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最短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425.41 KB
- 文档页数:20
数据结构第19讲_关键路径与最短路径_C 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寻找最短路径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图中寻找连接两个顶点之间最短路线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最短路径问题广泛应用于交通、通信等领域。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关键路径和最短路径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关键路径。
关键路径是指在项目管理中,连接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最长路径,也是项目完成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关键路径可以通过计算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EST)和最晚开始时间(LST)来确定。
活动的EST是指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下,活动可以最早开始的时间;而LST则是指在不影响项目完成时间的前提下,活动可以最晚开始的时间。
关键路径的长度等于项目的最早完成时间和最晚完成时间相等的活动的持续时间之和。
通过确定关键路径,我们可以优化项目进度,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率。
接下来,让我们来介绍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是指在图中寻找连接两个顶点之间最短路线的问题。
最短路径可以通过使用一些经典的算法来解决,例如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通过计算出从起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然后逐步扩展路径长度来逐步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弗洛伊德算法是一种动态规划算法,通过构建一个关于各个顶点之间最短路径长度的矩阵来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在地图导航中,我们需要找到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最短路线;在网络通信中,我们需要找到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传输数据的最短路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关键路径和最短路径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关键路径用于确定项目完成所需的最短时间,而最短路径用于寻找连接两个顶点之间最短路线的问题。
这些概念都是数据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结构第20次课(续表)思考.题作业题试对下图所示的AOE网络,解答下列问题。
(1) 这个工程最早可能在什么时间结束。
(2) 求每个事件的最早开始时间Ve[i]和最迟开始时间Vl[I]。
(3) 求每个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e( )和最迟开始时间l( )。
(4) 确定哪些活动是关键活动。
画出由所有关键活动构成的图,指出哪些活动加速可使整个工程提前完成。
*参考资料《数据结构辅导与提高》,徐孝凯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数据结构习题解答与考试指导》,梁作娟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授课内容关键路径对整个工程和系统,人们关心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对AOV网进行拓扑排序)二)估算整个工程的完成所必须的最短时间(对AOE网求关键路径)1. AOE-网}与AOV-网相对应的是AOE-网(Activity On Edge),即边表示活动的网。
AOE-网是一个带权的有向无环图,其中,顶点表示事件(Event),弧表示活动,权表示活动持续的时间。
通常,AOE-网可用来估算工程的完成时间。
例:下图是一个假想的有11项活动的AOE-网。
其中有9个事件v1,v2,…,v9,每个事件表示在它之前的活动已经完成,在它之后的活动可以开始。
如v1表示整个工程开始,v9表示整个工程结束,v5表示a4和a5已经完成,a7和a8可以开始。
与每个活动相联系的数是执行该活动所需的时间。
比如,活动a1需要6天,a2需要4天等。
和AOV-网不同,对AOE-网有待研究的问题是:(1)完成整项工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2)哪些活动是影响工程进度的关键2. 关键路径由于在AOE-网中有些活动可以并行地进行,所以完成工程的最短时间是从开始点到完成点的最长路径的长度(这里所说的路径长度是指路径上各活动持续时间之和,不是路径上弧的数目)。
路径长度最长的路径叫做关备注:回顾键路径(Critical Path)。
假设开始点是v1,从v1到v i的最长路径长度叫做事件v i的最早发生时间。
校园最短路径数据结构课程项目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这个信息时代中,交通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准确传递已成为了各个城市及校园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和校园交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数据结构课程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校园最短路径数据结构课程项目。
二、项目背景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知名大学,我们校园占地面积广阔,各个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和食堂等地点错综复杂,交通线路纵横交错。
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校园管理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校园最短路径系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三、技术原理在本次校园最短路径数据结构课程项目中,我们选择了图论中的Dijkstra算法作为基本技术原理。
Dijkstra算法采用贪心的策略,以节点为中心逐步逼近目标,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四、项目目标本次校园最短路径数据结构课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设计并实现一套高效的校园最短路径系统,使得师生、游客等使用者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到校园内各个地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信息,从而提高校园交通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五、项目实施1. 数据采集:我们需要对校园内各个地点的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包括经纬度坐标、地点名称等信息。
2. 数据存储:采用合适的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校园地点之间的交通信息,以便于后续路径查询的高效进行。
3. 算法实现:在以上基础上,我们需要实现Dijkstra算法,并对其进行优化,以适应大规模的校园最短路径查询。
4. 系统集成:将以上技术和功能进行集成,设计一套用户友好、界面美观的校园最短路径系统,并进行系统的测试和调试。
六、项目成果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校园最短路径数据结构课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1. 实现了校园最短路径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路径查询、地点显示等。
2. 对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测试,并优化了算法的性能和稳定性。
数据结构中最短路径的定义一、引言数据结构中最短路径是指在图论中,从一个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在实际应用中,最短路径问题非常重要,例如在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1. 图:图是由一组节点和一组边组成的数据结构,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实体,每条边代表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
2. 权重:在带权图中,每条边都有一个权值表示这条边所代表的实体之间的距离或者花费。
3. 路径: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经过的所有边和节点组成的序列称为路径。
4. 最短路径:从起点到终点经过所有路径中权值最小的那条路径称为最短路径。
三、算法分类1. 单源最短路径算法:从给定起点开始,计算出该起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2. 多源最短路径算法:计算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四、常见算法1. Dijkstra算法:单源最短路径算法。
通过递推求解从起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距离,并记录下每个节点在当前已知情况下的最短路径。
2. Bellman-Ford算法:单源最短路径算法。
通过松弛操作来逐步缩小起点到其他节点的距离范围,直到求出所有节点的最短距离。
3. Floyd算法:多源最短路径算法。
通过动态规划求解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五、应用举例1. 地图导航:在地图中,每个城市可以看做一个节点,每条道路可以看做一条边,并赋予相应的权值(如距离或时间)。
通过最短路径算法可以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线。
2. 网络路由:在计算机网络中,每个路由器可以看做一个节点,每条连接两个路由器的链路可以看做一条边,并赋予相应的权值(如延迟或带宽)。
通过最短路径算法可以找到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最优路径。
六、结论数据结构中最短路径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算法有Dijkstra、Bellman-Ford和Floyd等。
在地图导航和网络路由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目录摘要 (I)第一章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与目的 (1)第二章系统概述 (3)第三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快捷初始化城市 (4)3.2 手动输入城市 (5)3.3 输出N个城市信息及其邻接矩阵 (6)3.4 计算所有造价方案 (7)3.5 对所有造价进行排序 (8)3.6 找出造价最小的一种或几种方案 (8)第四章系统测试 (9)第五章总结 (12)摘要互联网铺设造价模拟系统在多个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通过模拟和评估不同的铺设方案,促进了全球信息平等,确保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机遇能够惠及每个地区。
系统还支持经济发展,通过优化铺设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吸引资本投入,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此外,系统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使决策者能够快速生成并科学评估多种铺设方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浪费。
在技术实现方面,互联网铺设造价模拟系统采用了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确保了从数据初始化、方案规划到最优方案输出的全过程高效、准确。
系统利用递归技术来处理复杂的网络铺设问题,从而能够探索所有可能的铺设路径,并计算它们的成本。
用户界面友好,系统提供了直观的交互方式,使用户能够轻松输入数据、获取结果和理解分析过程,确保了操作的便捷性和系统的易用性。
系统能快速提供准确的成本评估和优化建议。
这样的技术实现显著提升了决策的质量,并加快了整个决策过程,为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一章背景与意义1.1 背景在全球化信息时代,互联网铺设造价模拟系统作为一项关键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革新,也重塑了全球经济、教育、医疗等众多领域的运作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并非一帆风顺。
在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技术发展的滞后,互联网铺设面临着诸多障碍。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专业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
学号:aaaaaa
学生: aaa
指导教师: aaaaaaa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教务处
2011 年 12 月 18日
四.调试分析(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式)调试出现的界面
1)进入程序弹出查询信息对话框如图2:
图2
2) 输入查询信息,显示路径长度及最短路径,如果输入代号不在0~24之内,提示出错。
图3
图4
B.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在执行程序的时候不能显示最短的距离
解决方法:增加一个函数调用,调用的函数为ShortestPath(v0); /*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路径*/
2、不能连续查询,即查询一次完成后,必须重新运行才能就进行二次查询
解决方法:在代码中添加while( ) 语句printf("是否继续,1(继续查询),0(退出查询)");
printf("\n"); scanf("%d",&ch); 详见图5
图 5。
拓扑数据结构的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急剧增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
在处理如此庞大和复杂的数据时,拓扑数据结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拓扑数据结构的相关术语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图 (Graph)图是拓扑数据结构的基础。
它由节点集合和边集合组成。
节点代表实体,边则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
图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如社交网络、交通网络等。
图可以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有向图的边是有方向的,而无向图的边是无方向的。
二、节点 (Node)节点是图的基本元素,也称为顶点。
每个节点可以具有零个或多个关联的边,用来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
节点可以包含数据、属性和其他相关信息。
三、边 (Edge)边是图中节点之间的连接线。
边可以是有向的,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单向关系;也可以是无向的,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双向关系。
边可以具有权重,用来表示节点之间的关联强度或距离。
四、路径 (Path)路径是图中的一条连接序列,由一系列的边组成。
路径可以是闭合的,即起点和终点相同,形成环;也可以是非闭合的,连接不同的节点。
五、连通性 (Connectivity)连通性是指图中节点之间的关联程度。
一个图可以是强连通的,即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路径;也可以是弱连通的,即只有部分节点之间存在路径。
六、拓扑排序 (Topological Sorting)拓扑排序是对有向无环图进行排序的一种算法。
在一个有向图中,如果存在一条路径从节点 A 到节点 B,那么在排序结果中,节点 A 应该在节点 B 的前面。
拓扑排序可以用来解决任务调度、依赖关系等问题。
七、最短路径 (Shortest Path)最短路径是指在图中找到两个节点之间路径长度最短的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可以用来解决如最优路径规划、网络路由等问题。
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
八、网络流 (Network Flow)网络流是指在图中沿着边进行的一种资源分配。
数据结构第19讲关键路径与最短路径关键路径与最短路径是数据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算法。
它们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项目管理、网络通信、物流运输等等。
本文将介绍关键路径和最短路径的概念、算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关键路径关键路径是指在一个项目中,所有活动中最长的路径,也即完成整个项目所需的最长时间。
关键路径的长度决定了项目的最短完成时间,因此对于项目管理非常重要。
关键路径的计算通常使用网络图来表示项目的各个活动以及它们的前后关系。
在网络图中,每个活动用一个节点表示,活动之间的关系用边来表示。
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顺序关系和并行关系。
1.顺序关系:活动A必须在活动B之前完成,这种关系用有向边表示。
2.并行关系:活动A和活动B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关系用无向边表示。
关键路径算法通过在网络图上进行正向遍历和逆向遍历来计算关键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正向遍历:从起始节点出发,计算每个节点的最早开始时间。
最早开始时间是指在没有任何延迟的情况下,从起始节点到达该节点所需的最短时间。
2.逆向遍历:从终点节点出发,计算每个节点的最晚开始时间。
最晚开始时间是指在不延误整个项目完成时间的情况下,从终点节点回到该节点所需的最短时间。
3.计算关键路径:根据每个节点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找出那些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相等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关键路径上的节点。
关键路径的计算可以有效地帮助项目管理者确定项目的最短完成时间,并将各个活动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和调度,从而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
二、最短路径最短路径是指在一个加权图中,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边的权值之和最小的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
1.迪杰斯特拉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创建两个集合S和V-S,分别用于存放已确定最短路径的节点和待确定最短路径的节点。
数据结构最短路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图的表示方法及其特性;2. 掌握最短路径的两种经典算法: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3. 能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据结构中的图,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2. 能够编写并实现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3. 能够通过分析、比较两种算法,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特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数据结构问题时,保持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交流、互助;3.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数据结构中的图部分,以最短路径为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图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和数据结构基础知识,但对图的相关概念和算法掌握不足,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要求:1. 以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3. 结合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4. 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定义、图的表示方法(邻接矩阵、邻接表)、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
2.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的定义、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场景。
3. Dijkstra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4. Floyd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5. 算法比较与分析:Dijkstra算法与Floyd算法的优缺点比较、适用场景分析。
6.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实际场景的最短路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算法进行解决。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图的基本概念、图的表示方法、图的遍历。
第二课时: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算法原理与实例分析。
《数据结构》说课稿《数据结构》“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数据结构》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
图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应用十分广泛。
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根据高职数据结构教育要求,理论“必需,够用”,侧重于某项技术的理论依据,重点放在技能培养上。
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
安排一个课时讲授。
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算法的程序实现,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工作效率的职业素质。
三、教法分析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最短路径原理(一)最短路径原理解析简介最短路径原理是图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用于找到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在现实生活中,最短路径原理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导航系统、网络路由、物流规划等。
本文将从浅入深,详细解释最短路径原理的相关知识。
图论基础图是由节点和边组成的数据结构,节点代表对象,边代表对象之间的关系。
最短路径原理是基于图论中的图的概念进行推导和实现的。
有向图与无向图有向图是由有向边连接的节点组成的,有向边具有方向性,可以表示单向的关系。
无向图是由无向边连接的节点组成的,无向边没有方向,表示双向的关系。
权重在图中,每条边可能带有一个权重,表示通过该边的代价或距离。
最短路径原理可以根据权重来找到具有最小代价或最小距离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是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具体计算方法。
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弗洛伊德算法(Floyd)和贝尔曼-福特算法(Bellman-Ford)等。
迪杰斯特拉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适用于解决有向图或无向图中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即从一个节点出发,求其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使用了贪心的思想,逐步确定起点到各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步骤1.初始化起点到各个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起点到起点的距离为0。
2.选取起点,计算起点到相邻节点的距离,并更新距离表。
3.选择一个距离最短的节点作为下一个起点,并重复步骤2直到遍历所有节点。
4.最终得到起点到各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弗洛伊德算法弗洛伊德算法适用于解决有向图或无向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该算法使用了动态规划的思想,通过不断更新节点之间的距离来找到最短路径。
算法步骤1.初始化距离矩阵,将节点之间的距离填入矩阵中。
2.对于每个节点对,通过中间节点来更新距离矩阵。
3.重复第2步,直到距离矩阵不再更新。
4.最终得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贝尔曼-福特算法贝尔曼-福特算法适用于解决有向图或无向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且边可以带有负权。
最短路径12种类型例题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通常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最短距离或最短路径。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本文将介绍12种最短路径类型的例题,并逐步解决它们。
1.单源最短路径单源最短路径指从一个源点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距离。
使用Dijkstra算法或Bellman-Ford算法来解决。
2.最短路径树最短路径树是从一个源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构成的一棵树。
使用Dijkstra算法或Bellman-Ford算法来解决。
3.多源最短路径多源最短路径指从所有源点到所有其他点的最短距离。
使用Floyd-Warshall算法来解决。
4.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指从一个点出发,到达另一个点的最短距离。
使用Johnson算法来解决。
5.负权边的最短路径负权边的最短路径指当图中存在负权边时,求取从一个源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距离。
使用Bellman-Ford算法来解决。
6.负权环的最短路径负权环的最短路径指当图中存在负权环时,求取从一个源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距离。
使用Bellman-Ford算法来解决。
7.非全源点的最短路径非全源点的最短路径指从集合S中的任意一个节点到集合T中的任意一个节点的最短距离。
使用Dijkstra算法和A*算法来解决。
8.带优先级的最短路径带优先级的最短路径指在一张具有边权和点权的图中,到达终点时要满足某些特殊条件,如使路径上没有超过限定时间的边。
使用A*算法来解决。
9.带障碍的最短路径带障碍的最短路径指在一张具有障碍物的图中,找到穿过障碍物的最短路径。
使用A*算法来解决。
10.可走斜向的最短路径可走斜向的最短路径指在一个八方向图中,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使用A*算法来解决。
11.带环的最短路径带环的最短路径指在一个含有环的图中,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使用Bellman-Ford算法来解决。
12.非最短路径非最短路径是指除最短路径以外的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摘要: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已经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切信息知识。
作为经典的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数据结构被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本文从数据结构和最短路径算法的定义入手,介绍了Dijkstra算法的算法优缺点和算法实例,最后阐述了最短路径算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明该算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应用一、数据结构与算法1.1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解释数据之间关系的科学。
典型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树和图[1]。
如何准确地使用各种数据结构至关重要。
这种数据结构就是图表,它是“树型”数据结构的扩展。
节点是一个节点(单独的节点),不能连接或连接到另一个节点。
结果,图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并且通过计算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路径变得更加困难。
数据结构彼此具有一个或多个某种联系的元素数据汇总。
一般情况下,经过筛选的数据结构可以让用户感受到良好的体验或使用效率。
数据逻辑结构、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操作三部分是数据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
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一起组成了数据结构中的逻辑结构。
对线性结构的解释是:简单的一个表就是一种线性结构,这个表中所有的节点都符合线性关系。
除此之外,线性表是一种典型的线性结构,栈、队列、字符串都是线性结构。
对非线性结构的解释是:在一个简单表中的节点之间存在若干个对应关系是非线性结构。
在现实应用中,非线性结构主要包括了数组、树结构、图结构等数据结构。
1.2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在图论中定义为在有向图中两结点间找一条权值最小的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是对图状结构进行分析,找到需要的、合适的结点及路径,在交通、路径规划、城市建设、灾难逃生等领域广泛应用[2]。
最短路径法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用于搜索连通图中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是计算复杂系统中发现最优路径的有效方法。
最短路径法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包括路由算法、资源分配问题、最优布线、交通规划等,还可以被用于搜索引擎中搜索优化的相关工作。
数据结构floyd算法求最短路径一、简介Floyd算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图中任意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也称为插点法。
它采用动态规划的思想,通过不断地添加中间节点来逐步求解最短路径。
Floy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图。
二、基本思想Floyd算法通过一个二维数组来存储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初始化时,该数组存储的是图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直接距离。
然后,对于每一个中间节点k,遍历整个二维数组,并更新任意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使得i到j经过k时距离更小。
最终得到的二维数组就是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三、具体实现1. 初始化二维数组D,D[i][j]表示节点i到节点j的直接距离。
2. 三重循环遍历整个二维数组D,在每次循环中将节点k作为中转节点,更新D[i][j]。
3. 更新公式:D[i][j] = min(D[i][j], D[i][k]+D[k][j])。
4. 循环结束后得到的二维数组就是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四、代码实现```void floyd(int n, int D[][MAX]){for(int k=1; k<=n; k++){for(int i=1; i<=n; i++){for(int j=1; j<=n; j++){D[i][j] = min(D[i][j], D[i][k]+D[k][j]);}}}}```五、应用场景Floyd算法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图,一般用于解决稠密图(边数接近节点数平方)中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它可以用于计算城市间的最短路程、网络中的最短路径等。
六、优缺点分析优点:1. 算法思想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
2. 可以求解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3. 时间复杂度为O(n^3),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图。
缺点:1. 空间复杂度较高,需要开辟二维数组存储各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2. 对于大规模稀疏图,算法效率较低。
3. 无法处理存在负权回路的图。
数据结构中最短路径的定义什么是最短路径在图论中,最短路径是指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长度。
在实际应用中,最短路径问题经常出现,比如路线规划、网络路由等场景。
数据结构中最短路径的定义就是在一个给定的图中,找到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最短路径问题的分类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分为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和多源最短路径问题。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是在给定一个有向图和一个起始节点的情况下,求出从起始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多源最短路径问题多源最短路径问题是在给定一个有向图的情况下,求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的算法在数据结构中,有多种算法可以用来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常见的有: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起始节点开始,依次选择未被访问过的邻接节点,并通过比较更新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列表,将起始节点的距离设为0,其他节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
2.选择当前距离最小的节点,标记为已访问。
3.更新该节点的邻接节点的距离,如果经过该节点到达邻接节点的距离小于已知的距离,则更新最短路径。
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或者没有可选择的节点为止。
2. 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也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但相较于Dijkstra算法,它可以处理包含负权边的图。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遍历图中的所有边来不断更新节点的最短路径信息,直到没有节点的最短路径再发生变化。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列表,将起始节点的距离设为0,其他节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
2.通过遍历图中的所有边来不断更新节点的最短路径信息,直到没有节点的最短路径再发生变化。
3.如果存在负权环,无法求得最短路径;否则,得到每个节点到起始节点的最短路径。
3. Floyd-Warshall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用于解决多源最短路径问题。
目录一、概述 0二、系统分析 0三、概要设计 (1)四、详细设计 (2)4.1建立图的存储结构 (2)4.2单源最短路径 (3)4.3任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4)五、运行与测试 (5)参考文献 (6)附录 (7)交通咨询系统设计(最短路径问题)一、概述在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针对人们关心的各种问题,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交通咨询系统。
在系统中采用图来构造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图中顶点表示城市,边表示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关系,所带权值为两个城市间的耗费。
这个交通咨询系统可以回答旅客提出的各种问题,例如:如何选择一条路径使得从A城到B城途中中转次数最少;如何选择一条路径使得从A城到B城里程最短;如何选择一条路径使得从A城到B城花费最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二、系统分析设计一个交通咨询系统,能咨询从任何一个城市顶点到另一城市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里程)、最低花费或是最少时间等问题。
对于不同的咨询要求,可输入城市间的路程、所需时间或是所需费用等信息。
针对最短路径问题,在本系统中采用图的相关知识,以解决在实际情况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本系统中包括了建立图的存储结构、单源最短问题、对任意一对顶点间最短路径问题三个问题,这对以上几个问题采用了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
并未本系统设置一人性化的系统提示菜单,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可以将该系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①建立交通网络图的存储结构;②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③实现两个城市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迪杰斯特拉算法流图:弗洛伊德算法流图:费洛依德算法(任意建立图的存储迪杰斯特拉算4.1建立图的存储结构定义交通图的存储结构。
邻接矩阵是表示图形中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设G=(V,E)是具有n个顶点的图,则G的邻接矩阵是具有如下定义的n阶方阵。
注:一个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是唯一的!其表示需要用一个二维数组存储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邻接矩阵并且还需要用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一维数组来存储顶点信息(下标为i的元素存储顶点V的信息)。
数据结构设计说明书单源点最短路径算法的实现学生姓名王文刚学号1418064056班级网络1402成绩指导教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20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单源点最短路径算法的实现完成期限:自年月日至年月日共 2 周设计内容:1.任务说明2.要求3.参考资料指导教师:教研室负责人:课程设计评阅摘要设计了一求解最短路径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在输入的途中查找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功能。
本方法采用VC++作为软件开发环境,采用Dijkstar函数来求取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用户可以自己输入各个地点及其之间的距离,便于用户在不同情况下均可使用。
关键词:最短路径;Dijkstar;无向图;目录目录1课题描述 (2)2 需求分析 (3)3概要设计 (4)3.1 存储结构 (4)3.2 算法描述 (5)4详细设计 (6)4.1 功能模块图 (6)4.2 主函数 (6)4.3 pd函数 (7)4.4 CreateMGraph函数 (8)4.5Dijkstar函数 (9)5程序编码 (11)6程序的调试与测试 (15)8总结 (16)参考文献 (17)1.目录中可以只有一级标题2.页码右侧对齐页边距3.本页不需要页码4.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具体章节由课程设计类型确定1课题描述随着交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门旅行变的越来越频繁,而且供暖也成为冬天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了节约时间和金钱,所以人们都希望找到旅行目的地的最短路径和架设暖气的最短路径。
那么如何找到最短路径呢?由于路径较多,手工计算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出错,因此人们用计算机语言代替手工计算求最短路径。
而在计算机语言中迪杰斯特拉算法比较常见,简洁,故人们常借助计算机程序迪杰斯特拉算法求最短路径。
这样可以广泛提高效率,容易理解。
2 需求分析3概要设计3.1 存储结构一个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是唯一的。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除了需要用一个二维数组存储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邻接矩阵外,通常还需要使用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一维数组存储顶点信息,其中下标为i的元素存储顶点vi的信息。
因此,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定义如下: #define MVNum 50typedef struct {VertexType vexs[MVNum];Adjmatrix arcs[MVNum][MVNum];}Mgraph;图如下图3.1 无向图a b c d e fa ∞ 3 4 ∞∞∞b 3 ∞∞ 15 5 ∞c 4 ∞∞ 312 ∞d ∞ 15 3 ∞∞8e ∞ 512 ∞∞6f ∞∞∞8 6 ∞图2.1 G的邻结矩阵3.2 算法描述(1) Dijkstra算法核心是贪心,实质是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诸顶点的最短路径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可用自然语言描述如下:初始化S和D,置空最短路径终点集,置初始的最短路径值;S[v1]=TRUE;D[v1]=0;While(S集中的顶点数<n){开始循环,每次求的v1到某个v顶点的最短路径,并将v加到S集中;S[v]=TRUE; 更新当前最短路径及距离。
}(2)Dijkstra算法结束后,通过设置一个数组记录下一个节点的前趋节点,然后通过倒叙的方式输出该最短路径。
(3)Dijkstra算法思想为:设G=(V,E),G是带权无向图,V代表图中顶点集合,E代表图中含权重的边集合。
将全部顶点集合V分成两组,第一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S表示(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就将该路径的终点加入到集合S中);第二组为其余待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U表示。
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U集合的顶点逐个加入到S集合中,约束条件是保持从源点v到S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不大于从源点v到U中任何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算法的终止条件是集合U为空集,即集合U的顶点全部加入到集合S中。
(4)Maxint:最大整数值,表示两个不能到达的顶点。
4详细设计4.1 功能模块图如图4.1所示图4.1功能模块4.2 主函数主函数流程图如图4.2图4.2 主函数4.3 pd函数函数如图4.3所示图4.3 Pd函数4.4 CreateMGraph函数createMGraph函数如图4.4所示图4.4 createMGraph函数4.5Dijkstar函数5程序编码#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define MVNum 100#define Maxint 32767typedef char VertexType;typedef int Adjmatrix;typedef enum {FALSE,TRUE}boolean;typedef struct {VertexType vexs[MVNum];Adjmatrix arcs[MVNum][MVNum];}MGraph;int D1[MVNum],P1[MVNum];int D[MVNum][MVNum],P[MVNum][MVNum];int pd(MGraph *G,int &n,int &e){while((n>0)&&(e>n*(n-1)/2)){printf("你输入的顶点或边数不正确,请重新图中顶点个数和边数n,e:");scanf("%d,%d",&n,&e);}return TRUE;}CreateMGraph(MGraph *G,int n,int e){int i,j,k,w;char a,b;for(i=1;i<=n;i++)G->vexs[i]=i;for(i=1;i<=n;i++)for(j=1;j<=n;j++)G->arcs[i][j]=Maxint;G->arcs[j][i]=Maxint;printf("输入%d条边的i,j及w:\n",e);for(k=1;k<=e;k++){fflush(stdin);scanf(" %c,%c,%d",&a,&b,&w);i=a-'a'+1;j=b-'a'+1;G->arcs[i][j]=w;G->arcs[j][i]=w;}printf("无向图的存储结构建立完毕!\n");}void Dijkstra(MGraph G,int v1,int n){int D2[MVNum],P2[MVNum];int v,i,w,min;boolean S[MVNum]; // 判断该点是否到过S中,即该点是否被遍历for(v=1;v<=n;v++){S[v]=FALSE;D2[v]=G.arcs[v1][v];if(D2[v]<Maxint)P2[v]=v1;elseP2[v]=0;}D2[v1]=0;S[v1]=TRUE;for(i=2;i<=n;i++){min=Maxint;for(w=1;w<=n;w++)if(!S[w]&&D2[w]<min){v=w;min=D2[w];}S[v]=TRUE;for(w=1;w<=n;w++)if(!S[w]&&(D2[v]+G.arcs[v][w]<D2[w])){D2[w]=D2[v]+G.arcs[v][w];P2[w]=v;}}printf("最短路径----------路径\n");for(i=1;i<=n;i++){printf("%5d",D2[i]);printf("%14c",i-1+'a');v=P2[i];while(v!=0){printf("<-%c",v-1+'a');v=P2[v];}printf("\n");}}void main(){MGraph G;int n,e,v;char ch;printf("输入图中顶点个数和边数n,e:");scanf("%d,%d",&n,&e);pd(&G,n,e);//scanf("%d,%d",&n,&e);//n=r;//e=a;CreateMGraph(&G,n,e);while(1){printf("求最短路径,输入开始点v:");fflush(stdin);scanf("%c",&ch);v=ch-'a'+1;Dijkstra(G,v,n);}}6程序的调试与测试调试如图6.1所示输入:2,5a,b,5a,c,15 b,c,6 b,d,2 c,d,10a b图6.17总结本次课程设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让我能够比较系统的对C语言和数据结构进行一次整理和复习。
同时有了很多的体会和经验。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体会到C语言超强的逻辑性,能够熟练使用的编译环境,也对这两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在编写程序过程中要灵活应用。
一开始信息是不能重复查询也就是说,整个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查询一次后退出重新运行才可以不能连续查询后来添加了一个简单的while()语句就实现了二次查询这次“求解最优路径”的课题,让我明白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内容,对求解最优路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感谢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我会更加努力的学好这方面的知识,编写出更有价值的程序。
最短路径算法关键先把已知最短路径顶点集(只有一个源点)和未知的顶点分开,然后依次把未知集合的顶点按照最短路径(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是源点到该顶点的路径权重和,不仅仅是指它和父结点之间的权重,一开始就是在没有这个问题弄清楚)加入到已知结点集中。
在加入时可以记录每个顶点的最短路径,也可以在加入完毕后回溯找到每个顶点的最短路径和权重。
参考文献[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李春葆.数据结构(C语言版)习题与解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钱能.C++程序设计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