展要以人为中心,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的重大成就,是社会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
体育教育的开展应坚持指导思想体育教育的开展应坚持指导思想体育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一定的指导思想,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身心素质提升。
本文将探讨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分析其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开展体育教育时,我们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队友和对手,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自律性。
这样的指导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全面发展,并将所学到的品质和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我们应坚持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竞技成绩。
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例如柔韧性、协调性和反应能力等,这些技能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
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三、坚持个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的开展也应坚持个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潜能,体育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和发展路径。
这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方式来实现。
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体育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四、坚持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不仅是在学校阶段的教育,更是一种终身的培养方式。
因此,我们应坚持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通过给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运动选择和兴趣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可以让他们在成年后也能够继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浅谈构建“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体能素质,忽视了个体特点和全面发展。
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面临各种压力,身心健康问题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怎样才能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转变理念、加强师德师能建设、优化体育教育课程设置、重视个体差异、提倡全面发展等对策,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益处。
1.2 问题阐述当今社会,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更新,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观念束缚、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现代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现代体育教育的理念转变、师德师能建设、课程设置优化、个体差异重视以及全面发展倡导,从而为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字数:200】1.3 目的说明现代社会,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往往存在以竞技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的问题。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本文旨在针对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推动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强调师德师能建设,优化体育教育课程设置,重视个体差异,提倡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旨在推动体育教育转型,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最大化,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摘要:本文讨论了“以人为本”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首先,我们介绍了体育的定义,然后介绍了“以人为本”作为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的背景,接着介绍了发展“以人为本”的理由,并且说明了它在体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总结讨论了体育发展的原则和规则,以期引导加强体育工作。
关键词:以人为本;21世纪;体育发展正文:一、什么是体育体育是运动和游戏,旨在通过开展有计划的活动来改善健康,增强体质,维护国民活力,增进民族凝聚力。
在此过程中,培养毅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发展理解开放、尊重他人、促进和谐关系的风格。
二、“以人为本”作为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随着21世纪体育发展的推进,以人为本的体育开发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指将人的核心价值观放在一切体育活动的中心,将体育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
以人为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体育发展模式,实现开发个人、家庭、社区及国家的体育活动,并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以人为本”的理由和重要性以人为本,不仅能够实现个体发展,而且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实现共同发展。
通过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以更好地提高全民体质水平、培养大众科学锻炼习惯,以及推进体育健康服务和运动文化等。
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更好地推动体育发展,带动社会发展,实现全民健康。
四、体育发展的原则和规则1、公平、公正、公开:体育活动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确保合理的结果。
2、尊重保护人权:体育发展应注重尊重和保护人权,排除任何形式的歧视。
3、可持续发展:体育发展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确保自然资源的未雨绸缪,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环境。
4、教育促进:体育发展应注重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普及,使体育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谈现代体育教学新观念摘要:本文将现代体育与健康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与传统的以项目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提出确立以人为本新观念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并提出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观念。
对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观念、知识重构的探索与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1.前言在体育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以项目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
在体育教学中是以人的健康成长为本,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的根本体现。
体育教学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
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而又切实的教学任务。
以项目为本的传统教育理念,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话,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
教师是教授、学生是接受的容器。
在实践中学生不能参与选择教学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
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把人(学生)作为实现某项目标要求的工具。
如此本末到置,不利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
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则正本清源,还其体育本来面目。
充分体现体育的功能,把体育项目练习作为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身体能力、陶冶情操的手段。
2.两种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各要素的比较下表将以人为本和以项目为本二个不同理念在体育教学各要素中的要求作一对照。
3.研究和讨论从上表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以项目为本的一个认识上(观念上)的错误,是把某种体育项目对身体的要求与对一个普通人的健康要求混同起来了。
而且以项目为本的体育教学陷入了三个误区:一是教学成人化: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不能按成人的要求进行过多的力量性和静力性的练习,否则,则对健康不利。
在教学或比赛中常常用成人运动或训练方式来对待少年儿童是非常不妥的;二是女生男生化:一堂体育课从准备部分到结束不分男女一样做,违背了男女性别差异的规律;三是体育锻炼训练化:体育锻炼是为了促进健康,而在锻炼中,定时、定量比赛提高难度的训练方法,不适宜少年儿童。
2021年第7期103总第224期No.7. 2021Sum 224教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对以人为本教育观的解读黄毅群1 胡达道2(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2.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收稿日期:2021-03-18 修改日期:2021-05-13作者简介:黄毅群(1983—),男,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运动训练方面研究;胡达道(1969—), 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20世纪末学界提出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在体育教育界引发热烈讨论,并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深刻、长远地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走向。
十多年来,学校体育的改革基本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开展,在变革人的思想观念上取得重要突破。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人们在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运用于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似乎在众多方面更大程度上停留在对体育课程的各种包装和点缀上,而没有真正根据体育教育的本质以及目前社会高速发展对体育教育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正确地运用“以人为本”理念。
学校体育工作中不能或者不愿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宣传工具的现象虽难说是普遍但绝不是个案,应该引起重视和深思。
为此,有必要对学校体育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内涵做深入探讨。
一、关于以人为本的“人”(一)学校体育对以人为本之“人”的误读第一,误读为“绝对化的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体育曾经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随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的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意愿、感受等不断受到尊重,这是一种教育进步的表现。
但是,十多年来我们看到在“以人为本”口号下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就是绝对化的以学生为中心。
当前,由于过度突出了学生片面的兴趣、意愿和本性,学生的求学自主性变成了对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忽视、降低或抹杀了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要的地位和作用[1],结果造成体育课程教学中无序、混乱以及系统完整性的缺失,甚至导致体育课程教学中“放羊式”教学的局面。
我的体育教育观开门见山,我的体育教育观很明确----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第一我们要知道建立现代体育教育观的重要性,20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在其发展走向上,同样是沿着两条主要线索进行的:一是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旨趣;二是以适应内在的,受教育者自身精神的、道德的等需要为目的。
何去何从?规定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其过程反映了教育由近代走向现代必然经受的阵痛,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
这两条主线便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人文)主义”。
因此,就有了“教育是‘人’的教育,还是‘人力’的教育”之争,也就有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说。
“以人为本”是“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
因此,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其次体育教育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一个社会不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的,当一个社会开始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目的时,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响亮提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育事业将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