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交替 1教案 首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昼夜交替教案主题:昼夜交替目标: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并掌握与昼夜交替相关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解释昼夜交替的规律:地球自转一周产生一天的时间,公转一周产生一年的时间。
3. 学习与昼夜交替相关的基本概念:太阳、地球自转、公转、黄道、赤道、南北极等。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如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变化等,引出昼夜交替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自由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通过举例使他们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 教授:以动画、图片、实验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昼夜交替的规律和基本概念,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4. 操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交流和分享所学到的内容,强化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5. 总结: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规律和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
6.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画出黄道和赤道的位置,并写出昼夜交替发生时各个地方的情况。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表达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索和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参与程度、理解程度等,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学生完成作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昼夜交替的规律和基本概念。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拓展活动:1. 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2. 通过观察地图和卫星图像,了解各个地方的昼夜交替情况。
3. 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并掌握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21.昼夜交替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3.通过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地球仪、图片。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一课,了解了许多关于地球的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
(二)学习新课1.观察白天和黑夜的特征教师谈话:(出示村庄的白天和黑夜的图片)(1)说一说:看到了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2)提出问题:①两幅图有什么区别?②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与什么有关系?③地球上的白天或者黑夜是怎么来的呢?2.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教师谈话: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与什么有关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能不能说明昼夜形成的原因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你的想法。
(2)学生设计证明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3)学生交流自己的模拟实验。
(4)分小组进行实验和观察:①说实验要求。
②观察实验现象。
③小组填写观察实验结果。
(5)学生汇报、在这个实验中,自己有什么发现?(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中“我发现—一”专栏)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概括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①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②如果没有昼夜的交替,会发生什么现象呢?③为什么太阳东开西落会循环出现?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资料(1)自己自学。
(2)根据本课的学习,提出新的问题。
5. 教师总结:经过同学们的认真研究,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认真地观察,仔细的做模拟实验,相互团结合作,体现了一种认真做科学的敬业精神,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用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概念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3. 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实际天空,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和看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2. 昼夜交替的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纸板等)3. 观察记录表4. 教学课件一、引言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二、昼夜交替的概念1. 讲解昼夜交替的定义: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时而处于阳光照射,时而处于阳光无法照射的状态,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三、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1. 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同步性: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地球公转的速度相匹配,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周期一致。
四、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1. 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在一天时间内,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实践体验:students can also experience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going outside and 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light and darkness.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通过观察与体验,让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和原因。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昼夜交替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幻灯片、视频素材、模型等。
2.教学环境:教室或室外观测地点。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工具箱等。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0分钟)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太阳、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并让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2.学习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30分钟)(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板书进行讲解)。
(2)利用模型或教具,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太阳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分组活动,让学生尝试利用日晷或其他简单仪器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总结研究成果(2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太阳位置变化,并让学生分析总结太阳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导学生对太阳高度角和地球各地昼夜不同的原因进行思考和讨论。
4.深化学习与实践应用(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探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等季节性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利用科研素材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各季节的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3)学生自主小组或个人探究,设计与昼夜交替有关的实验或活动,并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实施和展示。
五、教学延伸:1.合成能力拓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变化的规律,实现对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的初步预测和解释。
昼夜交替教案教案名称:昼夜交替教案目标:1.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运动关系。
2.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学会使用天文仪器观测太阳的高度变化。
教学准备:1.地球、太阳、月亮的模型。
2.世界地图。
3.测量太阳高度的仪器。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模型,向学生解释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
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地球上,然后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
2.介绍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向学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让学生理解当地球自转时,阳光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部分,所以其他部分处于黑暗中。
3.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围成一圈,其中一个学生站在中间,代表地球。
其余的学生围绕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的概念。
4.锻炼:给学生分发世界地图,让他们标出不同时区的地区,并解释不同时区之间的昼夜交替。
5.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使用测量太阳高度的仪器,让学生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观测太阳的高度变化。
让学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高度变化,并让他们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
6.总结:通过讨论和回顾,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并提醒学生四季变化的原理与昼夜交替有关。
教学延伸:1.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变化,以加深对昼夜交替原理的理解。
2.使用模拟太阳系的软件或网站,让学生自主探索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关系。
3.组织夜晚观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夜晚的星空和星座的变化。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解答有关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问题。
3.给学生提供小测验,测试他们对于昼夜交替原理的理解程度。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课设计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日夜交替教课目标:知道日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认识日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初步学会岩石日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经过研究日夜交替现象,培育学生仔细的察看能力、剖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进行谨慎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尊敬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课要点:知道日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仔细的察看能力、剖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地球仪蜡烛图片课件教课过程((一)导入(每日,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陪伴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你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日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二)新授(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讲话:明显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何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习的现象:①当你坐在迅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屋等物领会如何?(向后挪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如何知道船能否内行驶?如何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假如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何?3)解说:当我们伴同车、船一同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之外的光景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经过察看车、船之外的光景的运动状况,能够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状况。
4)发问:已当看到船舱外的光景是静止的。
这说明什么?(5)议论:我们能够依据物体间互相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教师小结:经过以上剖析,我们以为地球在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剖析是正确的。
此刻,人们能够乘火箭、航天飞机走开地球,从宇宙空间察看地球,看到地球的确在转动。
指导学生认识日夜的成因(1)议论:①我们已经知道日夜现象是陪伴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
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惹起的,那日夜现象应当是由什么惹起的?(由地球自转惹起的)(②请你想象一下,为何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日夜现象呢?(2)叙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6. 昼夜交替教学目的: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了解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2.初步学会岩石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3.通过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地球仪蜡烛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二)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3)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提问: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
这说明什么?(5)讨论: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1)讨论: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
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②请你想象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2)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小学科学1《昼夜的交替》(教案)昼夜的交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的交替产生原因;2. 能力目标:观察、分析和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和探索;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资料等;2. 教学材料:幻灯片、活动指导卡片、学习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日出和日落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好奇心。
2. 导入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简单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学习过程(30分钟)a) 观察活动:教师安排学生外出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生需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太阳的位置等,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b) 分享与讨论: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一起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
4. 实践活动(30分钟)a) 模拟地球自转:教师利用地球仪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
b) 模拟地球公转:教师利用球体模型和椅子进行示范,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
c)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并向全班分享实验结果。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
6.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世界时钟图,让学生根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结合不同国家的时差,解释为什么在东方国家比如日本早上6点的时候,美国还是前一天晚上9点。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每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并记录一周的变化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并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地球仪3.昼夜交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4.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昼夜交替的认识和感受。
(二)基本概念1.解释昼夜交替的定义:地球上的一个地点在一天之内,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又在天空中直线运动,直至再次落下地平线,这个过程中,该地点的白天和夜晚相互交替的现象。
2.介绍地球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这个过程称为地球自转。
(三)昼夜交替的原因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自转的方向。
2.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有一次太阳升起和一次太阳落下的过程,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四)昼夜交替的具体过程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过程。
2.分步骤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a.地球自转开始,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进入白天。
b.太阳在天空直线运动,直至达到最高点,此时为正午。
c.太阳继续运动,逐渐下降,直至再次落下地平线,进入夜晚。
d.地球自转继续,太阳再次从地平线升起,开始新的一天。
(五)昼夜交替与生活1.让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a.生物钟:昼夜交替影响生物的生活规律,如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
b.农业:昼夜交替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c.节能减排:昼夜交替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昼夜交替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关注和利用这一现象。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们理解太阳、地球以及昼夜变化的原因。
通过教学,学生将学会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模型、太阳模型、投影仪、图片、视频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2.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
3. 师生配合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素材,并对相关知识做足够的准备,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展示和巩固。
1. 导入(15分钟)(1)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思考。
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早上太阳出来了,晚上太阳又消失了呢?”(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图片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模型,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照射和变化。
2. 展示(30分钟)(1)视频观看: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2)合作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和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呈现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巩固(30分钟)(1)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通过自制的地球模型和太阳模型,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灯光在地球模型上的照射情况。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昼夜交替的形成,初步建立昼夜交替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昼夜交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昼夜交替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昼夜交替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昼夜交替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昼夜交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昼夜交替对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再汇报交流。
归纳总结: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地轴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人们就会看到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三、汇报展示,建构新知让四个学生配合,写学习心得,并报告。
四、延伸课堂,拓展观察今天我们学习了昼夜交替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昼夜交替。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课后思考题: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昼夜交替的形成,初步建立昼夜交替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昼夜交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昼夜交替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昼夜交替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昼夜交替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昼夜交替。
【学习过程】一、新知学习。
1.课文预习。
阅读课文,将自己不理解的概念名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资料收集。
昼夜交替教案教案标题:昼夜交替教学目标:1. 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3. 了解昼夜长度的变化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模型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视频资源: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请学生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引导学生们回忆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以及太阳的位置和亮度变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地球仪,向学生们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 解释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次自转约为24小时。
- 解释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次公转约为365.25天。
- 引导学生们理解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 视频观看与讨论(15分钟)- 播放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
- 观看后,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他们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 引导学生们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如何导致昼夜交替以及不同地方昼夜长度的变化。
4. 实地观察与实验(20分钟)- 安排学生们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段的位置和亮度变化。
- 学生们可以在教室或学校周围选择几个固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 引导学生们思考观察结果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与学生们一起总结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的重要概念。
- 提问学生们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确保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想法,评价他们在实地观察中的表现。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回家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段的位置和亮度变化,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 提醒学生们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他们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昼夜长度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2. 引导学生们了解极昼、极夜以及赤道地区昼夜长度变化较小的原因。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昼夜交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反思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教学方法:思考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八、教学拓展:1. 地球其他现象:介绍地球其他相关现象,如四季变化、地球磁场等。
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引言】《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并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引导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能正确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观察到的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能够正确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地球仪、灯泡、黑纸、铁筷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呈现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我们白天能看到太阳,而晚上太阳又不见了呢?”2.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吗?请大家畅想一下。
二、了解昼夜交替现象(10分钟)1. 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展示。
2. 教师给出初步的解释,并慢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发实验器材:地球仪、灯泡、黑纸、铁筷子。
2. 利用地球仪和灯泡模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通过灯光投影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昼夜交替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黑纸上插着的铁筷子在不同位置投影出的影子变化,进一步说明昼夜交替现象。
四、昼夜交替原理的解释(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地球自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解释地球的自转是什么意思,地球每天自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3.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出示一个图表,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各个地方昼夜变化的情况。
2. 提问:南极洲的气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热带地区的气温如何?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昼夜交替的概念及成因。
2. 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模拟地球自转的道具或软件。
3. 小组合作任务单。
学生准备:1. 提前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成因,重点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环节四:模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环节五:小组合作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交替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
一、认识昼夜交替现象1.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你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2.亮和暗的不同现象。
是谁在起作用?3.大家发现昼夜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引出昼夜交替,板书课题)二、对昼夜交替做解释1.地球与太阳如何运动才出现交替的现象?生:自转、地球绕太阳转(用卡片贴出学生说出的一种解释)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有多少种可能?小组交流一下,把小组的意见都记录下来。
3.交流小组关于昼夜交替形成的可能性。
(继续贴出其他的可能性)三、用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解释是否正确1.实验器材需要哪些?(手电和地球仪)2.实验中怎样才能更准确,要注意些什么?(如果学生顺利答出,则不需讨论,不能答出则讨论一下)(调节手电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直射赤道;讨论实验方法后逐一验证;观察并记录。
)3.领取材料,发实验报告单,实验验证。
(3分钟…)四、交流汇报1.你们做了哪几种实验现象,能否产生昼夜变化。
2.解释一: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
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
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那这与我们看到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的现象相符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解释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3.“地球自转,不公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
四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 1教案首师大版
21、昼夜交替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3、通过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地球仪、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一课,了解了许多关于地球的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
(二)学习新课
1、观察白天和黑夜的特征教师谈话:(出示村庄的白天和黑夜的图片)(1)说一说:看到了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2)提出问题:①两幅图有什么区别?②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与什么有关系?③地球上的白天或者黑夜是怎么来的呢?
2、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教师谈话: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与什么有关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能不能说明昼夜形成的原因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你的想法。
(2)学生
设计证明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3)学生交流自己的模拟实验。
(4)分小组进行实验和观察:①说实验要求。
②观察实验现象。
③小组填写观察实验结果。
(5)学生汇报、在这个实验中,自己有什么发现?(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中“我发现—一”专栏)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概括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①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②如果没有昼夜的交替,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③为什么太阳东开西落会循环出现?
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资料(1)自己自学。
(2)根据本课的学习,提出新的问题。
5、教师总结:经过同学们的认真研究,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认真地观察,仔细的做模拟实验,相互团结合作,体现了一种认真做科学的敬业精神,希望大家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