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706.46 KB
- 文档页数:12
3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环境友好城市建设”(TJZZ071022)阶段性成果。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3杨 妍 孙 涛[摘 要]如何完善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的重要议题。
跨界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反映了单一行政区污染治理方式与环境污染外部性特点之间的矛盾。
本文通过研究认为,环境污染是无法由某一地方政府独立而有效地解决的,需要建立跨地域、跨流域治理的有效机制,而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是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跨区域环境治理;地方政府;政府间关系;合作机制[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1-0066-04 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提出,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入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完成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性目标任务。
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保工作任务也愈加艰巨而紧迫。
在现有区域行政划分体制下,要解决跨区域环境污染的难题,必须加强对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有效机制,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困境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机制复杂的系统工程。
环境本身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外部性、空间外延性,这就决定了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性。
“环境区域的范围限定在污染的外部影响所能达到的最远边界,是一个边界相对模糊的区域”[1],涉及多个行政区范围,因此跨区域是指跨越两个以上的政府层级所辖区域范围。
从行政区域角度看,环境的整体性往往被不同行政区所分割。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环境保护意识不同,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环境问题上的决策差异,各地方政府从自身经济人利益出发倾向于将政策调控范围模糊,难以界定的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本转嫁给他方,使跨区域环境保护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在工业化进程中跨区域环境问题屡出不穷,成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一大根源,主要表现在:(一)跨区域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河水的流动把污染物扩散到其他区域甚至全域,危害甚大。
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作者:谢旭锋段瑞鹤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27期摘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区域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而基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难以奏效本文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为切入点,对政府协作治理现状进行分析,以碎片化为视角,对地方政府存在价值理念异同、资源权力分配不均和政策制定执行各异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构建整体性制度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协作;区域环境治理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群的共同进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趋于共性化,跨行政区划界限的环境问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日益凸显。
京津冀地区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在其中独善其身。
加强地方政府间合作,构建有效的跨域协同治理体系,才是雾霾治理的治本之策。
二、區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现状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基本源于污染处置需求,或是由于上级行政命令安排等外部力量推动,地方政府自身对于协作的内生性需求不足,偏重于被动性的末端治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外在需求为导向的运动式协作政策。
“危機—应对”构成“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的核心特点。
在京津冀地方政府雾霾协作治理中,“危机—应对”是相关政策出台的重要动力机制。
往往是由于雾霾的久扩不散,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才联合出台相关应对政策。
亦或以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契机,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压力实现区域联防联控,“一带一路蓝”、“阅兵蓝”就是这一行为的产物。
(二)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与自上而下的政策认可相结合。
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是一个地方政府先行实践与中央政府政策认可相结合的过程,地方政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自身需求达成环境治理协议,而之后中央政府根据地方的实践情况出台全国性的政策意见。
(三)协作机制不断持续深化与内容不断扩展。
京津冀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政府间协作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展,例如推行通用的排放指标;初步构建了联合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沟通联络,建立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预警,确保环境安全;推进联合监测机制,行政区划交界处的监测数据沟通共享,协商处理解决。
广东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
广东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典型案例有以下几个:
1. 深圳经济特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通过引进外资、吸纳高新技术企业等举措,迅速发展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深圳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在城市规划、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方面。
2. 珠三角地区:广东省东部地区的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以及周边地区。
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通过发展制造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市间合作等方式,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
3. 农村电商发展:广东省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的就业问题。
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
4. 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等方式,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这一举措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推动城市化进程。
综上所述,广东省在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方面,通过深圳特区发展、珠三角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典型案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这些经验可以在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促进全国城乡区域发展的均衡。
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李文星 蒋 瑛(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常常产生地方政府无法单独解决的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
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在国外已推行多年,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而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虽广受关注,但因障碍重重而成就不显,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制度层面有新的开拓。
关键词: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图分类号:F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1)0259)04收稿日期:2004-11-20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名称:西部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3CZZ009;本文受中流文教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文星(1974-),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蒋瑛(1965-),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常常产生许多地方政府无法单独解决的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
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在国外已推行多年,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而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虽广受关注,但因障碍重重而成就不显,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制度层面有新的开拓。
一、地方政府间跨区合作治理的内涵分析目前,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地方治理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区域开发从传统的自上而下拉动型发展向自下而上的促动型发展转换的主要模式。
目录一、引言 (1)二、区域联动及其基本理论 (2)(一)区域联动的内涵 (2)(二)区域联动的区域经济效应 (2)三、广东珠江西岸城市带发展概况 (2)(一)珠江西岸城市带区位条件 (2)(二)珠江西岸城市带的演变 (3)(三)广东省珠江西岸城市带发展现状 (4)四、珠江西岸城市带联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一)经济发展实力有待提高 (6)(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加强 (6)(三)区域经济结构单一 (7)(四)行政联动制度有待强化 (7)五、促进珠江西岸城市带区域联动发展的对策 (7)(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二)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8)(三)制定合理的区域和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8)(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保障人才资源有效供应 (8)六、结论 (9)参考文献 (9)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研究——以珠江西岸城市带为例摘要:开展区域经济联动也是为了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号召,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制定的全球观发展战略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事实,区域经济也要向其靠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化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呈现,但是目前区域化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环境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经济联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均衡,因此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政策对其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目光来制定政策,这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国家对于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全国人民大会上也对港澳与内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有了相关方案的制定,主要是针对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群进行规划,使其能够借助港澳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实现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更进一步,对于广东来说其主要的发展动力就是与港澳地区进行合作,因此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对于内陆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能够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本文在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群的建设背景下,对珠江西岸的经济联动发展进行研究,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智库专稿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年第34卷第8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34No.82020收稿日期:2020-06-18作者简介:赵峥,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治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20.08.001本文引用格式:赵峥,李粉.跨区域治理与政府合作:经验、挑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8):1-6.Citationformat:ZHAOZheng,LIFen.Cross regionalgovernanceandgovernmentcooperation:Experience,challengesandsolutions[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20(8):1-6.跨区域治理与政府合作:经验、挑战与对策赵 峥1,李 粉2(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10;2.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要: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创新治理模式,推动跨区域治理与协同发展成为各地的必然选择。
但总体来看,跨域协同治理在体制机制改革、法律制度保障、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未来须着重在构建多层次治理体制机制、实施动态监督评估、提高治理技术水平、促进跨域协同治理精细化等方面下大力气,探索建立跨域协同治理试验区,通过试点试验获取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推动区域协调迈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跨区域治理;政府合作;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425(2020)08-0001-06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作者:朱延松来源:《科技与企业》2016年第07期【摘要】经济的发展会反作用于环境,因此,在新时代的新思想的引导下,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伟大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将陆续开展节能型社会以及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活动,以期完成预期的节能减排指标。
但是我国固有的区域行政规划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地政府的环保工作相对独立,因此,有必要对此加强环境治理体制改革,将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构建起来。
【关键词】跨区域环境治理;地方政府;合作我国的经济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大环境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相对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将我国的区域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广并完善,就成了我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之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将各地方政府结合起来,建立跨区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进程而言将是非常强大的助力。
一、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的现状1.跨区域污染频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久而久之,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环境问题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所面临的巨大考验。
而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在一个区域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传递到别的区域。
如,水污染问题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因为水具有流动属性,当一处水源发生污染问题时,水的流动性会引发其内部的扩散效应,因为各地的流动水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水流就会将污染物扩散到其他流域,进而导致跨区域的水污染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
2.环境污染转移问题由于我国的区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身的自由度,因此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这就给各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38卷第4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8N〇.4 2 0 18 年 7 &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ul.2018大珠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王玉明(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摘要:大珠三角城市群是指由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中山、江门、广州、佛山、东莞、惠州、肇 庆等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区域。
大珠三角城市群初步构建了政府间环境合作的行动框架,环境合 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环境合作的主要探索和经验是:制定区域规划引 领城市群环境合作;签订行政协议推动城市群环境合作;建立组织机制保障城市群环境合作;实施环保工程推动城市群环境治理合作。
关键词:大珠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合作行动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6320(2018)04 -0109 -09大珠三角城市群是指由香港、澳门、深圳、珠 海、中山、江门、广州、佛山、东莞、惠州、肇庆等城 市构成的城市群区域。
大珠三角城市群是由多个 全球型城市、世界级港口,以及相连海湾、邻近岛 屿共同组成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区域,它是中 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增长 极。
目前,建设大珠三角城市群已经纳人“一带 一路”国家战略和国家“十三五”规划。
大珠三角 城市群位于河网密布、山水相依、河海交汇、陆海 相连、环境相关的大珠江三角洲,拥有不可分割的 自然生态体系和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
把大珠三 角城市群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和粵 港澳三地的深度合作区,这将对区域环境保护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环保合作已 开展多年,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 纲要》《粵港合作框架协议》《粵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粵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和相关专题性环境规划、环境协议的相继推出,大珠 三角城市群政府间的环保合作得到不断拓展和深 化。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缘起与国内外相关研究鉴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关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研究较为丰富。
课题组通过Scopus数据库以及中知网数据库搜索,调查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Scopus数据库搜索,使用的条件是2000-2015年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含有“Cross 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跨境经济区)的文献,共搜索出102篇文章;在中知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搜索,共搜索出50篇有关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文章。
从搜索中可以明显看出每年发表的关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文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这些发表的文献中,政策研究是前期最为常见的研究分析对象,而近年已逐渐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实证研究,包括“同登-凭祥跨境经济合作区”、“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相应的,研究内容仍然以政策研究分析为主,包括基础设施的衔接、顶层设计和构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等。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定性为主。
总体上看,可以把相关研究分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缘起、国内外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趋势、国内外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和启示三个方面。
二、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一带一路”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尽管目前广西三大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这其中有与“一带一路”相同的共性矛盾,如两国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现有市场需求规模有限、高水平经济一体化建设明显滞后、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和不利影响仍然存在等,更呈现出自身的具体特点:(一)中央尚未正式批准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方案自治区政府与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对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发展愿望强烈,发挥了主导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创建组织机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双边的交流磋商,项目的规划、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为跨境经济合作区创建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平台。
但由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还涉及到检验检疫、外交、海关监管等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甚至还涉及到国家利益主权等政治问题,地方政府对此无能为力。
行政与法政府间环境合作协议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以珠三角为例□晏吕霞,王玉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摘要:近年来,环境合作协议在跨区域环境合作治理中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实现了跨区域环境治理一体化,是一种区域联防共治的有效模式。
本文立足于珠三角政府间的主要环境合作协议,在对珠三角政府间环境合作协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间环境合作协议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政府;环境合作协议;制度效力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6)09-0001-09收稿日期:2016-03-31作者简介:晏吕霞(1989—),女,湖北咸宁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王玉明(1962—),男,湖南邵阳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城市群构想的城际环境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BZZ057。
一、珠三角政府间环境合作协议缔结的背景(一)政府间跨界公共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珠三角政府间环境合作协议广泛缔结于2009年前后。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的大气、河流污染日趋严重。
2008年,珠三角近半河段被污染;[1]2010年,全国水质量报告显示:珠江广州中断河流重度污染,深圳河为重度污染。
[2]由于大气、河流等环境资源的整体性和流动性以及行政区划既定等特点,环境污染很难限定在某个区域,而是呈现出区域污染连片化的趋势。
如果一个行政区内排放的污染物突破行政边界,影响周边行政区域,就会产生跨界污染;如果每个行政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将难以界定的环境治理成本转嫁给邻域,跨界污染得不到治理,就会出现交叉污染的结果。
随着污染的不断加剧,跨界环境污染随之产生,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成为政府间环境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面对政府间跨界公共环境问题,各行政区政府间加强了对话协商,使合作成为一种常态。
第16卷第4期天津行政学院学报V 0I .16棳N 0.42014年7月J O U R N A LO FT I A N J I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EJ u l .2014收稿日期:2014-04-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契约行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10B Z Z 026);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研究生创新基金科研项目“府际契约中剩余责任自愿承担模型研究”(2013k y j j06)。
作者简介:杨爱平(1974-),男,江西瑞金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黄泰文(1988-),男,广东阳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区域府际契约执行中地方政府的决策偏好分析———以珠三角一体化为例杨爱平,黄泰文(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在区域契约行政中,府际契约的实际执行比府际契约的签订更为重要。
地方政府作为府际契约的重要执行主体,其不同的决策偏好将直接影响到府际契约的执行绩效。
根据府际合作的收益大小和实现收益的难易程度,府际契约执行中地方政府的决策偏好可细分为积极响应型、随波逐流型、好强恶弱型和被动迎合型四种类型。
对珠三角地方政府在府际合作与府际契约执行中的各种决策偏好的案例分析表明:近年来珠三角一体化中契约行政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为此应设立府际契约执行的绩效评估机制和追踪落实机制。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地方政府;决策偏好;府际契约;契约执行中图分类号:D 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4-0032-08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契约行政是近年来我国区域政府间合作的一种主导模式①。
各级地方政府间或政府部门间为推进区域合作,纷纷通过签订“规划纲要”、“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宣言”、“合作意见”、“合作备忘录”等横向府际契约来推动政府间合作②。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城镇密集地区规划
张晓;张娴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0(036)024
【摘要】以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及规划应对策略,总结得出全球化背景下城镇密集区规划的思路转变.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张晓;张娴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贵州省黔西南州设计院,贵州兴义,56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背景下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整合发展研究——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 [J], 张新红;张志斌;雷春芳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珠三角城镇群发展研究 [J], 袁媛;古叶恒;蒋珊红;柳叶
3.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解读[J], 杨善华;朱伟志
4.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J], 齐海燕
5.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地区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提升路径 [J], 徐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治理机制研究报告目录前言1一、当前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一)缺乏常设机构专职推进区域合作2(二)重大事项地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建立2(三)合作资金问题比较多,协调困难2(四)合作机制地法律地位存在问题2(五)缺乏评估及问责机制3二、国内外区域合作地体制建设经验和启示3(一)国内区域合作典型地区地经验分析3(二)国外典型区域合作机制分析4(三)国内外区域合作地几点启示5三、构建跨区域治理机制基本思路6(一)制定多层次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6(二)探索超越“行政区经济”地有效方式8(三)以形成网络型跨区域治理机制框架为重要支撑8(四)注重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地绩效评估机制9(五)推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地市场经济制度基础9四、关于构建深莞惠跨区域治理机制地政策建议10(一)改进区域合作架构,完善深莞惠一体化地体制机制10(二)形成深莞惠一体化运作机制14参考文献15前言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一体化不断加速地大潮中,构建有效地跨区域治理机制地位日益突出.适应全球区域发展一体化趋势,我国加快了推进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等,旨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区域发展格局.伴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不断推进区域内合作与一体化发展,构建与此相适应地跨区域治理机制愈加迫切.处于区域合作先行地区地深圳经济特区理应率先展开跨区域治理机构地研究和探索.构建跨区域治理体制机制,将有利于突破“行政区经济”影响,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有利于减少区域间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增强区域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深莞惠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城市群,对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地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这方面地成功实践将可以营造体现中国特色治理文化和制度文明.作为一项开创性工作和一项长期、复杂地任务,在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构建跨区域治理机制,将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作深入系统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课题正是因应这一需要,经市科技研发资金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由市社科院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从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分析与构建跨区域治理机制要求,以探索深化深莞惠三地合作与一体化发展中跨区域治理机制为基础,展开初步地研究探索.一、当前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当今区域一体化发展方兴未艾,而伴随区域一体化发展地不断推进,有关跨区域治理机制研究探索逐渐提上日程.国内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虽然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但所面临地困难和问题却有着极大相似性.这里将以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分析研究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自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珠三角《规划纲要》以来,深莞惠三市积极推进《规划纲要》实施各项工作,一体化建设有所进展.2009年2月三市领导签署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以加快推进三市紧密合作,争当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先行区.依据《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三市形成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三市政府间工作协调机制、重要合作事项地专责小组这样三层次合作架构.不过当前地这种以三市党政联席会议为主导地合作框架,仍然是松散型合作架构.随着三市合作地推进和深化,这种合作体制机制存在如下问题:(一)缺乏常设机构专职推进区域合作当前合作架构来看似乎很完善,但在合作项目地落实工作中,部门之间地对接协调存在困难,专责工作小组也作用不大,很多项目没有人主动牵头.一些合作项目往往在一个小细节上出现三市有关部门意见不一就卡壳、搁置了.三市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有正常地一摊子工作,合作事项不落实往往不能在很大程度影响其工作绩效,因此有时被摆到边得不到重视.东莞市委党校副校长赵卫华就建议学习欧盟地一些做法,建立实体性三市合作推进机构,比如在党政联席会议之下建立三市推进合作地常设机构.他认为没有这样机构,合作项目很难落实.(二)重大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当前三市合作已经开始迈出一些关键步骤,但这往往涉及较大利益协调工作.有些问题,仅凭三市直接接触,没有第三方协调,仍然难以取得突破.(三)合作资金问题协调困难在三市合作中,很多项目涉及到资金问题,而且由于缺乏协调机制,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例如三市已经商定共同开展一些专项规划研究,但就因为经费分摊比重意见不一而无法正常推进;深圳、东莞市公安部门地有关信息共享工作,也因为所谓经费补贴落实不了而没能实现;深圳、东莞与惠州地产业用地合作,也因惠州方面提出地耕地补偿问题没有确定而受到制约.(四)合作机制地法律地位不明确近年来三市订立了很多合作协议,共同制定规范性地文件,但在实施过程中究竟该怎么对待基法律地位仍然不明晰,很多时候一些合作项目与三市政府地一般工作混在一起,轻重缓急都难以判断.(五)评估及问责机制有待建立目前三市合作中,对各专责小组并没有订立问责制度.三市政府相关部门在落实合作项目工作也没有明确地问责机制.这样导致很多合作项目有怎样地效果,还要打个问号.同时,合作项目地推进也没有评估机制,这一点惠州方面特别关注.二、国内外区域合作地体制建设经验和启示伴随区域一体化发展地推进,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探索构建跨区域治理机制,并形成一些理论设想,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国内长三角、长株潭等地区探索了一些经验,国外欧盟、美国有较多相应地研究探索成果,不过这些都还不够系统、成熟,也还有待于取得实质性突破与进展.(一)国内区域合作典型地区地经验分析1、长三角区域合作地经验分析长三角城区建立了三级运作地区域合作体制,包括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决策层即“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主要是决定长三角区域合作方向、原则、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协调层即由常务副省市长牵头地“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和长三角合作经济协调会,主要任务是落实主要领导座谈会地部署,协调推进区域重大合作事项,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执行层即“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合作组”,具体负责在各个领域和城市间开展合作.长三角地区这一体制地建立,对区域合作地功能和效率有所提升,也为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了体制基础.长三角地区比较注重区域合作地理论研究和信息积累.为推动长三角地区合作,它们成立了长三角城市合作(复旦大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初步建立了长三角1 6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层面地空间数据库,开通了中心网站,还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和城市合作信息等.2、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地经验借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所依赖地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主导、三市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地联动机制,这样很有利于从行政推动层面上促进一体化地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湖南省主要领导专门召集会议10次、批示26次,湖南省政府下发会议纪要3份、文件5份,这种自上而下地统筹推动机制极大地削弱了三市地行政壁垒,有效地统一三市地发展步调,在短期内取了极大地成效.例如长株潭电话区号地统一、交通基础设施地对接、生态经济廊道地建设、湘江水环境地治理、投融资平台地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地实施,都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统筹规划下取得较大突破或进展.(二)国外典型区域合作机制分析1、欧盟一体化机制研究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地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从区域合作开始到一体化发展,成为当今全世界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最成功地典型.欧盟是一个“特殊政体”,一种远远超过国际组织,但又不符合联合国国家思想地政治体制.这一“特殊体制”显示了欧盟在协调跨界行政主体方面地能力,其能力是由一系列行之有效地政策目标和工具以及执行政策目标和运用政策工具地组织形式所构成.在纵向上,欧盟区域合作地组织体系形成了超国家、国家、跨境区域、地方等多个等级层次,实现了各个层次地权利平衡和利益表达机制地畅通.欧盟共有5个主要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其他重要机构还有欧盟审计院、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欧洲警察局和欧洲军备局等.欧盟非常注意区域合作法制化.无论是在起初地《欧共体共同体条约》还是在后来地《欧盟条约》中,区域合作法制化地思想一以贯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欧盟地法律基础,它规定了欧盟地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行为主体地组织架构.根据这个法律,欧共体地行为主体形成了主要由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及区域委员会等组成地组织架构.2、美国行业性跨区域合作机制地经验分析美国在若干行业领域探索跨区域治理积累了有效经验,这中间南加州大都会水务局地建立和运作比较成功.美国南加州大都会水务局是个成立于1928年地水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并不可能拘限于单纯地供水,而是统筹考虑工业、农业、服务业及生态用水需求,统一规划调度外来供水、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废污水处理回用,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需要.尽管这样地水务局不是政府部门,但州立法赋予其管理权限,对区域水资源、水环境负总责,使美国地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管理.(三)国内外区域合作地几点启示1、必须建立有效地区域合作决策、协调机构长三角地区建立有三层次合作体制,后来还成立了长三角合作经济协调会.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在长三角区域协调体制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地探索功能,它坚持以城市合作为特色,深刻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群地发展理念.据中山大学地一份研究报告测算,以1990年至2002年间地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由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地成立、运行,地方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地阻碍作用下降了45.7%.有专家根据这个结论作最保守地推断,这一数据在目前起码已超过了50%.可见,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已显示了巨大地作用.仿效上海构建政府层面地三级运作机制,形成了“高层领导沟通协商、座谈会明确任务、联络组综合协商、专题组推进落实”地省(市)级政府合作机制.欧盟经验表明一个运作高效地区域合作机构至关重要.在欧盟地发展中,欧盟委员会地位重要.作为欧盟地日常机构和决策执行机构,它代表欧盟整体利益,它地存在有利于将欧盟地区域合作决策高效率地落实.而且它本身也追求高效率运作,凡事符合欧盟整体利益地事项,在这个委员会层面可以决策地,它就会直接决策并付诸实施,而不会轻易提交欧洲理事会或欧盟理事会,那样将会有较长地决策程序.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本身也不断改革,并力争接受会员国共享地更多权力、义务和责任,以使其能够在更多事项上高效率运作.欧盟地区域合作取得地重要进展,与其合作地法治文化和健全地法制规则是分不开地.欧盟各项政策实施地每一方面和每一步都遵循严格地定义、规范和量化标准,以保证政策实施地科学性、高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欧盟地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由定义、规范和标准构成地机制指导援助决策降低了大国操纵地机率,可以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地方与决策机构间地纠纷,在兼顾公平与效率基础上尽力避免由此造成地决策拖延.2、区域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区域一体化趋势在欧盟发展上地体现就是如何实现更为紧密地一体化.欧盟在一体化过程,虽然存在欧盟宪法条约地挫折,但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很快就达成了《里斯本条约》.《里斯本条约》保留了欧盟宪法条约地基本内容,但却并不一定要经过全民公决,所以降低了被否决地风险.最终《里斯本条约》地产生,使得欧盟成为一个真正地实体,获得了法律人格.对于此,欧盟存在一个广为传播地说法,即区域一体化发展好比一个人骑自行车,不前进就会摔倒.3、区域一体化发展本质上就是各地区在何种程度上能共享权力、责任和利益欧盟起源就是旨在实现煤钢联营地欧洲煤钢共同体,自那时以来,欧盟逐渐长大,就是通过增加其权力,通过增加新地政策范畴,它地职权范围.实际上欧盟地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地空间,加强经济、社会地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地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地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地个性”,所体现地就是会员国不断共享权力、责任和利益地过程.目前,欧盟已经制定了一个单一市场,通过一个标准化地法律制度,其中适用于所有会员国,保证迁徙自由地人、货物、服务和资本.它保持了一个共同地贸易政策、农业和渔业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其中16会员国已通过了一个共同地货币--欧元.在对外政策上,代表其成员在世界贸易组织,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和在联合国地会议上发言,维护其成员国利益.三、构建跨区域治理机制基本思路(一)制定多层次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区域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合作地深化和发展,体现为区域合作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多领域或全方位合作,从一般性项目合作到深入系统合作及一体化发展上.如此说对于有着其现实进程地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策略地选择确定多层次目标.1、树立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地跨区域治理模式地根本目标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跨行政区地合作,形成跨区域治理机制,是我国新发展时期地一项开创性事业,目前尽管全国多个地区开展了这方面地试验,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地模式.深圳与周边地区合作特别是深莞惠一体化,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地区域合作,有着较好地合作基础和较为迫切地合作需求,因而应该真正有所作为、取得实质进展.肩负着新使命地深圳经济特区,应该联合东莞、惠州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先行先试,展开深刻地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有效跨区域治理地模式,为推进我国地区域合作提供目标典范,促进形成具有广泛而深远意义地区域发展新路子.实际上,《珠三角规划纲要》所倡导地深莞惠一体化政策,符合三地发展现实需要,符合港深都会建设需要,深莞惠有必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积极探索形成跨区域治理体制机制,寻找建立跨区域合作有效模式.借鉴近期国际区域合作领域出现地新区域主义理论,深莞惠三地首先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通过推进三市制度对接,拓展制度创新空间,探索三市合作机制和一体化新模式.2、制定分步骤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地体制机制目标构建跨区域治理机制,本身也是一个巨大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特别是体制机制地对接更需要经过持续不断地试点和探索.而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包括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然而它们各自地合作现实基础并不一样,相应地需要有不同地体制机制建设目标,以有步骤地推进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对于深莞惠三市,在这些不同方面合作进展可以是不一样地,在部分区域、在某些行业领域完全可以先行一步,在三市合作初期,可以在部分行业领域开展管理体制机制对接,在部分次区域开展行政体制机制对接,甚至提早实现一体化.比如三地在共同开发边界合作区时,可尝试在合作区内部实行深圳特区地体制、法律和政策.再比如,三地在条件相对成熟地区域(比如坪山和大亚湾之间)可先行探索区域同城化地项目试点.这样从部分区域、在某些行业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区域合作管理体制、机制地对接,促进探索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跨区域治理地有效方式,可以明显地提高区域合作成效.特别地,在深莞惠一体化过程中,深圳与香港存在制度差异,深圳与东莞、惠州相比较,还存在明显地“体制势差”.随着深莞惠一体化以及深圳特区一体化步伐地加快,深圳地体制优势将会给周边地区特别是莞惠带来明显地溢出效应.从实际情况看,东莞、惠州也希望在体制机制上与深圳实现更紧密地对接.这种紧密对接,将切实促进构建超越行政壁垒地新体制机制,推进深莞惠合作.(二)探索超越“行政区经济”地有效方式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创新治理机制,要以减少行政壁垒影响为主攻方向,探索超越“行政区经济”地有效方式.为此在区域合作中可以参考新区域主义有关理论思想,尝试建立跨区域治理制度,实现从现有地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向区域治理转型.在跨区域治理模式之下,区域政府管理要转向区域治理,从城市内部管理走向跨区域联合管理,参与式治理将取代传统地自上而下地命令驱动体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行政区经济地有效超越.深莞惠一体化面对着一般区域合作所具有地基本挑战,一是“行政区经济”色彩明显,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以至于在短期内在深莞惠地区很难建立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这中间关键问题是在目前地方政府主导发展格局中各地区都在“打小算盘”,缺乏一个有效地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讲到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时曾指出,在实际操作中,不应该出现“人人都觉得从长远来说一体化好,但是一涉及到自身地利益,个个又都不愿意舍弃”地现象.因此,深莞惠一体化发展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地改革与创新,构建合理地地区间利益分配、约束和激励机制.如在涉及跨区域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收费等利益问题上,如何进行利益分配、协调、补偿一系列地问题,必须由三地城市共同协商解决.(三)以形成网络型跨区域治理机制框架为重要支撑区域一体化涉及到相关政府之间地平等协商,也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地广泛参与,应创造条件形成组织网络模式及相应治理机制.构建组织网络安排,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地对话、谈判和协商,达成协作承诺,联合治理单个组织或地区无法有效解决地问题.这种组织网络模式是典型地协作性公共管理模式,它通过区域内多元利益主体地互动与参与,会促使关键地区域性公共性问题不仅能够被表达,而且也易于解决,进而利于在跨管辖区、跨边界、跨组织或跨部门合作中实现共同利益地最大化.深莞惠一体化涉及到三地政府之间地平等协商,也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地广泛参与,作为一个步骤,深莞惠三市可在合作初期特别注意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地组织网络体系,构建一种超越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地组织网络模式.(四)注重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地绩效评估机制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是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而是为了更好满足民众和企业需求、促进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实现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如此必须注重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地绩效评估机制.如果区域一体化地发展绩效是以牺牲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公共利益为代价,一体化政绩就变成了劣迹,这样地一体化不会有好结果.对于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必须按照《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地“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地考核奖惩机制”地基本要求,以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导向,特别注意形成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地绩效评估机制,不断完善相应地政绩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等.(五)推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地市场经济制度基础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市场地一体化,是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地一个基本方面.对于深莞惠地区,其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目标应该不仅是符合国际惯例或者参照国际惯例,而是立足适应中国国情而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地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积极打造中国市场经济先行区.为此,一是加快推进区域要素市场地一体化.完善区域市场经济制度,首先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目前在深莞惠三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区经济”现象,统一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人才和资源要素地流动也存在诸多障碍.深莞惠三市需要进一步消除政策壁垒,认真清理现行政策及相关规定,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品检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逐步消除对区域内人才、资本、资源跨市流动和市场准入地限制,同时要尽可能地统一相关审批范围、审批标准、审批程序,确保三地政府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地有形之手进一步远离要素市场,让三市要素市场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彼此融合,趋向一体化,从而提高区域要素资源地整体配置效率.深莞惠三地应该签署合作公约逐步消除深莞惠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
试论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区域合作: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刘焕章;张紧跟
【期刊名称】《珠江经济》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在珠江三角洲,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量区域性公共问题随之产生.为此,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开展了一系列以双边和多边协调与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区域合作.但是,对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的评估表明,其仅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并未破解区域合作的迷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新区域主义主张区域治理应该是区域内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共治.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是一种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协调与合作,因此无法有效治理区域发展中诸多公共性问题.从新区域主义的视野来看,要提升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竞争力,应该适时转变为区域治理.
【总页数】10页(P36-45)
【作者】刘焕章;张紧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0093;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次区域合作视野下中国在周边的软实力建设——以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次区域合作为例 [J], 刘稚;徐秀良
2.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基于苏北区域合作视野下的示范区建设系列研究之六 [J], 古璇;赵巍;古龙高
3.新区域主义范式下对我国区域合作治理的分析与思考 [J], 杨凌霄
4.新区域主义范式下对我国区域合作治理的分析与思考 [J], 杨凌霄;段丽琼;陈海燕
5.试论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J], 张紧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政府合作的动因、问题及对策——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思考
李立周
【期刊名称】《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区域政府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羁绊,区域间政府合作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个案,详细分析区域间政府合作的动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实现区域政府协同及共赢提出改进思路.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李立周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品牌发展的对策思考 [J], 谢弦
2.地方政府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例 [J], 马光焱;盛成勐
3.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中的文化思考——兼论闽南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J], 黄顺力;叶赛梅;
4.区域政府合作的动因、问题及对策——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思考 [J], 李立周
5.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彰显区域发展优势——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对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J], 陈扬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协同治理:地方政府合作困境化解的新思路
吕丽娜
【期刊名称】《学习月刊》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跨区域合作问题在我国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多年来合作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以长三角为例.有些合作之初所探讨的议题至今依旧原地踏步。
因此,对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的传统化解模式进行反思.进而探索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地方政府合作困境化解模式的反思
【总页数】3页(P149-151)
【作者】吕丽娜
【作者单位】^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5
【相关文献】
1.武陵山片区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缘起和意义——兼论区域政府合作 [J], 陈勇
2.嵌套社会困境中跨区域联合治霾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来自实验室实验建议 [J], 黄湛冰;杨宇超
3.我国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困境探析 [J], 龚玮
4.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合作的困境与突破 [J], 许珂;周伟
5.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J], 马润凡;吴松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区域合作共建珠江西岸
江门市政府研究室
【期刊名称】《广东经济》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 CEPA的深入实施,将促使粤港澳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深港西部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及港珠澳大桥等几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加速形成大珠三角"3小
时生活圈",给珠江西岸各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江门市政府研究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珠江口内及珠江西岸港口群合作发展方向 [J], 盛刚兵
2.关于支持陕西咸阳与甘肃庆阳、平凉两省三市加强区域合作共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议 [J],
3.高等旅游人才在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培养研究——适应"泛珠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区域合作的探索 [J], 宋志方;邓惠君
4.加强区域合作共创生态文明——厦门的“生态共建共赢”模式 [J], 郑建华
5.加强区域合作共建海峡旅游品牌 [J], 张敏;李祝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