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要介绍了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时,分别是《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
本教案主要针对第四单元的整体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水的常识以及简单的化学知识。
但在保护水资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水的性质,掌握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水的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基本性质。
2.水的净化: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净水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保护水资源:学生需要掌握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3.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确保实验安全可靠。
2.收集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案例和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性质吗?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回顾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通过课件呈现各种净水方法的操作步骤,以及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水的性质。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课时一:物质的分类
课时内容: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各种物质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分类方法;
2. 物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
1.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
2. 讲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原则;
3. 练习识别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4.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作业布置。
课时二:物质的变化
课时内容: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过程;
3. 掌握物质变化的常见现象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物质变化的常见现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讲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3. 做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
4.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以下省略)。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组成的表示》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程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含义,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化学式和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为学习本节课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已经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能力和归纳能力已初步形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化合价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理解其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意义。
掌握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学生能够根据化合价规则正确书写和读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进行简单计算:学生能够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如计算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了解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如计算元素的质量比和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守恒的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对化学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具体含义和写法仍较为模糊。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和写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巩固练习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掌握化学式的写法;2.熟练运用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概念进行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法;3.了解化学式的应用领域,并了解其中的常见规律。
二、教学重点1.学习化学式的写法;2.掌握化合价的概念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化学式和化合价进行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法;2.理解和应用化学式的常见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元素的基本概念,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元素数量的一种化学记号。
化学式通常由元素符号和下标数字组成。
•元素符号指代元素的简写,如氧元素的符号为 O;•下标数字表示元素的个数,如氧气的化学式为 O2。
2.2 化学式的写法化学式的写法有以下几种情况:•单质的化学式:由一个元素的符号组成,如氧气的化学式为 O2;•二元化合物的化学式:由两个元素的符号组成,如水的化学式为 H2O,氯化钠的化学式为 NaCl;•三元及以上化合物的化学式:根据元素和的电荷平衡原则,利用化合价进行配平,如硫酸的化学式为 H2SO4。
2.3 化合价的概念和写法化合价是表示元素化合能力的一种指标,用来表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电荷数。
•阳离子的化合价通常与其主族元素的编号相同,如钠离子的化学式为 Na+,化合价为 +1;•阴离子的化合价通常为其主族元素的主值减去离子电荷数,如氯离子的化学式为 Cl-,化合价为 -1;•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及其在化合物中的个数称为原子价,如氧元素在水中的原子价为 -2。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给出一些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1:写出硫化氢的化学式。
解析:硫化氢的化学式为 H2S。
其中,氢的化合价为 +1,硫的化合价为 -2,根据电荷平衡原则,得到 H2S。
案例2:写出碳酸钠的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化学反应观察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案、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3. 测验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
二、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15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解释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现象。
三、化学反应实验(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20分钟)
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演示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3. 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
五、小结和课堂练习(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化学反应的观察实验报告。
2. 练习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但是在配平方程式的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人教版)(参考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部分,掌握好了本课题对于今后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②根据化学式标化合价,根据化合价来推求化学式。
③教材最后是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里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查看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有关物质的成分或纯度,本课题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用的。
1.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①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③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2.2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突破重点是根据两个原则:①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②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专家建议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多阅读了解化学式与化合价。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生阅读,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5、教学用具化合价表、口诀表。
6、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
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根据原子结构来回答)。
请学生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得失情况。
引导学生用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原子最外层要成为稳定结构,形成稳定化合物的道理。
比较NaCl、HCl、H2O几个化学式,可知元素相互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比有一定的数值。
(因为原子的最外层要成为稳定结构,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都有一定的数目。
)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化合价一、什么是化合价?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 单元复习(一)知识要点1.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注意:① 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质子数等于正电荷数;② 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电子数等于负电荷数;③中子不带电,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中子;④整个原子为电中性。
*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2)几种粒子的数目关系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2)相对原子质量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上。
3.元素(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核外电子 中子(3)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4.元素符号(1)熟记常见元素的符号(2)元素符号的含义:表示某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例,“N”表示:氮元素;1个氮原子。
*若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则只表示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例,“2H”表示:2个氢原子,不能说表示2个氢元素。
*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5.核外电子排布(1)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再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高的电子层上;(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6.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种类(2)特征:均具有稳定结构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熟练书写常见离子(含常见原子团)的符号7.化学式(1)化学式的含义:表示这种物质及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宏观含义);表示这种物质一个分子及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微观含义)。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备教师:李金美参备教师:王足生王埔石丁志润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方法与过程: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强化学生爱水、节水意识。
【教学重点】:1、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A、收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的情况。
B、调查你自己家的用水情况。
2、情景导入:提问:我们每天都要用水,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回答:略引入: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3、讲授新课: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板书)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展示: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饼图)讨论: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原因:1、淡水资源比较少(能直接饮用的仅占水资源的0.769%);2、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水量增多;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被污染。
4、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20多个国家缺水)。
展示:部分国家的人均水量图。
我国各地区(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均水量图。
讲解: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用具体数字说明)。
展示: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类损失的资料。
讲解:从种种的表格、数学、资料都向我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短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九四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教案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点评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了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小组汇报]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征。
2. 让学生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酸、碱、盐的概念及特征2. 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3. 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难点: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酸、碱、盐的概念及特征(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酸、碱、盐的概念。
(2)讲解酸、碱、盐的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举例说明酸、碱、盐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分布和应用。
2. 第二课时: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1)讲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酸碱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酸碱盐相互作用的现象。
(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表达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第三课时: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1)讲解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如清洁剂、化肥、农药等。
(2)分析酸碱盐在应用中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酸碱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4. 第四课时: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1)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氧气的性质。
2. 学会使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 氧气的性质3. 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氧气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单元学习的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提问学生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及其含量对生物体的影响。
2. 学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介绍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氧气的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3. 介绍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5.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氧气含量测定方法的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知识点梳理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4. 化学反应的计算
5. 化学反应与物质的转化
二、重点难点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2. 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的方法
3.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概念
4. 学会进行化学反应的计算
5. 掌握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展示
2. 讨论交流,学生参与互动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理论讲解:通过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及观察方法。
2. 实验展示:安排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化学反应,观察物质的转化过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计算方法及物质转化过程,并展示成果。
4. 练习训练: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
2. 总结讨论中学生的疑问与问题,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掌握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准确,是否对化学反应有直观的认识?
3. 对本次课程的难点问题是否有进行深入解答和引导?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理解实验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集气瓶、水、红磷、白磷、木炭、澄清石灰水等。
2. 实验仪器:天平、秒表、气体收集装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空气》的内容,让学生回顾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何测定吗?二、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实验,包括红磷燃烧、白磷燃烧、木炭燃烧等方法。
2.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解释不同方法测定氧气的原理和优缺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火焰颜色、气体产生等。
三、学生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氧气含量的测定。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燃烧时间、气体收集量等。
四、实验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计算氧气的含量。
3. 学生讨论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实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实验方法和测定氧气含量的原理。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分析等。
2. 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空气中其他成分的测定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备教师:李金美参备教师:王足生王埔石丁志润课题1 爱惜水资源(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式看待水资源的丰硕和有限。
培育学生关切社会,为社会作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方式与进程:学习利用身旁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进展的目光看问题。
强化学生爱水、节水意识。
【教学重点】:一、用辩证的方式看待水资源的丰硕和有限。
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一、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的搜集。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踊跃性。
【教学方式】:讨论探讨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课前预习:A、搜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的情形。
B、调查你自己家的用水情形。
二、情景导入:提问:咱们天天都要用水,喝水,你能说出水关于咱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回答:略引入:既然水关于咱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咱们的水资源状况吗?明白如何爱惜咱们的水资源。
3、教学新课: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板书)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总量专门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展现:全世界海水、陆地水储量比(饼图)讨论:地球上70%覆盖着水,什么缘故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域面临缺水的危机?缘故:1、淡水资源比较少(能直接饮用的仅占水资源的0.769%);2、科学技术的进展,用水量增多;3、科学技术的进展,水资源被污染。
4、淡水资源散布不均匀(20多个国家缺水)。
展现:部份国家的人均水量图。
我国各地域(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均水量图。
讲解:从上图能够看出,我国属于严峻缺水的国家。
(用具体数字说明)。
展现: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类损失的资料。
讲解:从各类的表格、数学、资料都向咱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欠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课题2水的组成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氢气的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分析获得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和证据推理的过程,引领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学会一般的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维的教育。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
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种类不变。
学情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怎样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历史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
通过氢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组成,并学会设计实验证明水的组成。
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推断水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提升实验素养;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保持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
重点难点重点:水的组成、物质的简单分类。
难点: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板书设计课题2水的组成一、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1.氢气的性质与验纯。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备教师:李金美参备教师:王足生王埔石丁志润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方法与过程: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强化学生爱水、节水意识。
【教学重点】:1、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A、收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的情况。
B、调查你自己家的用水情况。
2、情景导入:提问:我们每天都要用水,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回答:略引入: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3、讲授新课: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板书)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展示: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饼图)讨论: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原因:1、淡水资源比较少(能直接饮用的仅占水资源的0.769%);2、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水量增多;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被污染。
4、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20多个国家缺水)。
展示:部分国家的人均水量图。
我国各地区(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均水量图。
讲解: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用具体数字说明)。
展示: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类损失的资料。
讲解:从种种的表格、数学、资料都向我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短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爱护水资源(板书)1、节约用水(板书)展示:自己家的用水情况,并根据课本第62页调查项目打分标准进行打分。
提问:生活用水节约和浪费相比较有什么差距?展示:生活用水节约与浪费方式比较。
小结:一种生活习惯和用水方式的改变,就可以节约很多水,所以希望大家要注意节约用水,并把这种风尚不断地讲述给别人,使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介绍:《水法》和节水徽记。
2、防止水体污染(板书)1)水体污染: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和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2)污染的途径(板书)(A)工业生产各种废水、废物等未达标排放;(B)农业上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提问:水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展示: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3)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措施:(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使其符合排放标准;(3)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小结:1、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2、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练习:学习指要作业:【教学反思】课题2 水的净化(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二课时【教具学具准备】药品: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明矾,肥皂水,活性炭。
仪器:烧杯、漏斗,玻棒,滤纸、铁架台,铁圈,烧瓶,酒精灯,冷凝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
讨论: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回答:A:河水较浑浊,而其他水较澄清。
B:自来水与纯净水比较,纯净水更澄清。
说明: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过渡:自然水怎样才能变成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水的净化。
2、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
讲解:通过自来水厂净化的过程,我们知道水中的杂质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
一、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板书)1、静置(板书):[演示实验1] 将一杯泥水静置一段时间现象:水中杂质沉到水杯底部,上层水较澄清。
提问:经静置后,水中的杂质能全部沉到水杯底部而水特别澄清吗?回答:不一定,这与时间长短有关,与杂质种类有关。
[演示实验2] 在泥水中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
现象:静置的时间更短,上层水更澄清。
说明:明矾有吸附作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2、过滤(板书):展示:过滤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总结:过滤的注意事项是:一贴二低三靠。
学生活动:活动与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内容]教师活动:巡视学生活动情况,适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力争使每个小组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活动:各组派代表陈述实验结果。
(略)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第二课时:二、除可溶性杂质(板书)1、吸附(板书):回忆:在自来水厂净化过程中,曾说到“活性炭吸附池“,这个池是做什么的?它起到什么作用?[演示实验3] 往一杯带有红颜色的水中加入少量活性炭。
现象:红颜色褪去。
讲解:活性炭吸附池也起到除杂质的作用,因为活性炭有吸附性,它可以除去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如带颜色的小颗粒、气味等。
提问:经过静置、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相当澄清,所得的水是纯水吗?讲解:经过静置、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相当澄清,但所得的水不是纯水。
经过这些手段后只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和异味,但水中还有许多溶解的杂质。
介绍:硬水和软水(板书)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提问:硬水和软水有何区别?[演示实验4]:取两只烧杯,分别盛有硬水和软水,把肥皂水分别加入这两只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及结论:盛软水的烧杯出现了非常丰富的泡沫,而盛硬水的烧杯中则没有泡沫出现,所以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硬水和软水。
提问:硬水有哪些危害?回答:略提问:如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让它变成可供我们使用的软水呢?讲解:除去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这样就可以使硬水变软水。
思考:软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呢?讲解: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生活中可通过煮沸水也可降低水的硬度,达到软化水的目的。
设问: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又能够降低水的硬度呢?2、蒸馏(板书):[演示实验5] 蒸馏硬水,并检验蒸馏后水的硬度。
现象:实验后得到的蒸馏水硬度较低。
总结:可见通过蒸馏,,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又能够降低水的硬度。
思考:通过学完本节以后,你想到了什么?请谈谈回答:练习:学习指要作业:小结: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可以软化为软水。
3、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作业: 1、自制简易净水器2、除去家里荼壶、热水瓶、烧开水的壶等底部的水垢。
【教学反思】课题3 水的组成(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
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教具学具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空气的组成如何?2、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3、讲授新课:讨论:地球上哪里有水?水有什么用途?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实验3-1]:水的电解现象: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
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
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 2O −−→−通电H 2 +O 2 分解反应 介绍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验纯方法:如图所示。
讨论:氢气H 2 氧气 O 2 水H 2O 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小结: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氧化物。
练习:学习指要作业:【教学反思】 课题四 化学式与化合价(四课时)元素 种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 成 纯净物 混合物物质 种类 物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的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活动探究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一些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