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9.2 巴西教案2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巴西1. 教学目标1.利用巴西地形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和首都。
2.结合巴西的地形图、气候类型图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状况。
3.举例说出巴西在热带雨林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2. 教学重点/难点巴西在热带雨林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3. 教学用具课件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三幅图片,分别为足球、狂欢节、烤肉和咖啡,问学生三幅图片是哪个国家的代表?学生经国预习知道是巴西,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巴西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新授新课:一、民族大熔炉以卞卡同学的家庭组成为例子,让学生说出其家庭特点生:人种复杂(幻灯片)三句有关巴西人种特点的话,判断正误师:饼状图可见,白色人种最多,但与混血人种相当。
巴西的文化具有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
幻灯片显示巴西独特的文化。
二、巴西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观察地图册或者幻灯片的巴西基本地理位置图,看巴西主要位于哪两条特殊的纬线之间?主要位于什么温度带?生: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师:热量充足2. 海陆位置巴西濒临哪些大洋?生:大西洋3. 半球位置幻灯片呈现巴西的经度范围,结合上学期所学的知识,能不能判断出来他的半球位置?生:北半球,西半球二、地形特征学生找出巴西两个主要地形区、一条河流,教师讲解其特殊性。
学生结合幻灯片两幅图说出地形区和气候的对应关系。
三、农业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巴西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学生通过自学的形式找出巴西主要的农作物有什么?哪些经济作物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咖啡王国、甘蔗、柑橘),哪些粮食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大豆、玉米、水稻)?四、工业1.学生读图填空,找出巴西主要矿产资源、工业部门等。
2.学生读图总结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讲解三个主要城市。
五、热带雨林的保护图片呈现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并总结,动画呈现热带雨林面临的威胁活动一:学生角色扮演成开发商、当地农民、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等,陈述自己对巴西热带雨林的观点。
活动二:比手气,拼实力不同热带雨林的动物对应不同难度的习题,学生选择并回答。
第二节巴西
4.关于巴西语言和艺术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巴西通用西班牙语
B.巴西居民多信奉佛教
C.巴西的桑巴舞、狂欢节以及足球运动透射着民族的活力与激情
D.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
5.读巴西轮廓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和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河流A是,此河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水电站B是,海洋C是。
(2)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城市名称。
①,②,③。
(3)城市②和③都是巴西重要的工业城市,附近都有丰富的矿,发展了工业(工业部门),因此,巴西工业的分布特点是。
(4)该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6.下面两个地区性大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读甲、乙两国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国
乙国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1)亚马孙河亚马孙平原伊泰普水电站大西洋
(2)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3)铁钢铁(汽车、飞机制造) 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
(4)咖啡甘蔗柑橘
6.(1)南南回归线
(2)铁
(3)热带雨林热带草原
(4)澳大利亚巴西。
第二节巴西(2)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巴西教案学科七年级地理课题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主备课人年级七年级备课时间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能力目标1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2.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3.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情感与价值观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1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2.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3.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4.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方法体验、讨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教师根据2002年夏季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冠军属1.所属大洲:拉丁美洲。
2.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热带面积广大;请学生到黑板前指“世界政区图”说明(增强展示自我[教授新课]于巴西这个“足球王国”引出课题。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海陆位置:位于拉丁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邻国位置:10个陆地邻国。
3.主要地形区: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占国土面积1/3;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3;世界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4.热带气候:纬度位置决定了巴西主要为热带气候,亚马孙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2课时)》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巴西的基本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理解巴西的独特之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巴西这一国家,学生可能存在对巴西的印象仅限于足球和热带雨林等片面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巴西,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对巴西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对巴西有更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等内容。
2.难点:巴西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巴西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等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巴西地图、图片、相关案例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巴西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是关于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巴西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国家地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巴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巴西的地图、图片等,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巴西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深入理解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巴西的文化特色,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巴西的典型地理案例,让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巴西的地图、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问题和活动。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巴西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对巴西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巴西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巴西文化特色的看法和观点,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对巴西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教案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
2、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4、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
5、认识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1、利用录像、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矿产图、气候图等让学生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通过数字、图表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5、借助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巴西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
(二)教学难点1、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3、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
5、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一)第1课时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3.展示巴西的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纬4º到南纬32º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
4.总结(投影资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
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请你思考】1.殖民统治对巴西政治、经济、文化有何深远影响?南美拉丁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鲜明的文化特点?2.巴西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单一经济有什么弊端?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独立经济体系?3.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有什么作用?其现状如何?为什么会遭受破坏?应采取哪些保护的措施?4.巴西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带来哪些影响?【合作探究】〖问题情景一〗南美拉丁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鲜明的文化特点?〖探究活动一〗1.问题:为什么说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2.提示与启发:1)图9.17“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图①找出巴西所处的地区和大洲。
②巴西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有何特点?2)读图9.18“巴西的地形”①巴西主要有哪些地形?巴西地形分布有何特点?②巴西主要有哪些河流?3)比较下列统计资料巴西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世界大国的领土面积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苏丹面积(万km2)1707 997 960 937 854 769 328 276 271 250 世界上的人口大国(2000年)的人口数量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人口(亿)12.77 10.13 2.78 2.12 1.70 1.56 1.46 1.29 1.26 1.15巴西的国土面积、人口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巴西占拉丁美洲的百分比(%)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面积854万km2 43 5 人口 1.7亿33 54)读图9.19“古代印第安人金字塔”,图9.20“卞卡一家”。
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人,祖母是欧洲白人,他们怎么会生活在拉丁美洲?5)读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①图中展示了哪一项文体活动?图中展示的每一项文体活动发源地在哪儿?②为什么其他大洲的文体活动会出现在巴西?③古今巴西在人种和社会文化上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结论:巴西是拉丁美洲____最大、人口____的国家。
巴西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主要的矿产资源、农产品及其分布;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状况。
2、学会利用“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分析巴西主要农矿资源、工业城市及分布;3、学会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4、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本质,加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通过二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所获得的成就;通过了解我国的三峡水电站是世界第一大水电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巴西二战前后的经济特征;巴西主要的农矿产品及分布;巴西主要的工业及分布。
难点:利用“巴西的地形图”和“巴西的气候图”,综合分析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巴西的地形图,巴西的气候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圣保罗的风景图片若干,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述:巴西是个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也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国家。
板书:四、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过渡:既然同学们昨天已经拜访了“卞卡一家”,下面就请和老师一起继续游览我们“巴西之旅”的第一站——圣保罗。
多媒体展示“圣保罗的风景图片”若干,初步了解圣保罗是个繁华而发达的大城市。
师述: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的工业中心。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92-93一二自然段,及阅读材料,分析巴西二战前的经济特征。
活动:学生扮演巴西圣保罗市民,接受老师的采访,以了解巴西在二战前的经济特征。
过渡:现在,我们来到圣保罗的市中心,这里车来人往,商品琳琅满目,好不繁荣,迎面走来的是几位神采奕奕的老人。
师问:先生,很高兴采访你,你们巴西和我的祖国中国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也都经历过二战,那二战前的巴西经济有何特征呢?生答:二战前,巴西经济落后,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第2节《巴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类型、巴西的首都和主要城市(3)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学会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4)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知道其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的农产品。
(5)能说出巴西人口构成和分布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亚马孙地区开发中大规模毁林引起的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激发环境忧患意识,懂得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3、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材分析】巴西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
教材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②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3、教学难点: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图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周游世界快一学期了,发现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有一个国家就有三怪:“酒精当燃料、汽车双开门、炼钢用木材”,大家猜猜这是哪个国家?(学生猜)过渡: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西,感受它的魅力,从地理角度更多地了解它,认识它。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巴西的自然环境1、巴西地理位置和面积活动一: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在世界政区图上,突出巴西的轮廓,让学生找出并指出。
第2节《《巴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它的经济发展过程、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美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巴西是拉美的缩影,对巴西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国家,实际上也是间接地了解了拉美。
巴西这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人口与城市。
以巴西的白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强调了热带用林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卜-教学H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南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能指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重点)(3)学会结合巴西地形、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4)联系巴西的自然条件,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重点)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亚马孙地区开发中大规模毁林引起的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激发环境忧患意识, 懂得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认识巴西利川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现状。
(重点)(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学会倾听与尊重。
3、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和人文特征。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二、学生分析初一年学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对知识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
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以往的地理学习中,发现学生对国家的学习比较感兴趣。
也通过前五个国家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
但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件相互关系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层次,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生活中的地理,如2016年巴西世界奥运会举办等信息,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