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磁与电1磁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681.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七章磁与电第一节磁现象【学习目标】1.认识磁体,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场,了解地磁场。
3.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磁化现象,知道指南针的原理。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加拿大东海岸,有一个神奇而令人生畏的世百尔岛(如图),是由一种大青石构成的,来往的船只只要一靠近它,不但指南针失灵,而且船还下沉并向大青石撞去,造成触礁沉没。
学习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认识磁体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104~1051.磁体有条形、蹄形、圆形等各种形状。
2.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极。
3.磁极总是成对出现,一头叫北极,用N表示,一头叫南极,用S表示。
4.如图所示的实验表明: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知识板块二磁体周围有什么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105~1075.在磁体的周围有着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magnetic field)。
磁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正是通过磁场来实现的。
6.如图:磁场中不同位置的小磁针受力偏转方向不同,说明磁场具有方向性。
其规定是:小磁针在磁场中某一点静止时,N极的指向即为磁场的方向。
7.大量实验表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叫地磁场。
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方向相反,所以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知识板块三磁化的秘密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107~1088.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强烈敲击或加热,磁性会消失。
9.能被磁化的物质大多数是含铁、钴、镍的合金或者其他金属的氧化物,叫做磁性材料。
1.对学分享独学1~9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7.1 磁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第一节,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磁体的性质: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磁性物质,磁铁有两个极,分别是N极和S极。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磁场的表示: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
4. 磁场的方向: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N极指向相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磁体的性质,能够说明磁铁为什么能吸引磁性物质。
2. 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判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 了解磁场的表示方法,能够根据磁感线理解磁场的分布。
4. 学会用小磁针判断磁场方向,能够演示磁场的方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场的表示方法,磁场的方向判断。
2. 教学重点: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钉、小磁针、磁感线模型。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
2. 讲解磁体的性质:讲解磁铁能吸引磁性物质的原理,说明磁铁的吸引作用。
3. 演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用两个磁铁进行实验,展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现象。
4. 讲解磁场的表示:介绍磁感线的作用,解释磁感线如何表示磁场的分布。
5. 教授磁场方向的判断:演示用小磁针判断磁场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小磁针判断磁场方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磁感线模型表示磁场的分布,并用小磁针判断磁场方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磁体的性质:吸引磁性物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场的表示:磁感线磁场方向的判断:用小磁针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磁铁为什么能吸引磁性物质。
2. 描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用磁感线表示一个条形磁铁的磁场,并标出磁场方向。
答案:1. 磁铁能吸引磁性物质,因为磁铁有两个极,分别是N极和S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019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7、1磁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_┃教学过程设计┃师:磁体间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两个磁体之间有看不见的东西?让我们先做一组小游戏。
游戏一:让小磁针动起来。
思考:怎样才能让小磁针动起来?引导学生总结:可能采用的方式有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
(引思)用手拨——是(看得见的)手使小磁针动,且手与小磁针接触。
用嘴吹——是(可感知的)空气使小磁针动,且空气与小磁针接触。
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
小结:(1)要有物质(物体)直接接触小磁针并产生作用时,小磁针才会动起来;(2)磁体靠近小磁针时,能使小磁针动,说明磁体与磁针间存在着某种物质。
师:这种物质叫“磁场”,它是由磁体产生。
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去感知它,包括感知它的某些特性。
磁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不同位置的磁场有强弱大小之分,表现为对处于该位置磁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学生动手完成教材图7—1—6所示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在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小磁针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是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对话展开讨论。
总结:磁场有大小,有方向,而物理学中正是把处于空间某一点的小磁针的N极的指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
(为了描述磁场而规定的一种物理模型,磁体周围没有磁感线)游戏二:小磁针排队。
让很多的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投影),让学生用曲线画出小磁针排队的路线。
师:同学们,你们在无意之中已经找到了一种形象化地描述磁场的方法,你所画的曲线在物理学中叫做“磁感线”。
不过,老师要提醒你,磁感线只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利用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空间排队,让学生了解磁场空间的立体性。
补充探究:将透明薄玻璃板置于条形、蹄形磁体之上,在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轻敲击玻璃板,直至铁屑形成条纹状。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磁场的特性。
学生活动:画蹄形磁体的磁感线。
第7章磁与电第1节磁现象★【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感知磁场的分布。
2.通过科学研究,认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重点】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方向、磁感线。
★【难点】对磁感线的理解.知识点一认识磁体活动1:如图所示为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答: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
归纳总结: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活动2:让学生将磁铁靠近玻璃板上的铁屑,说出你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并阐明这个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活动3:如图甲所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归纳总结:(1)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
磁体上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
(3)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
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活动5:观察并根据实验现象,交流、讨论所阐明的物理问题。
归纳总结: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跟进训练】为了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的特性,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自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标的是()A B C DA.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B.将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C.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从挂有铁块的弹簧秤下向右移动D.将实验中放在一堆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方法归纳(1)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为了判断这个特点,可以用两端和中间部分吸引其它磁性材料进行判断。
磁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知道磁极间有相互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过程知道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磁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磁体的吸铁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实验的魅力和乐趣。
2、通过阅读、上网收集资历料,以了解更多信息。
体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磁铁的指向性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磁化现象,磁极间作用规律的运用。
一、引入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一件神奇的礼物。
请看。
(是什么?)生:灯。
师:请注意,(环顾学生)亮,变,再变。
哪位同学来试一试?生:(面对同学实验)师:能亮吗?生:不能。
师:我给你一个神奇的物体。
(将戒指取下交给学生靠近灯)。
(灯亮时)变,再变。
(或自己主动用掌声引导学生鼓掌)。
(面对上台学生)谢谢,请回。
其实,它不简单,它自带电源,有磁控开关。
还有我手上的控制器---有磁性的戒指。
即用磁体来控制灯内开关的通断。
我用这个磁体也能控制灯,请看。
这,(举起磁体)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磁现象。
二、认识磁体师:同学们玩过磁体吗?磁体会吸引什么呢?生:铁,金属师:对吗?请看下面的实验:实验:1、交待物质名称(木块,铜块,铝块,铁块)2、请观察(展示用磁体靠近不同的立方体)3、发现了什么?学生:只会吸引铁小结:并非所有金属都会被吸引,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磁体只会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1、磁性: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即通常讲的磁铁)根据需要磁体可以做成各种形状,U形,环形,小磁针,条形,今天我们以最简单的条形磁体来研究磁现象。
3、磁极师:(举起条形磁体然后放入大头针中再举起)请看,发现了什么?生:两端吸的大头针最多。
师: 由此推理:磁体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我们把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
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他们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1. 磁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为出发点,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磁现象”,我将借助教科书和教具,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思路,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磁铁的性质,感受磁力的作用。
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磁铁的性质,知道磁力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磁铁的性质,知道磁力的作用。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钉、钴钢珠、塑料板、教科书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磁铁、一些铁钉和钴钢珠。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探索: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引铁钉和钴钢珠,观察并描述磁铁的性质。
2. 小组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的作用。
3. 知识讲解:通过教科书,让幼儿了解磁铁的性质,知道磁力的作用。
4. 动手实践:让幼儿在塑料板上用磁铁搭建各种形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磁铁的性质,知道磁力的作用。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实践探索环节,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了磁铁的性质;在小组讨论环节,他们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伴共同探讨;在动手实践环节,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搭建出各种形状。
总体来说,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更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7.1磁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案的帮助下,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详细介绍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导入、互动探讨、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磁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活动围绕磁铁的性质展开,引导孩子们发现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现象,进而探索磁铁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了解磁铁的性质,掌握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现象,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现象、磁铁的用途。
难点:磁铁吸引与排斥的原理、磁铁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钢珠、图纸、多媒体设备。
学具:磁铁、铁钉、钢珠、图纸。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讲述一个关于磁铁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对磁铁的兴趣。
2. 观察与思考:分发磁铁、铁钉、钢珠等材料,让孩子们观察磁铁与这些物品的相互作用,引导他们发现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现象。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用磁铁去吸引铁钉、钢珠,观察在不同环境下磁铁的表现,探讨磁铁吸引与排斥的原理。
5.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磁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磁性存储等,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现象、磁铁的用途。
2. 难点:磁铁吸引与排斥的原理、磁铁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磁铁主题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探索磁铁的奥秘。
同时,组织孩子们参观磁悬浮列车等现象,让他们亲身体验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7.1《磁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第一节《磁现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磁铁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化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 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掌握磁化的概念,并能解释一些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理解磁化的概念,并能运用磁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难点: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磁化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屑、小铁钉、实验器材一套。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磁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磁卡、磁盘等。
2. 探究磁铁的性质: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铁屑,观察并记录磁铁吸引铁屑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磁铁有两个极——N极和S极,具有磁性。
3. 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其他磁铁,观察并记录磁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理解磁化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磁铁吸引铁屑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磁化的概念,即磁铁通过与铁屑接触,使铁屑获得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磁现象,如磁卡、磁盘的工作原理。
六、板书设计磁现象1. 磁铁的两个极:N极、S极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3. 磁化的概念:磁铁通过与铁屑接触,使铁屑获得磁性七、作业设计1. 描述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并说明如何判断磁铁的N 极和S极。
2. 解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举例说明。
3. 运用磁化的概念,解释磁卡、磁盘的工作原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7.1《磁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心血,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磁现象》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实践操作、互动交流的方式,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磁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掌握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铁有两个极,即N极和S极。
2. 让孩子们掌握磁力线的方向,知道磁力线从N极出发,回到S 极。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的方向。
难点:磁力线的分布规律和磁铁的磁性强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铁片、塑料板、PPT等。
学具:每组一份,包括磁铁、铁钉、铁片、塑料板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PPT,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含有磁铁的物品,如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引导孩子们关注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践操作:(1)让孩子们自由探索磁铁的性质,观察磁铁吸引铁钉、铁片等物体的情况。
(2)引导孩子们用磁铁分别在塑料板上画出磁力线,观察磁力线的分布规律。
(3)让孩子们将磁铁分为两组,一组距离较近,一组距离较远,观察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互动交流:(2)组织孩子们讨论磁力线的分布规律和磁铁的磁性强度。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的方向。
难点:磁力线的分布规律和磁铁的磁性强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以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依据,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拓展延伸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真正理解磁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的方向:这是本次课程的重点,我通过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的方向。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7章第1节磁现象教案 (2)作为幼儿教师,我深知游戏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时,我希望通过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磁铁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了解磁铁的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磁铁的性质,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镍、钴等物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磁铁的性质,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镍、钴等物质。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镍片、钴片、手工纸、剪刀、胶水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组磁铁、铁钉、镍片、钴片、手工纸、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磁铁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对磁铁的兴趣。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磁铁的性质,让他们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镍、钴等物质。
3. 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磁铁手工制品,过程中观察磁铁的吸引现象。
4. 观察与讨论:让孩子们观察自己制作的手工制品,讨论磁铁的吸引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磁铁的性质,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镍、钴等物质。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效果,观察孩子们对磁铁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的表现。
如果发现有孩子们对磁铁的性质理解不深,我会考虑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拓展延伸:为了延伸孩子们对磁铁的了解,我会在课后安排一个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在家里找一找磁铁制品,并观察它们的吸引现象。
【2019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1磁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_ 教学目标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2、知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4、知道磁场具有方向性;5、知道磁感应线;6、知道磁化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铁的相互作用;磁场、磁感线。
难点: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确定;磁场、磁感线。
教具准备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磁针,磁感应线演示仪,小铁钉教学过程一、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1、演示实验(1)蹄形磁铁两端吸铁屑等轻小物体;(2)条形磁铁两端吸铁屑等轻小物体;(3)一个条形磁铁用细线吊起来,用另一个磁铁磁极去靠近吊着的条形磁铁,观察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4)磁针放在支架上,观察它静止时指南北。
2、归纳各种磁现象,并总结:二、新课讲解(一)认识磁体提问:1、你见过哪些磁体?它们的磁极在什么地方?2、什么是磁体的磁性?讨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1、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2、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体的周围有磁场。
(二)磁场周围有什么1、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2、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提问:如何形象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多摆一些小磁针,但小磁针不可能过密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到让铁粉被磁场作用,通过铁粉的排列来显示磁场的大小、方向)演示: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撤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
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
提问:轻敲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使铁屑离开玻璃板可以自由转动,最后按磁场的分布排列,从而显示磁场的分布)3、磁感线: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描述磁场而人为画出的一组曲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磁与电》
第一节《磁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场, 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和强弱。
(3)知道地磁场。
(4)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试验现象能描述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实验感受磁场的存在,经历描述磁场的方法,初步认识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2.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过程。
●教学器材:
教师:自制磁屏蔽演示器,铁质钥匙,铁粉,小磁针,磁场分布立体模型、条形磁铁,铁钉,曲别针,小风扇,布条。
学生:条形磁铁,小磁针,曲别针,一元镍币,铁钉,塑料尺,一角铝币,锌片,铜块,木块,磁场方向探究卡,透明胶片,记号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磁现象学点1 认识磁体(1)观察如图7-1-1所示的图片。
思考:问题: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2)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在平铺有铁屑的玻璃板上,当把磁体拿起来时,现象如图7-1-2所示。
思考:问题1:这一现象表明:磁体能够吸引铁质物体,条形磁体两极磁性最强。
问题2:磁体上磁性较强的部分叫做磁极,一个磁体有 2 个磁极,它们分别是南(S)极和北(N)极。
(3)观察如图7-1-3所示的实验。
思考:问题:该实验表明: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学点2 磁体周围有什么(1)观察如图7-1-4所示的图片。
思考:问题1:在磁体的周围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它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问题2: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
磁场有强弱和方向。
(2)观察如图7-1-5所示的实验。
思考:问题:在物理学中,把磁场中某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3)观察如图7-1-6甲所示的实验,阅读教材P106最后一段、P107第1段,并根据图乙中小聪对磁场的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问题1: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在磁场中画出的一些表示铁屑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的带有箭头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 极,构成闭合的曲线。
问题2: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磁场的方向,曲线分布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问题3:磁感线实际上是不存在(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4)观察如图7-1-7所示的图片。
思考:问题1: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问题2: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它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地理南极附近经空间回到地理北极附近。
问题3:磁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
学点3 磁化的秘密观察如图7-1-8所示的实验。
(试管中装有铁屑)思考:问题1: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2019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磁与电1磁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鸽子是怎样认识归家之路的?
鸽子到几百米甚至一二千公里以外,仍能飞回家去,奥妙何在呢?有人说,鸽子眼神好,记忆力惊人。
但倘若把鸽子装在严密遮挡的笼子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放飞,它们依然能轻而易举地飞回家。
有人说,鸽子是利用地球是一个磁体来导航的,果真如此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磁现象!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磁体活动1:如图所示为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
活动2: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方案的加以补充。
总结: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
归纳总结:
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活动3:让学生将磁铁靠近玻璃板上的铁屑,说出你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并阐明这个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活动4:如图甲所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归纳总结:
(1)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
(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
磁体上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
(3)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
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活动5:教师按照如图所示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交流、讨论所阐明的物理问题。
归纳总结: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典例剖析 1 为了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的特性,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自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标的是()
A B C D
A.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
B.将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
C.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从挂有铁块的弹簧秤下向右移动
D.将实验中放在一堆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
【自主解答】
【方法归纳】(1)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为了判断这个特点,可以用两端和中间部分吸引其它磁性材料进行判断。
(2)磁铁磁性强弱无法直接观察,要通过磁铁对磁性材料的作用来反映,这是一种转换法。
探究点二磁体周围有什么
活动1:实验演示,将一条形磁铁的一极靠近静止的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情况。
用条性磁铁的另一个磁极再靠近静止的小磁针,让学生再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情况;将条形移开,再观察小磁针的变化。
活动2:用手拨小磁针使其转动;用嘴吹小磁针使其转动。
让学生讨论这几个活动实验。
交流、讨论引起此现象的原因。
结论: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小磁针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是条形磁铁、手、空气给它的。
归纳总结:磁体与磁体之间没有接触也能够产生力的作用,说明磁体与磁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物质使磁体之间发生了的作用,这种物质就叫做磁场。
拓宽延伸: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通过它对小磁针的作用来反映,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换法。
活动3:将一条形磁铁周围放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组之间讨论、交流,阐明观点。
总结:每个小磁针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每一点的磁场方向不同。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店磁场的方向。
活动4:如图所示。
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再在玻璃板上均匀的撒上铁屑,然后轻轻的敲击玻璃,观察铁屑的变化情况。
总结:会观察到铁屑有规律的排成一条条的曲线。
活动5:将一些小磁针放在铁屑排列的曲线上,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学生之间讨论、交流。
总结:发现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沿着曲线方向。
归纳总结: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的描
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活动6:出示课件,展示问题:
从这些磁感线的排列情况,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析出磁感线具有哪些特点?
归纳总结:
(1)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的方向都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回到磁体的S极。
磁体内部磁感线从S极指向N极,磁感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
(2)磁感线分布的疏密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
磁体两极处磁感线最密,表示其两极处磁场最强。
(3)空中任何两条磁感线绝对不会相交,因为磁场中任一点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拓宽延伸:用磁感线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磁场的方向和分布,应用了模型法。
所谓的模型法就是在研究比较抽象的物理问题时,根据它的一些特征把它形象地表示出来,用一些具体的图形或模型来代替它,这样人们在研究它时就更具体化了。
活动7:展示课件,出示问题:
(1)地磁的南北极和地理的南北极重合吗?
(2)为什么指南针总是南北指向?
学生自学课本P122内容,阐明自己的答案。
归纳总结:(1)地球相当于一个条形磁体,有南北极,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
(2)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并不完全重合,而是有一定的偏角。
这一现象是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的。
典例剖析2 (2014•无锡)如图甲所示,根据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磁体的N、S极和A点的磁场方向(用箭头表示)。
名师导引:
(1)磁极间的作用规律是?
(2)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参考答案:
探究点三磁化的秘密
演示1:拿两个同样大小的铁钉去靠近磁铁的某一极时,两铁钉的一端被吸引,让学生观察两个铁钉的排列情况,试解释这一现象。
演示2:如图所示,AB为一钢针,拿一条形磁铁用图中所示的方式进行摩擦,摩擦后,让其钢针再接触铁屑,观察实验现象?解释这一现象。
钢针如果是磁体,能否判断出它的磁极?
活动1:小组之间讨论、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的小组,再补充阐明。
归纳总结:
(1)当铁钉靠近磁铁时,铁钉会在磁铁磁场的作用下被磁化,被磁化后的铁钉,其上端均为S极(与磁铁的N极异名),则下端均为N极,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所以就会张开。
(2)拿磁体的N极在钢针上从左向右摩擦,相当于把部分小磁元方向调整至最终被N极吸引的方向,B应为S极,A是N极。
归纳总结:
(1)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2)磁化的结果是磁化出异名磁极。
板书设计
1.磁现象
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两个难点:第一是场的概念,这是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而又
客观存在,对初中学生不能深讲,对这个问题,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比喻让学生领会。
第二,磁感线是学生遇到的又一难点,难在磁感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搞不清楚以及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这节课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做好演示实验。
即(1)通过演示磁针在磁体周围受到磁力的作用,其指向跟平常不同,说明磁体周围和非磁体周围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2)通过演示磁体周围的若干磁针都不再指向南北,其N极都有各自新的指向,使学生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
(3)通过演示细铁屑在磁场作用下有规则的排列,从而引入磁感线,使学生知道,仿照细铁屑在磁体周围有规则排列的图样而画出的有方向的曲线,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出磁极在磁场中各点所受磁力的方向。
这三个实验作为三个层次,是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磁场分布的物理图景
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