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湿地的景观生态特性分析与景观特征指数的运用_以杭州沿山河流域和西溪湿地为对象
- 格式:pdf
- 大小:882.05 KB
- 文档页数:8
西溪湿地的考察报告从西溪湿地东大门入口,沿着湿地小道前行,周边都是绿色的草,碧玉的水潭,红红黄黄的小花,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可爱,心也似乎飞了起来,直通向河渚街。
小街两旁开着酒肆、茶馆、染坊、龙舟馆、丝绣馆、竹编馆,都是些民间的“土特产”。
来到小街的广场上,一座河渚塔高高耸立,沿着只容一个人通过的木楼梯登上塔顶,俯瞰西溪湿地美景,俨然江南水乡的又一典型代表。
我通过这次西溪湿地的实地考察,从以下五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影响西溪湿地旅游知觉的因素1. 刺激物的新奇独特性。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它这独特的地位吸引着相关专家和普通游客前来一睹它独特的风采。
2. 他人的提示。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恰巧听到一位导游在讲解蒋相祠、古戏台和壁画。
听完后感受到西溪丰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的不是沉默的西溪。
3. 旅游者的生理条件。
我们组成员正值年轻,血气方刚的时候,什么都会去尝试一下,如爬河渚塔,感觉很惬意!来回都没坐电瓶车也不觉得疲惫。
在途中发现老人团就明显不同,他们体力有限,有些活动就没有积极参加。
4. 刺激物的反复出现。
一部《非诚勿扰》电影,电影大力宣传的同时也使得西溪湿地红遍大江南北,它成为许多情侣向往的地方。
5. 兴趣。
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并且家乡也是山水风景区的我来说,山山水水对我来说真没太大吸引力。
说实话,我反而更向往北方广阔的草原和一望无垠的平原。
我想北方人和我的想法会恰恰相反吧,尤其看了电影后,我猜测原本有打算来南方的北方朋友就会更有兴趣了。
6. 知识与经验。
初来来到西溪湿地,我们毫无经验可言,去的比较仓促,之前也没做什么深入了解,想必下次带亲朋好友过去时就会有另一番状况了。
这次从周围的导游的讲解词中就学到了不少知识,下次我就可以班门弄斧了。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总体规划 (2)第一节风景资源评价 (2)第二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性质和发展目标 (2)第三节规划结构与布局 (4)第四节湿地公园容量及生态原则 (6)第三章专项规划 (9)第一节保护培育规划 (9)第二节风景游赏规划 (12)第三节典型景观规划 (14)第四节科研监测及科普规划 (17)第五节游览设施规划 (17)第六节基础工程规划 (18)第七节公共环境保护规划 (20)第八节防灾规划 (22)第九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23)第十节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23)第十一节分期发展规划 (24)第四章实施规划的对策及措施 (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的需要,为湿地公园资源“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确保具有高度自然与文化价值的湿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得以修复培育、世代传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第二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不含西溪旅游服务中心用地),总面积约为10.64平方公里。
第三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风景区界线以外,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
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约为15.7平方公里。
第四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景观控制区周边景观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编制各项规划设计及进行保护与利用的依据和法定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园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总体规划第一节风景资源评价第六条景源特征1、田园质朴,水乡浓郁2、古迹丰富,历史悠久3、水网密布,环境清幽第七条景源统计及评价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主要景点51个,其中:一级景点29个,占景点总数的56.9%二级景点8个,占景点总数的15.7%三级景点5个,占景点总数的9.8%四级景点9个,占景点总数的17.6%2、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格局与保护区域范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内涵水乳交融的特征。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中文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0.0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开放面积: 3.46平方公里景区简介西溪,古称河渚,“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
如今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横跨西湖区与余杭区两区,占地面积10.08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在2012年1月10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荣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文化对于西溪湿地的历史,概括地说,归纳为远古雏形、汉唐形成、宋元发展、明清昌盛、民国萎缩与现今新生的六个阶段。
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
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
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形成期。
三堤五景1.福堤“福堤”是一条南北向的长堤,全长2300米,宽7米,是西溪的一条文化堤,其意为杭州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2.绿堤“绿堤”是一条东西向的长堤,全长1600米,宽7米,是西溪的一条生态堤,与杭州市打造生态城市相呼应。
3.寿堤“寿堤”位西溪湿地三期内,与五常港并行,南北走向,全长约3600米,宽4.5米,是西溪湿地中最长的一条堤。
其中五景是指:4.秋芦飞雪初名大圣庵,始建于宋。
“庵水周四隅,蒹葭弥望,花时如雪”,是西溪景区内唯一需舟楫才能到达的景点,也是西溪湿地的精华景点之一。
5.火柿映波柿子树,被誉为长寿树,七绝果。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谢理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摘要]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分析西溪湿地现状,结合其优势资源,解决目前所处矛盾,实施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城市湿地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保留其文化和物种的特色性,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城市湿地建设,为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一、前言湿地是地球上主要的地球资源,国际上通常把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有着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一部分,同时是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城市湿地可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科研教育、环保教育的场所。
发展城市湿地建设不仅可以恢复人类生存环境的完整性,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适度开发旅游湿地能够为周边土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湿地内的水污染严重,环境破坏。
因此城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而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来说有重要意义。
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其独特的次生湿地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发展起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
对杭州生态环境正面影响较大,但如今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通过对西溪湿地的研究,解决西溪湿地现有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城市湿地与可持续发展根据《拉姆萨尔公约》中提出的定义,城市湿地包含的范围很广,具体规定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功能景观价值和意义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1.水生和陆生生物共存:湿地生态系统是水生和陆生生物共存的特殊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季节性或长期积水:湿地具有季节性或长期积水的特点,这决定了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
3.特殊的土壤和植被:湿地的土壤通常富含水分,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同时,湿地植被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1.水文调节:湿地具有调节水文的功能,能够储存和释放水分,有助于调节河流流量,减轻洪涝灾害。
2.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维护者。
3.营养物质循环:湿地参与了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价值
1.自然风光:湿地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是城市和乡村中宝贵的自然景观资源。
2.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为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等提供了栖息地,是观鸟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3.休闲和娱乐场所:湿地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可以进行野餐、垂钓、摄影等活动。
四、湿地生态系统的意义
1.生态平衡维护: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起着关键作用。
2.气候变化缓解:湿地通过吸收和储存碳元素,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同时,湿地的存在有助于稳定当地的气候条件。
总的来说,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景观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缓解气候变化以及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西溪湿地项⽬概况1/背景明清时期,西溪就是⼀个著名的风景区,与杭州西湖、西冷并称为“杭州三西”,并且有“副西湖”的美誉。
2007年2⽉份,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的西缘,与西湖仅⼀⼭之隔,以“野趣、清幽、闲逸”的意境和“⼀曲溪流⼀曲烟”的典型江南⽔乡风光⽽著称,曾是杭州最优美的画卷,⽔是西溪湿地公园的主⾓,稠密的⽔⽹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主题。
⽔⼜造就西溪湿地公园的“荡”、“滩”、“堤”、“岛”、“洲”的独特景⾊。
西溪除了具有迷⼈的江南⽔乡、⽥园风光以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化胜地。
这⾥⽣态资源丰富、⾃然景观质朴、⽂化沉淀深厚,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湿地。
不过,西溪湿地在近现代的演化中受到了很⼤的⼈为破坏。
这是国内第⼀个也是唯⼀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化湿地于⼀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它既不同于湿地⾃然保护区,也不同于⼀般意义上的⽔景公园,兼有⽣态修复、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对改善杭州市⽣态环境,提⾼城西区域性⽣态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作⽤2/区位交通旅游规划控制范围湿地公园范围东起紫⾦港路绿带西侧,西⾄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河,北⾄⽂⼆西路(不含西溪旅游服务中⼼⽤地),总⾯积约为10.64平⽅公⾥。
外围保护带公园界限以外东⾄紫⾦港,南⾄⽼和⼭麓,西⾄绕城公路西侧绿化带,北⾄余杭塘河,总⾯积15.7平⽅千⽶。
周边景观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区域⽤地⾯积约为50平⽅千⽶,与历史记载的西溪位置范围基本吻合。
现状分析公园内集中了河泽溪塘,⼭林⽥园,民俗风情,建筑遗迹,历史⽂化等多种类型的风景资源,资源的互补,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众多的风景资源中尤以⾃然质朴的溪流河荡风光,历史悠久的⽂化遗迹,江南⽔乡特⾊的⽥园风情最为突出。
泰州溱湖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考察分析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步行一圈需3个半小时以上。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被称为“杭州之肾”。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0.08平方公里。
现在向游客开放的一期保护工程约为3.4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1.71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1]。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
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
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
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
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西溪湿地实习报告篇一:西溪湿地教学实践报告西溪湿地教学实践报告班级:物理091班姓名:陈鹏学号: 0902031024今天是XX年的6月11日,在学院教师的率领下,咱们一路前去了西溪湿地。
一个多小时后,咱们来到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入口东南角紫金港效劳区内,参观了西溪湿地博物馆。
作为我国第一个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唯一以展现中国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
馆内共有4个主厅,别离为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和西溪厅。
近11平方千米的西溪距西湖不到5千米,是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4A级景区。
建于西溪湿地内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集收藏、研究、展现、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这座投资3亿元的博物馆以“绿丘”为要紧意象,据介绍,博物馆采纳动植物标本与景观、互动技术、特效、影院和实验、演示装臵等多元化手腕进行展现。
馆内538平方米的科普中心和4D影院,光电声像技术手腕的运用,让湿地与人类的主题变得生动而有童趣。
博物馆分设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西溪厅4个主题展厅。
参观者能够沿着广西山口红树林、上海崇明东滩、江西鄱阳湖、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新疆巴音布鲁克及塔里木河胡杨林、青海三江源、云南哈尼梯田7类中国湿地的恢复场景,进行湿地的生态之旅。
通过传神的恢复,红树林湿地特有的泌盐和植物胎生现象、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变身“北大仓”的历史,和候鸟迁移的习性、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间的不同风光等,都能够取得形象认知。
湿地,顾名思义,确实是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
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和低潮位时6米水深之内的海域。
湿地富产鱼、虾、藻类、莲藕、芦苇、药材等,是相当重要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自然资源。
湿地能避免海水入侵,减轻沿海土地的盐碱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内河的倒灌,也爱惜海岸,避免侵蚀。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任丽燕;吴次芳;岳文泽【摘要】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定量分析了西溪湿地公园建立前后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并通过建立新的能值指标从生态环境和经济角度评价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出效率,以期为湿地公园保护模式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湿地公园建立以后,每年能值总投入增加到原来的1.6倍,能值总产出是原来的1.9倍;能值总产出中经济收入减少,但环境产出大幅度增加,其中有机物质产出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产出分别是原来的1.5倍和2.3倍.能值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建立以后系统净环境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经济产出率有所降低.研究结果证明,建立湿地公园增加经济投入,改善生态环境,并适当发展湿地旅游增加经济收入,保障系统反馈,能够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3【总页数】7页(P1285-1291)【关键词】湿地公园;能值分析;生态经济效益;西溪【作者】任丽燕;吴次芳;岳文泽【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9;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宁波,31521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地球之肾”,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受到各国政府与学者的普遍重视。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之一,也是《湿地公约》所提倡的发展方向。
自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建立以来,我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个,逐步探索这一新的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湿地公园的建立能否提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出效率是衡量这一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湿地公园的研究较少[1,2],相关研究仅限于定性评价[3,4],基于生态、经济指标的定量分析尚无报道。
系列政策与举措水体景观一概况水体景观有较大规模、占主导地位,优势度较高。
目前已没有原生湿地景观,而是在长期的江南渔桑农业的改造下,逐步形成的以鱼塘为主、并由大面积的河港湖漾水网及狭窄的塘基和大面积的洲渚相间构成的城市次级湿地地貌景观。
属于“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
湿地内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滩地20余处;6条河流流经湿地,河道总长110多千米;大小鱼塘2770多个,重叠交错呈“鱼鳞状”。
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
水网密度高达25km/km2。
西溪湿地从水系上归属于杭州市区运河水系的运河西片,处于低山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上承山区性河流沿山河西段上游闲林港的部分山水和上埠河、东穆坞溪以及北高峰、龙门山北麓之水下泄主要经余杭塘河、沿山河汇入京杭运河。
区域内主要南北向的河道有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等,东西向的主要有沿山河部分、严家港、余杭塘河部分等。
水体的总的流向是从南到北,但当余杭塘河水位较高时,会出现局部倒灌现象。
西溪湿地的平均深度到达1.15m,但是每日测量显示深度范围在1.45-1.7m之间。
西溪湿地的水源供应是稳定的,日水位和年水位波动变幅不大。
二现状西溪综保工程实施前,因人口激增、生产过度,西溪湿地的水质曾一度回落到劣五类标准。
西溪综保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2009年,西溪湿地水质从劣五类指标提升到三类指标,部分核心区域甚至达到二类、一类标准,并持续保持着这一良好状态。
2014年3月前水质达到IV类。
2016年9月份起,作为“杭城之肾”的西溪湿地,水域正式跨进了地表水标准的II 类水时代。
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最新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游人如织的游船码头,还是鲜有人迹的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的水质达到了2005年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以来的最高值;西溪湿地整体水质已达Ⅱ类以上、透明度0.8米以上,部分区域透明度达到1.2米至1.5米,与西湖整体水质持平。
西溪湿地科学原理西溪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围绕西溪湿地的科学原理展开讨论,介绍湿地的形成原因、水文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一、湿地的形成原因湿地是指地表被水覆盖或土壤饱和水分的区域,西溪湿地作为一个湿地区域,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有关。
在地质构造上,西溪湿地位于一个相对低洼的地形,地势较低,容易积水。
在气候条件上,西溪湿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湿度较高,有利于湿地的形成。
二、湿地的水文特征西溪湿地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体的来源和排泄。
水体的来源主要是来自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来源。
西溪湿地的排泄主要通过河流和蒸发散发来实现,其中河流是主要的排泄通道。
此外,西溪湿地还有一个重要的水文特征是水位的变化,水位的变化主要受到季节和降水量的影响。
三、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西溪湿地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这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环境条件。
湿地的水体和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在西溪湿地中,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鸟类、昆虫、鱼类等。
其中,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吸收水分和光能,为湿地提供了氧气和食物链的起点。
四、湿地的生态功能西溪湿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首先,湿地可以起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其次,湿地还可以调节气候,湿地的蒸发散发作用可以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
此外,湿地还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和繁殖地,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
总结起来,西溪湿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形成原因与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湿地具有一系列特征,包括水文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等。
湿地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体的来源和排泄以及水位的变化。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植物、鸟类、昆虫、鱼类等。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保护和改善水质、调节气候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和繁殖地等。
第41卷第6期2007年6月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Vol.41No.6J un.2007收稿日期:2006-02-13.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网址:/eng作者简介:张世瑕(1970-),女,浙江杭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与环境、土木工程等的研究.E 2mail :Zhangshixia @通讯联系人:王紫雯,女,教授.E 2mail :L uwan @流域湿地的景观生态特性分析与景观特征指数的运用———以杭州沿山河流域和西溪湿地为对象张世瑕1,2,王紫雯1,张继明3(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16;3.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13)摘 要:以杭州市沿山河流域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与碎片几何学的理论,采用景观特征指数的量化评价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对流域湿地原有景观地貌的干扰和破坏,以及水涝灾害发生的景观生态机理.城市化导致了系统形态结构的巨大改变,严重影响了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文生态过程和视觉美学特质.景观结构的巨大改变引起了流域湿地贮、排水功能的衰退,主要表现为滞洪、消能空间的丧失,径流量的增加和汇水时间缩短等.探讨了量化分析景观特征、维护流域水文平衡的景观生态保护的新途径.关键词:流域水文系统;城市防涝;碎片几何学;景观生态机理;景观特征指数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73X (2007)06-1053-08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 on w atershed w etland and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index :illustrated with Yanshan River w atershed and Xixi w etland in H angzhouZHAN G Shi 2xia 1,2,WAN G Zi 2wen 1,ZHAN G Ji 2ming 3(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e ,Zhej iang Universit y ,H angz hou 310027,China;2.Department of A rchitecture Engineering ,Zhej iang Tong j 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 angz hou 310016,China;3.H angz hou U rban and R ural Const ruction Desi gn I nstitute ,H angz hou 310013,China )Abstract :Illust rated wit h Yanshan River watershed in t he city of Hangzhou ,t he dist urbance and dest ruc 2tion of urbanization on t he legacy landscape topograp hical feat ures of watershed wetland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 he t 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f ractal geomet ry and t 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 hod of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indexes.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mechanism of urban waterlog was f urt her st ud 2ied.Urbanization causes great changes of shape and st ruct ure of t he system and influences severely t he biodiversity ,hydro 2eco system and visual est hetics rge 2scale changes of landscape st ruc 2t ure cause t he degradation of f unctions of storage and drainage in watershed wetland ,which are reflected by loss of flood holding capacity ,increase of surface runoff and decrease of confluence time etc.The quan 2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t he way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or maintai 2ning t he hydrologic balance of watershed wetland were discussed.K ey w ords :watershed hydro 2system ;urban waterlog p revention ;f ractal geomet ry ;landscape ecological mechanism ;wetl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index 近几十年,我国的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隐患,其中城市化造成的城市水害最为严重.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有景观的各类自然要素(如地形、地貌)遭到破坏.在流域湿地的景观地貌系统中,各类自然要素是形成水文生态功能的基础,而自然要素连续性的日渐破损和丢失必然导致生态功能的故障,进而导致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1].城市水环境系统是整个流域的一部分,参与整体的水文循环过程,它是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2].目前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态失调、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美学特色丧失、地质与水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反映了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缺乏科学的理念与技术,特别是城市河道、湿地的大规模占用以及城市管网化、地面硬质化等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水文生态系统,影响了自然的良性水循环.本文以杭州市沿山河流域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碎片几何学的量化评价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对流域湿地水文平衡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了水涝灾害发生的景观生态机理,并探讨了流域湿地景观生态保护的途径.1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分析景观形态特征、优化空间格局与结构,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的美学、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目的.目前,景观生态学成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结合点,已从单一的地理学科向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在处理今天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及美学等问题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了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试图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景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其中涉及到的核心理论是景观的整体性理论与结构2功能理论.根据景观的整体性理论,各个景观在各自合适的范围内应作为一个开放的、有形的、由空间2时间所确定的生态系统.由于它们的有机系统特征,使景观整体大于它们所有可量测组分的总和,它们完全变为一个全新的实体,如同一个有序的格式塔总体系统.它们所有的组分通过总体的某种常规形态,像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或悦耳的旋律)相互联系在一起[3].结构2功能理论强调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无论在哪一个生态学组织层次上(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或景观),结构与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内部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1].当人为干扰对景观系统的形态结构造成直接破坏时,亦可直接影响内在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即随着景观结构要素的变异或消失,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也随之改变.2 碎片几何学及其在流域景观特征分析中的运用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在区域规划与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是利用景观规划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在景观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景观是自然2文化交织的复杂系统,传统的机械和统计方法都不能适用,需要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对于受人为扰动大、碎片度高、异质性表现强的多功能景观,其自然和文化的景观组分及过程往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更加需要创新[3].碎片几何学(fractal geomet ry)的碎片形态特征量化概念就是景观生态学引入的新分析方法.碎片几何学在数学领域也称分形几何学,它是以复杂、混沌、丰富、不规则的形态为对象的几何学.碎片几何学由B.曼迪鲍尔于1975年创立[4],着眼于不规则的复杂形态,无论怎么扩大,其微小部分与其全体(碎片)会出现相类似的不规则的形态.简单地说,与其原本的形态相似,就是“自相似”(self2similarity)理论.由于自然界中的斑块几乎不存在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使得斑块的形状特征难以描述.碎片几何学是用非整数次方表示的,比较适合自然界的量化数字处理.例如利用碎片模型证明斑块形状与斑块尺度有关,它们之间的联系可表示为[4]A=βL D.式中:A为斑块面积,L为斑块周长,D为斑块尺度,β为常数.自然的碎片形态具有异质性、自我相似、无特定尺度的几何特征,这同样也是景观斑块的特征.将上述量化方法引入景观生态学中作为量测斑块形态特征的指标与模型,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4501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41卷 供了量化分析斑块格局和斑块动力学空间变化程度的新视角[5].2.1 对象流域湿地的景观生态特征变化分析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与洪涝灾害引起人们对流域生态问题的关注,促进了景观生态学在流域水文生态学科的应用,人们开展了对流域景观结构变化及其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各地出现的洪涝灾害趋于频繁化和重创化的形势,这均与流域景观结构的变化有关,主要表现在上游林地、农田和滩地等滞洪、消能空间减少和中下游用于调蓄的湖泊面积减少2个方面.从水文学角度看,流域的景观结构实质上构成了流域水文特征的下垫面因素,不同的景观类型属于不同的下垫面状态,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产流模式,由各种景观类型组合而成的流域景观结构会对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产生影响[6].本文以杭州市沿山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上述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碎片几何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分析在原自然状态下西溪湿地的景观生态特征,以及大规模城市化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破坏与水文生态失衡的影响.沿山河又称西溪,也称留下溪,发源于杭州西郊余杭境内北麓,由7支溪水汇合,北上汇入京杭运河,全长35.0km ,市区河段长约17.5km.沿山河流域西侧群山环抱,紧靠天目山脉的老和山,东南侧是浙江大学与玉泉风景区的丘陵地带,北部原是大片地势低洼湿地.成千上百个形态各异、大小连片的池塘群和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农田及大量高低错落的树木与村庄农居混合相间,呈现出一片独特的水乡田园景观(见图1).由于该流域天目山脉西北侧边坡较陡(30°~35°),与山前大片平原间的地势落差变化大(在1km 距离内高程从山顶196m 快速降到地面2m ),一遇到暴雨,雨水从山上迅速排泄而下,经过各区块高低错落的耕地与连片的池塘、农田后才得以缓缓排入沿山河与运河水系.该地独特的景观地貌使该流域湿地成为山前平原河网上游用来截洪(消能、渗透与储存雨水)与行洪、排水的水文生态敏感区.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沿山河流域的灾情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从浙江大学北侧的沿山河下游河道,约有35km 2集水面积的来水汇入沿山河,20世纪以来,每遇暴雨就会造成大面积内涝.2.2 沿山河流域在城市化干扰下的景观结构与形态特征变化 Michael 在2001年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系统整体性理论,提出了景观的时空敏感性概念,即“景观系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景观形态受干扰的反应”[7].景观是地球表面的动态系统,不仅包含物体,而且还储存着通过变迁、衰退、流动和转变而保留下来的能量和物质.景观系统内任一(或者更多的)图1 西溪湿地的河网水系与美妙的田园景观Fig.1 Xixi wetland hydrographic system and beautif ul garden landscape5501第6期张世瑕,等:流域湿地的景观生态特性分析与景观特征指数的运用景观元素对特定环境变化都很敏感,通常一个元素的变化会引发系统其他地方的不稳定性[7].一个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的景观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在受到外界力量的干扰时,景观系统内部会产生抗干扰的波动、调整行为,引起景观结构的变异,如要素的变异(分异、消失)或要素间联系方式等的变异(破坏、断裂).景观结构的变异主要取决于发生变异要素的数量及其对相关的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发生变异的要素越多,景观结构及其整体的功能特性变化越深刻[7].因此,为了探讨西溪湿地在大规模城市化后发生的水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本研究运用碎片几何学的自相似原理和碎片(分维)模型提出了景观特征指数的量化评价方法.景观特征指数是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景观元素(斑块)的构成和空间配置形态等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本研究主要以1988年和1995年杭州城西1∶10000地形图为依据.根据城市化前后的地形图,将研究区的景观元素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种斑块:河流、池塘、旱地(或草地)、村庄、城镇区和其他.旱地主要包括农田、荒草地、经济林等.其他主要指裸露地.近年来形态指数(shape index of pat h)或分维数(f ractal dimension)作为特征指标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通常用来描述斑块结构组成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空间形态的丰富性与复杂度.形态指数法是直接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形或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态结构的复杂程度.例如下列形态指数公式[8]:S=P2πA,以圆形为参照几何形态;0.25PA,以正方形为参照几何形态.(1)式中:S为形态指数,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近年来,碎片(分形)几何学在景观特征的量化分析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很多其他量化指标及模型.Leitao等人[8]认为,景观构造与给定景观的陆地植被类型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与碎片的几何形状或碎片的空间分布相关;用数量表示结构,建立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可以使规划者通过建模来预测规划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景观的描述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表示景观形态特征的最常用指标除形态指数外还包括以下指标[9210].1)景观多样性指数(landscape diversity in2 dex):指景观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指数是基于信息论,用来度量系统结构复杂程度的指数,其表达式为H=-∑mi=1P i ln P i.(2)式中:P i为景观类型i所占面积的比例,m为景观类型的数量.2)景观均匀度指数(landscape evenness in2 dex):指景观里不同生态系统的分配均匀程度,其表达式为E=HH max=-∑mi=1P i ln P i ln m.(3)式中:H max为H的最大可能取值.3)景观优势度指数(landscape dominance in2 dex):指景观由少数几个主要生态系统控制的程度,与均匀度呈负相关,表达式为D=H max+∑mi=1P i ln P i.(4)显然,优势度和均匀度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它们的差异在于其生态学意义不同.本研究采用上述景观形态特征指标,以量化的方式计算并比较了城市化前后(1988年与1995年)沿山河流域在景观形态结构上的改变(结果如表1所示),并分析了由此导致的水文系统调节功能丧失与水涝灾害频发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前后,该流域原有的景观生态系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景观构成元素的基质发生改变该流域景观在建设前的空间结构特征主要以山坡、河流、成片蜂窝状池塘为自然背景,混杂了大量农耕桑树,与湿地植被和散居在池塘群中的村落建筑共同形成独特的城镇湿地,显示出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复杂的地貌结构形态(见图2),构成了形态多样的景观斑块与碎片,各斑块比例如图3(a)所示.其中旱地占33.53%,池塘占26.22%,河流占17.47%,城镇区所占比例仅为9.89%.根据基质、表1 流域景观元素的变化情况Tab.1 Change of landscape elements of watershed景观斑块类型1988年A/m2P/m1995年A/m2P/m 河流8983278011257603341池塘134818320111644156旱地(草地)172361203471191513105村庄40456237300城镇区5131117213574517247其他(区域整体)21814204310104828合计510592136506514110146776501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41卷 斑块、廊道的基本理论,旱地面积比例最大,且连接度较好,因此该区域原景观基质为旱地.1988-1995年的7年间,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该区域变成城市住宅区和小型商业区,各斑块比例如图3(b )所示.城镇区斑块面积由原来的5.13万m 2增加到35.75万m 2,占总面积的69.53%;草地占23.18%;河流面积由原来的8.98万m 2减少到2.57万m 2,仅占总面积的5.01%;池塘面积变化最大,由原来的13.48万m 2减少到0.16万m 2,仅占景观总面积的0.32%.沿河两岸已经完全城市化,景观基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图4所示为典型断面的结构形态.图4 城市化后形成的典型断面示意图Fig.4 Typical cross 2section diagram after urbanization2)景观的空间结构形态发生改变在城市景观基质中“边缘效应”对廊道和斑块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空间结构和连通性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景观生态学研究所证实[11].从各斑块形态指数(采用式(1),以圆形为参照对象)可以直观地反映景观形态的复杂程度和斑块的边界形状,而斑块边界形状对于基质与斑块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城市化使原湿地大量池塘群与各种复杂斑块的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对物质的运动、生物的迁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图5可以看出,城市化对该湿地的空间形态影响很大.以河流与池塘为例,在城市化前,河流的斑块形态指数为65.07,池塘的斑块形态指数为24.40;由于河流与池塘保持了自然、复杂的曲线形态,使对象研究区块的整体景观形态指数高达47.59.这表明原湿地斑块种类丰富、边缘层次多变、景观结构复杂.在城市化后,许多田间和村后弯曲、自然、大小不一的河流水道被填埋,现只能看到一两条中等宽度的笔直河道,其堤岸也变成浆砌块石驳坎的垂直堤壁,显得十分生硬、单一(见图6(a )、(b )).于是作为主要景观元素的河道斑块的形态指数迅速降低为5.21.另一主要元素池塘更是遭到毁灭性破坏.原先被村落与各种果树、芦苇等水陆两栖植物环绕的数百个形态各异的蜂窝状池塘水面斑块基本消失,池塘的形态指数仅为1.08.图5 城市化前后各斑块形态指数的变化Fig.5 Change of shape indexes of plagues before andafter urbanization总之,在城市化后,对象研究区块的景观发生了极大改变,原自然状态基本都改变为人工的混凝土堆积物(见图6(c )),区域整体景观的形态指数大幅度下降,仅为5.12.3)景观多样性发生改变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本研究通过景观多样性指数H 、景观均匀度指数E 和景观优势度指数D 这3个量化特征指标来反映景观多样性的变化.这3个指标互相补充和验证,反映了在一个景观生态系统中不同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程度和复杂程度,其数值大小反映了景观要素的多少和各景观要素所占的比例.如图7所示,对象研究区块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在1988年为1.58,在1995年变为0.76.这说明在建设前景观多样性比较丰富,各斑块较均匀.同时景观均匀度指数和景观优势度指数也说明了这一点,三者可以彼此验证.在城市化前景观优势度指数为0.21,景观均匀度指数为0.88,景观斑块分布比较均匀,而在城7501第6期张世瑕,等:流域湿地的景观生态特性分析与景观特征指数的运用图6 城市化前后研究区块的景观形态变化Fig.6 Change of landscape shape in researched area before and afterurbanization图7 城市化前后景观特征指标的比较Fig.7 Comparison of landscape property indexesbefore and after urbanization市化后景观优势度指数为1.03,景观均匀度指数为0.42,说明在城市化后景观结构特征主要由某一景观类型起决定作用,该景观元素就是城市化区域,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各斑块分布极不均匀,景观多样性也明显下降.这与前面计算的各斑块形态指数和景观形态指数完成一致.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形态指数变小,不仅反映了地形地貌的视觉空间变得单一、雷同,而且说明原有湿地的大量水生生物与陆地生物种类消失,其中包括自然野生生物与人工种植物种.景观生态学的边缘理论认为,边缘的曲折度和宽度共同决定了景观中边缘生境的总量.凹陷和凸出边缘的生境多样性高于平直边缘,因而其生物多样性较高[11].在本研究中,大规模开发前的西溪湿地以自然状态为主,蜿蜒曲线的自然河道及蜂窝状联片的池塘群水域与各类用途的旱地、高地(村庄、果树、堤岸)形成极其复杂、曲折的水陆交界边缘,斑块形态指数高,流域内物种极其丰富.据调查统计,维管束植物有85科,182属,221种(见图8).在大规模住宅开发后生物多样性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前面叙述的“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颇富江南水乡田园风情的美学特质几乎丧失.Inoue 等人[6]在对河岸植被空间的研究中发现,小河床和水边洼地是形成复杂河床结构的主要原因.河床景观类型的人工化、雷同化是导致河岸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以上景观特征分析可知,在短短7年间,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对象流域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发图8 西溪湿地的植物多样性Fig.8 Plant 2diversity of X i 2xi wetland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量的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由于景观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长期以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空间结构与形态一旦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必然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作出反应,派生出更深层的环境质问题.对于本研究的次生湿地来说,最显著的是水文生态失衡导致的水涝灾害问题.3 流域水涝灾害的生态机理分析在1996-2001年杭州连续发生水涝灾害,该地区古荡、浙江大学玉古路一带成为全杭州市积水最严重的地段之一.从上面景观结构的特征指标分析可知,在城市化后区域的空间结构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景观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湿地结构的改变导致水文系统的滞水、渗透、水质净化、美学娱乐等功能的丧失,势必导致诸多的水环境问题,其中最主要是水涝灾害加剧,具体表现为滞洪及消能空间散失、径流量增加、汇水时间缩短等.1)滞洪及消能空间消失从图2可知,沿山河流域南北地势落差较大,遇8501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41卷 到暴雨,雨水从山上迅速排泄而下,经过各区块的地表或地下雨水管道排入沿山河.在城市化前,在正常暴水情况下,下泄的洪水滞留在池塘、洼地、农田中,雨水流过自然地表,植物通过密布的根系和枝叶吸收降水,枯枝落叶也会形成一种保持土壤水分、冷却空气的吸收性垫状层.自然洼地、河床、河谷等未受破坏的景观可以产生最有效的暴雨径流,沼泽、池塘、湖泊则充当基本的滞洪和泄洪盆地.该区域地名为“古荡”,是杭州最低的湿地生态区,最低高程为1.9m,平均标高约为3.0m.在城市化后,大量池塘和河流被填埋,地面平均标高为4.2m.损失的蓄洪空间V=(4.2-3.0)×510592=612710m3.2)径流量增加、地下入渗量减少在土地未开发前的自然流域内,降雨部分被植物拦截,而其余部分经填洼、下渗,当植物和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超渗雨才形成地表径流.在土地被开发为城市用地后,该地区便从自然状况转化为完成人工状况,使流域内不透水面积增加.本研究区内70%面积变成了不透水的城镇区.降到该区域内的雨水很快填满洼地后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加大了河流的流量.径流量的增加程度可以通过径流系数的变化程度来反映.在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径流系数ψ见表2.径流系数主要与地面种类的透水性有关,在流域汇水面积内一般包含有各种类型性质的地面,因此,径流系数应取整个流域面积上径流系数的加权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ψm=ψ1f1+ψ2f2+ψ3f3+…+ψn f n.(5)式中:ψi为不同地面种类的径流系数,f i为不同地面种类占总面积的比例系数.通过计算,城市化前区域径流系数ψp=0.4,城市化后区域径流系数ψa= 0.7(目前设计一般取0.65~0.70),径流系数增大了1.75倍.径流量为Q=ψq F.(6)式中:q为暴雨强度,F为汇水面积.在降雨量和汇水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后区域径流量增大了1.75倍.表2 不同地面种类的径流系数Tab.2 Coefficients of runoff for different kinds of ground地面种类ψ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90大块石砌路面和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0.60级配碎石路面0.45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0.4非铺砌士路面0.30公园和绿地0.15 3)人工下垫层与排水管网化使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提前、流量增大与天然的下垫层相比,硬质化后的人工下垫层(建筑顶部、地表)的粗糙率比自然地表小得多,汇流速度加大且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产生得较快.在城市化前,古荡地块的景观特征是以池塘、河流和农田为主的复杂地貌,碎片度大,形态指数很高,地表阻力很大;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流过自然地表的植物和池塘群等蜂窝状洼地后,大量雨水滞留、洪峰流量削减、洪水能量减弱,慢慢汇入沿山河流域进入运河水系的汇流时间延长,避免了因悬河导致的低洼积水问题.在城市化后,自然的地形、地貌消失了,代之以大量的建筑物屋顶和混凝土的路面.由于优势度改变,形态指数变小,雨水阻力减小,地表径流产生得很快.另外,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使形态指数变小,水流阻力降低,汇流加快,流域下游河道(运河)内的洪峰提前、洪峰流量加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原对象研究区块的地势大幅度抬高,使雨水的流向发生改变(见图9、10).原本流入北侧河流的雨水也进入沿山河,致使该流域在暴水期水位高涨,洪峰流量加大.在1999年暴雨期间,运河水位一度快速上涨形成悬河(高出周围地面2m以上),导致大片低洼城区积水涝灾加剧,给其本身及其下游区域排水都带来极大压力.近几年来,沿山河流域内的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也越来越强烈,地区的水涝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下游大规9501第6期张世瑕,等:流域湿地的景观生态特性分析与景观特征指数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