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54.01 KB
- 文档页数:10
部分学校高三仿真试题文科综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
这反映了当时齐国A. 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 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C. 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D. 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与“公元前651年”不合,故A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与题意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可得出应该是葵丘会盟,结合所学可知经过葵丘会盟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因此材料中所述内容为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故C项正确;。
2. 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A. 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 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 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3. 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
2018年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每题4分1. 公元前年,魏惠王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这表明齐魏两国()A.是最早称王的诸侯国B.两分天下格局的形成C.藐视了周天子的权威D.意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答案】C【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解答】“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表明齐魏两国藐视了周天子的权威,故正确;最早、两分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材料未体现,故错误。
2. 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
政事堂的设置旨在()A.提高决策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大臣专权D.分割宰相权力【答案】A【考点】隋唐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解答】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旨在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君主专制,故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涉及的中央官制,不是中央集权,故项错误。
两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
3. 表: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政府重视积累地理知识B.宋代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发生C.仁宗积板应对自然灾害D.宋代登州地区曾持续发生地震【答案】D【考点】史料的重要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判断,要求学生结合判断历史事实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是强调郑州地区发生了地震,而不是强调地理知识的积累。
.材料不是每一点都涉及到了登州地震引发兵变,所以证据不充分。
.材料表格中不是每一点都涉及到政府对灾难的态度。
.从材料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出,邓州地区确实发生了地震。
4. 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
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高三复习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淄博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4页。
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必做,共14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3.图5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四合院。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这种房屋建筑与生活状态A.体现唯我独尊心理B.体现商品经济形态C.反映尊卑等级观念D.传递敬天法祖思想14.《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
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A.依据充分,结论正确 B.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C.依据充分,结论错误 D.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15.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
”这说明元代A.注重权力监督B.实行三权分立C.完善三省六部制D.加强机构分工16.某同学要写一篇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小论文,他所搜集的资料中有下列关键词句:“心灵的转向”、“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知识的对象是善”等。
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泰勒斯 B.苏格拉底C.普罗塔哥拉 D.亚里士多德17.下列关于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猛烈抨击专制制度 B.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C.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18.恩格斯曾这样评价一部著作:“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
淄博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第Ⅰ卷1. 下图是西周时期鲁国的世系图,其中横线表示传子,竖线表示传弟,箭头表示弑杀争位,数字表示嗣位顺序。
这表明当时的鲁国A. 未遵循周代继承原则B. 实行了王位世袭制度C. 存在违背宗法制的现象D.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周时期鲁国的世系图中既有存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存在弑杀争位的现象,其中弑杀争位反映存在违背宗法制的现象,故C项正确。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遵循了周代继承原则,排除A。
王位世袭制度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
从鲁国的世系图可知存在违背宗法制的现象,而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排除D。
2.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
上述做法A. 扩大了王国辖区加强中央集权B. 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C. 以宗室子弟収代异姓诸侯王D. 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的做法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故B项正确。
汉景帝的做法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扩大了王国辖区,排除A。
C项说法错误,七国之乱是刘姓诸侯王反叛中央,不是以宗室子弟収代异姓诸侯王,排除。
汉景帝的做法削弱封国,分封刘姓子弟,没有体现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排除D。
3.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
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
魏晋玄学A. 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B. 背离了孔子懦学思想C. 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D. 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规范,注重纲常明教,道家崇尚自然,与材料“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相符,故可知魏晋玄学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C 项正确。
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摸底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0题1.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
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公元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
太学的兴办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C.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鉴别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材料文字“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表述“地方教育”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3.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这体现出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
淄博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一高二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1.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表明A. 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B. 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 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琴者,禁也” “以琴正心”体现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是因为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A项正确。
题干信息强调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与时代精神无关,排除B。
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题干体现弹琴的儒者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而没有体现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琴者,禁也” “以琴正心”等信息的意思。
2. 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于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
这反映出当时A. 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B. 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C. 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 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答案】D【解析】明代封建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是对宋明理学思想的批判,故D正确;此时理学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A错误;个体价值追求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学一直是官方化,不是世俗化,故D错误。
3.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源A. 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 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 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D. 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答案】B【解析】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这说明他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增加介绍西方制度,故B正确;魏源并不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故C错误;《海国图志》也没有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故D错误。
2018 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儒家思想。
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肓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 项正确。
答案:B2.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
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政府的提倡B.儒学的思辩化C.佛教的传入D.庄园经济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从汉以后成为主流思想。
根据“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的史实,再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 项正确。
B 说的是宋代理学;佛教传人是在西汉末期,排除C;庄园经济的发展对儒学变化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
答案:A3.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
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宋明理学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奢侈之风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商品经济活跃,与宋明理学相反,故C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A 项错误;D 项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C4.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 1400 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由此可见()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解析:本题考査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学分认定考试试题(无答案)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50分)第Ⅰ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
”这反映了A.皇帝制B.井田制C.禅让制D.宗法制2.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
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3.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
”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
”由此可见A.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B.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C.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D.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4.秦朝,侍中只是少府属下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汉武帝时地位渐高,常参与政务;魏晋以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侍中地位的变化A.打破了选官任官的特权垄断B.奠定三省六部制的基础C.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D.开创了家臣干政的先河5.宋代的“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从上而下实现其政治理想。
明代的“士”许多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像王阳明“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并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种“士风”的变化基于A.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B.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D.明朝“西学东渐”的影响6.据史料记载:来自萨拉米的外邦人赫拉克利德斯,因其在公元前330—329年雅典粮食危机中的善举,成为雅典人的“恩人”而被授予“特权外邦人”身份;银行家帕西昂和佛尔米昂因对雅典城邦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雅典公民权。
24.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属于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C.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25.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
这反映出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C.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26.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
这说明科举制度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C.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27.“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C.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28.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C.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2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秘密★启用前2020届山东省淄博市2017级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网络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君权至上的后果2.图1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历史共8页第1页图1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税收入C.促进人口增长 D.稳定个体小农4.表1 为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历史共8页第2页。
世界。
”这一思想反映了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15.1828年,一位德国旅行者把英国描述成为“每年都有近乎神奇的新创造进入生活”的国度。
这些“新创造”主要是指A.机器和工厂B.法律和制度C.理论和学说D.科学和发明16.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
这说明A.西方世界三足鼎立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28.(19分)观念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柏庐是明代著名教育家,其治家格言有广泛影响: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注:饔飧指饭食,囊橐指粮仓)(1)概括材料中的家庭观念(列出3点即可),指出其社会根源。
(9分)(1)家庭观念:勤劳整洁、事必躬行、尊宗敬祖、重视教育、修身养性、忠君爱国、和谐相处、遵纪守法等。
(3分。
任取3点即可)社会根源: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或理学影响广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长期存在。
(6分)材料二所有中国当代政治观念的形成,几乎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洋务运动时期,其特点是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的意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第二阶段是从甲午战争后到新文化运动前的二十年,这是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接收西方现代观念的一个时期,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的现代新观念,都是在这一阶段传入的……第三阶段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别是1919年以后,可以看到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的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中国政治文化逐步体系化制度化B. 分封制和世袭制等制度出现C. 商周之际朝代更替政局剧烈动荡D.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鼎盛2.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
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
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 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B.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D.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3.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
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
这事件说明当时 A. 中央机构运行不畅 B. 君权受到监察制约 C. 朝野普遍信仰佛教 D. 宽仁为法慎行刑狱4.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
这折射出A. 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B. 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D. 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5.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A. 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 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C. 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D. 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6.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
2017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
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
秦国的这种做法()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2.如图所示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3.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4.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由此可见颜元()A.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B.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C.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D.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5.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6.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7.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修正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除了“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者”为犯罪的条款。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建立后分封前代王朝的子孙,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
蓟、祝、陈共为三格,由此形成了三格之制,这种做法被后世帝王沿用。
三格制度长期沿用的原因在于A. 崇古尚贤的传统B. 削弱异姓贵族特权C. 仁政思想的影响D. 笼络融合异己力量【答案】D【解析】尧舜和黄帝的后代都受到了分封,并且这种格局一直延续下去,这体现出对其他政治力量的拉拢来稳定人心,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不准确,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明显是给异性贵族一定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与仁政无关。
2. 《管子》署名管仲所作,其首篇《牧民》有如下记载:“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
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其中的“寝兵”“兼爱”“全生”都是战国思想家提出的主张,由此可见《管子》A. 学术研究价值较低B. 是研究先秦儒学的重要文献C. 可能是托名管仲所作D. 不能用于研究管仲治国思想【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出现在春秋时期人物的著作主张里面,说明这本书很可能是后人假托管仲之名来著书立作,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这些思想能够反映出当时思想领域的内容和特点;B 选项不是从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我们无法判断出其中没有管子的思想。
3.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普遍存在着职无常守的现象,职守与实际责任有着很大的差别,列卿承皇帝命令可以参加非本部门所辖事务的集议,还可以处理本部门以外的事务,这一现象A. 体现了皇帝的最高用人权B. 有利于集思广益处理事务C. 确保了政府政策的合理性D. 导致了官员腐败之风盛行【答案】A【解析】从“列卿承皇帝命令可以参加非本部门所辖事务的集议,还可以处理本部门以外的事务”可以看出官员的权力是由皇帝给出的,皇帝决定了最终官员的行为和权力,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017-2018学年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文科综合第I卷选择题(必做,共140分)2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这一观点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答案】A【KS5U解析】考查儒家思想。
题干的含义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这符合儒家的仁政主张,故应选A。
26.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下降C.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答案】C【KS5U解析】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依据材料,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C。
27.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
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答案】B【KS5U解析】《大明律》只是严禁民间织造违禁龙凤,不能说明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 项错误;龙凤在古代是封建皇族象征,严禁民间织造违禁龙凤,维护的是皇权,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大明律》规定主要体现是强化皇权,不是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官府严禁民间织造违禁龙凤,并不是规范行业秩序,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B。
29.1905年,清政府建立户部银行,总资本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由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
这说明清政府A.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B.推行官商合办方式C.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答案】D【KS5U解析】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已经采取近代化措施,如创办近代工业,而材料时间是1905年,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说法不正确,故A项错误;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说明推行官商合办方式,故B项正确;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清政府是为建立户部银行而筹措资金,不是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D。
30.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此说是A.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B.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形成四大家族的理论根据【答案】A【KS5U解析】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由材料“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得知孙中山主张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的是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体现扶助农工,故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只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四大家族形成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是孙中山时期,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A。
31.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边有这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
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
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
”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议题是A.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B.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答案】B【KS5U解析】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从材料“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
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予以分析。
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是议题,但不是最主要议题,故A项错误;“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说明最主要议题是关于建设问题,故B项正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故C项错误;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B。
32.古希腊人不仅留下了表现力与美的《掷铁饼者》(如图6)等一些列艺术品,也留下了在奥林匹亚竞技会上几乎是赤身裸体参加每一项竞技活动的佳话。
这种以裸体为美,以健美发达的躯体为荣的风尚说明古希腊社会A.效仿神灵,无拘无束B.古风浓厚,世情淳朴C.崇尚自然,歌颂人性D.人民主权,个人自由【答案】C【KS5U解析】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掷铁饼者》“以裸体为美,以健美发达的躯体为荣”展现的是人的力与美,歌颂的是人性,不是效仿神灵,故A项错误,C项正确;《掷铁饼者》无法看出古风浓厚,世情淳朴,故B项错误;图片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C。
33.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这说明了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答案】D【KS5U解析】考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应对措施,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项错误;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这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C项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世界市场的无序,故D项正确。
所以应选D。
34.有学者发现,加工、设计、营销各环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创造的附加值是不同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设计、销售环节的收益越来越大。
图7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的工业附加值曲线图。
其中反映西方工业化初期状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KS5U解析】考查工业革命。
西方工业化初期应该主要是以加工产品为主,而设计、营销属于工业化后期,因此加工在工业化初期创造的附加值是最大的,故③正确,所以应选C。
35.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
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
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答案】B【KS5U解析】考查史学理论。
古代文献带有主观意志,大都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错误,故A 项错误;通过材料“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说明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材料真伪的辨析,不是材料的印证,故C与题意不符;历史记载如有些史书记载,若有多方面佐证,也是可靠的,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必做140分+选做20分,共160分)注意事项:1.第II卷共13道题。
其中36—42题为必做部分,43—48题为选做部分。
2.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须从地理、历史两科中各选择l道试题作答。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41.(24分)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
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
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
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
(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2分)(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
(10分)(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
(8分)(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4分)【答案】(1)说明:日本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
唐代文化先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分)(2)派遣留学的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需要借助外国先进力量维护统治;清政府中的洋务派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需要各种技术人才。
(4分)“无人愿去”的原因:清政府实行科举考试,被视为读书人发展的正途;社会上的夷夏之辨、鄙视科技、安土重迁等传统思想的阻碍;孩童年幼、语言不通、路途遥远等客观困难的存在。
(6分)(3)意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量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两大阵营冷战正酣,留美欧学生归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归国留学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归国后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学业有成,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留学生冲破阻挠,力争归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8分)(4)同意乙。
清政府虽然派遣幼童留学,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限于学习外国技术,且固守小农经济,维护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
这从反面证明【史论】。
(4分)或同意丙。
20世纪50年代的归国留学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