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第16课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 ,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 "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 "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 "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 ,涉猎广泛 ,被誉为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 ,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 ,散文集11种 ,评论集5种 ,翻译集13种 ,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 ,礼赞 "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他目前仍在 "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 ,却已经进入了历史 ,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根底荟萃】1.为以下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⑩沁.鼻( ) ⑪岑.寂( ) ⑫断柯.折枝( ) ⑬蓊郁..( ) ⑭一峰半壑.( ) ⑮山隐水迢.( ) ⑯铿锵..( ) ⑰||王禹偁.( ) ⑱如椽.( ) 2.为以下各组字组词 ①⎩⎨⎧宛()惋()婉( ) ②⎩⎨⎧ 峭( )俏( )诮( ) ③⎩⎨⎧ 潇( )萧( )箫( ) ④⎩⎨⎧ 霭( )蔼( ) ⑤⎩⎨⎧ 岑( )涔( ) ⑥⎩⎨⎧ 磁( )滋( ) ⑦⎩⎨⎧ 蛰( )蜇( ) ⑧⎩⎨⎧ 滂( )磅( ) ⑨⎩⎨⎧叠( )迭( ) ⑩⎩⎨⎧ 霏()非()斐( ) ⑪⎩⎨⎧ 孺( )濡( )蠕( ) ⑫⎩⎨⎧肘( )忖( )3.近义词辨析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不是.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 "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点拨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4.作者一再写到 "雨〞,那么 "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 "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的想象空间,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点拨①?听听那冷雨?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篇美文.文章从横的地域感来看,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怀乡、思乡之情,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从纵的历史感也可看出作者沧桑过后的对人生易逝、家国难回的深沉感喟;同时现实的感受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永恒的美好追求.这篇散文在雄浑华美的色彩的外表下,以听雨为主线,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②作者先从一种狭长的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绘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抒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慨: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点拨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时机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土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 "雨〞有关,所以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思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思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慨: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试举例分析.点拨①第4自然段中,开头 "杏花.春雨.江南〞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杏花绽放,细雨迷蒙的动人景象.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那么囊括了视线以外的景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 "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②除直接引用的诗文, "荡胸生层云〞 "商略黄昏雨〞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外,还有一些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化用,例如, "笑而不答心自闲〞化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作者引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冷冷的雨串起少年、中年、暮年的人生历程.此词从 "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对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④第7自然段中, "疏雨滴梧桐〞一句出自孟浩然诗 "微云淡河汉,疏雨打梧桐〞. "疏雨滴梧桐〞这一情境大多是表现一种清寂、忧愁的情怀.还会使我们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 "骤雨打荷叶〞,还会使我们想到李商隐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总之 ,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 ,常常使人感到这些诗文不是人工嫁接上去的 ,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的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 ,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 ,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 ,以衬托出自己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作者借雨声雨景 ,回忆生平往事 ,以寄托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 ,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 ,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 - -香港 - -台湾 - -美|国- -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 - -古代现实 - -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 ,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而是借 "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 "冷〞字 ,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 .再如第4自然段 ,作者运用联想 ,由雨想到写 "雨〞的汉字 ,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这种联想有很多 ,表达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 ,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 ,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另外 ,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 ,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而文中的意象 ,充满诗情画意 ,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表达了本文的盎然诗意.【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 -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韦庄?菩萨蛮?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 -李璟?摊破浣溪沙?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李璟?浣溪沙?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秦观?浣溪沙?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声声慢?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 -宋之问?度大庾岭?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刘长卿?别严士元?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王勃?滕||王阁序?11.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1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 -苏轼?浣溪沙?13.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 -李攀龙?广阴山道中?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素材积累】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为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 "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连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都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假设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感悟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就使一位默默无闻的作家获得了信心,并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大作家.可以说,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屠格涅夫对后代的提携、发现与肯定也是一个大家必备的素质.适用范围【美文珍藏】莲恋莲(节选)余光中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是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Narcissus) ,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水仙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与冷隽.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 ,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假设即假设离,宛在梦(中|央) .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 "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 !〞莲只赧然低语: "Don ,t Stare ,please .〞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对我而言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 "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那么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赏析作者笔下的莲,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作者借用神话传说和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盛赞莲的美,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着意于从灵魂上感知莲的形象.答案根底荟萃1.①zhé②jū③jié④pānɡ ⑤pī⑥bòhe⑦chǔn rú⑧ǎi ⑨yīn yūn⑩qìn⑪cén⑫kē⑬wěnɡ yù⑭hè⑮tiáo⑯kēnɡ qiānɡ公众号:惟微小筑⑰chēnɡ⑱chuán2.①宛然、惋惜、婉转②料峭、俏丽、讥诮③潇洒、萧瑟、洞箫④雾霭、和蔼⑤岑寂、汗涔涔⑥磁场、滋润⑦惊蛰、海蜇⑧滂沱、磅礴⑨重叠、迭宕⑩烟雨霏霏、想入非非、斐然⑪孺子、耳濡目染、蠕动⑫捉襟见肘、思忖3.①二者都有想得异乎寻常的意思.但 "想入非非〞重在想虚幻、不现实的事,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不可能到达的目的、企图,含贬义."异想天开〞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不能到达的企图,也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还可以表示解放思想,属中性词.②二者都有想动手试一下的意思.但 "跃跃欲试〞不但有 "试身手〞的意思,还有 "试刀枪〞的意思,属中性词."蠢蠢欲动〞表示 "想动手试一下〞,含贬义.③ "凄切〞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如 "寒蝉凄切〞."凄惨〞指凄凉悲惨,如 "身世凄惨〞 "凄惨地叫喊〞.。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听听那冷雨》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增加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听听那冷雨》。
2.课文理解与分析。
3.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4.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学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用音乐和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雨水的声音和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播放与理解(约10分钟)播放《听听那冷雨》音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中的雨声和情感。
播放结束后,教师展示图片,与学生们一起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
3.课文朗读与背诵(约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的运用。
然后教师逐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4.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学习(约15分钟)教师板书和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并进行相关的例句展示和练习。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使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句子创作,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5.情感体验(约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对雨水的喜爱和感受,鼓励学生们用诗歌、文章、图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形式进行交流。
6.小结与延伸(约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感知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音频播放器、图片等多媒体设备。
2.课本和教师的板书。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词语应用等形式进行评价。
2.通过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的表达进行评价。
3.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听听雨声、朗读背诵课文以及词语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精确、流畅地表达课文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鉴赏文本语言美。
2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探究文本的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美读鉴赏法。
【学习流程设计】板块式教学【资料卡片】《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时候。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学习板块一】(10分钟)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A 课文第1自然段,抒写作者因乡愁生“冷”雨的总体感觉及生成的缘由;第2自然段作者用诗的联想,感觉“冷雨”的历史文化意蕴,借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挚思念;第3、4段,抒写“雨是女性”的诗意感觉及久别故土的隐痛;第5至11段,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那种“窗外在喊谁”的凄迷;第12段是结尾,写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B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C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作者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夫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楼,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D 作者还写了“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听听那冷雨》教案2《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案2:《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准备:1.PPT和音响设备;2.电子琴或其他乐器。
三、教学过程:Step 1: Warm-up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冷雨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听一段冷雨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气息。
Step 2: Pre-listening1.引导学生观察冷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问学生冷雨会有哪些声音(声音柔和、细碎、淅沥沥的声音)。
2.引导学生想一下,如果冷雨有声音会是什么样子的。
Step 3: While-listening1.教师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学生跟随歌曲动起来,感受冷雨的节奏。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重点训练歌曲中的发音和节奏。
Step 4: Post-listening1.将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研究歌词,理解歌曲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歌词的描述,描绘出冷雨的景象。
3.每个小组从歌曲中摘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词语,用声音的形式来表达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冷雨景象。
Step 5: Extension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用乐器演奏出冷雨的声音。
2.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乐器演奏,其他学生听后猜测他们所表演的是什么声音。
四、评价与反思:1.通过观察学生表演和听力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冷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不准确的地方,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3.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乐器演奏中选取优秀的表演者,进行表演评奖。
五、拓展扩展:1.教师可让学生用其他媒介来表达冷雨的形象,如绘画、诗歌等方式。
2.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冷雨歌曲,或将冷雨与其他自然景物进行对比,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跟上教学内容。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14 听听那冷雨注释:①紽:丝结,丝钮。
②委蛇:大摇大摆洋洋自得。
③緎:同“紽”。
④总:纽结。
译文: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
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赏析: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
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
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
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
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
“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
首倡刺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著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xì廪lǐn(膳食待遇)俭薄也。
”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
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
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
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
2020年高二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3)人教版【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诗化的语言,领悟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1、品读重点句子讨论前置作业1,相互补充完善,分小组准备发言。
1、师生探究语言鉴赏: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第7段凄凉,凄清,凄楚,凄迷:(1)“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第8段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第9段:(2)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3)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第11段: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叠词:(考点:叠词作用)①先是料料峭峭,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句式:(1)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第5节)(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第5节)(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第12节)小结:语言特点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
3、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
4. 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__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__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__,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__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__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
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
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
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
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
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听听那冷雨篇一进展顺利。
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
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
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
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
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
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
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
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
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
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
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
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
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
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
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
书。
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冷雨给我回了信。
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
”“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
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
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
《听听那冷雨》学案姓名一、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解词惊蛰()料峭()裾边()滂沱()霏霏()霹雹()氤氲()偁()椽()羯鼓()蓊郁()寒濑()冥想()舐()二、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其实文中并非仅仅从听觉一个角度去写雨,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去写?他借雨声雨景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三、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
四、从文中摘抄出富有诗意的文段,读一读,品一品。
【相关链接】【余光中简介】:祖籍福建, 1928年出生于南京。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战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后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数度赴美,1974年,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十年留港。
30岁,母亡;36岁,夭一子。
【余光中散文作品选读】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从母亲到外遇》(节选)“少年听雨巴山上。
桐油灯支撑黑穹穹的荒凉。
中年听雨,听鬼雨如号,淋在孩子的新坟上,淋在母亲的古塔上,淋在苍茫的回忆之上 ......今夜的雨里充满了鬼魂。
湿漓漓,阴沉沉,黑森森,冷冷清清,惨惨凄凄切切。
”----------《鬼雨》(节选)课堂卡片。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积累“劲”“粘”“想入非非”“皇天后土”等重要词语。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思维;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3、情感目标体味祖国文化和作者浓浓的乡愁。
二、题目解说《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作者从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
余光中写作此文时,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这种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雨的描写和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背景资料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雨”有关,所有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怀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四、积累基础知识1、正字音料峭()裙裾()滂沱()沁()人心脾琐屑()羯()鼓忐忑()霏霏()细雨孺()慕蜗牛()滂沛()苔藓()黔()首仓颉()氤氲()2、释词义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
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黔首:古代称老百姓。
黎民:百姓。
孺慕:发自内心的向往。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滂滂沱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泪流很多的样子。
仓颉: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
商略:准备,酝酿。
青霭:青白色的雾。
云气氤氲:形容云气、烟雾很盛的样子。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能够: 1. 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冷雨、凄凉、沉默等。
2. 分析并理解作者通过描述冷雨来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有关冷雨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有关冷雨的短文。
四、教学准备1.教师:冷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课件PPT。
2.学生:课本、笔记本和铅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冷雨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对冷雨有什么印象?请用形容词来表达。
3.学生回答并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冷雨的意象。
步骤二:导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听听那冷雨》,并根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教师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三:拓展词汇和表达方式1.教师提供与冷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凄凉、沉默、淋湿等。
2.学生跟读并进行词汇操练和对话练习,加深对冷雨的理解和把握其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步骤四:分析表达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冷雨的情感和意境,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的分析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五: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写作任务:请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冷雨的短文。
2.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步骤六:展示和评价1.学生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步骤七: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词汇、表达方式以及分析作者表达手法方面的进步。
2.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冷雨的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分析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手法以及写作训练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高中文学教学的不断深入,经典作品《听听那冷雨》在鲁人版高一必修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分享一篇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理解《听听那冷雨》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文中人物、情节等元素,熟悉其精神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书籍:《听听那冷雨》模拟测试卷;2.教学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3.学生文学鉴赏笔记本。
三、教学步骤1.导入多媒体工具播放雨声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在雨天下一张最易让身心放松的画面。
2.阅读与讨论教师由浅入深地阅读相关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描写及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及评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
同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角色,以个人的独特视角和对感觉的刻画来分享学习中的感悟。
3.文本解析教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就作品“雨”的象征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和剖析,重点阐释作品的主旨和内涵以及文学特点等。
4.写作训练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写作练习,例如:a.写下你们身临其境感觉到的寒冷、潮湿、安静的氛围,尝试用同样的氛围,去描述另一件事。
b.以雨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生活感悟小记。
5.课堂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尝试进行回顾并获得反馈。
重点补充一些优秀范例,让学生更好地发扬优点和规避不足,以后避免写作盲目。
6.拓展延伸教师可设置一些在课外的拓展延伸活动,如读书总结、双班交流、家长读书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效果与总结本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作品的主旨、内涵,以及吸收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学目标未必在一节课内全部达成。
层层递进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懂得,只有真正驾驭精神的自由,才能在自由中收获一个丰盛生命的品牌。
在后续的文学阅读中,学生们知道如何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信地对文化进行拓展,更好地在文化上丰富自我生命的内涵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作品《雨》的内在含义和文学特点,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_《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4.文学常识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感谢您的阅读!。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
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一、学习目标
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学习重点
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难点
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四、课前预习
1.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词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
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雨情听雨
2.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
3.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
4.(1)第5节中,作者化用蒋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请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的原词及注解,说说该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分别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哪些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这首词呢?
5.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
6.以“听雨”部分为主(也可到其他段落中寻找),请分别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各找出你最欣赏的1句话,赏析在下面的空白处。
地点感受
第5节
第6-7节
第8-10节
《必修二》学案
1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代表诗作: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文本中的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
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之时。
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其他有关“雨”的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巴山夜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南唐·李煜《浪淘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